孫佩翠,李瑞麗
(駐馬店市中心醫院 風濕免疫科,河南 駐馬店 463000)
類風濕性關節炎(RA)是一種臨床常見的免疫性疾病,發病早期以關節晨僵、疼痛、腫脹等為主要表現,若治療不及時,可發展至關節畸形,導致關節正常功能喪失,嚴重影響患者的日常工作及生活[1]。目前臨床對于RA以早發現、早治療為原則,以期控制病情進展,阻止軟骨、關節滑膜等病變,降低RA致殘風險。甲氨蝶呤為RA常用治療藥物,具有免疫抑制作用,能有效阻止體內異常B細胞活化,抑制異常細胞因子生成,緩解相關癥狀[2]。RA病情復雜,單藥治療效果不甚理想,常需與其他藥物聯用。艾拉莫德屬于新一代抗風濕藥物,具有免疫抑制、抗炎、促骨形成等多重作用,且分子量小、起效快[3]。鑒于此,本研究旨在探討艾拉莫德聯合甲氨蝶呤治療RA的臨床效果及對患者骨代謝的影響,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將2019年3月至2021年3月我院收治的86例RA患者隨機分為兩組各43例。對照組男26例,女17例;年齡30~70歲,平均(48.96±5.24)歲;病程2~10年,平均(5.89±3.02)年。觀察組男24例,女19例;年齡31~69歲,平均(49.05±4.32)歲;病程1.5~11年,平均 (5.95±1.17)年。兩組的基線資料比較無統計學差異(P>0.05),有可比性。
1.2 入選標準納入標準:①均符合《類風濕性關節炎診療指南》[4]中相關診斷標準;②至少同時伴有3個關節軟組織腫脹或積液;③關節或周圍晨僵持續1 h以上;④X線顯示存在關節間隙狹窄、骨質疏松等表現;⑤處于RA活動期;⑥患者及家屬對本研究知情同意并簽署同意書。排除標準:①合并其他免疫性疾病;②肝腎功能衰竭;③伴有惡性腫瘤;④對本研究使用藥物過敏。
1.3 方法兩組患者均接受鎮痛、補鈣等常規治療。對照組采用甲氨蝶呤片 (通化茂祥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2022674)治療,口服,10 mg/次,后續可逐漸增至15 mg/次,1次/周。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加用艾拉莫德片(海南先聲藥業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110084)治療,口服,25 mg/次,2次/d。兩組患者均持續治療6個月。
1.4 觀察指標①臨床療效。療效評價標準如下:顯效:關節腫痛等癥狀消失,可正常工作及生活,實驗室指標改善>80%;有效:關節腫痛等癥狀有所好轉,日常工作及生活部分受限,實驗室指標改善50%~80%;無效:未達上述標準。總有效率=(顯效例數+有效例數)/總例數×100%。②骨代謝指標。于治療前及治療6個月后采集兩組患者空腹靜脈血4 mL,離心處理后,以電子發光免疫法測定β-膠原降解產物 (β-CTX)、骨鈣素N端中分子 (N-MID)、總Ⅰ型膠原氨基端延長肽(TPINP)水平。③不良反應。統計兩組患者治療期間的食欲減退、嘔吐、頭痛等發生情況。
1.5 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 22.0統計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行t檢驗,計數資料行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臨床療效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為95.35%,明顯高于對照組的81.40%(P<0.05)。見表1。

表1 兩組的臨床療效比較[n(%)]
2.2 骨代謝指標治療后,兩組的β-CTX水平均降低,TPINP、N-MID水平均升高(P<0.05);觀察組的β-CTX水平低于對照組,TPINP、N-MID水平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的骨代謝指標比較(±s)

表2 兩組的骨代謝指標比較(±s)
注:與同組治療前比較,*P<0.05。
組別 n β-CTX(pg/mL) TPINP(ng/mL) N-MID(ng/mL)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觀察組 43 0.88±0.13 0.42±0.08* 29.52±3.25 45.36±4.18* 11.87±2.04 19.86±2.25*對照組 43 0.91±0.15 0.61±0.11* 29.48±3.22 39.42±4.05* 11.95±2.11 16.31±2.21*t 0.991 9.160 0.057 6.692 0.179 7.381 P 0.325 0.000 0.954 0.000 0.859 0.000
2.3 不良反應治療期間,觀察組發生食欲減退1例,嘔吐1例,頭痛2例,不良反應發生率為9.30%(4/43);對照組發生嘔吐2例,頭痛1例,不良反應發生率為6.98%(3/43)。兩組的不良反應發生率比較無統計學差異(χ2=0.156,P=0.693)。
RA發病機制至今尚未明確,臨床認為主要病因是患者自身免疫異常,也與遺傳、微生物感染、吸煙等因素相關。多種誘發因素互相作用,可促使機體免疫反應異常活躍,攻擊機體正常關節組織,從而造成滑膜、軟骨及韌帶等組織炎性反應,導致關節軟骨細胞與骨質破壞,出現關節疼痛、畸形或殘疾等癥狀,嚴重影響患者生存質量。
甲氨蝶呤為當前治療RA首選用藥,能競爭性抑制甲酰基轉移酶及二氫葉酸還原酶活性,阻止DNA合成,干擾T淋巴細胞生長,降低異常T淋巴細胞水平,從而起到良好免疫抑制作用,減輕免疫異常引起的炎性反應,加快關節腫痛消失[5],但單藥作用機制有限,難以迅速控制RA病情。艾拉莫德是一種新型小分子抗風濕藥物,具有口服吸收好、起效快、作用穩定等優勢,能有效抑制單核細胞釋放白介素-6、白介素-1等炎性因子,選擇性抑制環氧合酶2生物效應,減少前列腺素等物質產生,從而減輕關節部位炎性反應,緩解關節腫痛癥狀;同時,艾拉莫德也能有效調節機體免疫功能,阻止B細胞免疫球蛋白生成,降低體內Ig M、Ig G水平,糾正病理性免疫狀態,阻止免疫系統持續破壞正常關節;此外,艾拉莫德也能有效阻斷骨吸收及關節破壞,促進成骨細胞分化和骨重建,阻止關節畸形發展,降低致殘風險[6-7]。艾拉莫德聯合甲氨蝶呤可協同增效,進一步提高免疫抑制作用,并加快關節周圍炎性反應消退,促進RA患者關節功能恢復。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提示艾拉莫德聯合甲氨蝶呤治療較甲氨蝶呤單一治療RA效果更佳。β-CTX、TPINP、N-MID屬于骨代謝指標,臨床認為關節功能喪失與骨代謝異常關系密切,其中β-CTX可反映骨吸收狀況,TPINP、N-MID能反映骨形成狀況,RA發生后可促使TPINP、N-MID水平下降,β-CTX異常升高。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治療后β-CTX水平低于對照組,TPINP、N-MID水平高于對照組,表明艾拉莫德聯合甲氨蝶呤治療可更有效糾正RA患者骨代謝異常。另外,兩組的不良反應發生率比較無統計學差異,表明艾拉莫德聯合甲氨蝶呤治療RA并未明顯增加不良反應發生風險,安全性較好。
綜上所述,艾拉莫德聯合甲氨蝶呤治療RA效果顯著,可有效改善患者骨代謝狀況,且安全性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