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蘭蘭,歐陽松云,趙春玲
(鄭州大學第一附屬醫院 呼吸及睡眠科,河南 鄭州 450052)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即慢阻肺,屬于臨床上最為常見的一種慢性呼吸道疾病,致殘率、致死率較高,對患者呼吸質量及生活質量均有嚴重影響。研究[1]表明,慢阻肺患者發病期間肺功能明顯減弱,且部分患者因機體炎性反應可能誘發其他并發癥,最終導致治療難度增加。目前臨床針對慢阻肺多使用質子泵抑制劑治療,而治療期間采取有效的護理措施是促進治療效果提升的重要基礎。既往有研究[2]提出優質護理可全面改善患者身體癥狀,提高其肺功能,臨床價值顯著。基于此,本研究選取2019年1月至2021年3月我院收治的100例慢阻肺患者,探討綜合護理對其肺功能及生活質量的影響,現將結果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取2019年1月至2021年3月我院收治的100例慢阻肺患者,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兩組各50例。研究組男性28例,女性22例;年齡53~74歲,平均 (66.26±3.25)歲。對照組男性30例,女性20例;年齡52~75歲,平均(66.23±3.17)歲。兩組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入選標準納入標準:①符合《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診治指南 (2021年修訂版)》[3]中相關診斷標準;②年齡≥18歲,具備正常認知功能;③臨床資料齊全;④依從性良好。排除標準:①活動性消化性潰瘍等消化道疾病;②充血性心力衰竭;③急性肺栓塞;④無法接受肺功能檢測;⑤出現休克情況;⑥存在精神疾病或家族病史;⑦腎功能不全。
1.3 護理方法對照組實施常規基礎護理,包括健康宣教、呼吸機輔助呼吸、抗感染以及其他日常護理。研究組實施綜合護理:①病情分析:患者入院后及日常查房過程中對患者臨床表現變化情況進行分析,后提供資料進行組間討論,對復雜病例、死亡病例進行總結分析,探討針對患者相應的護理方案以及護理措施實施過程中需要注意的事項。②院內綜合健康指導:患者入院后,護理人員發放健康知識手冊,并通過播放視頻向患者講述疾病及治療相關知識,提高患者對疾病的認識,提高患者在治療護理工作中的配合程度;指導患者進行康復訓練、呼吸功能訓練,增加患者肺氣體交換量,緩解呼吸困難癥狀,通過增加肺氣量改善肺泡功能;控制患者日常飲食,保證營養供給的合理性,促進患者病情康復。③呼吸道護理:定期加濕呼吸道,防止呼吸道產生濃痰;定期輕拍患者背部,引導患者咳嗽排痰,如患者呼吸道痰液過多,予以霧化吸入干預,促進痰液排出。④心理干預:護理人員根據患者相應的心理問題,講解相關疾病、治療知識及相關心理疏導措施,緩解其治療過程中的不良心理情緒,避免意外風險事故發生。⑤用藥指導:詳細告知患者相關藥物的使用順序與劑量,并提醒患者藥物使用過程中所出現的正常不良反應,出現異常不良反應后采取正確處理措施,對不良反應嚴重或未緩解者采取緊急處理。
1.4 觀察指標①于干預前后使用德國JAEGER肺功能儀(Master Screen P AED)測定兩組患者的肺功能指標,包括用力肺活量 (FVC)、呼氣流速 (PEF)及第一秒用力呼氣容積(FEV1)/FVC。②于干預前后使用生活質量問卷(QLQ-C30)評估兩組患者的生活質量[4]。該問卷包括功能、癥狀、整體健康狀況三個子量表,滿分各100分,得分越高表明患者的生活質量越好。
1.5 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 21.0統計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肺功能指標干預后,兩組患者的FVC、PEF、FEV1/FVC均高于干預前,且研究組的FVC、PEF、FEV1/FVC高于對照組 (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干預前后的肺功能指標比較(±s)

表1 兩組患者干預前后的肺功能指標比較(±s)
注:與該組干預前比較,*P<0.05。
組別 n FVC(L) PEF(L/s) FEV1/FVC(%)干預前 干預后 干預前 干預后 干預前 干預后研究組 50 2.04±0.42 3.51±0.45* 3.42±0.65 5.33±0.45* 42.51±9.37 62.75±5.09*對照組 50 1.96±0.41 2.87±0.66* 3.26±0.75 4.76±0.34* 42.02±9.41 55.65±4.27*t 0.964 5.665 1.140 7.146 0.261 7.557 P 0.338 0.000 0.257 0.000 0.795 0.000
2.2 生活質量評分干預后,兩組患者的功能、癥狀及整體健康狀況評分均高于干預前,且研究組的功能、癥狀及整體健康狀況評分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干預前后的生活質量評分比較(±s,分)

表2 兩組患者干預前后的生活質量評分比較(±s,分)
注:與該組干預前比較,*P<0.05。
組別 n 功能 癥狀 整體健康狀況干預前 干預后 干預前 干預后 干預前 干預后研究組 50 52.03±6.12 77.83±8.04* 50.15±5.83 78.45±9.63* 47.59±5.17 76.31±8.04*對照組 50 51.98±6.17 67.51±7.82* 50.02±5.78 63.91±7.80* 47.68±5.24 70.55±8.12*t 0.041 6.506 0.112 8.296 0.087 3.564 P 0.968 0.000 0.911 0.000 0.931 0.001
近年來,慢阻肺發病率明顯升高,該病發病原因較多,病情危害較大,患者病情進展后治療難度大,預后結局差[5]。部分慢阻肺患者經臨床治療后病情改善程度不顯著,肺功能恢復情況欠佳,為了改善患者的疾病狀態,首先就需要選擇合適的護理措施,從多個方面入手加強對患者臨床癥狀的改善,加快其病情恢復速度。
本研究結果顯示,研究組的FVC、PEF、FEV1/FVC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表明綜合護理可以改善慢阻肺患者的肺部功能。分析原因為,綜合護理注重對患者病情的評估,并采取適當的氧療干預,加強呼吸道護理,確保患者呼吸道通暢,促進痰液排出;結合科學的呼吸方式指導,幫助患者提高肺內氣體量,改善肺泡功能;此外,綜合護理注重心理干預,緩解患者心理負性情緒,抒發其內心壓力,提升患者依從性,進而提升整體護理效果[6]。護理期間,加強對患者癥狀的觀察,及時采取適當的解決措施,并與醫生取得聯系,如果患者排痰困難,則需要予以霧化治療等,并隨時關注患者的病情變化,有效改善患者的肺功能[7]。本研究結果亦顯示,研究組功能、癥狀及整體健康狀況等生活質量評分均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表明慢阻肺患者接受綜合護理后生活質量顯著改善。劉毓英等[8]的研究結果表明,對慢阻肺患者采取合理的干預措施可提升臨床護理效果,改善患者的生活質量,與本研究結果一致。綜合護理模式從患者角度出發,制定一系列具有針對性與合理性的干預措施,通過改善患者身體狀態與心理狀態來逐漸促進其疾病恢復,故隨著護理措施的不斷實施,患者生活質量也相應提高。
綜上所述,綜合護理干預可有效改善慢阻肺患者的肺部功能,提高其生活質量,值得臨床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