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海娟,孫雪彬,王紅利
(河南省人民醫院/河南省護理醫學重點實驗室/鄭州大學人民醫院/河南大學人民醫院 兒科,河南 鄭州 450003)
新生兒肺炎是兒科與呼吸科常見病與多發病,疾病的發生與病原菌感染、環境及母體因素密切相關,患兒發病多具有不同程度呼吸困難癥狀,疾病進展后可能導致患兒出現感染性中毒,進而威脅其生命安全。研究[1]表明,在新生兒肺炎的臨床治療中,采取相應的干預措施對臨床療效的提升及預后結局的改善具有重要價值。常規護理方案雖能一定程度上提高患兒治療期間臨床癥狀的改善速度,但部分患兒因機體營養狀態紊亂可能出現病情恢復速度較慢。本研究分析風險預警護理聯合營養干預在新生兒肺炎護理中的應用效果,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取2019年6月至2021年6月我院收治的90例肺炎新生兒,隨機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各45例。觀察組男24例,女21例;日齡7~21 d,平均(14.25±1.58)d。對照組男25例,女20例;日齡6~20 d,平均(14.10±1.61)d。兩組的一般資料比較無統計學差異(P>0.05),有可比性。
1.2 入選標準納入標準:①符合 《實用新生兒學》[2]中新生兒肺炎相關診斷標準;②日齡<30 d;③臨床癥狀表現為發熱、咳嗽、肺部濕啰音等。排除標準:①合并其他先天性疾病;②合并全身性感染性疾病;③合并消化系統及呼吸系統疾病;④臨床資料缺失影響研究開展。
1.3 干預方法對照組采用常規護理干預,包括環境護理、呼吸道護理、體位護理、喂養護理、飲食干預及生命體征監測與干預。觀察組采用風險預警護理聯合營養干預:①采用兒科營養不良評估篩查工具(STAMP)[3]評估患兒營養風險:針對評分0分的患兒僅制定相應的飲食干預方案,不另外予以腸內外營養支持治療;針對評分1~2分的患兒除予以相應的飲食干預外,還需要采用葡萄糖、脂肪乳注射液等腸外營養制劑進行營養干預;針對評分≥3分的患兒需額外予以腸內外營養支持治療,腸內營養主要使用奶粉鼻飼喂養,腸外營養選擇相應的營養液進行靜脈輸注。②使用早期預警評分(PEWS)[4]對患兒病情風險程度進行評分,0分為正常,1分為輕度風險,2分為中度風險,3分為重度風險,結合患兒具體評分結果與臨床表現制定相應的護理措施。護理過程中密切觀察患兒各項生命體征變化,若患兒出現體溫降低現象,則使用體溫箱,調節室內溫度以維持其正常體溫;若患兒出現昏迷、抽搐等臨床表現,則立即進行抗驚厥治療,并及時告知醫師準備搶救;若患兒出現心力衰竭癥狀,則需合理使用甘露醇與強心劑進行治療;針對出現重度呼吸困難的患兒,可采用輔助吸氧治療,待其呼吸平穩后再進行間接給氧。在整個護理過程中,護理人員需注重安撫家屬情緒,提高其護理配合度。
1.4 觀察指標①比較兩組患兒發熱、咳嗽、肺部濕啰音改善時間及住院時間。②比較兩組患兒干預前、干預3 d后、干預7 d后的兒科營養不良評估篩查工具(STAMP)評分,評估內容包括臨床診斷、營養攝入、人體測量指標,單項評分0~3分,總分9分,評分越高則患兒營養風險越高。③比較兩組患兒的不良事件發生率,包括胃腸道反應、感染、心力衰竭等。
1.5 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 21.0統計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行t檢驗,計數資料行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臨床癥狀改善時間及住院時間觀察組發熱、咳嗽、肺部濕啰音改善時間及住院時間均短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的臨床癥狀改善時間與住院時間比較(±s,d)

表1 兩組的臨床癥狀改善時間與住院時間比較(±s,d)
組別 n 臨床癥狀改善時間 住院時間發熱 咳嗽 肺部濕啰音觀察組 45 3.11±0.35 2.91±0.32 5.18±0.59 7.28±1.03對照組 45 4.27±0.43 3.74±0.40 7.15±0.72 9.22±1.05 t 14.035 10.869 14.197 8.848 P 0.000 0.000 0.000 0.000
2.2 營養狀態評分干預前,兩組的STAMP評分比較無明顯差異(P>0.05);干預3 d、7 d后,觀察組的STAMP評分均低于對照組 (P<0.05)。見表2。
表2 兩組的STAMP評分比較(±s,分)

表2 兩組的STAMP評分比較(±s,分)
?
2.3 不良事件發生率觀察組不良事件發生率為6.67%,低于對照組的22.22%(P<0.05)。見表3。

表3 兩組的不良事件發生率比較[n(%)]
新生兒肺炎是一類臨床常見呼吸系統疾病,患兒發病后病情進展快,并發癥風險高,若未及時治療可能導致其生命安全受到威脅。考慮到新生兒肺炎多由病毒感染引發,因此疾病進展時患兒免疫功能將伴隨不同程度損傷,進而導致其機體營養物質存儲量減少,疾病狀態下患兒機體代謝旺盛,因此更易出現營養不良癥狀,最終影響其臨床療效與預后結局。研究[5]表明,及早針對肺炎新生兒實施合理的營養干預方案可改善其機體營養狀態,對患兒免疫功能提升及后續病情恢復均具有重要價值。常規護理方案雖然也對患兒實施了相應的飲食干預,但其干預方法太過系統性,針對不同營養風險患兒的干預效果存在較大差異。本研究主要對肺炎新生兒營養狀態進行合理評估,根據評估結果制定針對性干預方案,最終保證所有患兒營養狀態均能得到較大程度的改善。此外,考慮到肺炎新生兒發病過程中多伴隨有其他威脅因素,因此本研究還對患兒病情風險程度進行了相應評估,針對評估結果制定了合理的風險干預方案,在降低患兒臨床治療風險的同時,最大程度提升治療與護理效果,促進其病情穩定且持續性改善。
肺炎新生兒發病期間通常伴隨發熱、咳嗽、肺部濕啰音等癥狀表現,臨床治療目的是改善患兒臨床癥狀,進而治愈疾病。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發熱、咳嗽、肺部濕啰音改善時間及住院時間均短于對照組(P<0.05),表明風險預警護理聯合營養干預對肺炎新生兒病情的恢復有促進作用,并可有效縮短其住院時間。STAMP評分是反映患兒機體營養狀態的直觀指標,與患兒營養狀態呈負相關[6]。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干預3 d、7 d后的STAMP評分均低于對照組(P<0.05),表明風險預警護理聯合營養干預有助于肺炎新生兒營養狀態的持續性改善。本研究結果還顯示,觀察組的不良事件發生率低于對照組(P<0.05),表明風險預警護理聯合營養干預可明顯降低不良事件發生風險,提高患兒住院期間安全性。
綜上所述,風險預警護理聯合營養干預在新生兒肺炎護理中的應用效果較好,能夠改善患兒的臨床癥狀與營養狀態,減少不良事件風險的發生,值得臨床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