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斐斐 朱曉蓉 劉春云
江西省贛州市第五人民醫院呼吸危重一區,江西贛州 341000
自發性氣胸是一種由于肺部疾病導致肺組織與臟層胸膜破裂,促使肺部與支氣管內的空氣進入到胸膜腔的疾病[1]。此疾病主要發生在男性群體中,另外,存在慢性支氣管炎、肺氣腫、肺結核疾病的患者也屬于多發群體[2]。患者發病后可發生呼吸困難、胸部疼痛、刺激性咳嗽等多種臨床表現,對患者的生活健康以及治療造成嚴重不良影響,且若不能夠及時對病情發展進行控制,可能會危及患者的生命安全。治療期間,常規需給予濕化氣道與給氧等基礎治療,而給氧可選擇不同方式進行。經鼻高流量濕化氧療(high-flow nasal cannula,HFNC)為新型呼吸支持技術,在自發性氣胸治療中發揮出重要作用。本研究選取贛州市第五人民醫院收治的80 例自發性氣胸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探討HFNC 的應用效果。
選取2019年5月至2020年10月贛州市第五人民醫院收治的80 例自發性氣胸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將其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每組各40 例。對照組中,男28 例,女12 例;年齡19~45 歲,平均(30.15±6.35)歲;病程1~4 d,平均(2.15±0.10)d。觀察組中,男29 例,女11 例;年齡19~46 歲,平均(31.32±6.27)歲;病程1~4 d,平均(2.04±0.11)d。兩組患者的年齡、性別、病程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納入標準:①患者經院內檢查確診為自發性氣胸[3];②患者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①合并其他呼吸系統疾病者;②臨床資料不完整者。本研究經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
所有患者要求禁食禁水,并給予胃腸減壓與靜脈補液及抑制胰酶等基礎治療。對照組患者采用常規給氧治療,應用普通面罩吸氧,結合患者呼吸困難程度與血氧飽和度調整氧流量,控制在1~10 L/min。觀察組患者采用HFNC 高流量濕化給氧方法,應用費雪派克公司Airvo 2 高流量呼吸濕化治療儀給氧,氧流量控制為8~80 L/min,氧濃度控制為21%~100%,氣道濕化器溫度控制為31~37℃。給氧治療期間若發現患者呼吸困難癥狀與氧合水平有所改善,依然持續原有方式給氧;若呼吸困難癥狀加重或氧合水平惡化,難以持續治療,則轉變為氣管插管機械通氣治療。所有患者均治療1 周。
比較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呼吸頻率、心率、總依從率、癥狀緩解時間、住院時間及不良反應發生情況。①治療前、治療后2 h 及治療后2 d 測定患者的呼吸頻率、心率。②對患者進行依從性調查,將能夠主動配合醫護工作開展判斷為依從;將治療期間出現過抵觸或偶發不配合情況判斷為一般;將頻繁抗拒治療及護理工作情況判斷為較差。總依從率=(依從+一般)例數/總例數100%。③不良反應包括痰液黏稠與院內感染。
采用SPSS 21.0 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兩組間比較采用t 檢驗;計數資料用率表示,兩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治療前,兩組患者的呼吸頻率與心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患者治療后2 h 與治療后2 d 的呼吸頻率與心率低于治療前,治療后2 d 的呼吸頻率與心率低于治療后2 h,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觀察組患者治療后2 h 與治療后2 d 的呼吸頻率與心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1)。
表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呼吸頻率與心率的比較(次/min,±s)

表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呼吸頻率與心率的比較(次/min,±s)
與同組治療前比較,aP<0.05;與同組治療后2 h 比較,bP<0.05
組別 例數 呼吸頻率治療前 治療后2 h 治療后2 d心率治療前 治療后2 h 治療后2 d對照組觀察組t 值P 值40 40 34.15±4.15 35.05±4.24 0.959 0.340 28.34±2.16a 25.34±2.21a 6.140<0.01 25.14±2.06ab 18.26±2.32ab 14.025<0.01 114.26±6.35 115.05±6.39 0.555 0.581 105.25±5.14a 96.25±5.17a 7.808<0.01 96.35±4.18ab 86.35±4.35ab 10.484<0.01
觀察組患者的總依從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2)。

表2 兩組患者總依從率的比較[n(%)]
觀察組患者的癥狀緩解時間、住院時間均短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3)。
表3 兩組患者癥狀緩解時間與住院時間的比較(±s)

表3 兩組患者癥狀緩解時間與住院時間的比較(±s)
組別 例數 癥狀緩解時間 住院時間對照組觀察組t 值P 值40 40 5.32±1.05 3.15±1.08 9.111<0.001 11.28±1.08 8.61±1.41 9.508<0.001
觀察組患者的不良反應總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4)。

表4 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總發生率的比較[n(%)]
自發性氣胸是在無創傷或是人為因素基礎上,肺組織以及臟層胸膜出現自發性破裂,進而導致空氣進入到胸膜腔,致使肺組織受壓而形成的一系列綜合征[4-5]。此疾病在臨床中歸屬于呼吸系統急性病癥范疇,流行病學結果顯示在青壯年男性群體中疾病的發病率較高[6-7]。根據氣胸的性質可將其分為單純性氣胸、交通性氣胸、張力性氣胸等,而根據疾病對肺部的壓縮程度可分為輕度氣胸、中度氣胸、重度氣胸[8-9]。肺結核、慢性肺阻塞、哮喘等可引發自發性氣胸,為此,存在以上幾種疾病的患者屬于自發性氣胸的多發群體[10-11]。有關研究資料顯示,存在肺結核、慢性肺阻塞等疾病患者的治療過程中,對自發性氣胸給予預防性干預,可避免原發病進一步發展繼發自發性氣胸,增加對患者健康的危害[12-13]。特發性氣胸患者肺大泡病理學試驗顯示,該疾病引發的基礎為胸膜下非特異性炎癥性瘢痕,也就是支氣管周圍出現炎癥進而促使臟層膜的彈力纖維形成瘢痕[14-15]。而在此轉變下,周圍的肺泡壁彈性也會隨之降低,進而致使肺泡受到壓迫而出現破裂[16-17]。另外,基于肺大泡形成原因的調查顯示,彈力纖維先天性的發育不良且彈性較弱是導致肺大泡出現的主要影響因素[18-19]。
在自發性氣胸的治療中,多數患者的病情較為嚴重,需要在較短的時間內進行排氣與減壓處理[20]。治療中需患者絕對臥床休息,控制患者的活動行為,并詳細講解控制活動的主要目的是避免由于活動增加耗氧量。基礎治療中,有效給氧至關重要,對于改善患者呼吸困難等癥狀有較大意義。高流量給氧除應用到小面積自發性氣胸治療中,在大面積與張力性氣胸患者中也可發揮出輔助治療效果。高流量給氧操作簡單,對患者心臟排血功能影響較小,可短時間內糾正缺氧癥狀,同時促進肺泡裂口愈合,縮短治療周期。HFNC 是一種無創呼吸氧療法。常規情況下通過非密封的鼻阻塞導管對患者輸送適合溫度高氧濃度空氣-氧氣混氣體,效果顯著。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前,兩組患者的呼吸頻率與心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觀察組患者治療后2 h 與治療后2 d 的呼吸頻率與心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提示相比于傳統給氧方式,HFNC 高流量濕化給氧方式對于患者心臟排血功能的影響較小。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的總依從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患者依從性主要受到治療操作舒適度的影響,而常規給氧方式如面罩吸氧舒適度較差。HFNC 高流量濕化給氧方式能夠結合患者具體情況調整溫度與給氧濃度等,可有效提升給氧過程舒適度,進而提高患者依從性。本研究結果還顯示,觀察組患者的癥狀緩解時間、住院時間均短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的不良反應總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提示與傳統給氧方式比較,HFNC 高流量濕化給氧方式的安全性更高,有助于減少不良反應的發生。HFNC 高流量濕化給氧方式具有呼吸支持作用,同時還具有無創、舒適性高、依從性高等優勢。相比于面罩吸氧方式,可提供更為理想的呼吸支持,還可降低無創通氣與有創通氣容易出現的感染及創傷風險。值得注意的是,給氧治療期間,若患者出現呼吸困難或是意識減弱等情況,需要及時通知醫生給予緊急處理,避免疾病惡性發展引發肺性腦病。
綜上所述,自發性氣胸患者治療期間采用HFNC 高流量濕化給氧方式的效果顯著,可改善患者的依從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