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雄輝 陳瑞紅
長江大學附屬仙桃市第一人民醫院消化內科,湖北仙桃 433000
臨床非靜脈曲張性上消化道出血為一種常見急重癥,指十二指腸懸韌帶以上消化道非靜脈曲張性病致其出血。包括胰管、膽管出血和胃空腸吻合術后吻合口附近病灶發生的出血,病發部位含食道、胃、十二指腸、空腸上段以及胰、膽等。消化道出血是內科臨床常見的急癥,發生病變常見因素為消化潰瘍、食管胃底靜脈曲張破裂、急性糜爛出血性、消化道腫瘤,與胃酸分泌增加及胃黏膜屏障功降低密切相關。可采用保守療法包括控制胃酸、胃內灌藥及內鏡等治療,目前內鏡電凝、 微波激光等方法使用止血效果反應佳,但因設備昂貴、操作復雜不適宜小醫院使用。病因復雜,病發率、病死率高,近來逐漸呈上升趨勢,目前藥物治療仍為治本病常用法之一。非靜脈曲張性上消化道出血病發機制尚待明確且起病急驟,病情急,嚴重階段甚病人的生命安全受直接威脅[1]。因此,對非靜脈曲張性上消化道出血給予及時有效治療,是此疾病康復的一個關鍵性環節。非靜脈曲張性上消化道出血的老年人群常因并發心腦血管、糖尿病、高脂血等,導致用藥治療的種類較多(阿司匹林等抗血小板、活血化瘀改善血液循環藥),因此藥物性胃黏膜損害致出血多見。老年人群并發癥多樣且心肺功變差,胃鏡檢查較為困難。上消化道出血易于引發低血容量休克、失血性貧血,也伴缺血性心腦血管病、墜積性肺炎等系列并發癥。上消化道出血依臨床病因劃分靜脈曲張性、非靜脈曲張性,臨床多用質子泵抑制劑、蛇毒凝血酶,并肝硬化食管胃底靜脈曲張者同時采用壓迫止血及奧曲肽、生長抑素等藥[2]。在上消化道出血治療方面,質子泵抑制劑效果較好,其他止血藥如止血酸、云南白藥、蛇毒血凝酶等也有效[3]。臨床蛇毒血凝酶廣泛用于上消化道出血,該藥止血機制為促纖維蛋白原降解成纖維蛋白,血管破損處吸附血小板止血栓,此藥還具靶向作用生物制劑,對出血部位產生作用且防止血液處于高凝狀態。本研究采用蛇毒血凝酶與云南白藥干預非靜脈曲張上消化道出血病,觀察其應用效果。
選取2020年4月至2021年2月長江大學附屬仙桃市第一人民醫院收治的68 例非靜脈曲張上消化道出血患者作為研究對象,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34 例)與治療組(34 例)。對照組中,男19 例,女15 例;年齡35~65 歲,平均(56.7±5.2)歲。治療組中,男20 例,女14 例;年齡34~64 歲,平均(57.0±5.1)歲。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納入標準:①符合臨床診療依據者[3];②經電子胃鏡檢查確診為上消化道出血者; ③臨床表現伴黑便、嘔血者;④治療前2 周內未使用抑酸藥物、止血用藥者。排除標準:①妊娠及哺乳期女性;②生命體征不穩定者;③合并有嚴重心腦血管、肝腎病者;④具有免疫性疾病與惡性腫瘤者,具有相關藥過敏史。所有患者及其家屬均知情同意,本研究經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
兩組患者入院后均予以禁食禁水、輸液、支持及對癥處理。常規治療期觀察出血、清除腔內液體,存在輸血指征者及時輸血。
對照組口服云南白藥(云南白藥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生產批號:2GA1109),3 g/d,分6 次服,一次0.5 g,1 個療程持續3 d,連續治1 個療程,服藥后每日連續監測大便潛血、尿素氮及血常規等。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加用蛇毒血凝酶[兆科藥業(合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60895]1 單位/d,2 次/d 靜脈注射,蛇毒血凝酶持續用藥一周[3-4]。
比較兩組患者的血清指標[血清皮質醇水平、高敏C-反應蛋白(high sensitivity C-reactive protein,hs-CRP)]、治療總有效率和并發癥總發生率。
療效判斷標準:顯效為主要臨床癥好轉明顯,治療后完全停止出血,胃鏡已無出血;有效為主要癥好轉,生命體征穩定,經胃鏡顯示出少血量;無效為主要臨床癥無變化,腸鳴音活躍,生命體征不穩,胃鏡檢出現活動性出血或出現惡化。總有效率=(顯效+有效)例數/總例數×100%。并發癥包括心梗及心絞痛、肺感染、腦意外、精神疾病。
采用SPSS 13.0 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兩組間比較采用t 檢驗;計數資料用率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治療前,兩組前皮質醇與hs-CRP 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前皮質醇與hs-CRP 低于本組治療前,且治療組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1)。

表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血清指標的比較[n(%)]
治療組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表2 兩組患者治療總有效率的比較(例)
兩組的并發癥總發生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表3 兩組患者并發癥總發生率的比較(例)
臨床上消化道出血為內科常見病,也屬內科急重癥之一,主要患者以中年男性為主,發病占比高于50%,若未能及時實施合適療法,會導致全身嚴重的功能性損害,如失血性休克、缺血再灌注損傷、各臟功衰竭,多為上消化道病變致,少部分引發為膽膜疾患、某些肝腎功障礙、凝血機制障礙等[5]。臨床上消化道出血常見并發癥的病發機制復雜,存在病發急、高病亡率的特點[5-7]。因此治療消化性潰瘍出血的主要手段為有效止血法及運用止血藥物[8]。
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組治療總有效率、血清指標均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的并發癥總發生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提示云南白藥與蛇毒血凝酶聯合治療非靜脈曲張上消化道出血療效佳,不良反應較低。目前臨床使用的常用止血藥有許多種類,包括影響了體內某凝血因子促進或恢復凝血過程的止血藥; 抑制纖維蛋白溶解,具有止血功能的藥物;降低毛細血管通透性達的止血藥;收縮內臟血管的止血藥。但常用止血藥存在較大缺陷,如特異性低、使血液處于高凝態、副反應、水溶差、單藥途徑,方便用藥等問題,使用范圍有局限性[9-11]。目前非靜脈曲張性上消化道出血采用常用凝血酶、云南白藥等噴灑劑經內鏡局部性給藥。目前蛇毒血凝酶在臨床上廣泛應用,該藥物止血機制為促使纖維蛋白原降解生成纖維蛋白,纖維蛋白在血管破損處吸附血小板,形成止血栓;其次該藥物是一種具有靶向作用的生物制劑,僅在出血部位產生作用,并不會使血液處于高凝狀態[12]。上消化道出血患者臨床中多數存在不良誘因,如飲酒過量、嗜辛辣、勞心力、情欲內傷及藥石不當,進一步加劇脾胃或直接引發出血,且局部粘膜處存在充血水腫糜爛損傷出血,嚴重程度不一,用云南白藥直接作用于出血局部可起到一定止血性,還能祛淤生肌、活血止痛、消腫排毒,促進局部潰瘍、炎癥粘膜盡快愈合[13-15]。
綜上所述,非靜脈曲張上消化道出血需采取蛇毒血凝酶聯合云南白藥用藥治療效果及安全性較好值得臨床上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