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志維 李才明 彭林平
1.廣東省惠州市第一人民醫院神經內科,廣東惠州 516001;2.廣東省惠州市第一人民醫院內分泌科,廣東惠州 516001
2 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是臨床常見的慢性疾病,高發于老年群體,發病早期并不會對患者造成明顯影響,但隨著病情進展可引發多種心腦血管疾病,威脅患者生命安全[1]。血糖水平長期處于較高水平,會引發微血管病變及內皮功能損傷,導致凝血異常,最終甚至形成血栓,與非糖尿病人群比較,T2DM 患者罹患急性缺血性腦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ACI)的風險更高[2]。隨著老齡化進程的加劇,T2DM 伴ACI 的發生率逐年遞增,兩種疾病同時存在病情較為嚴重,臨床治療難度大,患者預后較差[3]。T2DM 發生、發展中凝血功能均有參與,凝血功能紊亂是誘發ACI 的獨立危險因素[4]。而血栓形成性疾病多伴有凝血功能指標異常升高,分析凝血功能變化與老年T2DM 伴ACI 的關系有重要意義[5]。鑒于此,本研究進一步探討老年T2DM 伴ACI 凝血功能的變化情況。
選擇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惠州市第一人民醫院收治的老年T2DM 伴ACI 患者60 例作為A組,選擇同期60 例單純T2DM 患者作為B 組,選擇同期60 例健康體檢者作為C 組。A 組中,男37 例,女23 例;年齡61~82 歲,平均(70.96±3.32)歲;體重指數18~29 kg/m2,平均(22.49±1.61)kg/m2。B 組中,男38例,女22 例;年齡61~83 歲,平均(70.42±3.56)歲;體重指數18~28 kg/m2,平均(22.85±1.79)kg/m2。C 組中,男39 例,女21 例;年齡61~80 歲,平均(70.22±3.85)歲;體重指數18~31 kg/m2,平均(23.16±1.58)kg/m2。三組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另外將60 例老年T2DM 伴ACI 患者根據Adama 分型[8]進行分組,腦部梗死處直徑<1.5 cm 為腔隙性腦梗死組(n=18)、腦部梗死處直徑1.5~3.0 cm 為小梗死組(n=29)、腦部梗死處直徑>3.0 cm 或梗死病灶出現2 個及以上為大梗死組(n=13)。腔隙性腦梗死組中,男11 例,女7 例;年齡60~83 歲,平均(70.45±3.56)歲;體重指數18~28 kg/m2,平均(22.76±1.82)kg/m2。小梗死組中,男17 例,女12 例;年齡59~81 歲,平均(70.22±3.17)歲;體重指數18~30 kg/m2,平均(22.68±1.85)kg/m2。大梗死組中,男8 例,女5 例;年齡59~82歲,平均(70.54±3.76)歲;體重指數18~31 kg/m2,平均(22.87±1.58)kg/m2。三組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本研究經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納入標準:①T2DM 患者符合《中國2 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7年版)》[6]診斷標準;②ACI 患者符合《中國急性缺血性腦卒中診治指南2014》[7]診斷標準;③近1 個月內未進行抗凝、抗血小板等藥物治療史;④入選者均自愿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①合并凝血功能、造血功能障礙;②存在視聽障礙或精神疾??;③重要臟器功能不全;④合并腦出血或惡性病變。
所有入選者均檢測凝血功能指標,采集受檢者3 ml 外周靜脈血,使用含0.09%枸櫞酸鈉抗凝劑的真空管裝取,以3000 r/min 速度對標本進行離心,離心半徑為15 cm,離心10 min,分離上清,需在60 min內完成檢查。選擇全自動血凝分析儀 (法國Stago COMPACT 型)檢測,所用試劑為配套試劑,嚴格按照產品說明書進行操作,檢測凝血酶原時間(prothrombin time,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時間(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APTT)、 纖維蛋白原(fibrinogen,FIB)和D-二聚體(D-D dimer,D-D)水平。
比較三組的PT、APTT、FIB、D-D 水平,比較ACI不同梗死面積患者凝血功能指標。
采用SPSS 22.0 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兩組間比較采用t 檢驗;計數資料用率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A 組PT、APTT 均低于B、C 組,FIB、D-D 均高于B、C 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B 組PT、APTT均低于C 組,FIB、D-D 均高于C 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1)。
表1 三組凝血功能比較(±s)

表1 三組凝血功能比較(±s)
注 與A 組比較,aP<0.05;與B 組比較,bP<0.05
組別 PT(s) APTT(s) FIB(g/L) D-D(μg/L)A 組(n=60)B 組(n=60)C 組(n=60)F 值P 值10.21±0.47 11.23±0.53a 13.65±0.61ab 642.993<0.001 27.98±1.96 30.43±2.21a 34.96±2.57ab 147.242<0.001 5.28±0.96 3.96±0.65a 3.12±0.59ab 126.113<0.001 1.59±0.31 0.56±0.24a 0.29±0.06ab 538.551<0.001
大梗死組PT、APTT 均低于小梗死組、 腔隙性腦梗死組,FIB、D-D 均高于小梗死組、腔隙性腦梗死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小梗死組PT、APTT 均低于腔隙性腦梗死組,FIB、D-D 均高于腔隙性腦梗死組(表2)。
表2 三組不同梗死面積患者凝血功能指標比較(±s)

表2 三組不同梗死面積患者凝血功能指標比較(±s)
注 與大梗死組比較,aP<0.05;與小梗死組比較,bP<0.05
組別 PT(s) APTT(s) FIB(g/L) D-D(μg/L)大梗死組(n=13)小梗死組(n=29)腔隙性腦梗死組(n=18)F 值P 值9.81±0.31 11.79±0.58a 13.55±0.62ab 26.22±1.86 29.03±1.91a 32.04±2.56ab 5.78±0.76 4.65±0.68a 3.87±0.57ab 1.75±0.51 1.39±0.39a 0.89±0.37ab 771.414<0.001 111.619<0.001 121.622<0.001 61.147<0.001
T2DM、ACI 均為老年群體的常見疾病,兩種疾病可獨立存在,也可并發,對老年患者健康造成較大威脅。ACI 是因腦部血管狹窄、閉塞引起血液循環障礙而導致的缺血缺氧性腦部疾病,治療不及時,梗死灶將不斷擴大,致死率較高[9]。ACI 發病后常出現血糖持續升高,隨著深入研究發現,大部分ACI 患者均伴有糖代謝異常。糖尿病是老年群體常見的慢性病,患者常伴有脂質代謝紊亂及纖溶功能異常,進而引起凝血功能受損。另外,長期高血糖還會損傷血管內皮功能,致使血小板聚集能力增強,血液常處于高凝狀態,易誘發或加重腦動脈粥樣硬化,是ACI 的獨立危險因素[10]。因此,檢測T2DM 伴ACI 患者凝血功能對評估血液高凝狀態、梗死面積均有重要意義。
PT 是臨床常用的篩查外源性凝血系統的指標,對血漿中的Fg 含量及結構有無異常均能準確反映,同時能夠反映血液中抗凝物質有無增多,是較為可靠的篩選指標[11]。APTT 主要用于內源性凝血系統,當其縮短時提示機體可能存在早期彌散性血管內凝血、血栓性疾病,是重要的凝血指標[12]。因此,當PT、APTT異常降低表明凝血活性增高,機體凝血功能異常。FIB既是急性炎癥反應蛋白優勢纖維蛋白的前體,其水平變化能夠反映血漿黏滯度,當其水平異常升高時會對血管內皮細胞功能、血小板聚集造成影響,對血管平滑肌細胞增生遷移有刺激作用,致血液黏稠度增加,促使血栓形成[13]。D-D 是反映血栓形成的重要指標,為交聯纖維蛋白降解形成各種產物中最小的纖維蛋白碎片。FIB、D-D 異常升高也表明凝血活性增高,血液處于高凝狀態,血栓形成風險較高[14]。本研究結果顯示,A 組PT、APTT 均低于B、C 組,FIB、D-D 均高于B、C 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B 組PT、APTT均低于C 組,FIB、D-D 均高于C 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大梗死組PT、APTT 均低于小梗死組、腔隙性腦梗死組,FIB、D-D 均高于小梗死組、 腔隙性腦梗死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小梗死組PT、APTT 均低于腔隙性腦梗死組,FIB、D-D 均高于腔隙性腦梗死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提示老年T2DM 伴ACI 存在明顯的凝血功能指標異常。其原因為T2DM 對外源性、內源性凝血系統均會造成明顯影響,長期高血糖狀態使得血液黏稠度增加,高凝狀態可促使微血管內血栓形成,導致梗死發生。凝血功能指標與老年T2DM 伴ACI 患者病情存在一定相關性,隨著梗死面積的增加指標異常更加明顯,是反映患者病情嚴重程度、評估預后的重要參考指標。ACI 可導致內分泌狀態失衡,增加血糖應激性,與T2DM 疾病相互作用、相互影響,形成惡性循環,增大梗死面積,加重患者病情,故老年T2DM 伴ACI 凝血功能異常更加明顯[15]。
綜上所述,老年T2DM 伴ACI 患者存在凝血功能異常,且隨著患者病情加重凝血功能異常更明顯,能夠反映梗死面積,可作為臨床診斷、指導治療、評估預后的重要參考指標,具有較高的應用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