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梅 趙剛 袁福錦 黃必志 羅富成
(1. 云南省草地動物科學研究院 云南昆明 650212;2.云南農業大學動物科學技術學院 云南昆明 650201)
臂形草(BrachiariaGriseb.),又名旗草(palisade grass 或signal grass),為一年生或多年生匍匐型下繁禾草,分蘗能力強,為C4型高光效植物[1-2]。臂形草屬牧草資源具有產草量高、營養價值高、適口性好、適應性廣、持久性強等特點[1,3-5]。臂形草營養成分含量為粗蛋白6.94%~9.42%、粗脂肪1.34%~2.00%、粗纖維23.84%~35.28%、無氮浸出物33.91%~49.93%,干物質產量可達16.62~33.00 t/hm2,種子產量0.58~1.24 t/hm2[5-6]。臂形草已成為熱帶、亞熱帶種植的主要禾本科牧草,在草地牧業和生態環境治理中均具有重要作用[1-9]。
臂形草于1983年引入云南省[10],在普洱市、西雙版納州、德宏州等熱帶地區種植多年,表現良好,在普洱市曼中田建的大面積人工牧場可四季常綠,如今已建成超30年的牧場仍然保持高產和放牧利用。并能有效地控制和防止飛機草、紫莖澤蘭等惡性雜草的侵入及漫延[11-12]。進入21世紀以來,云南省又分別從澳大利亞、巴西、中國海南等地引入包括Mulato 1號、Mulato 2號雜交臂形草、熱研3號俯仰臂形草等臂形草品種[5-6]。研究結果[2-6,9-12]表明,多個臂形草品種均能很好地適應云南熱帶、亞熱帶氣候環境,對土壤要求不嚴,耐酸性土壤,從砂土到粘性磚紅壤均可適應,具有耐旱和一定的耐澇性能,在年降水量1 000 mm以上的地區種植表現良好。
國內學者圍繞臂形草的抗逆性、生產性能、飼用價值、育種等進行了廣泛的研究[1-6,9-24]。在海南干旱、半干旱地區,臂形草可與有鉤柱花草(Stylosanthes hamata)、糖密草(Melinis minutiflora)、大翼豆(Macroptilum atropurpureum)等草種建植混播草地和飛播草場,草層高約80 cm,鮮草產量可達75~90 t/hm2,比天然草地提高3~6倍,營養價值豐富,粗蛋白質含量12.2%,比天然草地提高2倍,載畜量提高3~4倍[1]。珊狀臂形草(B.brizantha)在海南表現出適應性強,容易繁殖,具有較高的產草量、多葉性和耐牧性[25]。中國熱帶農業科學院還培育出熱研3號俯仰臂形草(B.decumbenscv.Reyan 3)、熱研6號珊狀臂形草(B.brizanthacv.Reyan6)、熱研14號網脈臂形草(B.dictyoneura cv.Reyan14)和熱研15號剛果臂形草(Brachiaria ruziziensiscv. Reya n 15)等多個臂形草品種[18-19,26-27]。
國內目前沒有現行臂形草草地建植利用的國家標準、行業標準和地方標準。由于缺乏相關的技術管理規程指導,導致栽培技術粗放、輕管理、利用模式不科學且單一,制約了臂形草優質高產性能的發揮和畜牧產業的快速發展。分析文獻資料,對已有相關研究工作進行總結和整理,從而集成并制定了《臂形草草地建植利用技術規程》,規程于2021年12月通過云南省市場監督管理局審定(編號為DB 53/T 1069—2021),2022年3月發布實施[28]。該規程的制定,可為臂形草草地的規范化、標準化建植利用提供技術支撐。
本文件規定了臂形草(BrachiariaGriseb.)草地建植地選擇、種植技術、草地管理與草地利用等。
本文件適用于臂形草草地建植與利用。
下列文件中的內容通過文中的規范性引用而構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條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僅該日期對應的版本適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單)適用于本文件。
NY/T 635 《天然草地合理載畜量的計算》
NY/T 1176 《休牧和禁牧技術規程》
NY/T 1237 《草原圍欄建設技術規程》
NY/T 1342 《人工草地建設技術規程》
NY/T 1343《草原劃區輪牧技術規程》
GB/T 20000.1界定的以及下列術語和定義適用于本文件。
臂形草草地(Brachiariagrassland)以“貝斯莉斯克”伏生臂形草(Brachiaria. decumbenscv.‘basilisk’)、“莫拉特Ⅱ”雜交臂形草(Brachiaria hybridcv.‘Mulato II’)、珊狀臂形草(Brachiaria brizantha)等多年生臂形草屬牧草為建群種,形成以臂形草為優勢種的草地。
適宜于海拔≤1 400 m,年均氣溫≥16℃,極端最低氣溫≥0℃,年降雨量>1 000 mm的區域種植。
土層厚度≥15 cm,坡度≤25°,不應積水的草地山坡。
清除地面的石塊、樹樁、雜草等。
采用圓盤耙、鏵式犁、旋耕機等農機具,按以下要求整地:
(1)坡度≤15°的地塊宜用全耕法,采取1犁2耙或用重耙旋耕3~5 次,生土地塊翻耕深度15~20 cm,熟土地塊翻耕深度20~30 cm,耙細整平。
(2)坡度為15~25°的地塊宜用條耕法進行“條帶式”整地,帶寬30~50 cm,帶距60~100 cm。
每公頃施用鈣鎂磷250~350 kg、硫酸鉀50~100 kg、硫酸銅3~5 kg、硫酸鋅3~5 kg和硼砂5~8 kg作為基肥。
種子質量必須達到如下要求:凈度≥85%,純度≥90%,水分≤12%。休眠種子處理方法參照NY/T 1342。當種子用價為100%時,播種量為5~10 kg/hm2。
宜集中育苗,選擇株高15~20 cm的株叢,或從已有牧草地間挖的健壯植株。無病蟲害侵染。
5.5.1 播種期 有灌溉條件的地區,春夏秋季均可播種或栽植,但秋季種植最遲不得晚于9月中下旬;沒有灌溉條件的地區,結合雨季種植。
5.5.2 種植
5.5.2.1 播種 采用以下方式播種:
(1)坡度≤10°的地塊撒播,把種子均勻地撒在土壤表面,土壤墑情好或降雨較多時,淺覆土或用樹枝、竹掃把等輕拖即可,土壤墑情差時,用釘耙等工具將種子耙入1~2 cm的表土層中。
(2)坡度為10~15°的地塊條播,行距30~50 cm,土壤墑情好、粘重或陰坡面的播種深度1~1.5 cm,土壤墑情差、沙質或陽坡面的播種深度1~2 cm。
(3)坡度為15~25°的地塊宜帶狀條播或塘播。帶狀條播,帶寬30~50 cm,帶間距60~100 cm。播種深度同條播;塘播,每塘5~10粒種子,株距30~50 cm,行距30~50 cm。對石漠化草山草坡改良,每塘不小于0.2 m2,每畝(1畝≈667 m2)不少于2 000塘。播種深度1~2 cm。
5.5.2.2 分蔸移栽 對于種子產量低,休眠嚴重的草,宜采用其優良種子提前集中育苗,待幼苗生長至株高15~20 cm后,將其株叢挖起,進行分株或整株栽植。株距25~30 cm,行距30~50 cm。
5.5.2.3 分株繁殖 對于種子來源比較困難的,可利用來源于成年牧草地的老株叢,進行分株繁殖,株距15~20 cm,行距30~50 cm。
5.5.3 鎮壓 采用種子直播時,播種后用滾筒等工具壓實表土,使種子與土壤緊密接觸,提高地間出苗率;利用育苗移栽或老兜分株繁殖時,栽苗后壓實草苗周邊土壤,提高其成活率。
建設標準及方法參照 NY/T 1237。
播種或移栽后約7~20 d出苗發芽,應查苗補苗。
播前、播后及時除雜,放牧利用過程中可結合家畜反復重牧進行雜草防除。
播種或栽植當年,于植株分蘗期施尿素75~100 kg/hm2。以后年份,每年在草地利用中期施尿素150~200 kg/hm2、鈣鎂磷150~300 kg/hm2、硫酸鉀50~75 kg/hm2;每3~5年施硫酸銅3~5 kg/hm2、硫酸鋅3~5 kg/hm2和硼砂5~8 kg/hm2。
臂形草病蟲害較少,偶有銹病發生,可通過科學施肥和利用等措施提高抗病能力加以防控,堅持“勤觀察、早發現、早診斷、早防控”的防控原則。
草地建植當年,輕牧利用,放牧留茬高度7~8 cm;建植第二年,參照NY/T 635確定合理的載畜量,可參照NY/T 1343進行草地劃區輪牧利用和管理。出現退化的草地,須參照NY/T 1176進行休牧。
臂形草草層自然高度生長到50 cm左右,刈割利用;如因氣候等因素造成牧草生長達不到刈割高度,則進入抽穗期開始第一次刈割利用。留茬高度8~10 cm。
7.3.1 刈割期 宜在抽穗期至初花期刈割,留茬高度8~10 cm。
7.3.2 自然干燥 刈割后均勻攤曬,通風翻曬,當含水量低于17%時,打捆堆垛貯藏。
7.3.3 青干草的品質鑒定 優質青干草顏色青綠,氣味芳香,葉量豐富,莖稈質地柔軟,含水量低于17%。
7.4.1 收割期 盛花期至乳熟期收割。
7.4.2 要求 牧草含水量65%~75%為宜,切碎長度1.5~2.0 cm,隨切隨裝,分層填裝,壓緊壓實,并密封。
7.4.3 開窖取用 青貯30 d后可取用,隨取隨用,取后回復密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