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炳超,袁 永,王子丹,鄭芬芳
(1.廣東省科學學與科技管理研究會,廣東 廣州 510033;2.廣東省科技創新監測研究中心,廣東 廣州 510033)
創新資源集聚是世界知名科技創新中心的重要特征。高度集聚的創新資源形成復雜的協同創新網絡并形成創新生態系統,為開展深層次科技創新提供了堅實基礎,而深層次科技創新反過來也會促進高端創新資源集聚。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支持有條件的地方建設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或區域科技創新中心,使之成為世界科學前沿領域和新興產業技術創新、全球科技創新要素的匯聚地。
目前創新資源集聚是國內外學者關注熱點。在資源類型方面,Yang等[1]研究發現創新要素集聚有利于促進知識擴散、提升生產力水平;Fu等[2]、汪海霞等[3]從人才的維度論證了人才集聚能夠帶來創新產出能力提升。郭小婷[4]分析了創新平臺對區域企業技術進步的溢出研究。李萬等[5]認為企業、大學、科研機構、政府、金融在創新生態系統中充當了不同的創新主體角色,并發揮各自的異質性協同創新、促進創新資源的有效集聚和“集合”創新的作用。創新人才、企業、平臺、資金等是創新發展的核心資源。在資源集聚影響因素方面,張宓之等[6]分析了浙江11個地市創新要素空間急劇模式的演進機制。易定紅等[7]分析了人才、勞動要素對城市發展的影響機制。同時,創新資源具有異質性[8-9],不同創新資源集聚對創新發展的促進作用不同[10-11],這需要不同作用機制發揮集聚影響力。在區域創新資源集聚方面,趙星等[12]分析了中國城市創新集聚空間演化情況;郝永敬等[13]分析了長江中游城市群產業集聚、技術創新與經濟增長的情況;胡海鵬等[14]評價了珠三角九市創新要素集聚能力;杜常春[15]分析了京津冀協同發展背景下雄安新區創新型人才集聚情況。目前針對粵港澳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創新資源集聚的研究有待深入,因此本文聚焦創新平臺載體、企業、高校院所,以及體制機制等影響創新資源集聚的因素,深入分析粵港澳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創新資源集聚現狀及問題,并提出有關對策建議。
粵港澳大灣區包括香港和澳門2個特區,以及珠三角九市。2020年,粵港澳大灣區人口7 000萬,GDP1.6萬億美元,地域面積5.6萬km2,在全球四大灣區中面積最大、人口最多。從創新資源集聚情況看,粵港澳大灣區擁有一批集聚創新資源的重大平臺載體,集聚了一批擁有高端創新資源,但仍存在創新資源集聚和優化配置的統籌協調機制尚未形成、集聚創新資源的高水平創新平臺數量不足、與港澳之間的創新要素流動阻礙還有待進一步打破等問題。
(1)擁有一批集聚創新資源的重大平臺載體,但總量仍然偏少。美國擁有勞倫斯伯克利國家實驗室和斯坦福直線加速中心等重大創新基礎設施,日本擁有國家級強磁場實驗室等重大創新平臺。目前,國家在大灣區布局建設有國家超算中心、國家基因庫、動強流重離子加速器等一系列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建有前海深港現代服務業合作區、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等一批重大創新合作平臺,擁有國家級實驗室2家,省級實驗室9家,粵港澳聯合實驗室10家。但與世界知名科技創新中心相比,粵港澳大灣區國家級實驗室的總體數量偏少,世界級基礎性、前沿性研究平臺缺乏,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裝置、國家重點實驗室等國家級創新平臺數量也少于北京、上海等科技創新中心,無法通過重大創新平臺充分匯聚全球科技和產業創新資源[16]。
(2)集聚了一批擁有高端創新資源的主體力量,但世界知名企業和高校仍然偏少。粵港澳大灣區集聚了一批創新能力強的世界知名龍頭企業,《2021全球獨角獸榜》顯示,2021年全球涌現了1 058家獨角獸企業,其中中國獨角獸企業以301家位列全球第二。粵港澳大灣區獨角獸企業有70家,其中深圳32家、廣州30家、香港7家、東莞1家,遠低于北京的91家和上海的72家。創新型企業21家,其中深圳15家,廣州5家,珠海1家。財富中文網發布的2021年《財富》世界500強排行榜顯示,粵港澳大灣區共有26家上榜企業,其中香港9家,深圳9家,廣州5家,佛山2家,珠海1家。國際知名科技創新中心均擁有全球頂尖高校,世界高等教育研究機構QS(Quacquarelli Symonds)發布的2022QS世界大學排名顯示,排名前10名的高校中有5所在美國、4所在英國,中國大陸11所高校進入前200名,其中中山大學排名第159名。香港大學、香港科技大學、香港中文大學、香港城市大學、香港理工大學分別排名第22、27、43、48名。粵港澳大灣區特別是珠三角地區高校發展質量有待進一步提速發展。
(3)創新資源集聚的統籌協調和流動機制初步形成,但部分政策障礙還有待進一步突破。國家成立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領導小組,廣東省已成立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領導小組,和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領導小組,香港設立了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督導委員會,澳門設立了融入國家發展工作委員會,初步形成粵港澳大灣區創新資源統籌協調機制,創新資源跨境流動的體制機制和政策逐步形成。粵港澳大灣區包含廣東省內多個地市,以及香港和澳門2個特別行政區,受制3個關稅區和三地檢測、服務等標準不一致,創新資源跨境流動還存在不少障礙,如試驗品跨境運輸需要報關、跨境聯合開展科研的配套政策還不夠便利、科研物資過境成本較高。信息環境有待進一步優化,粵港澳大灣區內地城市的互聯網環境與香港、澳門特區不完全一致。職業(專業)資格特別是準入類職業資格均以三地各自的法律法規作為設立依據,內地與港澳分屬3個法域,法律制度及法律文化差別較大,職業資格互認有待進一步推進[16]。
率先開展深層次自主創新,加強顛覆性技術創新,實現技術創新彎道超車是粵港澳大灣區打造世界級國際科技創新中心的關鍵,而集聚和優化高端創新資源是前提與核心關鍵。
(1)促進內地各市協同推進創新資源優化配置。粵港澳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創新資源集聚和優化配置在省級層面涉及科技、發改、工信、教育、人設、住建等多個部門,部分平臺、項目和園區以地市為主,涉及不同地市。要進一步發揮廣東省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領導小組和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領導小組作用,促進粵港澳大灣區內地各地市之間形成建設合力,協同推進重大平臺建設、創新主體布局等創新資源集聚與優化配置,有序推進科技創新中心建設發展,實現各地創新資源優化配置。另外,建議實施顛覆性技術創新計劃,進一步優化創新資源集聚和優化配置,研究制定顛覆性技術創新支持政策,采取長期培育、動態調整、小額起步、逐步加碼的動態加碼式財政科研項目支持方式,鼓勵企業聯合包括港澳在內的高校、科研院所等各類創新主體集聚資源合力開展顛覆性技術創新。
(2)打造粵港澳大灣區科技創新共同體,推動優勢互補及創新資源流動。粵港澳大灣區各城市發展各具特色,香港擁有豐富的科教資源,廣州教育優勢較為突出,深圳擁有大批創新型企業,東莞具有先進的制造工廠,其他城市都有優勢特色產業和創新優勢,粵港澳大灣區作為一個創新發展整體,目前建設發展協同效應尚未發揮,如香港的科技資源未能很好地到內地轉化,廣州和深圳2個核心創新城市之間合作不緊密等,亟需加強粵港澳大灣區科技創新共同體建設,在科技工作和資源配置方面形成一體化格局。建議:一是推進大灣區內地沿線城市創新發展優勢互補。廣州和深圳是粵港澳大灣區創新發展核心城市,在進一步推進創新驅動發展的過程中受限于土地、租金、人力資源成本等,而東莞、珠海、中山等擁有良好的產業發展基礎,建議大灣區相關地市加強與廣深的溝通交流,及時掌握相關創新資源流動意向信息,在土地、人才、資金、環境等方面做好創新資源外溢承接準備工作,推進更多廣深外溢創新資源在珠三角其他城市落地。二是深化科技體制機制改革強化內地與港澳的創新資源流動和科技合作。要在國家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領導小組統一領導下,加強與香港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督導委員會和澳門融入國家發展工作委員會的溝通協調,支持粵港澳三地科研機構和市場主體直接開展合作,探索更加便捷的科研資金跨境撥付使用機制;推動大科學裝置等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面向港澳開放共享;進一步發揮港澳國家重點實驗室、在粵港澳科研機構等研發主體的優勢,鼓勵其廣泛參與科學技術研發和成果轉化;支持港澳科技成果到內地轉化,鼓勵港澳高端人才攜科技成果到內地創新創業;加快推進粵港澳三地職業資格互認;探索完善“一地兩檢”、粵澳新通道的“合作查驗”通關模式,降低科研用品通關成本。
(3)加快粵港澳大灣區世界級創新平臺建設,集聚高端創新資源。建議:一是統籌各地力量加快建設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支持以深圳為核心建設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集聚港澳、廣州、東莞等地科技創新資源,以光明科學城、南沙科學城、中子科學城、深港合作區為主要承載區,建設世界一流前沿科學交叉研究平臺,建設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集群,集聚一流創新人才團隊等高端創新資源,開展高水平多學科重大研究活動,打造粵港澳大灣區世界級創新平臺。二是推進新型研發機構高質量發展。推動新型研發機構進一步完善管理運行機制,以產業需求為導向加強產學研合作,建立產業技術創新聯盟,積極培育發展高價值專利,推動科技成果轉化。支持新型研發機構采用市場化的薪酬制度,引進培養高層次人才,提高新型研發機構可持續發展能力。同時,加強對新型研發機構建設發展的監管評估。三是優化完善實驗室體系,探索建設世界一流管理機制。爭取國家在粵港澳大灣區布局建設更多國家實驗室,推進省實驗室建設,推進粵港澳聯合實驗室建設。支持國家實驗室和省實驗室探索實施政府直接管理運營、政府委托大學或研究機構管理運營、大學或研究機構直接管理運營的分級分類管理體制;探索實行目標任務合同制,明確年度績效考核標準和考核辦法,最大限度賦予實驗室自主權,激發創新活力。
(4)加強國內外合作交流,集聚全球創新資源。粵港澳大灣區打造世界級科技創新中心,單靠自身力量是不夠的,必須爭取國家部委支持,強化對外交流合作,打造開放創新的格局,集聚全球高端創新資源。建議一是積極爭取國家部委支持。加強與科技部、工信部等國家部委的對接溝通,中央與地方共同謀劃部署推動粵港澳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發展的頂層設計,共同打造粵港澳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進一步完善省院合作機制,加快引入中國科學院系統高端創新資源特別是大科學裝置在大灣區集中布局,引進重大科技成果在粵轉化。二是強化國際科技合作交流,堅持開放創新。加強與發達國家及創新型國家的合作,積極開展科研項目聯合攻關、科研人員往來交流等工作。加強與亞洲創新型國家和“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科技合作,與有關國際組織開展科技創新合作,積極引進全球高端創新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