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力,李叔寧
(1.吉林工商學院 實驗實訓管理中心;2.吉林工商學院 商學院, 吉林 長春 130507)
2020年5月,教育部頒布《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對高等學校課程思政教育工作進行了全方位、系統化設計和部署,為全國高校開展課程思政育人工作指明了方向,也激起了全國教育工作者開展思政育人的研究熱潮。《創業基礎》作為大學生創業教育的啟蒙課程,在大學生創業精神、創業能力、創業思維培養方面有著重要地位,并發掘課程中所蘊含的課程思政元素,通過適當的方式融入課程教學,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創業價值取向,規范大學生創業行為實踐,培養大學生創業品質,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創業觀。
《創業基礎》課程是高等學校的公共必修課程,也是大學生學習了解創業知識、掌握創業基本能力、熟悉創業基本方法、形成創業創新思維的啟蒙課程。近年來,隨著高校畢業生人數不斷增加,就業難已成為全社會關注的焦點。拓寬就業思路、轉變觀念、鼓勵大學生自主創業是緩解就業壓力的有效措施之一,是大學生參與經濟社會發展的有效途徑。《創業基礎》課程面向全校學生開設,既要考慮學生多學科交叉授課的特點,又要考慮公共必修課對于知識、能力和素質的目標要求,從創業過程對創業者的綜合要求出發,教學中要達成以下教學目標:①掌握創業所必需的基本知識、創業的基本內涵;②辯證地認識和分析創業者、創業機會、創業資源、創業計劃和創業項目;③掌握創業計劃書撰寫方法,熟悉企業開辦與管理流程,提高創辦和管理企業的綜合素質和能力。具體教學目標見表1。
表1 《創業基礎》課程教學目標框架
《創業基礎》課程不僅面向有創業意向崗位的大學生,也要面對尋找就業的大學生。《創業基礎》課程要培養和傳遞給大學生的都是一種迎難而上、百折不撓、積極樂觀、堅定執著的創業精神;學生都需要形成團隊合作、精誠團結、互相學習、彼此成就的團隊意識;都需要學好專業知識,拓展營銷、金融、人力資源、財務管理等相關領域知識和能力;還需要有良好的意志品質、愛國情懷、責任意識、人文素養等綜合素質。因此,創業教育是對一個人的綜合素質、能力和價值追求的教育,也就是對大學生創業素質的教育,而這些教育內容和目標與課程思政所倡導的幫助大學生塑造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育人目標一致。因此,在《創業基礎》課程中有機融入課程思政內容,提升學生“敢闖會創”能力,對實現全員育人、全過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目標具有重要意義。
(1)有助于樹立學生正確的價值觀。良好的思想品德是合格創業者應具備的重要素質,創業者要具備不畏艱難、勇攀高峰的創業精神,要具備團結協作精神,進行企業經營時要誠信為本、守法經營等。在《創業基礎》課程中融入思政元素、開展思政教育,有利于培養正確的價值觀。
(2)有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創業基礎》課程是培養創業者的重要途徑。要培養德才兼具的創業者,就要做到品德與技能“兩手抓”。在講授創業技能的同時,將思政案例適時引入,可使理論變得生動有趣,進一步加深理論理解,不斷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3)有助于豐富課程教學模式。傳統的課堂理論授課模式已不能滿足學生需求,聘請具備實戰經驗的創業學者、企業管理者、金融專家、專業投資人擔任創業導師,是提升教學質量的有效途徑,更是順利實施創新創業教學活動和實現思想政治教育的有力保障。
該課程結合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需要,堅定大學生創新創業的理想信念,鼓勵大學生積極投身到祖國最需要的地區去創新創業,培養學生創業報國、創新發展的思想和情懷,引導學生責任擔當、服務社會、遵紀守法的意識,規范大學生創新創業的行為實踐,指導大學生堅定意志、提升能力、勇于挑戰,保持積極、穩健的創業心態,錘煉以協作共贏為核心的創業品質。
課程圍繞創業精神與人生發展、創業者和創業團隊、創業機會與創業風險、創業資源、創業計劃、新企業開辦與管理等6個方面對思政元素和目標進行梳理,具體見圖1。
圖1 《創業基礎》課程思政目標與元素
結合課程思政的主要教育目標,選取合適的思政案例,保證準確適用,與課程關聯度緊密,力求學生真正有所感悟和觸動,達到教學效果。
3.2.1 家國情懷
家國情懷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內容,但由于領域過于寬泛,案例選用不當就會出現課程與思政“兩張皮”現象。因此,應結合課程內容和學生能感受到的案例來講解。比如在創業和創業精神與人生發展模塊中,通過學習鼓勵大學生創業的扶持政策,如提供無息貸款、降低注冊門檻、稅費減免優惠、提供培訓指導等,讓學生真切地感受到國家對大學生的關愛,激發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懷。
3.2.2 團隊協作意識
創業團隊是創業成功的關鍵,而如何做好創業團隊建設和管理對大學生是比較困難的。創業需要團隊成員間的理解、信任、合作、溝通、支持。在創業者和創業團隊模塊教學中,選取了新東方的創業案例,讓同學們在新東方快速發展和轉型過程中,以及轉型后團隊的迅速調整、磨合,從中領會俞敏洪組建的充滿激情和智慧的新東方創業團隊,并感受團隊協作的力量和攻堅克難、積極向上的團隊氛圍。
3.2.3 責任擔當精神
創業機會和創業風險相伴而生,創業總是面臨市場環境等不確定性帶來的風險。面對風險,不僅需要創業者的勇氣,更考驗創業者的責任擔當精神。在創業機會和創業風險模塊教學中,選取創業案例,引導大學生正確認識創業機會和風險,在風險出現時應具有直面風險的責任擔當精神,不回避、不逃脫,做一個勇于承擔責任的創業者。
3.2.4 開拓創新精神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是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戰略支撐。開拓創新精神既是一個創業者應具備的精神,也是一個企業、一個民族、一個國家應擁有的精神。在創業資源模塊教學中,通過格力電器的創新案例引導大學生激發開拓創新熱情。2019-2021年格力連續3年上榜《財富》世界500強,2016年以來格力電器發明專利授權量連續6年穩居全國前十。格力電器通過管理創新、科技創新、人才創新和營銷創新等一系列措施,為企業注入了持續的活力。學生在學習案例、查閱資料的分析學習中深刻感受到創新精神對于企業發展的重要意義。
3.2.5 服務意識
大學生創業要重視從生活實際出發,明確創業要解決什么樣的需求問題,融入大眾生活的創業才會有市場。為此,發現經濟社會生活中的現實問題,以服務意識解決創業初期遇到的困難。在創業計劃模塊,通過北京某高校教師及其創業團隊,面對老年人在應用網絡技術享受公共服務中遇到的問題,開發產品,走入社區,幫助老人快速融入信息化時代的案例,引導學生要從以人為本的角度出發,去思考社會生活中存在的問題,提升社會服務意識,并實施創業計劃。
3.2.6 社會責任
一個成功的創業者的責任是什么?創業的意義是什么?答案有很多,可以是獲得更多的財富讓家人生活質量更好,可以是實現個人的人生價值,但是創業還應有對社會的責任,這是創業者應有的素質與擔當。在企業開辦與管理模塊教學中,通過典型案例,讓學生在學習討論中意識到創業可以幫助實現個人價值,也意味著更多的社會責任。
本課程采取過程性評價和結果性評價各占50%的權重方式進行考核,其中結果性評價主要內容是團隊商業計劃書完成情況與路演,也是課程思政考核的重點。
在學生創業計劃書的評定中,重點考察學生的思想政治素養,將項目是否有積極的家國情懷等元素作為加分點;在項目路演評定中,將項目選擇是否解決現實問題,是否對解決“卡脖子”問題等有思考,作為評價的加分點;在項目合作表現評定中,將成員之間的配合度作為加分點;在學生個人參與程度評定中,重點考核是否敬業等元素。通過對評價的不斷細化來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通過對課程思政元素深入挖掘,在不同的模塊融入思政案例,修訂課程大綱和完善課程評價標準等一系列教學改革與實踐,促進教學效果明顯提高。
(1)教師思政教育能力明顯提升。教師在進行教學設計過程中,不斷挖掘思政元素,持續關心時事動態,關心與大學生成長相關的案例,由原來不由自主地說教逐漸轉向有意識地設計教學環節,使思政元素與課程內容有機融合,思政教育自然地滲透到課堂教學過程中,立足創業課程和思政教育兩個維度有效開展教學,使教師課程思政設計能力得到提升。
(2)學生學習主動性明顯提高。與單調枯燥的理論知識比較,課堂中融入了時效性強、影響力大、生動積極的案例,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增強大學生參與度,使得同學們學習興趣持續提高,課堂上師生互動,課后高效完成任務,能夠更加系統地掌握創業基礎理論用以指導學習和工作。
(3)學生團結協作能力明顯增強。通過組織各種教學活動,如撰寫計劃書、制作課件、模擬公司經營、路演答辯等,讓學生參與其中,學生按照分工完成不同任務,協同完成項目的各個環節,并進行路演答辯。大學生在活動中深入了解、相互幫助,促進了溝通合作,團結協作能力明顯增強。
(4)學生家國情懷與社會責任感明顯提升。通過大量的思政案例,持續向大學生傳遞正能量,對培養學生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具有重要意義。在案例討論、項目路演、課程報告等環節,學生獲得的真實感受和經歷,有利于學生正確認識自己,從而更好地認識社會、服務社會,成為國家棟梁之才。
《創業基礎》是一門理論性、思想性、實踐性、綜合性較強的課程,是重要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陣地,通過對課程進行系統設計,充分挖掘各個環節蘊含的思政元素,并通過案例融入到教學過程中,從而幫助大學生形成正確的意識形態、價值觀,最終實現高校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