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聯宏
(連云港師范高等??茖W校,江蘇 連云港 222001)
盡管近年來國內外環境復雜多變、挑戰增多,但我國的經濟韌性強、潛力足,長期向好,現階段我國經濟進入換擋期,經濟發展進入高質量發展階段。2012年11月8日,黨的十八大提出要提高海洋資源開發能力,發展海洋經濟,保護海洋生態環境,堅決維護國家海洋權益,建設海洋強國。世界上多數國家陸續制定了面向21世紀的海洋科技發展戰略,提出適度超前發展海洋科技和海洋產業,加大海洋科技投入力度,將海洋科技創新戰略作為未來發展的著力點。
江蘇是我國經濟強省,把握住科技創新海洋產業變革機遇,提高我省海洋創新產業競爭力, 加快海洋經濟的增速發展,是江蘇高質發展的一項關鍵任務。易愛軍等[1]對江蘇海洋科技創新共同體建設的必要性和可行性進行分析,張宏遠[2]對構筑長三角一體化海洋科技創新共享平臺進行探索,肖俠等[3]對科技支撐江蘇現代海洋經濟體系建設進行探索,吳明圣等[4]從科技發展政策對江蘇省海洋產業企業創新的影響進行探討,劉洪昌等[5]從創新雙螺旋視角探討了江蘇海洋新興產業的發展路徑,易愛軍等[6]從加強海洋科技投入、海洋科技人才、海洋科技創新體系建設入手,探討提升江蘇省海洋產業科技支撐力度。以上文獻從不同角度探索了科技創新與江蘇省海洋經濟發展之間的關系。本文針對江蘇省海洋科技創新戰略的影響因素與建設路徑進行分析。
江蘇沿海地區城市較少,由南向北分別有南通、鹽城、連云港3個沿海城市。2021年南通GDP為11 026.9億元,占全省的9.48%;鹽城為6 617.4億元,占全省的5.69%;連云港為3 727.92億元,占全省的3.20%;南通、鹽城及連云港三市經濟總量約為5∶3∶2。從城市分布區域上看,目前三市經濟總體水平是蘇南、蘇北區域發展的縮影,偏蘇南的南通經濟發展明顯好于蘇北兩個沿海城市。2021年江蘇沿海地區(南通、鹽城、連云港)海洋生產總值為4 818.1億元,占全省海洋生產總值的52.1%。
江蘇海洋經濟主要聚集在近海岸線,多年來的重點一直放在傳統的瀕海水產養殖、傳統海運、濱海旅游和海鹽制造等方面;而在遠海養殖、遠洋捕撈、油氣開發、可再生能源利用、海洋生物等方面較為落后,產業科技含量不高,缺乏引領帶動作用強、經濟總量大的項目支撐。
2021年全國海洋生產總值達90 385億元,比上年增長8.3%,占沿海地區生產總值的15.0%,占全國地區生產總值的7.97%,拉動國民經濟增長0.6個百分點[7];20121年海洋生產總值(GOP)達到9 248.3億元,比上年增長12.5%(按現價計算),占地區生產總值(GDP)的7.9%,占全國海洋生產總值10.2%,海洋經濟對省域國民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為7.6%[8]。從前面的數據可以看出,江蘇省海洋生產總值增長率和對省域內經濟增長貢獻率較為可觀,但是江蘇省海洋產值GDP占比低于全國平均水平。
近年來,隨著創新驅動戰略的深入推進,江蘇省研發投入持續增長,呈現總量占比提升、內部結構優化、企業支撐顯著等特點。2020年,全省共投入R&D經費005.93億元,比上年增加226.41億元,增長8.1%;R&D經費投入強度(與全省地區生產總值之比)為2.93%,其中南通投入R&D經費256.43億元,R&D經費投入強度2.56%;鹽城投入R&D經費123.65億元,R&D經費投入強度2.08%;連云港投入R&D經費73.36億元,R&D經費投入強度2.24%[9]。沿海三市R&D經費投入強度都大幅落后于全省平均水平,在科技經費上的投入不足,也限制了沿海城市海洋科技創新的速度與海洋經濟的發展空間。
自黨的十八大提出“建設海洋強國”戰略以來,黨的十九大繼續加大政策推進力度,提出“加快建設海洋強國”,自2019年以來,國家相繼出臺了《國家級海洋牧場示范區建設規劃2017-2025年)》《“十四五”海洋經濟發展規劃》等文件,對我國海洋事業的重視提升到了一個新高度。
為落實海洋強國戰略,提高海洋經濟發展質量,促進資源科學利用,江蘇省近年來也相繼出臺《江蘇省海洋經濟促進條例》《江蘇省“十四五”海洋經濟發展規劃》《江蘇沿海地區發展規劃(2021—2025年)》,為江蘇海洋經濟與產業保駕護航,也為江蘇沿海地區的高質發展提供政策支持。
2021年江蘇省地區生產總值邁上11萬億元臺階,居全國第二位,雖然沿海3個城市的的GDP產值有明顯梯度,但南通、鹽城、連云港三市的GDP在全國排名分別為第22位、第39位和第73位,整體經濟實力排名靠前,這為江蘇海洋事業的發展奠定了良好的經濟基礎。
江蘇省內海洋傳統產業體系健全,逐年促進海洋漁業穩健轉型,海洋交通運輸業有序推進,不斷擴大船舶制造業規模,調整海鹽及化工產業鏈,逐步推動灘涂農林業發展。黨的十八大以來,江蘇省積極推進海洋新興產業提質擴能,提升涉海裝備制造能力,拓展海洋可再生能源產業,打造海洋生物醫藥基地;并且大力開拓海洋服務、海洋旅游、航運服務、海水利用、海洋文化、臨海產業、海洋數字經濟、海洋金融服務等新業態新領域。
江蘇省GDP產值逐年遞增的同時,全省科技經費投入力度也持續加大,研究與試驗發展(簡稱R&D)經費投入保持較快增長,財政科技支出穩步增加,R&D 經費投入強度持續提高,2020年江蘇省R&D經費投入2.93%,高于全國水平(2.40%)。江蘇在未來繼續擴大經費投入的同時,還會進一步優化經費投入結構,在海洋強國的戰略下,進一步向涉海科技創新、涉海經濟產業集中和傾斜,這必將促進江蘇海洋科技創新及海洋經濟發展。
我國海洋科技經過幾十年的發展,海洋學科體系已具雛形,伴隨國家海洋科技發展的步伐,江蘇省也取得了一定成果,但與先進國家和地區相比,整體發展水平還不夠高。在海洋船舶工業、海水利用、海洋捕撈、海洋電力等方面存在體量小、技術力量薄弱等問題。海洋戰略性新興產業是一個知識密集型高科技產業,其發展主要依賴產業核心技術進步[10];但是核心技術突破需要依賴基礎科學研究,只有基礎研究深入持續開展,才能為海洋戰略性新興產業提供理論與技術支撐。影響江蘇省海洋科技發展的主要因素有以下幾個方面。
江蘇經濟發展的重點一直以來都布局在滬寧線上,直到2005年11月江蘇省委十屆九次全會正式提出把“三沿”開發進一步拓展為“四沿”開發。即江蘇繼沿滬寧線、沿江、沿東隴海線經濟帶之后,沿海開發建設正式提上日程,作為全省又一重要的生產力戰略布局;但歷經多年大發展,蘇南已經形成了雄厚的經濟基礎和發展較快的局面,虹吸效應明顯,導致蘇北的鹽城、連云港兩個沿海城市整體上發展相對滯后,短期難以改變經濟體量不足的局面。
在產業結構上,南通、鹽城和連云港有著相同的問題,海洋產業結構不盡合理,專業化程度不高。近年來,隨著沿海開發建設進程的提速,沿海3座城市在優化產業結構方面有所改善,但依然以海洋交通運輸業、海洋船舶工業、海洋旅游業和海洋漁業這四大傳統海洋產業為主導;海洋新興產業規模依然偏小,由于海洋新興產業大都與新技術、新能源、新材料有關,目前江蘇沿海三市的海洋新興產業專業化程度較低,這些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海洋產業鏈和創新鏈的有效融合。
江蘇省涉海高水平大學、相關科研院所數量少,海洋科研人才結構不盡合理,海洋技創新人才儲備量低,海洋科技整體水平偏低,海洋科技創新力不足,學科影響力小;與此同時,現有的海洋研究機構的產學研合作松散,海洋船舶、海工裝備、海水利用等核心關鍵技術缺乏自主創新,導致我省與先進地區之間的差距較大。
當前國內外海洋經濟高速發展,競爭十分激勵,如果創新乏力,海洋經濟行業的發展定會受限,然而實現江蘇新一輪經濟騰飛,要走產業鏈和創新鏈融合的道路。雖然江蘇省及省內部分城市政府出臺了一些創新幫扶政策,但缺乏從實際應用側面的多維度、系統化的全面激勵制度。由于實際創新過程中存在投入成本高、運行風險大、資金籌措難度大等各類問題,導致創新主體積極性不高。
江蘇海洋產業自主創新能力不足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一是3個沿海城市研發投入支出相對不足,雖然南通、鹽城、連云港三地在技術創新方面的投入逐年增加,但是余全省平均水平相比還有一定距離;二是有關科研機構和企業總體創新能力弱,關鍵技術缺失;盡管江蘇是科技、經濟強省,但很多高科技人才都集聚蘇南地區,沿海地區在人才引入方面競爭力表現羸弱,缺少人才的支持,創新能力必然不強;三是由于缺乏強有力的財政政策,影響了海洋科技科研機構和主體企業創新主動性,這些限制了海洋科技創新戰略的實施。
海洋科技創新領域存在的問題,阻滯了江蘇省海洋科技的進步,這制約了全省海洋產業結構的調整和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面對全球海洋科技創新的發展趨勢,我們應當順勢而為,快速融入全球海洋科技創新浪潮,加快全省涉??萍紕撔虏椒?,大力發展海洋高新技術產業,提高海洋產業的活力與競爭力,實現海洋經濟從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促進全省經濟高質、快速、持續發展。
“十四五”期間,江蘇應對標國際標準,結合自身優勢,創新政策舉措,全力打造江蘇省海洋中心城市。結合沿海三市各自特點與產業優勢,制定海洋中心城市發展規劃,推進國際航運中心、生態經濟區、城鎮風光帶、先進制造產業帶、海洋新興產業帶建設,打造一批海洋特色功能區塊,統籌發展各沿海城市,提升海洋中心城市能級,增強沿海城市對人才與資本的吸引力。
完善海洋產業項目政府采購清單及技術標準,增加涉??萍紕撔潞蜕婧Qb備的支持。加大科技創新基礎投入,加快推進海洋信息、傳感、通信網絡搭建,優化現有海洋信息平臺和大數據智能化應用服務設施,對涉海信息資源實行標準化、集成化管理,更好服務于涉海領域的應用創新。
加快海洋科技創新載體建設,加大對各類涉海人才培養力度,推動海洋產業結構優化升級。這需要各沿海城市政府統一思想,在“頭部”企業的培育上多下功夫;一方面要加大海洋科技研發投入,沿海三市要積極扶持和引導基礎條件好、競爭力強的涉海企業,培育其成長為“頭部”海洋科技創新企業,形成一批具有帶動效應的海洋科技龍頭企業。另一方面組建海洋科技成果交易平臺,提高科技成果轉化率,加強與國內外涉??蒲袡C構聯系,進行技術深度合作,推進產學研協同發展,降低資源要素成本,切實提高我省海洋科技的整體素質和創新水平。
在江蘇海洋大學的基礎上,構建跨區域海洋科技創新研究院,大力培養海洋科技創新人才。加大江蘇省有關高校及科研院所涉海專業的培養力度,推動海洋經濟與科技創新的無縫對接與相互促進,努力突破新興海洋產業的技術瓶頸。加強對地方高校與培訓機構有效引導,整合教育資源,探索出有地域特色的海洋科技創新人才培養新模式,加快海洋科技創新人才培訓與開發,進一步優化海洋科創研究與產業人員結構。
江蘇沿海地區的經濟發展與快速崛起,承載著江蘇10萬億級別的生產總值,是江蘇未來最具經濟發展潛力的區域。通過建設海洋中心城市、加大財政保障、利用頭部科技企業提升海洋經濟貢獻、打造海洋創新人才等路徑,進一步做大、做強江蘇省海洋產業,使其不僅成為蘇中、蘇北經濟整體水平與科技創新的戰略支點,更是支撐長三角高質發展的戰略重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