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 婉,岳 誠,鮮登宇
(四川省巴中市綠色農業創新發展研究院,四川 巴中 636000)
2020年巴中市蔬菜及食用菌播種面積6.74×104hm2,其中巴州區蔬菜播種面積1.05×104hm2,恩陽區蔬菜及食用菌產量42.53×104t。2021年,巴中市綠色農業創新發展研究院通過實地走訪、電話咨詢38家蔬菜生產企業與合作社等多種形式生產主體(表1),與農業部門座談,咨詢蔬菜批發市場等多種方式,對巴中市巴州區和恩陽區的蔬菜產業進行詳細調研。
被調研的對象主要為蔬菜生產企業、合作社及種植大戶等。從2020年“菜籃子”蔬菜基地中隨機取樣,共計38家,見表1。其中合作社及家庭農場占總數的74.7%,公司企業僅占15.8%,其余為散戶。說明兩區蔬菜生產主體以合作社和家庭農場為主,公司企業較少,其中巴州區3家企業前身均為加工或銷售企業,以加工或銷售利潤支撐種植,而恩陽區3家企業中,2家以靠出售種苗營利,1家由大型國有企業支撐。

表1 調研經營主體情況
兩區蔬菜種植均以露天為主,巴州區大棚種植面積占總面積6%,恩陽區大棚種植面積占總面積約11%,主要為蘆筍。
本次調研中,巴州區純種菜的生產主體占比較大,達到66.7%,而恩陽區蔬菜與果樹、糧食等經濟植物套種或復種的較多,占57.1%。巴州區規模以小于3.33hm2居多,占比62.5%,大于13.33hm2的主體僅3家,其中2家為自有加工企業,1家為合作社,該合作社負責人擁有豐富的蔬菜種植專業技術知識。而恩陽區大于13.33hm2的經營主體為0,以3.33~13.33hm2規模為主,10家中僅1家為單純種菜,其余均為菜經套種或復種。
調研過程中發現,很多2015年前建立的大規模蔬菜基地都已凋敝,如金大寨等,大量的人工成本和部分菜品的大面積滯銷是大型蔬菜基地倒閉的重要原因。
本次調研中,巴州區大部分生產主體以種植時令蔬菜為主,3家為特色蔬菜。時令大宗蔬菜夏季主要為辣椒、黃瓜、茄子、豇豆等,秋冬季為蘿卜、大白菜、芹菜、生姜等。特色蔬菜種中2家種植大羅黃花,1家草莓。恩陽區種植大宗蔬菜7家,特色蔬菜6家,包括蘆筍、魔芋、羊肚菌等。調研過程中了解到,大部分種植戶在選擇蔬菜品種時,均遭受過大面積種植單一蔬菜品種價格大跌的經歷,因此小規模種植戶均選擇種植多種類型的大宗蔬菜,以減避市場風險,部分面積稍大的經營主體,在種植大宗蔬菜時略有傾向,對管理簡單或者易儲藏的品種稍微多種一些,以減輕人工或貯藏壓力。
特色蔬菜中黃花、蘆筍是巴中市政府扶持品種,但是這兩種蔬菜種子或者種苗都來源于外省,無本地培育品種,黃花種源主要來自湖南、四川兩省,蘆筍主要為北京市農林科學研究院培育的京綠蘆系列,還有部分外國品種。這兩種蔬菜均為多年生品種,產業升級更新難度大。蘆筍種植投入大,成本利潤率(凈利潤與總成本之比)低,靈活性低,3年才能收回成本,后5年每年蘆筍的效益與種一季小白菜效益相當,因此在調研過程中發現很多蘆筍基地倒閉,部分繼續存在的蘆筍基地也都有其它的經濟來源支持。而在黃花調研過程中發現,近年來雨水較多導致病害多,而且收獲期需要大量人工采摘,采摘后又無烘干設備,部分規模較小的企業多年處于虧損狀態,擁有加工廠的企業,利潤也不及普通蔬菜。

表2 經營模式及規模

表3 蔬菜種植品種表
巴州區泡菜加工廠實施定單農業,回收豇豆辣椒等,但是每年仍需要外調豇豆約1×105kg。本地豇豆價格高于外地,老百姓不愿送泡菜廠。分析原因是本地豇豆雖然價格高于外地,但整體生產成本高于外地,利潤率低于外地,如果價格按照泡菜廠的回收價,達不到預期收益,因此不愿低價送泡菜加工廠。
38家生產主體中,2020年巴州區贏利16家,占比66.7%,而恩陽區生產主體中贏利9家,占比64.3%。巴州區虧損7家主體中,面積超過6.67hm2的有5家,主要原因為面積大投入多,技術缺乏,另外2家面積低于3.33hm2,均為2020年成立,前期未收回成本。而恩陽區虧損的5家主體中,有3家剛成立,未收回成本,另3家規模中等,菜經套種。由此可見,蔬菜種植前兩年基礎設施投入大,對技術要求要,需要1~2年后才能贏利。

表4 營利狀況(元/667m2)
兩地區凈利潤大于5000元/667m2共8家,占總比21.1%,其中面積在6.67hm2以上的2家,面積小于6.67hm2的5家。凈利潤均低于5000元/667m2的18家。恩陽區凈利潤高于5000/667m2的1家,為純種蔬菜的合作社,面積13.33hm2,從2010年開始,技術掌握較好,規模為逐漸擴大。巴州區7家凈利潤超過5000元/667m2的經營主體中,效益最高為1家草莓采摘園,共種植1.87hm2的草莓套種蔬菜,凈利潤高達5萬元/667m2,但前些年巴中市場出現過跟風種植草莓導致草莓爛市現象,因此并不適合大面積發展。凈利潤第2位為1家種植3.33hm2露地蔬菜的合作社,凈利潤10000元/667m2。凈利潤第三位9000元/667m2左右的有2家,一家為9.33hm2果蔬套種的合作社,以賣果樹苗子為主,另一家為種植17.8hm2露地蔬菜的合作社,專業技術過硬。除賣果樹苗的一家,其余7家經營主體均熟練蔬菜種植技術,具有豐富經驗,由此可見,掌握種植技術是蔬菜生產能賺錢的必要條件,技術越好,畝利潤越高。
兩區年地租從250~1200元/667m2不等,以600元/667m2左右居多。除去基礎投入和地租,各生產主體運行年投入均在1000元/667m2以上,最高為3500元/667m2,投入遠低于廣東省的每茬成本3701元/667m2。運行成本中占比最大為人工成本,占總成本的70%以上,而廣東省蔬菜種植人工成本僅占40%左右。肥料成本從75~555元/667m2·年,遠低于廣東的1063元/667m2·茬。根據市農研院2020年數據,巴中市生產露地蔬菜每茬肥料成本不應低于980元/667m2。肥料投入不夠,尤其是有機肥投入不夠是巴中市蔬菜生產產量低的重要原因之一。
巴中蔬菜市場外地進口蔬菜約占60%,本地蔬菜占40%,近年來本地蔬菜占比份額逐年縮減,2021年第3季度由于巴中市降雨豐富,本地蔬菜幾乎絕收。外地進口蔬菜主要來源于綿陽、成都和漢中,其中綿陽、成都輸入蔬菜品種較多,全年供應。漢中輸入蔬菜品種主要為窩筍、茄子,輸入季節主要為夏季。
巴中本地蔬菜價格較外地輸入蔬菜平均單價高0.2~0.3元,主要是菜品新鮮度更好。本地蔬菜基本無外銷。各類蔬菜品種中,巴中市全年對馬鈴薯的需求較大。
巴州區與恩陽區商品蔬菜種植均以小型家庭農場與合作社為主,大多數規模小于3.33hm2,分布零散,未能形成規模效應。另一方面大部分蔬菜生產仍以農戶分散生產、直接進入市場為主,集約化程度不高,市場競爭力不強。
兩區蔬菜種植地塊零碎,僅翻地采用機械,其它環節均為人工,相當一部分地塊三輪車都無法進入,肥料和蔬菜都靠人工運送。務農勞動力缺乏,逐年驟減,工資逐年遞增,工人多為60歲以上老年人,生產效率低,勞動成本高。
露天種植品種僅能種植應季蔬菜,多為多年常規種植品種,品種單一,菜農憑經驗種植,不愿嘗試新品種,無法錯季節上市。2021年秋季由于多雨露地蔬菜幾乎絕收,抗自然災害能力低。
除個別種植戶種植技術過硬,大部分種植戶對種植技術掌握不夠,僅憑經驗種植,缺乏科學施肥和病蟲害防控技術指導。部分菜農觀念落后,受傳統粗放農業生產觀念的影響,加之文化素質不高,對新品種、新技術的接受能力較差,影響了蔬菜產量、品質和效益進一步提高。本土科研技術力量薄弱,新品種新技術的研發推廣力度弱。
蔬菜是勞動密集型產業,人工成本占總成本近70%,不適宜業主大面積流轉土地發展。但農村集體流轉強行大面積打包,制約蔬菜生產,造成土地利用率不高。目前培育業主實力較弱,沒有形成較為完善的科學管理體制,與農戶利益聯結機制不健全,帶動農戶發展能力不強。
目前兩區蔬菜生產商品理念不強,雖然有多家泡菜廠,但本地原料產能有限,生產成本高,原料仍需大量外調,兩區至今未建成蔬菜分級、包裝機構,也沒有注冊蔬菜商標,產品附加值不高,制約了蔬菜產品的轉化增值和蔬菜產業開發。
3.1.1 蔬菜發展以保供給為主 主要定位于巴中市居民日常消費,待種植技術和規模提升后,可以進一步開拓漢中市場。巴中市本地蔬菜市場份額不到一半,還有很大的市場空間,相對于外地蔬菜,品質具有優勢。周圍成都、彭州、綿陽等地都是蔬菜生產大市,無論是種植技術還是生產規模,以及生產成本,巴中都無競爭優勢,只有漢中冬春季蔬菜需要大量外調,而巴中離漢中距離較近,如果巴中市蔬菜產業升級,可以考慮漢中市場,但是目前應定位在本市市場。
3.1.2 品種定位以大宗蔬菜為主 由市場調節大宗蔬菜種植品種,適度發展特色蔬菜,進一步提高種植技術,降低生產成本。目前巴中市蔬菜種植以大宗蔬菜為主,是由市場及生產現狀共同決定的。巴中市居民日常消費對各類大宗蔬菜均有需求,若只發展某幾個特定的蔬菜,集中上市季節必定造成價格狂跌。同時巴中市蔬菜種植地塊大都為山地,機械化程度低,蔬菜在種植和采收過程中都需要集中使用大量的人力。如果單純種一種菜,集中上市時若雇不到大量人力,必定會造成蔬菜爛在地里。目前巴中已經出現水果種植基地收獲季人工緊缺,工資漲價,業主只能由水果爛在樹上的現象。蔬菜生長周期短,種植靈活,價格隨市場波動大,巴中市蔬菜生產主體大都屬中小規模,種植多個品種可以有效降低市場風險,而蔬菜種植效益率較高的幾家主體,則會根據每年種苗市場靈活調整種植方案。目前兩區幾個特色品種,都存在利潤率低的問題,特色種植企業除了賣種苗的可以贏利,其余多數僅能維持收支平衡,利潤全靠政府補貼,部分農戶通過蘆筍地冬季套種羊肚菌提高收益,因此在發展特色品種過程中,政府更應注重對種植技術的投入。同時,在發展特色品種時,應根據氣候特點,盡量避開要求沙壤土的根莖類蔬菜,同時,若在其它地區可以大規模機械種植的品種亦不要考慮。
3.2.1 生產主體鼓勵以家庭農場或者合作社為主,適度規模 巴中市蔬菜產業發展經歷大浪淘沙后,存活下來的90%上以上都家庭農場或者是家庭經營的合作社。實踐及數據證明,巴中市蔬菜種植機械化程度不高,草害嚴重,需要投入大量的勞動力,大規模發展的蔬菜種植基地,企業集中流轉土地,雇用當地老百姓進行種植的模式,蔬菜生產管理不科學,工人出工不出力,導致成本高效率低。即使是種植產出高,也可能由于缺乏人工大量爛在地里,最終企業倒閉。同時,由于大型企業一次流轉大面積土地,導致農村年輕勞動力外出務工,僅老年人留守農村,年輕人不原再回農村,在大型企業倒閉后,往往出現老年種地有心無力,最終導致土地撂荒。而家庭農場適度規模經營,首先可以有效留住年輕人,使用一些小型農機,可以緩解勞動力壓力,降低生產成本,其次,由年輕人經營的農場,接受新技術和對接市場的能力都能進一步提高,再次,蔬菜種植是一個對技術要求高,投入大的產業,小型農場投資壓力小,應對市場風險更靈活,更容易存活,通過中小型農場的孵化,技術的積累及經驗的總結,更容易孕育出成熟的中型規模的生產主體。
3.2.2 鼓勵發展設施蔬菜,對基地硬件投入提高政府補貼 近年來,極端天氣頻發,巴中降雨豐富,露地蔬菜受自然氣候影響嚴重,蔬菜病害嚴重,農事操作困難,效益難以保證。設施蔬菜是保證蔬菜周年供應的重要手段,設施蔬菜的效益是露天種植的3倍。全國設施蔬菜規模逐年在增加,巴中蔬菜種植主體也有發展設施蔬菜的意愿,但存在設施蔬菜種植技術欠缺,設施建設投入大的問題,建議在硬件建設上加大政府扶持力度。
3.3.1 鼓勵發展設施蔬菜,對基地硬件投入提高政府補貼 調研過程中,存在從村里到基地的最后后一公里道路沒有修好,基地沒有進行高標準農田建設,小型農機無法進田,水肥一體化建設欠缺等問題。政府在進一步推進道路建設和高標準農田建設的同時,對水肥管網及大棚等設施農業進行補貼,可以提高業主的蔬菜種植的效益和積極性。
3.3.2 加大對中小規模蔬菜生產主體的扶持力度,培育新型經營主體 目前很多農業項目集中在大型企業上,很多中小型生產主體拿不到政府補貼。而巴中的實際生產中,中小型生產主體擁有更高的積極主動性和生產活力。2019年的中央一號文件提到,要突出抓好家庭農場和農民合作社兩類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啟動家庭農場培育計劃,建立健全支持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發展的政策體系和管理制度。建議建立“政府扶持引導、企業和合作社帶動、農戶和大戶主體、社會服務支撐”的良性發展機制。積極推廣“專業合作社+農戶(大戶)”蔬菜發展模式,推行適度規模經營。扶持專業合作社建設示范基地及集約化育苗、統防統治、產品檢測、商品化處理等設施設備。開展蔬菜經營性社會化服務組織建設試點。
3.3.3 提高蔬菜科研投入 兩區蔬菜種植主體中,對種植技術掌握較好的主體均能贏利。而巴中蔬菜種植整體技術欠缺,施肥與病蟲害防治不科學,有機肥施用不足,化肥施用盲目,蔬菜基地土壤酸化及鹽化現象普遍。本地專家欠缺,外地專家指導不切合實際。因此亟需培養本土專業技術人員,針對本區的蔬菜生產開展栽培技術研究,推廣小型農業機械,以降低生產成本,提高效益。
3.3.4 落實土地政策 調研過程中發現,由于承包企業土地整理和高標準農田建設,很多農民原有土地的界線消失,出現了在土地流轉過程中各村集體要求承包人動輒幾百畝土地必須連片承包的現象,導致了很多想做農業但實力有限的人不敢接手。同時出現了大型農業種植基地倒閉后,農民想收回土地自己種,卻由于邊界消失不知道該怎么找出自己的地,出現“想種種不了”的現象。各級政府應鼓勵基層政府,采取免租降租、分片承包、村民代種等多種形式,培育中小型生產主體,提高土地的種植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