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小菊
(湖南幼兒師范高等專科學校藝術學院,湖南常德,415000)
學前教育階段對幼兒來說是接受各種文化熏陶的啟蒙時期,對幼兒發展具有深刻性、根基性的影響。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是幼兒園非常重要的課程資源。幼兒教師可以充分利用本土非遺文化資源,設計富有地方特色的課程,讓幼兒在感知、體驗、玩樂、想象、表達、創作的過程中,將非遺文化融入學前教育,引導幼兒傳承地方優秀傳統文化,激發幼兒熱愛家鄉和熱愛中華民族的情感。
石門縣位于湘鄂交界處的“湘西極北之地”,是多山的少數民族集聚區,有著豐富的人文資源和深厚的文化積淀,鄉土資源豐富多樣,其中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樁巴龍的傳說”是得天獨厚的幼兒教育資源。樁巴龍的傳說在石門、澧縣、臨澧一帶流傳甚廣,石門縣太平鎮、子良鄉是故事的發源地。樁巴龍傳說主要講述了一個善良孝順的孩子不小心吃掉“蛟子”化身成龍,在跌跌撞撞尋找出路時導致河水暴漲、田舍淹沒、山嶺斷開,被母親斬斷尾巴卻不忘母恩每年清明回鄉祭母,后潛心修行最終成為一名神醫的故事。這個故事以樁巴龍先毀滅后重生的涅槃之痛詮釋了“浪子回頭金不換”的殘缺美,并闡釋了孝道與大愛,具有巨大的教育價值。本土幼兒園可以充分開發利用好這一資源,豐富幼兒教育內容,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課程,促進幼兒全面發展,傳承并發揚本土非物質文化遺產,激發幼兒熱愛家鄉、熱愛民族的情感。
教育應當繼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秀的歷史文化傳統,吸收人類文明發展的一切優秀成果。[1]學校應當開展相關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教育,加強新形勢下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2-3]非遺傳承和傳統文化傳承要全方位、全學段、全過程融入幼兒園到大學直至繼續教育,并要以幼兒園、小學、中學教材為重點,構建中華文化課程和教材體系。[4]讓非遺走進幼兒園,實現與學前教育的有效融合,是一個重要的課題。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要求幼兒教育要充分利用社會資源,引導幼兒感受祖國文化的豐富與優秀,感受家鄉的變化和發展,激發幼兒愛家鄉、愛祖國的情感。[5]在幼兒園課程中融入民間藝術資源,能促進本地區的文化遺產和民間藝術的傳承和發揚,還能從不同角度展示家鄉的特色傳統文化。[6]
習近平提出,應該把經典嵌在學生的腦子里,成為中華民族的文化基因。[7]文化培根關乎民族文化興旺,幼兒時期是個體接受各種文化熏陶的啟蒙時期,對其進行文化培根,才能在面向異國文化時真正吸收有利于本國文化生長發展的營養,增強民族文化的創新與發展能力。[8]在學前階段實施非遺啟蒙教育,讓幼兒接觸到我國優秀的文化成果,能使他們產生對民族、對國家、對家鄉的眷戀和熱愛之情,促使他們成為富有文化自尊和民族自信的人。
我國的民間傳說故事凝練了中華民族不屈不撓、自強不息、舍己為人、仁愛善良的民族精神,是中華民族的精神瑰寶。在石門縣流傳甚廣的樁巴龍傳說因其優美曲折、扣人心弦的情節和豐富、大膽神奇的想象廣受大家喜愛,具有較高的文化價值,蘊含著豐富的精神營養。
樁巴龍故事雖然是古老的傳說,離幼兒的生活有一定的距離,但在石門當地隨處都有樁巴龍的痕跡,無論是民俗方言還是村寨景點命名,都有與樁巴龍傳說息息相關的因素。故事的主人公是幾歲的頑童,年齡、行為習慣正好與幼兒接近,樁巴龍變龍前的調皮搗蛋、變龍后的頑劣害怕、離開母親后的不舍與懷念等都在幼兒的認知能力范圍之內,很容易吸引他們,能激起幼兒探究、學習的興趣。
具有“武陵門戶”和“瀟湘北極”之稱的石門縣,隸屬于湖南省常德市,地處湘鄂交界,是古老、原始、古樸、多山的少數民族聚集區。石門縣擁有豐富的民俗文化、茶文化、神話故事等資源,樁巴龍傳說作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更是得天獨厚的文化教育資源。文化對幼兒的影響是潛移默化的,在幼兒階段進行文化熏陶,不僅能激發幼兒對優秀文化的喜愛,促進幼兒對當地文化的認同,而且有利于弘揚本土文化,促進本土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
幼兒園開發樁巴龍課程資源,是讓幼兒親身體驗和感受家鄉的風土人情、人文資源的重要途徑。幼兒在玩樂學中萌發愛家鄉、愛民族的情感,進而在潛移默化中增強熱愛祖國、熱愛人民的情感,增強幼兒的文化自尊和民族自信。
幼兒教師是課程研發的主角和教學活動的實施者,是幼兒的榜樣和模仿對象,也是幼兒非遺文化的啟蒙者,幼兒教師的素質在學前教育非遺“根植”教育中是決定性的因素。幼兒教師參加課程開發面臨的首要問題是“熱情飽滿,專業素養卻很低”。[9]幼兒教師必須具備大量豐富的非遺知識、技能和素質,并能根據教學需要選擇恰當的資源,根據幼兒身心發展規律和特點選擇有效的教學方式開展教學活動。
一方面,培養幼兒教師創新課程意識。非遺課程的研發需要幼兒教師具有較強的創新意識,創新意識是課程研發的出發點和內驅力。幼兒教師首先要與幼兒平等對話,引導、保護、支持幼兒的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其次,應將幼兒看作一個獨立、主動的個體,尊重幼兒的想法,保護幼兒的主觀能動性,挖掘幼兒的創造力;最后,應努力創造條件,營造輕松愉快的環境與氛圍,鼓勵幼兒自由思考、主動探索、大膽創作。
另一方面,提升幼兒教師的教學能力。非遺教育是一種滲透教育,要求教師在選擇教學內容和制訂教育目標時有目的地將非遺文化滲透進去。這要求教師有強大的知識儲備能力,能在大量的非遺資源中進行提取,篩選出適合幼兒教育的部分,并進行處理、聚焦,最后融入課程,成為可用的課程資源。在教育教學過程中,幼師要始終追隨幼兒,關注幼兒,在開放、靈活、動態的教育環境中隨時調整,生成課程。
1.基本理念
在多元文化并存的社會背景下,課程的開發與利用要通過一定的篩選才能確定。第一,“拿來”基礎上的合理重構。不能實行簡單的“拿來主義”,而要考慮課程資源的價值點并進行取舍,取其精華。第二,教師的素質水平決定了其篩選課程資源的優劣。課程資源是否發揮應有的效益,本質上取決于教師。教師若能根據幼兒的年齡特點及實際需要,挑選、開發、利用資源,并在實踐中不斷增強課程資源意識,可提高課程開發技能。[10]第三,活動過程是師幼共同成長的過程,即師幼在具體實踐環境中,共同運用課程資源,共同創造和開發課程的過程。
2.基本原則
為了從豐富的非遺資源中挑選、挖掘出適合幼兒的經典與精髓,幼兒園應積極建設非遺資源庫。除了考慮材料成本、工序復雜程度、可操作性等實際問題外,資源庫建設還必須把握住以下四個原則。
一是經典原則。挖掘、挑選適合幼兒學習的非遺資源,必須首先考慮其價值,只有經典方能作為載體。要精選那些具有豐富的文化育人價值和功能的課程資源,讓幼兒沐浴在優秀的中華傳統文化中,萌生強烈的自豪感和歸屬感。例如,帶領幼兒參觀樁巴龍雕塑,開展講故事、清明節踏青等活動,讓幼兒從小經受經典文化的滋養,促使幼兒萌發強烈的民族自豪感、認同感和對家鄉的熱愛之情,更能傳承發揚優秀的民族文化。
二是整體原則。幼兒教育不是分科教育,而是相互關聯、緊密結合的綜合性教育。教師要從不同的角度促進幼兒情感、態度、知識、能力、技能等方面的發展。樁巴龍主題活動涵蓋了五大領域的內容,如健康與科學(不知道的東西不要放在嘴里,樁巴龍離家地圖)、語言與社會(誰是小小樁巴龍)、藝術(我給樁巴龍添尾巴)等領域的知識,讓幼兒感受非遺的無窮魅力。
三是生活原則。非遺是文化,更是生活。幼兒教育不能脫離生活,課程資源選擇要盡可能與幼兒生活息息相關、貼近幼兒的生活和經驗,滿足其學習和興趣需要。樁巴龍特色繪本描繪了樁巴龍異生前、斷尾、入江、被鎖等故事內容,很好地反映了當地傳統風俗和風土人情,對幼兒認知、感情、技能的發展等有良好的促進作用,能讓幼兒體會故事中的道理。
四是開放和可持續原則。大自然、大社會都是活教材。自然界和人類社會是幼兒園課程內容的兩大來源。幼兒園應結合當地的自然環境、風俗習慣等開發園本課程。在樁巴龍資源課程中,幼兒可在清明踏青、緬懷古人的活動中萌生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認同感。
教學目標是教育者從事教育活動的指南。要想非遺課程在幼兒園實施和落地,必須搭建“課程總目標—年齡目標—教育活動目標”的三級目標體系和框架,以保證課程實施過程中的方向性和可操作性。首先,將開展非遺教育的總目標定為:傳承幼兒一些可理解的民族文化,引導他們體驗并感受民族文化的多元性并初步懂得、尊重文化多樣性,以促進幼兒的全面發展,為萌發幼兒民族自豪感、民族認同感和對家鄉的熱愛奠定最初的基石。[11]其次,活動目標要符合幼兒年齡特點和發展規律,分別確定3—4歲、4—5歲、5—6歲幼兒年齡段目標,具體如表1所示。最后,幼兒園一般從認知、情感和能力幾方面考慮活動目標,始終把情感目標放在首位,培養幼兒對祖國和家鄉的熱愛之情。

表1 樁巴龍非遺課程各年齡階段幼兒的教育目標
繪本教學是實施非遺特色課程的重要途徑。[12]符合幼兒年齡特點的繪本能引起幼兒的共鳴,激發幼兒的學習動力和學習興趣。在幼兒對樁巴龍已經有了一定了解和感性經驗的基礎上,教師可以樁巴龍為主題線索,創編一系列符合幼兒年齡特點的繪本,以繪本為載體呈現特色課程,課程結構如圖1所示。幼兒對樁巴龍傳說耳熟能詳,且樁巴龍在異生前具有活潑好動的特點,能引發幼兒的共鳴。

圖1 樁巴龍課程結構
幼兒在閱讀繪本時,不是簡單、被動地接收信息,而是以自己的知識經驗理解故事,甚至將故事情節代入自己的生活中,把從繪本中習得的知識經驗遷移到生活中。樁巴龍繪本故事的學習,不僅能激發幼兒的興趣,而且能幫助幼兒積累、遷移生活經驗,促進幼兒的全面發展。
為了提升幼兒對樁巴龍故事的認同,可以通過主題活動的形式開展系列活動也可以針對不同年齡階段的幼兒開展與樁巴龍故事相關的主題活動。根據小班幼兒“無意注意”的特點,在小班開展“參觀樁巴龍雕塑”活動,通過實地觀察樁巴龍雕塑讓幼兒對樁巴龍故事形成初步的印象,然后開展一系列樁巴龍故事活動,加深幼兒對樁巴龍的了解和認知。在中班幼兒開展“我給樁巴龍畫尾巴”“樁巴龍的尾巴哪兒去了”的主題活動,讓幼兒在充分感知各種活動的基礎上,能夠按照自己的意愿,大膽想象,合理創作,培養幼兒表達美、創造美的能力(表2)。大班幼兒已經具備簡單的邏輯思維能力,明白事物的內在聯系與因果關系,根據大班幼兒“注意力時間更長、范圍更廣、體能更強、動手能力更強”的年齡特點,設計清明踏青和“尋訪樁巴龍”的活動,通過外出踏青、遠足活動,帶領幼兒置身于大自然,發展幼兒的動作技能及身體協調性,引導幼兒欣賞美麗的自然風光,促進幼兒在自然風光的體驗、感受、欣賞中獲得美的體驗,提高審美能力,培養表現美、創造美的能力。

表2 基于繪本《樁巴龍》開展的集體教學活動(中班)
依托樁巴龍故事,還可以開展不同領域的活動。例如,通過讀樁巴龍故事、唱有關樁巴龍的童謠等方式開展語言領域的活動,培養幼兒的口頭表達能力;通過“樁巴龍離家記”親子實踐活動,鼓勵幼兒在爺爺奶奶的幫助下,在當地尋找和樁巴龍有關的地名,畫出樁巴龍離家路線圖,激發幼兒熱愛家鄉的情感;通過“我畫筆下的樁巴龍”“我給樁巴龍做尾巴”等藝術領域活動,引導幼兒在畫、折、剪、捏、做等過程中進一步加深對樁巴龍故事的印象;通過“尋訪樁巴龍”“樁巴龍在哪兒”等健康領域活動,引導幼兒在清明踏青活動提高身體機能;通過“我請樁巴龍吃××”的社會領域活動,引導幼兒感受“過去”和“今天”的變化,引導幼兒感受今天的幸福生活;也可設計“誰是小樁巴龍”和“長大了的樁巴龍”的活動,讓幼兒發現自己的不足,并能加以改正,做一個愛母孝順的好孩子;還可讓幼兒初步體驗“兒行千里母擔憂”的親情,“樹高千丈葉歸根”的鄉情,“每逢佳節倍思親”的兒女情,引導幼兒形成愛母孝親的良好品質,初步形成正確的價值觀。
區域活動是課程目標實現的有效載體和輔助手段,對幼兒身心發展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區域活動目標與幼兒發展目標一致,共同促進幼兒身心發展。在區域活動設計中,教師應根據活動主題、目標內容以及幼兒已有的經驗和身心發展需求進行設計。以大班區域活動為例,幼兒教師可以根據大班幼兒年齡特點,設計相關的區域活動。例如,語言區:提供與樁巴龍有關的繪本、圖書;美工區:制作樁巴龍成長海報;科學區:制作樁巴龍離家路線圖,測量地圖距離,制作樁巴龍活動區域地圖;益智區:給樁巴龍成長史排序,小時候—變龍—斷尾—被鎖深井—清明回鄉祭母—修行成功化神醫;扮演區:扮演幼時樁巴龍、斷尾樁巴龍、祭祖樁巴龍、神醫樁巴龍等;生活區:提供材料制作糍粑等糕點,開展“我請樁巴龍吃××”活動。教師應為幼兒提供寬松、自由、多元的區域活動環境,促進幼兒的成長。
家長和社區資源是幼兒教育中不可或缺的教育資源。家園合作也是開展樁巴龍課程的有效途徑,充分挖掘社區、家長資源,把家長引進課堂,做好家園共育工作,充分發揮家庭作用,有利于推動樁巴龍課程的可持續發展,共同促進幼兒和諧發展。當地老人幾乎人人知曉樁巴龍的故事,老人們經常會用“真是個樁巴龍”“你這個樁巴龍”等口頭語“怪罪”那些調皮搗蛋又天真可愛的孩子,雖帶著嗔怪,但話語中透著寵溺、贊許和喜歡。為了使樁巴龍故事更有趣味性,幼兒園可以邀請當地的老人或者幼兒的爺爺奶奶入園用方言講樁巴龍的故事,還可以邀請樁巴龍非遺傳承人入園開展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