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楊,朱薇娜,張 藝
(長春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前教育學院,吉林長春,130216)
馮建軍指出,生命教育就是有組織、有計劃地培養生命能力、提升生命價值的教育。[1]生命教育能夠從根本上引導幼兒追尋生命的真諦和存在的價值,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對幼兒教師來說,開展生命教育要做到“應當做什么”與“應當如何做”的思考與行動的統一,從而為進一步解決幼兒園生命教育理論與實踐之間的矛盾提供可能。
有研究指出,美國心理學家Herman1595年出版的《死亡的意義》一書開啟了西方對死亡學及生死教育的研究,為后續開展生命教育、引導學生正確對待生命奠定了基礎。[2]我國學者對生命教育內涵的研究可以分為兩個維度:一是以生命教育為教學內容;二是把生命教育作為人文素質的追求。王云峰等人指出,生命教育是讓3—6歲兒童體會生命意義和存在價值的過程。[3]劉乃華認為,幼兒生命教育就是對幼兒進行的全人教育,讓幼兒明白生命的獨特性的教育。[4]張英杰認為,生命教育就是向幼兒傳授與生命相關的內容,促進幼兒身心的“生命化”成長的教育。[5]本研究認同劉乃華對生命教育內容的劃分,包括人與自己、人與他人、人與環境和人與生命四維度,認為生命教育是讓幼兒了解生命之源、體會生命本質的教育。
當前,我國學者對生命教育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中小學及高等教育階段,針對幼兒園的生命教育研究較少。幼兒園生命教育的主要問題為內容存在偏差、實施形式相對單一以及教育過程缺少家園互動等。本研究將繼續探索上述問題,以期更加深入地研究,為幼兒園生命教育提供借鑒。
本研究分為預研究階段和正式研究階段,其中預研究階段采用訪談法對幼兒教師進行一對一的現場訪談,以探索幼兒生命教育實施中的現存問題。正式研究階段采用行動研究法,這是一個持續的循環與反思的過程,能夠協助實踐者將行動與反思緊密聯系起來,以此促進實踐者進行反思并開展實際行動。在研究中,研究者與幼兒教師組成行動研究小組,設計并實施幼兒的生命教育活動,根據實踐結果進行不斷提升和改進,從而實現“計劃—行動—反思—修正”這一螺旋上升的生命教育過程。
對C市G幼兒園15名幼兒教師進行半結構訪談,小班、中班、大班、學前班以及混齡班教師各3名。15名受訪教師的編號為從T1至T15。受訪教師的基本信息如表1所示。

表1 受訪教師的基本信息
對幼兒園生命教育的認識、幼兒園生命教育活動設置、幼兒園生命教育實施形式、幼兒園生命教育資源的利用情況四個方面展開訪談。在訪談后對訪談資料進行整理,得出幼兒園生命教育實施中存在的問題。
1.教學態度積極,但理解較為片面
在受訪的15名教師中,有14名教師指出幼兒園有必要開展生命教育,認為生命教育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促進幼兒的身心發展,但教師對生命教育內涵的理解較為淺顯、片面,將生命教育簡單等同于有關生、死的教育。
2.教育內容零散,缺乏系統性及均衡性
針對“您認為幼兒園生命教育包括哪些內容”這一問題,兩位教師表示自己從未對幼兒開展過生命教育。其余大部分教師表示自己曾通過滲透的形式對幼兒開展生命教育,如性教育、安全教育及有關動植物的教育等,但各個領域內容之間沒有必然的聯系和銜接,內容零散、相互割裂,缺少系統性和層次性。
3.組織形式單一,缺乏多樣性及趣味性
訪談中,九成以上教師認為幼兒園實施生命教育應以講授法為主,通過講故事、制作PPT等方式讓幼兒了解生命、感受生命,促進幼兒對生命的認識。
4.思維固化,不能有效利用資源
針對“您認為在幼兒園開展生命教育有哪些資源可以利用?實施條件是否有欠缺”這一問題,13名教師表示沒有欠缺,認為幼兒園提供了較為充足的資源,如多媒體設備、班級植物角、主題墻,以及班級家長資源等,但多數教師對資源的利用能力還有待提高。
基于預研究階段中發現的幼兒園生命教育問題,研究者深入思考,為了解決上述問題,嘗試用主題活動作為幼兒園生命教育實施的載體。具體過程如下:研究者組織幼兒圍繞生命教育話題開展頭腦風暴,通過頭腦風暴中幼兒表現出的興趣點與教師探討,共同構建幼兒園生命教育超學科式主題網;研究者選取幼兒園涉及較少的“人與生命”這一維度,設計了三輪行動研究并由教師帶領幼兒開展;研究者通過對活動的觀察和反思,尋找適宜的幼兒園生命教育活動,推動幼兒園生命教育的可持續開展。
1.幼兒園生命教育主題活動的生成路徑
皮亞杰指出,“知識是主體與客體不斷相互作用而逐步建構的結果”[6],這意味著幼兒的學習本身就是一種意義建構,應該以主動地活動取代被動地接受,保證幼兒的選擇性與主體性。因此,研究者將主題活動作為生命教育實施的載體,圍繞幼兒的生活設計生命教育活動,讓幼兒在生活的實踐、參與、體驗中學習和發展,保證幼兒的選擇性與主體性,使幼兒在教學活動中獲得完整的學習經驗。
同時,研究者通過頭腦風暴活動從生命的認知、生命的情緒體驗以及生命的行為傾向幾個方面引導幼兒大膽說出自己的想法,并與教師共同梳理幼兒在頭腦風暴中提出的問題和提到的關鍵詞,構建涉及五大領域且領域間彼此關聯的幼兒園生命教育超學科式主題網,將幼兒園生命教育內容劃分為人與自己、人與他人、人與環境、人與生命幾部分。人與自己包括認識自己、了解自己、欣賞自己;人與他人包括人的關系、差異與尊重、愛人如己;人與環境包括欣賞大自然、愛護環境、生存與應變;人與生命包括認識生命、欣賞生命、熱愛生命。
幼兒園生命教育超學科式主題網能夠促進學習內容的有機整合,為幼兒創造一種動態且具有發展適宜性的學習機會。為了更高效地開展活動,研究者結合訪談內容選擇了“人與生命”這一維度中的三個主題開展行動研究,具體如圖1所示。

圖1 “人與生命”部分的主題網
2.幼兒園生命教育主題活動的三輪行動過程
第一輪行動研究主題名稱為“嗨!我來了”,具體行動如下。
明確問題:教師正確認識和了解自己是生命教育的第一大維度,了解生命的起源,知道生命形成的奧秘始終是幼兒的興趣所在。
擬訂計劃:在設計教學活動時,基于“生活教育”理論,將生命教育與幼兒生活結合起來。
實施行動:運用多媒體設備播放視頻《小威向前沖》,引導幼兒自主觀察并探討生命孕育的過程,通過情境體驗使教學活動更加直觀。
觀察反思:皮亞杰的認知建構理論指出,兒童認知結構起源于最初的感覺和運動的活動。[7]這意味著在生命教育教學活動中要注重活動環境與幼兒之間的互動,結合幼兒的知識水平、學習態度、行為習慣等進行適當調整,使教學活動更具生成性。本次生命教育活動以教師為主導,沒有在真正意義上體現幼兒的自主性。在集體教學活動中,幼兒依次體驗往往會造成其他幼兒被動地等待,導致時間浪費,削弱了幼兒的積極性。
修訂計劃:在教學活動中,教師準備充足的教具,適當加入觀察、表演等環節,避免幼兒消極等待,做到以幼兒為主體開展生命教育活動,讓幼兒體會在生命教育活動中積極探索的快樂。
第二輪行動研究主題名稱為“我很特別”,具體行動如下。
明確問題:在上一輪主題活動的基礎上,教師繼續帶領幼兒進行對“我”的關注,包括自身的優點和缺點。
擬訂計劃:加入小組探討環節,提升幼兒的參與度和積極性。重點關注幼兒原有經驗的差異性,讓幼兒感受到自己的成長體驗與自身的價值。
實施行動:通過繪本《大頭魚和小頭魚》導入,引導幼兒討論大頭魚和小頭魚的不同特點,為接下來的自我介紹做出鋪墊。教師在自我介紹中說出自己的缺點,讓幼兒明白每個人都有不足,可貴的是要及時改正。幼兒為自己畫肖像,并介紹筆下的自己。
觀察反思:《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指出,教育評價是幼兒園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能夠了解教育的有效性和適宜性,進行工作的調整與改進。[8]在上述活動中,教師的評價存在簡單重復的問題,沒有進一步對幼兒做出有效指導。同時,活動過程中教師預設的提問較為簡單,沒能進一步激發幼兒的深入思考。
修訂計劃:評價要關注活動是否能夠引導幼兒提高對生活的感受力,關注生命意識而非生命知識,將“有計劃的評價”與“隨機進行的評價”有機結合起來,真正發揮評價的調節與指導功能。教師應注重提問方式以及幼兒生命教育內容的生成性,關注幼兒的生活和經驗,提高師幼互動質量,促進幼兒進一步發展。
第三輪行動研究主題名稱為“我長大以后”,具體行動如下。
明確問題:幼兒有無數的奇思妙想,在前兩輪主題活動的基礎上,教師帶領幼兒探討自己的未來,引導幼兒說出自己長大后要做的事情以及心中的美好愿望。
擬訂計劃:榜樣是在符合社會發展的前提下,對人具有一定激勵作用的人或事。[9]教師可以運用榜樣教育,通過引導讓幼兒將生命教育內容內化為自身品質,激發幼兒內在學習動力。
實施行動:教師通過故事《小公主的夢想》引出主題,在分組討論中引導幼兒說出自己的夢想;鼓勵幼兒說一說自己的榜樣,怎樣才能使自己的夢想變成現實,以此激發幼兒的動力和使命感,以及對未來美好生活的向往。
觀察反思:反思是一種批判性地思考經驗的能力,這種能力使人們調整自己的行為。[10]幼兒的討論多是對不同職業的向往和期待,沒有進行多維度的討論和延伸。
修訂計劃:教師在平時的教學活動及生活活動中提供豐富的知識經驗,在生成主題時引導幼兒發散思維。教師要尊重幼兒探討的意愿,為幼兒營造想說、敢說、喜歡說的教學氛圍,具備一定的實踐精神及反思能力,使教育回歸生命,提升生命教育活動質量。
在幼兒園開展生命教育,應該明確如何引導幼兒體會“生命至上”的含義,真正實現“生命化”的成長。主題活動是幼兒園常用的一種教學形式,它能夠將學習內容有機整合起來,突破各學科間的割裂狀態。幼兒園生命教育主題活動主要圍繞幼兒的生活設計,能夠使幼兒獲得完整的學習經驗,貼近幼兒的生活,適應幼兒發展需求。
本研究的實踐表明,正確把握生命教育與主題活動融合的契機,將富有教育價值的生命教育內容納入主題活動范疇,通過明確問題、擬訂計劃、實施行動、觀察反思,不斷修正完善,可以讓教師在“反思—學習—實踐”的循環更新中不斷提升實踐智慧,能夠讓幼兒在生活的實踐、參與、體驗中學習和發展,進一步發揮生命教育主題活動的更大價值,真正實現幼兒的“生命化”成長。
由于時間有限,本研究僅在C市某一大班開展生命教育活動,對如何在中班和小班開展生命教育,還沒有進行系統研究。在實踐過程中,仍存在理論不夠深入、視角不夠開放等不足之處。幼兒園生命教育任重道遠,在今后的生活和工作中,筆者將繼續關注和探索幼兒園生命教育,以彌補本研究的不足。同時,期待更多研究者加入生命教育研究行列,共同參與幼兒園生命教育的設計與實施,探尋科學規范的理論體系,促進幼兒園生命教育可持續開展。
如今,幼兒園要不斷思考并積極踐行生命教育。如何更有效地開展生命教育、提高幼兒的生命質量是值得深入研究和理性思考的問題。為此,幼兒園和相關研究者還需要在以下方面做出努力:積極探索適合園本實際、符合教師專業發展的幼兒園生命教育課程體系和實施路徑,避免教師實際操作時感覺到空洞和抽象;在準確理解生命教育精神實質的基礎上理性借鑒,開展生命教育的本土化探索,進一步提高幼兒園生命教育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