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璐
對語文教學來說,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是每一位教育者的共識。隨著新課程改革的深入發展,是否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德育越來越受到大家的關注。在語文教學中踐行“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是當下重要的責任和使命。本文主要介紹了小學語文教學中德育滲透的現狀,并提出了德育滲透的有效路徑。
一、小學語文教學中德育滲透的現狀
目前,小學語文教學中德育滲透的主要方式是講授法,比較枯燥、單調,不能真正融入學生的內心世界,大大降低了德育的效果。此外,很多教師并沒有深入了解德育,無法完全掌握語文教材中的德育內容,在教學過程中脫離了實際生活,過于理論化,導致德育效果不盡如人意。
二、小學語文教學中德育滲透的有效路徑
1.充分挖掘語文教材中的人文內涵
小學語文不同于其他學科,它本身和德育有著密切聯系,教材中包含著豐富的人文內涵,許多課文都是文質兼美的作品。教師要利用語文教材中的文化知識,從這些人文內涵中汲取德育資源,讓學生從中感悟高尚的道德情操。小學絕大部分課文都蘊含著一定的道理,每篇課文看似是在講主人公的個人品德,實際上是在傳遞德育的思想,在潛移默化中滲透德育。教師要引導學生向故事中的主人公學習,從課文生動有趣的語言中感受作者想要表達的思想感情。
教師要把教材中的德育元素和學生的學習生活相聯系,讓學生在學習語文知識的過程中感受德育的魅力。
例如,《燈光》《狼牙山五壯士》《十六年前的回憶》等課文表現了革命前輩無私奉獻、英勇無畏、不畏生死的獻身精神,學生可以從中懂得今天的幸福生活來之不易,增強繼承和發揚革命傳統、為建設祖國貢獻力量的使命感和責任感。又如,通過學習《松鼠》這篇課文,學生對松鼠這種聰明可愛、討人喜歡的動物有所了解,教師進一步引導,激發學生喜愛動物、熱愛自然的情感,培養學生保護動物、保護自然環境的意識。
2.為學生創建德育滲透的教學情境
教師要認真、積極設計教案,利用現代化教學手段為學生創建合適的教學情境,讓學生在情境中完成角色扮演或問題探索,生生之間互動交流,幫助學生更加深入地了解課文內容。教師要善于利用教材中的情感因素,巧妙創設情境,調動學生積極性,讓學生在學習語文知識的同時,得到思想熏陶。
例如,教學《落花生》時,教師提出“麻布衣裳白夾里,大紅襯衫裹身體,白白胖胖一身油,建設國家出力氣”這樣的謎語,通過創設謎語情境引出課文內容。小學生對未知的事物有較強的好奇心,他們會積極思考這個謎語的謎底。教師借謎底引出課文題目,讓學生瀏覽課文內容找出中心角色,組織學生進行小組合作討論,發表自己對這篇文章的看法。最后,教師進行總結,讓學生認識到做人最重要的是心靈美,而不是外在美。
3.為學生開展豐富的實踐活動
德育不能只停留在課堂上,教師要帶領學生走出課堂,進行延伸教育。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開展課外實踐活動,將生活德育與語文課堂德育相結合,全面提升學生的德育素養。
例如,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利用周末時間幫助社區的環衛工人打掃街道衛生,讓學生走進生活。這樣一來,學生不僅能夠體會到環衛工人的辛苦,還能提升愛護環境的意識,同時也能體會到助人為樂的快樂。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德育可以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三觀、塑造正確的思想,具有特殊而深遠的意義。因此,教師必須重視對學生的引導,真正做到“立德樹人”,將德育滲透到語文教學中去。
在今后的課堂教學中,教師要通過創設情境、言傳身教、積極開展豐富的實踐活動等方式開展德育工作,為學生身心、思想的健康發展奠定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