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新兵
以信息技術為基礎的網絡聯校教育在農村中小學得到廣泛應用,通過開設專遞課堂,把優質資源輸送給農村薄弱學校,緩解農村薄弱學校缺資少教,開課不齊、不足的難題。本文通過漣源市中小學網絡聯校群建設與應用的探索,提出網絡聯校專遞課堂“六步驟”與“六落實”模式,以促進農村中小學網絡聯校群的建設與應用,使農村偏遠學校也能開齊課、上好課。
一、網絡聯校建設與應用背景
根據湖南省教育廳《湖南省農村網絡聯校實驗縣建設與應用指導意見》,漣源市積極構建“同步互動、同步直播、異步點播”三種網絡課堂模式,建立滿足需求、常態可行的農村中小學網絡聯校群。如今,漣源市農村中小學網絡聯校群已組建鄉鎮網絡聯校同步互動主校21所、偏遠農村分校42所、同步直播學校209所,實現了偏遠農村學校開齊課、上好課的目標,有效促進了漣源市城鄉教育均衡優質發展。筆者借鑒“農村中小學網絡聯校建設與應用研究”課題研究經驗,結合漣源市中小學網絡聯校群建設與應用的實踐,探索出適合網絡聯校專遞課堂建設與應用的有效模式。
二、網絡聯校專遞課堂常態化開展的“六步驟”
1.科學合理地設置課程
在開設網絡聯校專遞課堂之前,首先要對結隊幫扶的分校進行問卷調查和實地調研,了解分校哪些科目未能開設,音樂、美術、英語、心理健康等科目是否有專職教師等。主校根據調查報告,確定分校需要開設的課程,為網絡聯校專遞課堂的開設提供條件。
2.制訂各項制度、方案和計劃
主校應根據分校的實際情況,制訂網絡聯校專遞課堂相關的制度、方案、工作計劃,如《網絡聯校專遞課堂工作方案》《網絡聯校專遞課堂教學計劃》《網絡聯校專遞課堂授課制度》《網絡聯校專遞課堂評價方案》《網絡聯校專遞課堂工作人員職責》等,通過一系列制度、方案、計劃的制訂,做到思路清晰,有的放矢。
3.專遞課堂的“四統一”
主校、分校初期要統一教學計劃、教學進度、課程表以及作息時間,以便主校有效對接分校、有序推進網絡聯校專遞課堂,為網絡聯校專遞課堂的開設提供保障。
4.專遞課堂的“四同步”
主校、分校要做到同步備課、同步上課、同步作業、同步測試。其中,同步上課是傳輸主校優質資源最主要的方式,是提高學生素養最直接的途徑,也是開展網絡聯校專遞課堂的主體。
5.及時收集反饋材料
反饋材料包括主講、輔講教師集體備課的教案和課件,錄播技術員的課堂記錄,主校、分校教師的聽課記錄、課后反思、階段性總結等。課堂教學結束后,主校、分校應安排專職人員將教案、課件、反饋表等資料收集起來。收集反饋材料對網絡聯校的建設與應用有著重要作用,是網絡聯校不斷優化的重要環節。
6.進行交流與展示
網絡聯校的交流主要包括內部交流和外部交流。內部交流能促進主校、分校之間融洽合作,同時通過交流、研討、總結和反思,網絡聯校工作能產生巨大的成果與效益。外部交流即網絡聯校與網絡聯校之間的交流與展示,各學校主、輔講教師通過交流學習,取長補短,共同促進網絡聯校的建設與應用。
三、網絡聯校專遞課堂常態化開展的“六落實”
1.教師落實
主校根據分校的校情、學情,選定專業素養高、責任心強的優秀教師作為主講教師,分校根據本校需要選定學習能力強的輔講教師。由主講教師提前準備學科上課初案,并將其上傳到集體備課群,主、輔講教師進行集體磨課。輔講教師根據主講教師的初案熟悉知識點,同時結合學情提出改進建議。主講教師再根據輔講教師的建議進行修改,之后發布終案,讓輔講教師、技術員熟悉教案,為專遞課堂教學做好充足準備。
2.課堂落實
專遞課堂是主校優質資源輸入薄弱學校的主要陣地。在專遞課堂教學前,主、分校錄播人員要對設備進行調試,主、輔講教師也要提前調試課件。在專遞課堂教學時,主講教師與輔講教師要互相配合,技術員要熟悉教案,及時切換課堂教學的重點與課堂中的有效畫面,保障主、分校之間的互動。通過三方密切配合,確保專遞課堂教學效果。
3.活動落實
實現網絡聯校應用常態化,需要開展好教育、教學、教研活動,如集體備課活動、線上教研活動、師徒結對活動、教師能力提升比賽、校際交流活動等,通過一系列活動,促進教師之間、學校之間的融洽合作,提升教師專業素養,確保網絡聯校持續穩定的開展。
4.管理落實
各鄉鎮應成立網絡聯校工作領導小組;主校作為網絡聯校建設與應用的實施主體,應成立網絡聯校工作實施小組;主、分校校長作為網絡聯校建設與應用的第一責任人,應明確分管領導,嚴抓落實。此外,主校、分校還應安排專職人員進行常規檢查、隨時聽課、實地調研、資料收集等,通過不斷調整和改進,進一步優化網絡聯校工作。
5.培訓落實
主、分校采用線上與線下相結合的新型教研模式,通過在線備課、在線評課,有效傳播主校先進的教學理念、教學經驗和教學技能,幫助分校教師提升綜合素養,提高課堂效率。全市每年組織2~3次網絡聯校集中輪訓,將聯校主、分校教師優先納入培訓范疇,重點解決網絡聯校教師在線上授課、網絡教研、操作實踐等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切實提升網絡聯校教師尤其是分校教師的教學能力以及教研水平。
6.效果評價落實
實現網絡聯校應用常態化、長效化,需要制訂網絡聯校教師激勵機制,調動網絡聯校教師的積極性。一是對專遞課堂教師的工作量設定科學的衡量標準,工作量的確定對農村網絡聯校常態化開展具有重要意義。二是學校每學期組織教學效果檢測活動,通過校際交流,召開研討會、成果總結會,正確評價網絡聯校的工作,不斷提高網絡聯校的教學質量。
網絡聯校專遞課堂常態化開展的“六步驟”與“六落實”相輔相成,緊密聯系。各授課教師、技術員應積極利用信息技術及網絡平臺,多收集、多實踐、多反饋專遞課堂教學信息,主、分校應形成合力,有效做好課前、課中、課后各項工作,確保農村網絡聯校的常態化開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