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娜 呂倩
如今,數字化、信息化已經融入各行各業,教育信息化也成為時代發展的必然趨勢。近年來,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融合發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績,特別是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間,信息技術在教育教學中發揮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教師和學生們利用教育云平臺或數字化軟件實現了線上教學,學生們足不出戶就能聽課學習,與教師交流互動,參加學校組織開展的各項活動,學校的教學計劃也沒有因為疫情而延誤,及時完成了各項教學任務。線上教學極大地檢驗了學校教師的信息技術應用能力,從事一線教學工作的教師更從中深切體會到了信息技術給教育教學帶來的便利性、簡潔性、直觀性和形象性。
下面以小學課堂教學為例闡述一下具體的應用體會。
一、動畫演示性教學
小學低年級階段的數學學習不需要過多的理解性,初入校園的學生欠缺對學習的認知、理解能力,但他們具有最直觀的感知能力,這也是為什么小孩子都喜歡簡單的動畫片的原因?;谝陨显?,授課中對難理解的知識點,教師們常以動畫演示的方式展現知識點,讓學生易于接受。
例如,講授一年級數學下冊“認識時間”一課時,由于時間每時每刻都在走動,傳統的教學方法是將鐘表指針、刻度畫在黑板上,或者是拿一個實物鐘表進行展示。這兩種方式是最為簡便而又原始的有效手段,但顯得過于古板,因為它們都是靜態式的教學,即使教師手動調控鐘表,也很難讓學生產生演示情景的代入感。所以,在課程開始之前,事先做好關于鐘表教學的PPT,并在教學中予以應用。播放PPT的過程可以慢一些,可以隨時暫停進行講解,讓學生對著秒針數數,同時注意分針的變化。每過幾秒后暫停一下,提問:“過了多長時間?”當數到60秒后,讓學生們觀看分針的位置有什么變化。這樣,學生就會知道秒針走60小格,分針走了1小格,也就是1分鐘有60秒。
在教學中應用信息技術,不僅省時省力,還很直觀,能以動態的方式進行教學,這樣的教學方式最適合小學低年級階段的學生。但同時它也有一定局限性,比如在數字加減法演示的時候,以往的教學中是不運用動畫演示的。因為消耗過多的課堂時間,所以要求教師要有一定的把控課堂時間的能力。
再如部編二年級語文上冊《刻舟求劍》的成語故事,故事雖只有短短一百多字,但對八九歲的學生來說,理解其字面意思相對有一些難度,更別提成語背后的寓意了。想更快更好地讓學生理解所學知識,信息化教學手段就派上了用場。設計教學分三步進行。
第一步,讓學生熟讀《刻舟求劍》這篇課文,牢記內容,了解刻舟求劍的過程并提出為什么已經把記號刻在船上,在船靠岸后卻不能把寶劍撈上來?
第二步,提前制作好動畫或者視頻短片,演示刻舟求劍的全部過程。教師在視頻播放時隨時暫停講解,指出船在動,而劍落入水中后是靜止不動的。甚至可以在屏幕上標記出落劍的位置,展示出船和落劍位置是有一定距離的,等船靠了岸,自然是撈不上來劍的,而這個人固執地認為在船上刻了記號就能撈起劍。這樣形象的展示,學生瞬間就會明白刻舟求劍的意思了。
第三步,要讓學生明白這則成語故事的內在寓意和啟示。“刻舟求劍”一詞源于《呂氏春秋·察今》,是戰國末期呂不韋及其門客所著,這個故事是其中的一段,它告訴我們,辦事不能只憑主觀愿望,要根據情況的變化靈活處理。它的寓意是比喻死守教條,拘泥成規,固執不知變通的意思,以靜止的目光來看待變化發展的事物必將導致錯誤的判斷。
相信通過這三個步驟的教學,學生會明白這則成語的真正含義。
二、情境代入式教學
教學情境不同產生的效果也不同。良好的聽課情境帶給學生的不僅僅是氛圍的渲染,也是情感的表述。
例如,二年級《望廬山瀑布》一詩,講述的是作者身在廬山,由遠及近觀看瀑布的變化,詩辭清新自然,淺顯生動。為使學生更好地學習古詩,能不能在教室中布置場景,模擬演示,以信息化手段來完成教學呢?
根據《望廬山瀑布》這首詩的詩意,由于瀑布飛瀉,水汽蒸騰而上,陽光照射到香爐峰上,生起團團紫煙。從遠處看瀑布像一條白練掛在懸崖上,其中這個“掛”字用得非常巧妙,變動為靜,仿佛停止流動一般,瀑布從高處奔流而下,勢不可擋,像是銀河凌空而落。而后兩句詩必然是作者在近處觀察所得,因為只有在近處才能盡顯瀑布大氣磅礴,根據這些搜集到的資源制作了瀑布場景動畫來展示。首先在課堂上讓學生朗讀背誦這首古詩;之后講解這首詩的意思,提出問題:“本詩運用了哪些修辭手法?”最后播放動畫。動畫場景真實,瀑布自上而下流動,紫氣氤氳,配以瀑布流淌的聲音。教師讓每個學生聯想自己站在廬山瀑布腳下感受這一盛景,看瀑布好似靜止一樣掛在崖壁上,由遠及近感受瀑布越來越高大,聲音也越來越響亮,走到近處向高處眺望,瀑布氣勢磅礴,讓人感到震撼,驚為九天銀河直落而下。
三、游戲趣味性教學
新事物、新技術的出現會引起人們的興趣,但一個人如果長時間在一個固定的工作崗位機械性地重復一項工作,就可能會對這項工作失去興趣。這些情況在學校也會發生,不論是教師還是學生都可能對重復性的教學活動產生枯燥、乏味的感覺。對很多老教師而言,隨意拿出一篇文章,他們都能按照常規經驗地進行全面的講解,但課堂氛圍往往會失去活力。
學生厭學也時有發生,學生厭學有多方面原因,但這里只講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教師教學趣味性不夠。因此,營造教學趣味性就成了教師必做的課業。那么,如何營造趣味性?運用信息技術就是很好的途徑。
對小學一年級的新生來說,新的學習環境很陌生,有些學生不能很快融入到班集體中去,他們行為靦腆,不敢開口表達,導致焦慮,對學習不能產生興趣。因此,教師在課堂上要盡全力激發學生的興趣和愛好,利用信息化手段就是很好的辦法。教師們應該在實際教學過程中開辟以游戲提升教學趣味性的方法。
例如,在一年級數學1—5、6—10、11—20的數字教學中,教師設計了打地鼠游戲,教師手持鼠標,敲打一下,讓學生跟著數數,以打到地鼠為準,也可以讓學生上臺自己動手操作。這一過程看似是游戲,其實是在學習。它的操作簡單,學生還很感興趣,課堂中不時響起師生們的笑聲,學生在愉快中就把知識點學到了。
教育從來不拘泥于任何形式,信息技術的應用無疑是一種適恰的方式,現今社會,每個人都離不開信息技術,因此,我們要順應時代并以開放的眼光,緊跟事物發展變化的步伐,與時俱進,千萬不能“刻舟求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