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罪錯少年分級干預的體系化思考

2022-02-13 09:53:29王雪梅
貴州省黨校學報 2022年1期

摘 要:我國《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確立了罪錯少年分級干預的基本框架,因此有必要對分級干預的基本理論問題,以及制度體系建構做一整體性思考。本文首先從分級干預的必要性、可行性及其總體格局的歷史形成這三個方面回答了為什么要對罪錯少年進行分級干預;其次,對罪錯少年分級干預的原則、根據、措施等基本問題進行了分析;再次,從法律制度和相關機制的完善視角對分級干預制度體系化建構提出了建議。

關鍵詞:罪錯少年;罪錯行為;分級干預;兒童福利;保護處分;社區矯正

中圖分類號:D922.18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 - 5381(2022)01 - 0119- 10

一、問題的提出

罪錯少年并非正式的法律概念,是指出現了不良行為和違法犯罪行為而需要進行教育矯治的未成年人。罪錯行為指在未成年人成長過程中出現的不利于其健康發展的行為,以及具有一定社會危害性的行為。由于法律制度的差異,各個國家和地區之間對少年罪錯行為的分類和具體表述有很大不同。比如:美國少年法中的越軌行為大體相當于罪錯行為,包括身份犯行為(違法或違規)、犯罪行為;日本將罪錯行為分為三類,即虞犯行為、觸法行為和犯罪行為。我國也有論者建議將罪錯行為分為少年犯罪、觸法行為、虞犯行為與違警行為。[1]根據2021年施行的《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罪錯行為分為不良行為、嚴重不良行為和犯罪行為。其中,不良行為指未成年人實施的不利于其健康成長的行為。這類行為具有自害性,如果不加以及時糾正有可能發展成為危害社會的行為。嚴重不良行為指未成年人實施的違反刑法規定但因不滿刑事責任年齡而不予刑事處罰的行為,以及嚴重危害社會的治安違法行為。

從上文的概念解讀可以看出,少年罪錯行為大致可以分為不良行為、嚴重不良行為(觸法行為和治安違法行為)和犯罪行為,基于這些行為人的特點(年齡及身心發育不同),以及行為性質的不同,不可能采取統一的處遇措施,因此,分級處遇(干預)就成為必然的選擇。但是,干預或處遇的性質,以及如何干預則是存在爭議的。關于“干預”的性質到底是保護性治療措施還是懲罰措施存在不同看法。一般認為,“干預”更接近處遇、矯治、介入,帶有少年司法的特色。那么,針對罪錯少年不同程度的罪錯行為和個體特點,如何進行矯治和康復就成為解決犯罪預防和促進其正常社會化的歸宿。這里涉及兩個方面的問題:一是對罪錯行為和不同個體采取何種具體的矯治措施,比如心理矯治等;二是基于罪錯行為的不同性質要有一種體系性思考和設計,采取分級干預的體系建構也是本文的落腳點。本文所謂分級干預體系,是指根據不同年齡和罪錯行為,針對罪錯少年的心理偏常程度、人身危險性,采取不同級別的個別化干預方式,以促進未成年人完成社會化的一系列制度措施。對于罪錯少年分級干預問題,國外關于罪錯少年矯治的理論、實證研究成果可以為我們建構相關制度體系提供借鑒。從總體上看,國外的相關研究強調教育的自由與人本理念,對罪錯少年矯正多基于幫助其重返社會,采用非監禁手段。國內的相關研究也提供了一定的知識基礎。但是,總體而言,研究多集中于刑事法制和行刑社會化方面,而基本理論問題的研究,以及以制度體系為視角所做的研究尚比較欠缺。況且,具體的國情不同也宜采取不同的對策措施。基于此,本文首先對罪錯少年分級干預涉及的價值、目的、原則等基本問題進行分析,之后將對罪錯少年分級干預的法律制度完善,以及相關機制構建提出建議,以便從整體上把握罪錯少年分級干預體系。

二、罪錯少年分級干預的價值和因由

未成年人的脆弱性、沖動性等特點,以及少年司法追求的特別保護、促進其全面發展和復歸社會等價值目標,揭示了對罪錯少年進行分級干預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同時,少年司法的發展歷程所展示的罪錯少年分級干預的格局,進一步強化了分級干預的重要價值和意義。

(一)少年司法的價值目標決定了分級干預的必要性

對目的和價值的追問,關系著該制度的整體風貌,制度變革無不是價值選擇的結果。因此,在思考為什么要對罪錯少年進行分級干預的時候,必然涉及對其價值的思考。罪錯少年分級干預作為少年司法體系的一部分,其價值考量不能脫離少年司法的價值追求。[2]除了與少年司法有著一致的價值追求之外,罪錯少年分級干預制度也有其具體的目標價值,主要集中于預防犯罪和促進罪錯少年順利社會化。兒童社會化是兒童從生物人轉變為社會人的過程,是個體發展的關鍵階段,在社會化的過程中,大部分兒童在不斷地與周圍的人或事物等發生相互作用中,形成了積極的自我認知,發展與他人之間有效的交流能力并順利實現了社會化,然而,在此過程中,也有一定概率會出現兒童心理行為偏常,其中就包括攻擊性行為、偏常行為等罪錯行為。此時,他們的社會化遇到了障礙,有必要通過積極的干預措施促進他們正常實現社會化。[3]因此,對出現罪錯行為的少年如何進行干預矯治就成為少年司法獨立發展以來的重要課題。

盡管“有錯必糾、有罪必罰”符合一般的正義觀念,但是由于未成年人心智不成熟,不具備刑事責任能力,對其進行懲罰(制裁)既缺乏正當性,通常來說也無效,這已經為科學研究和少年司法實踐所證明,所以,刑罰對罪錯少年應當作為一種不得已的手段,而應更多地采取教育矯治措施,特別是在“錯”的階段及時盡早介入,以防止進一步發展成為嚴重的犯罪。當然,分級干預制度并非一味強調未成年人特別保護,之所以要采取分級干預的模式,是因為不同年齡段的不同性質的罪錯行為不應當采取一體的保護模式,特別是對于其中年長的犯罪少年在進行積極矯治的同時,讓其承受一定的懲罰亦有其必要性。比如,美國少年司法中的移送管轄制度的設定,除了矯治以便助其回歸社會之外,還有社會防衛方面的考量。當然,這里的社會防衛與單純以懲罰為目的的古典社會防衛有所不同。法國馬克·安塞爾(Marc Ancel)的“新社會防衛論”,主張通過保護犯罪人實現保護社會的目的,以教育方法消除犯罪人的危險性,通過人格矯治促進其重新社會化。[4]少年刑法中的保護主義理念是安塞爾“新社會防衛論”的最大特征之一。[5]因而,教育矯治、人格調查、多種非刑罰措施一體運用等,目的是促使罪錯少年順利社會化,這既是對少年的保護,也符合社會發展的長遠利益。

(二)兒童發展理論及差異性理論揭示了分級干預的可行性

兒童發展理論不僅揭示了兒童個體之間的不同特點,還揭示了兒童階段性發展的特點。兒童發展是遺傳、神經生理成熟、氣質等個體因素與父母教養方式等環境因素交互影響的結果。兒童發展形成的不同特點不僅有生物學的根據,也有社會學的根據。兒童的環境敏感性不同,從而受到環境影響的大小就不同,而且兒童成長面對的環境也是千差萬別的,這就形成了兒童的多樣性發展。[6]兒童發展的階段性特點也有大量的發育學和心理學等科學研究成果加以論證。總體而言,學前兒童心理理論的發展順序具有一致性。[7]特別是皮亞杰(Piaget)提出的兒童認知發展四階段理論揭示兒童在每個階段都有其發展的不同特點。[8]關于兒童發展的階段性特征及相關權利保護,聯合國兒童權利委員會通過的若干一般性意見也有解釋。比如,委員會指出,在青少年時期獲得的積極和扶持性的機會,可用來抵消幼兒期遭受傷害所造成的部分影響,并培養能夠在今后減輕傷害的適應能力。因此,委員會要求父母以符合兒童不同時期接受能力的方式提供指導和指引。差異性理論也揭示,兒童作為向成年階段發展的必要人生階段,也必然帶有自身的特點而與成年人存在差異。有關神經科學研究證明,兒童在向成人過渡的過程中,青春期是大腦與心理行為邏輯相關聯的區域迅速發育期,形成了青春期少年特有的心理行為特點,比如,規劃和調節情緒的能力弱、沖動和冒險行為、缺乏辨認和控制能力等,由于青春期少年不成熟和可塑性強,對其偏差行為和心理進行矯治能夠對其后的發展產生不斷的影響。[9]此外,有關少年犯罪的研究也發現,實施犯罪行為的大多數少年常常有不良行為甚至嚴重不良行為,對這些不良行為如果不趁早及時干預,會逐漸惡化為更嚴重的違法行為甚至犯罪。

綜上,兒童發展的階段性及差異性理論揭示了對少年罪錯行為應當及早干預、及時干預、分級干預。兒童發展理論和差異性理論的研究,為處置少年罪錯行為提供了重要指引:一是兒童社會性發展的不可忽視性。兒童和環境之間的交互作用可以警示我們,對兒童行為和心理的正向引導,不能僅僅關注罪錯少年甚至采取刑罰的措施,而需要優化其成長的生態環境,修復他們與社會的互動關系,促進親社會行為,成長為守法公民。二是未成年人的偏常或越軌行為的爆發具有階段性的特點,集中在身體發育迅速和心理發展不穩定的青春期,有些越軌行為的發生率在成年后可能會急劇下降甚至消失,但有些罪錯行為如果不給予及時干預,對塑造其健康人格將帶來負面影響。

(三)少年司法發展展示出分級干預的總體格局

廣義的少年司法不僅包括少年刑事實體法和程序法的狹義少年司法制度,還包括以矯治未成年人不良行為為核心的犯罪預防法、研究犯罪行為的犯罪學及少年矯正法。少年司法的廣義性不同于普通刑事司法的突出特點,是建構罪錯少年分級干預的觀念基礎,從少年司法的發展中,可以看到對少年違法犯罪進行治理而形成的分級干預格局。

在世界上第一個少年法院誕生之前,違法犯罪未成年人一直被像成年犯一樣對待,無所謂分級干預。19世紀末葉,人們對兒童和不良少年這一群體有了更進一步的了解,并認識到制裁的威懾力對那些分不清對錯的少年沒有作用,應當免除年幼孩子的刑事責任,對于困境兒童和少年罪犯來說,社會是有責任的。于是,1899年世界上第一部少年法——《無人照管、忽視及罪錯兒童處遇和監管法令》出臺,同時,美國芝加哥成立了第一個少年法院。這個機構當時是福利體系的一部分,同時作為刑事司法體制中轉處的替代物,解救困境兒童是少年法院的初衷,其教育矯治措施不具有懲罰性,旨在改變罪錯少年的不良心理與行為,并促進其個體發展與增進其未來福祉。就此點來看,少年法院實際上成為一個公共管理機構,監察失敗家庭兒童的移管和處遇,并輔之以學校教育、童工改革、母親津貼等福利措施,實現防止少年罪錯和無人照管的目的。[10]33-41可見,少年司法建立之初的目的,意在救助失足少年、矯治不良行為和預防犯罪。美國獨立少年司法改革運動影響了世界其他國家少年司法的發展。比如在英國,盡管像美國一樣,各司法轄區關于少年司法的改革進程也有差異,但一般而言,少年犯罪案件由少年法院管轄,對極其嚴重的犯罪,則移送至刑事法院,對罪錯少年處置結果也以照管令、警告、訓誡令等為主。[10]493-523在歐洲大陸,從20世紀下半葉開始,少年司法中各種“替代性制裁措施”(觀護、教養院、社區服務)越來越多地被警察、控訴機關和法院使用,有超過一半的案件在法院外解決,這也體現了歐洲大陸少年司法的福利特征。比如,德國法律在預防少年罪錯行為方面,重視少年成長環境的優化等,其《少年法院法》強調“以教代刑原則”,處置措施包括:管教措施(指令、監護管教、教養院管教),訓誡措施(警告、強制性義務),少年禁閉,緩刑,少年刑罰。但是,就罪錯少年案件處理程序而言,與美國相同,少年法院是必經程序,只有少年法院放棄管轄才能進入到刑事司法程序。[11]而在亞洲的日本,深受美國少年法院的康復理念和國家親權理論的影響。日本《少年法》規定對罪錯少年采取“保護處分優先原則”,保護處分成為替代刑罰的主要措施,包括保護觀察、解送救濟院、兒童商談所、少年院等。這些措施主要是對罪錯少年進行教育和指導。日本的少年法院系統(家庭法院)審理三種類型的案件:14—20歲的嚴重違法者,虞犯未成年人(離家出走、屢教不改等),以及觸犯刑律但不承擔刑事責任的不滿14歲的未成年人。[12]因其不滿14歲,根據《兒童福利法》交給政府建立的兒童輔導中心監護。在家庭法院中,以保護和矯治為重點,緩刑官則發揮重要作用,對于未成年人犯罪的案件最終移交檢察官接受刑事審判的比例非常小。[13]

從少年司法誕生和發展的簡要梳理中可以看出,少年司法在發展過程中呈現出矛盾沖突的總體特征。首先,建構一種什么樣的少年司法制度是一個十分艱難的問題,這其中可以看到不同思潮、理念、文化的影響,也可以看到理想與現實的沖突。比如,美國和英國在少年司法改革中,其實行的策略往往為了顧全少年司法的福利性和懲罰性而采取二元性的定位,即把少年司法定位為既是為兒童福利的、治療性的、非正式程序性的,又為社會安全的、懲罰性的、需要正當程序的。這樣一些相互矛盾的法律觀念造就了少年法院在福利機構和刑事司法機構之間徘徊。其次,觀念上的游移不僅影響到少年司法模式的形成,也影響到對罪錯少年采取怎樣的干預措施。實際上,單獨設立的少年司法機制采取什么樣的模式,各國做法不一。少年司法設置大致分為兩種模式:其一是“社會化的少年法庭”模式(或福利模式)。大多數美洲國家都采取這種模式,如斯堪的納維亞的兒童福利委員會模式。這種模式的少年司法制度更加重視兒童福利,意欲擺脫刑事程序對少年的傷害。其二是“修正的刑事法院”模式(刑事司法模式)。在這種模式中,大多數情況下采用普通刑事訴訟規則處置少年案件。再次,盡管在少年司法中越來越強調一種司法模式色彩,但少年司法在建構之初所帶有的福利“基因”依然無法改變,其與普通刑事司法在基本理念及運作程序上仍體現出各自的特征。總體上,少年司法的獨特理念和特征依然在其一般性原則以及具體的少年司法程序性規則(原則)中得到體現。少年司法不僅僅指少年刑事司法,還包括以犯罪預防為主的對不良行為、違法行為的矯治,因此呈現出對罪錯少年的分級干預特點。英美法系和大陸法系主要國家和地區都有專門的與調整少年罪錯行為相關的立法、司法機構,強調犯罪預防,在對罪錯少年的干預中,提倡非刑事化、非監禁化和輕刑化的理念。由于分級處遇的理念在最大程度上符合當前各國司法制度所普遍追求的處遇個別化目標,尤其適用于尚處于身心發展階段且具有高度可塑性的罪錯少年的矯治中,因此也被認為是對罪錯行為進行有效治理的最重要原則和依據。[14]

三、罪錯少年分級干預的基本問題:原則、根據、措施

為了預防犯罪,矯治罪錯少年的偏常行為和心理,有必要根據不同原則及其個性化特點,采取相應措施,以實現幫助罪錯少年順利社會化的目的。然而,如何分級和怎樣干預,不僅涉及分級干預原則,還涉及分級根據和干預措施等問題。

(一)分級干預的原則

當犯罪預防納入少年司法體系后,少年司法顯然不是僅限于刑事司法,或者說主要不是指刑事司法,而更多的是針對不良行為、違法行為采取一系列保護處分和矯治措施,那么,所遵循的原則也必然有所不同。筆者認為,在堅持兒童最大利益、非歧視等總體原則的基礎上,尤其需要具體注重下列一些原則。

1.分級處遇原則。分級處遇既是一項原則,也可以看作是干預措施。《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第二條將分級處遇確立為一項原則,符合少年成長發育的客觀規律。未成年人成長是一個不斷犯錯和糾錯,最終達到心理和生理成熟的過程。不同年齡、個體之間因成長環境不同而身心發展差距巨大,預防和減少未成年人違法犯罪,應當尊重其成長規律,進行分級處遇,才能助其順利社會化。

2.早期及時干預原則。早干預即在少年行為還處于“錯”的階段就介入,《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在第三、四章對不良行為和嚴重不良行為做出了規定。對于少年罪錯行為的規制,各國立法采取家長主義立場,認為諸如逃學、飲酒、賭博等不良行為,以及盜竊財物、吸毒等輕微的違法行為,如果不加以及時干預,有可能演變為犯罪,更不利于少年的健康成長,這已經為少年發展理論和犯罪學研究所證實。關于早期及時干預的范圍,依法限定于不良行為和嚴重不良行為,這些行為大多數僅具備“身份性”“自害性或輕微害他性”“犯罪傾向性”[15],僅有少部分行為屬于具有一定“社會危害性”的犯罪行為,因此,有必要及早干預和矯治,防止發展為嚴重的犯罪行為。

3.個別化和專業化原則。個別化原則不僅是少年司法獨立發展的根基,也是罪錯少年分級干預的原則和依據。[16]個別化處遇要求專業化的配合才能實現,專業化是實現個別化原則的前提。對心理和行為偏常的未成年人進行簡單的懲罰被證明沒有效果,還易導致重新犯罪,應當引入專業人員,采取有針對性的專業方法,因人施治。少年司法系統之所以越來越關注保護服務專業性的特殊重要性,概因其中涉及的問題大多都需要專業性的指導,如果專業化介入不足,家庭支持力度不夠,必然會削弱早期及時干預的效果。

4.隱私保護原則。隱私權是人的一項基本權利,但因為罪錯少年的分級干預要避免周遭人群的不必要的關注,進而給該少年及其家庭帶來社會交往和融入的困境,隱私保護在罪錯少年分級干預中就有了特別重要的意義。這不僅影響到干預的效果,還涉及去標簽化問題,進而影響罪錯少年的順利社會化。

(二)分級干預的根據

分級處遇的理念在最大程度上符合少年司法制度所普遍追求的干預措施個別化目標,尤其適合身心發展都具有高度可塑性的少年矯治,因此也被認為是對少年罪錯行為進行有效治理的最重要原則。就其分類根據來看,有論者做了比較客觀的描述:一是根據適用對象的分級,即根據行為人自身的主觀惡性程度、人身危險性等因素進行分級。在法律上將年齡作為判斷未成年人主觀非難可能性和再犯可能性的關鍵因素。二是根據適用范圍的分級,即根據罪錯少年所實施行為的社會危害程度進行分級。行為因素體現了行為的法律性質和人身危害性,是采取何種處遇措施的根本因素。[17]這兩種分級也是各國少年司法通行的做法,但我們還注意到,在少年司法的發展和實踐中,對少年個體及其生長環境的全面理解,也是少年矯治的考慮要素,因此,對罪錯少年分級處遇的根據,也應當包括個體要素。下文將從主體因素、主觀要素和行為要素三個方面展開分析。

第一,根據主體特點考慮采取不同的干預措施。主體特點涉及群體性特征和個體性特征,前者對分級干預具有指導意義,而后者則對采取何種干預和矯治措施有著十分密切的關系。因此,主體特點也可以看作是罪錯少年分級干預的根據。從這個角度,分級干預制度意在矯治而非懲罰,也可以看作是關于行為人的制度設計。主體特征主要包括主體的生物學特征和人格特征。生物學特征是比較顯性的特征,人格特征則表現得十分復雜,因此產生了各種探討人格特征的理論。人格理論關于人的心理、行為,以及兩者之間關系的研究對罪錯少年的分級處遇具有一定的指導意義。

第二,根據主觀要素的不同而采取的分級。如果說刑事責任能力的判斷是指考察刑事辨認能力和控制能力的有無而確定是否承擔刑事責任的話,那么罪錯少年的干預則需要考察一般意義上之辨控能力的強弱來進行分級介入,因此,這里的主觀要素也可以理解為依據行為人的生理和心理的成熟程度,判斷其是否具有刑事辨認控制能力,以及一般辨認控制能力強弱的各相關要素。辨認能力是指行為人對自己行為的性質、作用、后果的理解和判斷的能力。控制能力指行為人通過是非判斷而產生約束力,從而采取某些行為而不采取其他行為的能力。一般情況下,只有對事物的性質有正確的判斷,才能有效地支配自己的行為,缺乏判斷能力也就無所謂控制能力,有判斷能力而缺乏控制能力,行為及其后果并非行為人真實意思表達,也不能將行為人看作是有責任能力的。[18]從辨認能力和控制能力視角解釋少年刑事責任能力具有一定的說服力,但也有其局限性:一是很難解決個體判斷問題。我們都知道,刑事責任能力的法律表達即刑事責任年齡,我國刑法將刑事責任年齡劃分12—14歲作為推定能力階段,14—16歲為限制責任階段,16—18歲為完全責任階段。這些規定是對一個群體的判斷,卻無法解釋低于法定年齡而實際具有辨控能力的兒童的刑事責任問題,或者讓其承擔部分刑事責任的問題。二是可能導致與少年司法的基本理念相沖突。辨認和控制能力說以古典學派道義責任論和報應主義為背景,以這一學說來解釋少年刑事責任問題必然導致報應主義,單純考慮等價報應必然會引起降低刑事責任年齡的訴求。因此,也有論者主張刑事責任能力應當是一種刑罰適應能力,要追究犯罪少年的刑事責任,除了考察少年的行為能力外,還應當考察其刑罰適應能力。[19-20]對少年刑法適應能力的關注在解釋罪錯少年分級干預問題時也有其價值。罪錯少年分級干預的目的是幫助其正常社會化,因生理與心理特殊性導致少年受刑能力低,對受刑能力低的少年采取監禁刑,不僅對其身心發展產生副作用,還會造成“交叉感染”,犯罪預防效果下降,無助于其順利回歸社會。因此,現代少年司法主要是基于受刑能力低而在責任方式上改用強制教育措施。近代刑事實證學派的社會責任論則是從社會防衛的視角考察行為人的刑罰適應能力,對于實施犯罪的幼年人,因不具備刑罰適應能力,給予保安處分或其他保護性措施,而非刑罰。

需要說明的是,以辨控能力作為判斷非難可能性標準僅在判斷罪與非罪過程中發揮作用,而作為辨別和控制能力的法律表達——刑事責任年齡,則在承擔罪責方面發揮了界定作用。盡管刑法關于刑事責任年齡的規定并不符合人格發展形成的漸進性,但是,這樣的推定卻為維護法律的確定性和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所必需,因此各國法律往往將年齡作為判斷未成年人主觀非難可能性的關鍵因素。對不同年齡采取不同的干預措施,比較清楚地呈現了罪錯少年的分級干預制度,因此,年齡也可以看作是分級干預的根據。大致來看,各國少年司法制度中通常有最低刑事責任年齡和最高刑事責任年齡之分。一是未達最低刑事責任年齡段的兒童,分不清對錯,以及缺乏受譴責的能力,其罪錯行為應予寬宥。[21]21-32不構成犯罪的,由兒童福利、保護部門或者由家事法庭、民事法庭處理,適用兒童福利法或者家事法等,采取具有強制性的福利措施或者家事法措施。各國最低責任年齡大多規定在6—15歲之間。二是已達最低刑事責任年齡、未達最高刑事責任年齡段。由于該階段未成年人不具備刑事責任能力,原則上不適用刑罰,因此應采用符合其身心特點、成長規律,以及促進其改過自新的干預措施,必要時還應對其進行機構矯治。例如,根據法國1945年2月2日發布的關于未成年人犯罪條例的規定,法國最低刑事責任年齡為13歲,13歲以下年齡者為絕對推定不具備刑事責任能力階段,對于10—13歲之間的少年如果犯有比較嚴重罪行的,是否具備刑事責任能力需要由法官裁斷,并采取相應的行政拘留或教育性懲罰措施[10]554-555;而對13—18歲罪錯少年不承擔刑事責任的推定則不是絕對的,一般情況下,只能采取教育性懲罰措施,特殊情況下,可適用刑罰,但以減輕和從輕為原則[22]。三是已滿最高刑事責任年齡的少年,原則上可以適用刑罰,但有一定的限制,特別是如果根據情況適用非刑罰措施更有利于行為人改過自新的,可以不適用刑罰。但是,以年齡作為分類標準在對罪錯少年采取具體矯治措施中還是顯得過于粗糙,因此,結合罪錯行為作為分類根據就成為各國少年司法比較通行的做法。

第三,根據罪錯行為不同嚴重程度分級。根據社會危害程度進行分級,既直接決定著少年行為的法律性質,也間接表明行為人人身危險性,是決定對未成年人采取何種處遇措施的根本要素。我國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大致采取此種分類。從美國少年法院對不同罪錯行為的管轄權中,也可以看出根據行為的嚴重程度不同采取相應措施的分級干預制度。美國少年法院對18歲罪錯少年案件有原初性管轄權,根據各州不同情況,大致管轄6—18歲之間的少年越軌行為、身份犯、受虐待等案件,而對年長少年的嚴重犯罪行為,則根據移送管轄制度交由刑事法院審理。[21]276-296

(三)干預措施的保護性及程序的專門性

分級的目的是有利于采取個別化的處遇措施,而具體的矯治措施則將最終決定著少年司法制度在解決罪錯少年問題上的能力和效果。[17]針對罪錯少年的主體特征、罪錯行為的嚴重程度和年齡而采取的干預措施,由于決定機構不同、程序不同,而采取相應的干預措施的性質也不同。在世界范圍內,針對罪錯少年的干預措施具有康復治療性,而不具有純粹的懲罰性。具體表現為:(1)強制性福利措施。預防犯罪、未達責任年齡兒童的一般性不良行為,比如交由家長管教、心理輔導等。(2)部分國家和地區在保安處分的基礎上設置“保護處分”的措施對罪錯行為進行干預與矯治。如日本的保護觀察、移送教養院或養護機構等,又如法國對罪錯少年的保護處分措施等。與國外不同的是,我國尚無保護處分的規定。而現有的處遇措施僅為責令監護人嚴加管教、學校管教、公安矯治教育、專門教育、犯罪未成年人附條件不起訴、社區矯治、少管所服刑,后兩項是刑罰的執行,前面的幾項也不具有刑罰替代措施的功能,不能阻斷刑罰的二次干預。(3)刑罰。從理論上來說,犯罪少年經過審判需要承擔刑事責任的都有可能接受一定程度的刑罰,但針對罪錯少年適用的刑罰仍有一定的特殊性。一是刑罰種類的限制;二是基于教育優先于懲罰的原則。對少年采取刑罰措施的謹慎概因嚴厲的刑罰會阻斷未成年人再社會化的正常進程,刑罰中的一般預防功能在少年群體中亦很難實現。因而,對罪錯行為不能追求單純的刑罰,而通過保護性的矯治方式,更符合現代社會以人權保障為前提的犯罪控制要求,也更有利于實現兒童的最大利益。

另外,根據罪錯少年行為和年齡的不同情況,采取不同的干預措施,但這些措施的決定和適用,與專門的程序設計和專門的辦理主體有關。在國外都有根據不同案件中未成年人的不同年齡和所涉嫌罪錯行為的嚴重程度而有不同的程序設計,比如有的國家針對少年罪錯事件的處理設立有違警法院、預審法官、少年法庭和少年重罪法院。這些都體現了少年司法的專業化特征,也是罪錯少年分級干預所不可或缺的基本要素。

四、分級干預的制度框架

罪錯行為不僅在概念上與少年不良行為、嚴重不良行為、違警行為、犯罪有責行為形成了逐級發展、邏輯嚴密、銜接有致的概念體系,而且因處分和矯治對象的不同特點,有必要采取不同的犯罪預防、干預、處分和矯治措施。我國對這一問題之所以缺乏有效的干預,概因少年司法的獨立價值及對罪錯行為性質缺乏深刻的認識,法律定位不明確,以及之前的收容教養制度也沒有發揮其應有的作用,這些問題均在《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的修訂過程中暴露出來。因此,建構罪錯少年分級干預制度,除了清晰了解上文涉及的概念、原則等基本問題之外,有必要做體系性思考,至少明確其制度框架,以便于這項制度的有效運行。

(一)進一步完善法律制度

目前與此相關的立法既分散也不成體系,立法比較粗糙,專門性立法還需加強。我國關于少年罪錯行為及其處遇散見于多部法律,包括《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治安管理處罰法》《刑法》《刑事訴訟法》《社區矯正法》和《監獄法》等。雖然從整體上看,這些法律也形成了一定的以主體、年齡劃分和行為性質為主的分類處置體系,但分散的立法模式必然導致分級及其干預措施之間的銜接錯位,缺乏系統性,因此,有必要加強專門性立法。從目前情況來看,通過制定一部法律來規范少年司法所有問題的做法未必可行,但專門立法有必要,也有可行性。除了進一步完善現有的《未成年人保護法》《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之外,特別需要制定解決罪錯少年處遇之程序問題的《少年事件處理法》,以及解決失依兒童和受害兒童保護問題的《兒童福利法》等重要法律。這樣,從罪錯少年分級干預的視角,在立法上將形成一個以兒童福利法和未成年人保護法為前期保護和預防犯罪為主的第一級干預,以《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為實體規定的第二級干預,犯罪后進入少年刑事司法的案件則維持目前的《刑法》規定。但是,少年案件處理的程序性問題,包括不良行為、嚴重不良行為和犯罪行為的程序性問題,則急需一部《少年事件處理法》加以規定,這樣形成一個銜接有致的罪錯少年分級干預法律體系。因此,從立法角度,可以考慮從如下方面完善和加強。

第一,根據行為主體特征及其行為性質,進一步完善對罪錯行為的分類。根據《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曠課、夜不歸宿等不良行為屬于身份犯行為,交由監護人和學校監管,國外一般采取福利性和保護性教育措施;嚴重不良行為內部組成則比較復雜,既有治安違法行為,也有觸法行為。對于治安違法行為,基本采取訓誡、限制自由、禁止行為等矯治教育措施,而對于觸法行為則采取送專門教育機構的懲罰性教育措施。那么,將這兩類行為性質和處遇措施不同的行為放在“嚴重不良行為”之下就顯得不夠嚴謹了,特別是《刑法修正案(十一)》中規定12—14歲未成年人犯殺人和嚴重傷害行為的,需要經過最高人民檢察院核準才能負刑事責任,但是對核準沒通過而不負刑事責任的少年怎樣納入專門教育進行矯治,刑法并無具體規定。這些方面的內容,顯然與治安違法行為采取的保護教育措施不同,因此,從分級干預的視角,對觸法行為有必要考慮單列,以便對其中涉及的具體處置和矯治等問題做進一步的規定。

第二,處置措施的種類相對少,缺乏銜接,不系統,可操作性不強。根據預防犯罪法,不良行為干預措施除了責令監護人嚴加管教之外,學校的干預措施主要包括訓導、要求遵守行為規范、要求參加專題教育和校內服務、接受心理輔導和行為干預等教育措施,這些措施總體上滿足了教育措施多元化的特點,但還存在兩方面比較明顯的問題:一是偏嚴;二是不夠明確,給落實造成困難。比如,預防犯罪法對兩類性質不同的嚴重不良行為做出了具體規定。然而,從行為性質上看,治安違法行為絕大多數仍屬于自害性行為,應當采取教育性矯治措施,更適合在社區進行矯治;而觸法行為則屬于給社會和他人造成危害的犯罪行為,應當采取具有一定教育性的懲罰措施。一般情況下,具有犯罪行為的少年通常可能是家庭教育的失敗,更可能采取半機構或機構矯治的方式,但目前法律關于送專門學校矯治的具體措施和程序上的銜接等都缺乏具體的規定,這種不加區分的籠統規定,將不利于法律的進一步執行。

第三,分級干預措施的程序性問題也急需解決。少年司法處遇尤具特殊性,這種特殊性在國外少年司法制度中表現為少年事件處理的專門制度和案件移送管轄制度,這些制度也是少年司法獨立發展的基礎。故而,對罪錯少年采取分級干預的各級決定或裁決為何種性質,以及決定或裁決的機構、具體程序等都需要進一步明確。另外,專門教育指導委員會的性質、程序、效力,以及專門學校對罪錯少年移送和封閉管理問題、在觸法少年的矯治中教育行政部門和公安機關的分工等也需要進一步明確。

(二)相關實施機制的建構和完善

僅從完善法律制度角度思考罪錯少年分級干預體系建構顯然是不夠的,就目前情況看,有必要推進兒童福利制度、少年保護處分制度和少年社區矯正制度的進一步完善和建構。從總體上看,這三項制度的推進尤其需要強調專業化原則的保障,不僅涉及少年警務、少年檢察、少年法院等人員和機制的專業化程度,還涉及一系列的專業化措施的應用。

其一,推進兒童福利制度的進一步發展。在建構獨立的少年司法體系的同時注重兒童福利制度并行發展有其必要性和重要意義。從少年犯罪預防的視角看,家庭支持系統及社會福利體系的建構都是必不可少的。一方面,從少年司法建立的初衷看,獨立的少年司法體系的建立不僅包括觸法行為的處遇,更多的是將不良行為、違法行為納入進來,這也是現代少年司法制度的基本形式。少年司法的發展脫離不了兒童福利機構,特別是對于流浪兒童、棄兒、無人照管兒童的不良行為和違法行為的矯治,需要依靠福利機構和相關寄養家庭等的配合,同時要對家庭提供支持,考慮家庭教育令的可行性及經濟功能與教育功能的沖突解決和協調等。另外,少年罪錯的預防機制包括家庭內部支持系統和家庭外部支持系統,前者發揮家庭養育和教育功能,后者則發揮教育、少年福利、少年司法等社會的積極作用。只有整合家庭、學校和社區力量,形成系統、科學的應對格局,才能不斷地改善罪錯少年的微觀環境,協助其順利社會化。另一方面,從少年司法制度體系視角看,需要納入兒童福利制度,以更好地實現預防犯罪的目的。尤其是從少年司法的發展路徑來看,我國1984年上海長寧區法院成立少年法庭之初,其定位就是未成年人刑事司法,這一定位使我國少年司法的發展陷入困境,因此,有必要納入不良行為、違法行為和觸法行為的規制,增強保護處分和矯正色彩,壓縮減少刑罰措施,逐步靠近并走上現代少年司法的發展道路。

其二,保護處分機制的建立。從少年司法“教育為主懲罰為輔”的原則,可以推導出對待罪錯少年要盡量避免刑罰懲罰,但亦不能一放了之,要設計完善的刑罰替代措施進行干預和矯治,這種刑罰替代措施正是保護處分。[1]保護處分是現代少年司法的核心內容,從性質上,保護處分兼具懲罰和教育的屬性,既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滿足刑罰的報應功能,也可以起到預防再犯的作用。保護處分制度立足于少年福利本位,在各國少年司法實踐中得到了廣泛的適用。從國外立法規定看,在保護處分適用上形成了德國模式、日本模式和美國模式。德國將保護處分作為少年犯罪的刑罰替代措施,日本將保護處分適用于少年犯罪、觸法行為和虞犯少年,美國也將保護處分適用于少年犯罪、觸法行為、少年虞犯和違警行為。在我國,由于實行違法犯罪二元處罰機制,對違法等行政處罰措施勉強可以看作是一種保護處分措施,但缺乏對于少年輕罪的替代刑罰措施。因此,對其性質的界定是保護處分機制建構的立足點。如果將其看作是刑罰替代措施,則可適用于犯罪行為;如果將其界定為矯治措施,則可適用于觸法行為和違法行為。從現行法律法規來看,我國適用于罪錯少年的保護處分措施主要包括:一是專門教育措施,二是行政處罰法規定的行政處罰措施(警告、罰款、拘留等),三是刑法規定的非刑罰處理措施(訓誡、責令具結悔過、賠禮道歉、賠償損失等)。這些措施中有些顯然過于嚴厲,比如拘留。保護處分應當以非限制自由為基本要求,盡管保護處分包括機構性保護處分和非機構性保護處分,但從世界范圍對保護處分的適用看,無不以社區性保護處分為原則,而以拘禁性保護處分為例外。[23]因此,有必要嚴格限制甚至廢止拘留等機構化措施的適用,這類措施帶有較為濃重的監獄化色彩,也就必然帶有監獄監禁的弊端,與世界范圍所倡導的非監禁化運動相背離,不利于罪錯少年的社會化。此外,保護處分應當遵循處分法定原則。保護處分措施的合法性離不開其程序的正當性,如果作為刑罰替代措施,保護處分適用的決定權應歸于少年法庭,并按照司法化的程序運作。

其三,進一步完善未成年人社區矯正制度。我國《社區矯正法》設立專章規定了未成年人的社區矯正問題,對社區矯正機構、人員及其職責、被矯正的罪錯少年權利和義務、社會組織的參與等問題有特殊規定,但總體上,這些規定過于原則,不利于實施。毫無疑問,社區矯正的方式更有利于實現更生和保護的目的。我國少年社區矯正一直發展緩慢,這與我國對社區矯治性質的限制有關系,也與少年司法沒有形成一個獨立體系有關系。就目前來說,我國的社區矯正被規定為一種刑罰執行方式,而在國外通常被看作是一種刑罰替代措施(或刑種)。對社區矯正基本功能的認識差異帶來制度適用的局限性,這種差異的原因,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中外犯罪體系的不同,導致在國外被規定為犯罪的輕微行為和違警行為在我國被看作違法而非犯罪,而國外絕大多數適用社區矯正的犯罪行為就是違警罪和輕微刑事犯罪。二是從社區矯正的淵源看,天然地帶有促進越軌者更生、適應社會正常生活的社會福利性質,其思想基礎在于少年的可矯治性,這也暗合了以少年司法教育矯治為主促進復歸社會的性質。三是國際上對社區矯正的適用有兩個共同點:其一是適用廣泛,成為針對少年犯首選適用的措施;其二是以社會力量為主導,利于罪錯少年社會化。總體上,少年社區矯正更加強調科學化、專業化、社會化、福利化。

參考文獻:

[1]姚建龍,孫鑒.觸法行為干預與二元結構少年司法制度之設計[J].浙江社會科學,2017(4):41-45.

[2]王雪梅.論少年司法的特殊理念和價值取向[J].青少年犯罪問題,2006(5)45-53.

[3]馬喬里·J.克斯特爾尼克.兒童社會性發展指南:理論到實踐[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1-3.

[4]康樹華.新社會防衛論評析[J].當代法學,1991(4):66-72.

[5]澤登俊雄.新社會防衛論[J].法學譯叢,1987(3):49-50.

[6]王振宏,王笑笑,李彩娜.兒童發展的不同環境敏感性:理論與實證[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0(4):36-47.

[7]王彥,蘇彥捷.5至8歲兒童心理理論各成分的發展及其關系[J].北京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8(4):639-640.

[8]劉鵬飛.兒童認知發展階段理論研究綜述[J].長春師范大學學報,2014(7):141-143.

[9]勞倫斯·斯滕伯格.青春期:青少年的心理發展和健康成長[M].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7: 102-107.

[10]瑪格麗特·K.羅森海姆,富蘭克林·E.齊姆林,戴維·S.坦嫩豪斯,等.少年司法的一個世紀[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8.

[11]孫云曉,張美英.當代未成年人法律譯叢:德國卷[M].北京:中國檢察出版社,2006:161-220.

[12]齊文遠,劉娥.日本少年法理念與日本少年司法晚近變革[J].云南大學學報(法學版),2012(2):37-42.

[13]孫云曉,張美英.當代未成年人法律譯叢:日本卷[M].北京:中國檢察出版社,2006:160-170.

[14]楊飛雪.未成年人司法制度探索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4:18.

[15]姚建龍,李乾.論虞犯行為之早期干預[J].東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7(3):51-64+146-147.

[16]盛長富,郝銀鐘.論少年司法處遇個別化原則——基于相關國際準則的分析[J].廣西社會科學,2012(4):76-80.

[17]宋英輝,苑寧寧.尊重未成年人司法規律建立分級干預體系[N].檢察日報,2019-02-11(3).

[18]陳興良.刑事責任能力研究[J],浙江社會科學,1999(6):68-74.

[19]侯國云,么惠君.必須將行為能力與刑事責任能力區別開來[J].中國政法大學學報,2013(5):76-82.

[20]李川.從刑罰論視角看刑事責任年齡的修正根據與適用[J].環球法律評論,2021(4):100-115.

[21]巴里· C.菲爾德.少年司法制度[M].北京: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2011.

[22]卡斯東·斯特法尼.法國刑法總論精義[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8:407-412.

[23]姚建龍.犯罪后的第三種法律后果:保護處分[J].法學論壇,2006(1):32-42.

Systematic Thinking on the Classified Intervention for Juvenile Delinquents

Wang Xuemei

(Chinese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Beijing 100720,China)

Abstract: Law on the Prevention of Juvenile Delinquency of China has defined the basic framework of classified intervention for juvenile delinquency. Therefore,it is necessary to do an integral thinking on the theoretical problems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system on classified intervention for juvenile delinquents. First of all,this paper answers the reason why the juvenile delinquents should be classified intervention from it's necessity and feasibility,as well as the view of historical development pattern of juvenile justice. Secondly,it analyzes the basic problems on the principle,basis and treatments concerning the classified intervention for juvenile delinquents.Finally,it makes suggestions on the systematization construction for classified interven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legal system and the related mechanism's improvement.

Key words: juvenile delinquents;delinquency;classified intervention;child welfare;protective treatment; community correction

責任編輯:劉有祥 李 慧

主站蜘蛛池模板: 91精品人妻一区二区| 日本一本正道综合久久dvd | 国产福利微拍精品一区二区| 久久综合丝袜长腿丝袜| 亚洲免费毛片| 日韩欧美综合在线制服| 婷婷午夜天| 四虎永久在线视频| 91www在线观看| 一区二区日韩国产精久久| 色噜噜狠狠狠综合曰曰曰| 国产浮力第一页永久地址| 久久青草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毛片在线区| AV不卡无码免费一区二区三区| av在线人妻熟妇| 亚洲无码高清视频在线观看| 无码福利视频| 久久夜夜视频| 欧美专区日韩专区| 久久人体视频| 综合色在线| 国产三级毛片| 国产午夜无码专区喷水| 国产va免费精品观看| 日本一本正道综合久久dvd| 色婷婷天天综合在线| 99视频在线免费观看| 欧美精品v| 日本福利视频网站| 色网站在线视频| 欧美.成人.综合在线| 国产美女无遮挡免费视频网站| 亚洲第一中文字幕| 色欲色欲久久综合网| 免费观看无遮挡www的小视频| 欧美另类一区| 国产黄色爱视频| 亚洲国产亚综合在线区| 广东一级毛片| 无码久看视频| 欧美精品另类| 成年午夜精品久久精品| 动漫精品中文字幕无码| 老熟妇喷水一区二区三区| 熟女视频91| 亚洲人成网18禁| 亚洲精品午夜无码电影网| 日韩成人在线视频| 午夜三级在线| 女人18毛片久久| 国产欧美视频在线观看| 四虎永久在线精品影院| 国产精品亚洲一区二区三区z| 亚洲码一区二区三区| 乱人伦99久久| 九色视频最新网址 | 欧美在线网| 伊人激情综合网| 色悠久久综合| 色婷婷天天综合在线| 亚洲A∨无码精品午夜在线观看| 天堂av综合网| 久久精品欧美一区二区| 欧美日韩国产综合视频在线观看 | 国产亚洲男人的天堂在线观看| 无码区日韩专区免费系列 | 99精品福利视频| 欧美午夜在线视频| 幺女国产一级毛片| 老司机精品一区在线视频| 国产精品自在拍首页视频8| 蜜臀AV在线播放| 国产女人爽到高潮的免费视频 | 97国产在线观看| 成人年鲁鲁在线观看视频| 永久免费无码成人网站| 国产精品视频白浆免费视频| 丁香婷婷激情综合激情| 澳门av无码| 丁香六月综合网| 国产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