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 兵 張亦婷
(浙江越秀外國語學院 國際金融與貿易學院,浙江 紹興 312000)
貿易與環境問題是世界關注的熱點之一,建立完善的環境保護機制來減少出口貿易對環境的影響也是當下需要研究的重點問題之一?,F有文獻關于貿易與環境問題研究主要有以下兩種觀點:
環境與貿易之間的關系是非常復雜的,存在的普遍觀點就是經濟的高速發展是在犧牲環境的代價下得到的。發達國家開始注重環境問題,將本國發展的高污染高耗能產業轉移到其他國家,通過貿易來轉移本國可能面臨的環境問題。研究表明,因為在核算外貿的比較優勢時并未考慮到環境成本,隨著出口貿易規模擴大,自然資源會被過度消耗,能源消耗增加,空氣質量下降,環境惡化,如果不采取措施,就會陷入環境污染、資源枯竭、生態失衡的惡性循環困境。隨著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增加,環境庫茲涅茨曲線會呈現單調遞增,出口貿易會破壞環境。隨著出口貿易量的增大,主要研究貿易活動對環境的影響。
然而一些學者的研究表明,對外貿易水平和環境污染存在倒“U”型關系(環境庫茲涅茨曲線),當對外貿易處于低水平發展階段,人們對于貿易不斷發展的需求大于環境的需求,以低端工業化為特征的貿易模式會造成環境生態惡化;但當經濟與貿易發展到一定階段時,人們重視生態環境的教育程度,將會伴隨著國家經濟持續發展而加強,開始尋求通過對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產業結構調整來應對日益惡化的生態環境,環境惡化程度也就會得以遏制;石髓(2013)采用ACT 理論模型對1986—2011 年浙江省二氧化硫排放量進行分析,發現技術效應和環境政策能明顯改善環境,而規模效應、結構效應會對環境造成破壞作用;另外,在貿易過程中,隨著科學技術革新,出口貿易創新效應的積極影響彌補了其成本效應對出口的消極影響,生產出更環保的產品,使資源配置得到優化,最終能改善環境質量;最后,隨著出口貿易結構優化,政府會采取一定政策和措施防止環境繼續惡化,除了環境規制的完善,還有碳交易、排污權交易等市場機制創新。研究者們對排污權交易中企業環境改善的支付意愿行為的微觀博弈進行了分析(陳磊,張世秋,2005;陳德湖,2006);郭見軍(2001)運用了控制論方法,從控制污染物總量和總產出的目標出發,建立了污染物總量動態控制模型和最優控制模型,給出了污染物總量和總產出的最優軌線及最優排污收費標準。Magnani(2001)認為污染削減政策的決定因子是收入分配參數,它將通過影響對環境改善的支付意愿而決定污染削減的水平。環境成本內在化既有助于中國環境保護,又有助于中國出口增加,可以實現環境保護與出口增加的雙贏,實現出口貿易與環境協調發展。
國內外學者對于出口貿易與環境污染的關系的研究從未停止過,不同的學者通過對環境污染選擇的污染因素、國家或地區之間的經濟發展水平、地理資源因素研究所得出出口貿易對環境污染影響的結論仍存在異議。實際上,由于環境保護涉及到多方面的利益,存在著復雜的博弈關系,在江蘇省“壓縮型的工業化”的發展過程中,找到出口貿易和環境之間的平衡點成為迫切的議題。
江蘇省一直是中國經濟發展前列的省份之一,以對外貿易作為經濟增長的主要驅動力,海關進出口總額從2002 年的703.05 億美元增長到2019 年的6294.7 億美元。出口貿易結構上,主要是以工業為主,非工業制品的占比幾乎不到1/3(如表1 所示)。主要的出口商品結構大致分為機電產品、傳統勞動密集型產品、紡織服裝、農產品、醫藥品這五大類,其中機械及運輸設備是出口額增長最快和占比最大的工業制品類別。

表1 江蘇省出口貿易細分表
江蘇省2004—2018 年三廢的排出隨著年份的增加在減少,尤其是2019 年二氧化硫的排放量比2004 年少了2/3。但是工業固體廢物的產生量依舊保持較小幅度的增長。環境污染是多方面因素綜合作用形成的,其污染源主要來自工業污染、生活污染與資源能源消耗。通過實證研究江蘇省出口貿易對環境污染的影響,尋求兩者之間應該如何協調發展問題具有現實意義。
實證研究采用的原始數據均來源于《江蘇年統計年鑒》,包括2004—2019 年各年江蘇對外貿易出口和進口總額,以及使用到的與環境污染狀況有關的三廢數據。相關環境污染的文獻通常是以單一或幾個獨立環境指標來體現整體環境狀況的,國際上常用的關于環境污染指標和經濟增長與對外貿易關系簡化模型為:

借鑒張陽(2010)的研究,擬考慮GDP 和人均GDP 代表y;用進口貿易IM 和出口貿易EX 代表T;E 表示環境污染指標(用二氧化硫排放來衡量);Open表示貿易開放度(用出口總額占其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來進行衡量);C、β1 至β5 為待估參數,δ 為殘差項,構建簡易模型如下:

由于數據量綱不統一,利用標準化法對數據進行了無量綱化處理,來進行江蘇省出口貿易與環境關系的實證分析。所有數據處理均使用EXCEL 和EVIEWS10.0軟件。
數據的描述性統計,如表2 所示。

表2 描述性統計
通過分析選取了各種統計變量的長度平均值、中間節點位置、標準差以及各種變量樣本的統計數量,用于檢驗數據的一般水平和離散程度。
數據的相關性分析結果,如表3 所示。

表3 相關性分析
通過協方差分析,得到LNAGDP 與LNEX,LNGDP,LNIM 的相關系數分別是0.95,0.99,0.93,全部在0.90 之上,說明它們之間存在顯著的正相關關系。但是進出口貿易與環境之間的關聯性則需要進一步驗證。
因為多數時間序列的數據都是非平穩的,所以如果直接使用計量經濟模型分析,數據可能會出現偽回歸,偽回歸現象就是即便變量之間不存在聯系,但是沒有經過處理的情況下出現了高度密切的聯系。為了避免此種情況的出現,需要先對原始變量進行ADF(Augmented Dickey-Fuller)檢驗,之后再進行一階差分檢驗檢驗(如表4)。

表4 變量的平穩性檢驗
根據總結得到的表5,只有進出口總額和貿易開放度在5%的顯著性上是非平穩的,而國民生產總值和人均國民收入則是平穩的。對所有數據進行一階差分,所有的變量全部都是平穩的,由此可以進行下一步計量分析。
參考已有的理論研究和實證研究的相關成果,根據收集的數據,分析工業二氧化硫排放規模和國內生產總值、人均國民收入、進口貿易、出口貿易、貿易開放度等之間的關系。
根據表5 的回歸結果分析,污染程度(二氧化硫排放規模)與它們之間存在相關關系。

表5 計量模型的回歸結果
回歸方程如下:

由回歸分析結果可知,隨著國民生產總值的增加1個單位,污染程度(二氧化硫的排放規模)就減少約15 個單位。隨著出口貿易的增加1 個單位,污染程度(二氧化硫的排放規模)就增加約1.47 個單位。
Granger因果檢驗檢驗的是對一個數據進行判斷時,另一個數據的前期信息對均方差的減少是否有幫助,得到的結果可以作為因果關系的判斷基準。通常可以簡易的證明兩個數據之間是否有聯系。
對收集的數據進行Granger 檢驗,首先要進行變量之間的選擇,對數據進行整合,然后得出檢驗結果。如表6 所示,當概率大于0.1 時,接受原假設,認為兩者沒有因果關系。數據總結如下:

表6 Granger 因果檢驗
檢驗結果表明,進口(IM)和出口(EX)貿易,人均國民收入GDP 和生產總值均能Granger 引起環境污染,但是環境污染不是引起幾個變量的granger 原因。
對于各個變量之間的關系是否保持長期穩定,以及其它變量的變化是否影響另一變量水平值的變化,需要進行協整檢驗。協整檢驗的基本思想是用來說明如果兩個或兩個以上的時間序列變量是非平穩的序列,但是它們的某種線性組合卻表現出平穩性,那么這些變量之間存在長期均衡關系,也就是協整關系。因為沒有選擇VAR 模型,所以通過E-G 兩步法來進行協整檢驗。
首先對變量LNE、LNAGDP、LNEX、LNOPEN 各數據進行線性回歸,得到回歸結果并生成殘差序列,然后對所得殘差序列進行單位根檢驗,得到伴隨概率為0.0113,則拒絕原假設,如表8 所示,則表明這些變量之間是存在協整關系的,即存在長期均衡的關系。從長期關系來看,代表環境污染程度的二氧化硫排放量與進出口之間存在長期均衡,而出口加劇了江蘇省環境污染。

表7 協整檢驗
通過對收集的數據所進行的一系列的實證檢驗以及格蘭杰因果檢驗發現,環境受多因素影響,不管是進出口貿易還是國民生產總值與人均收入,都會造成環境的變化。并且在當下的研究中表明,出口貿易的增加會造成二氧化硫的排放增加,從而影響江蘇省整體環境的變化。伴隨著江蘇省國民生產總值的持續增長,二氧化硫的排放規模并沒有增加,反而逐年減少,說明國民收入的增加使江蘇省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均得到大的提升,從而能關注到產業結構的不協調,進而能夠有足夠的財力、物力來做出相應的產業結構調整以及環境污染整治,生態環境得以改善。
通過以上的實證數據分析,環境與出口貿易之間確實存在相互制約的關系。政府以及相關企業需要注重環境與出口貿易之間的關系,應不斷推出相應的政策與整改措施,使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協調發展。
政府和媒體輿論要引導公民及企業培養正確的綠色消費意識和生產意識,倡導低碳的消費行為和生產方式,購買和生產環境友好型產品。加強江蘇省環境保護監督管理措施與提升監管手段。提升環境監管的科技水平,發展人工、科技設備與大數據相結合的環境監管方式,借助于物聯網、移動互聯網、云計算、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術的環境監測手段的實施,收集有關環境數據,建立并完善環境監察體系。
出口企業要擴大產品對于社會環境質量標準管理體系的適用程度。系統性的實施生態空間管控并且積極推進生態創建,依據環境污染指標淘汰污染嚴重的企業和項目,設立專門的工業區,將分散的化工企業集中在一起,方便管理的同時可以隨時監控并且確保排放達標。
在核算外貿的比較優勢時考慮環境成本。積極推進環境會計信息披露相關法規、體系和制度的制定,建立具體詳實的環境成本核算應用指南,提供實施依據,提高企業有關環境方面責任履行的考核標準。
單靠完善的制度和嚴厲的執行手段還是不夠的,要輔助以相應的扶持政策,這樣才能激發公民與企業的積極性。首先,以江蘇省環境保護廳牽頭建立環境保護專項資金,專門用于治理環境污染和維系省內環境保護措施。其次,應增加政府在環境保護方面的財政直接支出,促進企業升級污染控制設備,鼓勵企業研發與環境保護相關聯的新工藝、新技術、新應用。
目前江蘇省出口結構還是以制造業為主,以低價值的工業制成品為主,能源消耗大,經濟效益低,高新技術以及高新產業的占比依舊不夠高。因此逐步改變貿易商品結構是當下需要關注的。需要提高出口產品附加值,對污染密集型產品應限制生產,防止因生產規模擴大而對環境造成危害。
降低制造業占比的同時,需要確保高新產業或者機電產業能夠迅速填補制造業比重降低導致的經濟下滑,實現外貿結構的快速轉化。因此,需要大力培養綠色高新技術產業,這樣既有利于改善江蘇省對外貿易組織結構,也有利于江蘇環境規制與對外貿易市場的協調可持續不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