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穎 劉壬飛
(遼寧對外經貿學院,遼寧 大連 116052)
2001 年,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與中東歐國家貿易合作增速較快。尤其是2012 年中國和中東歐國家合作機制成立以來,與中東歐國家經貿合作不斷提質升級。2020 年,中國與中東歐17 國進出口貿易額達到1034.5 億美元,同比增長8.4%,增長幅度高于同期我國對外貿易增幅。中國與中東歐國家間的貿易合作存在較強的互補性,中國的化工、纖維、輕工業產品出口可以滿足中東歐國家的市場需求,中東歐國家的乳制品和葡萄酒等在中國市場也具有一定的競爭力。
遼寧地處黃渤海和東北亞地區中心地帶,是我國東北地區對外開放的重要門戶和前沿。隨著我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經貿合作的快速發展,尤其是遼寧“一帶一路”綜合試驗區建設和遼寧“17+1”中東歐經貿合作示范區建設的深入推進,遼寧與中東歐國家之間的貿易往來也日益頻繁。作為中國—中東歐國家地方省州長聯合會中方成員省,遼寧先后于2019 年6 月11 日和2021 年2 月5 日成功舉辦了中國—中東歐國家地方省州長聯合會工作組會議、第五次地方領導人會議等多項促進雙方經貿合作的重要活動;與中東歐國家共結成4 對友好省州和11 對友好城市;2021 年1—4 月,遼寧與中東歐國家進出口貿易總額達到80.7 億元,同比增長59.5%,雙方經貿合作增速比較明顯。全面梳理“17+1”框架下遼寧與中東歐國家的經貿合作現狀與特點,準確把握制約雙方合作的種種不利因素,為雙方進一步深化互利合作、釋放貿易潛力提供理論依據,為化解遼寧與中東歐經貿對接困境、促進雙方經貿合作發展提供理論參考。
近年來,遼寧省積極推進擴大同中東歐地方政府間的交流與合作,把與中東歐國家合作作為全面對外開放、參與服務“一帶一路”倡議作為建設重點,著力加強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經貿合作,向西打造中國—中東歐“17+1”經貿合作示范區。2011—2020年,遼寧省對中東歐國家出口總額達到57.9 億美元,呈現波動性增長態勢。2012 年,在中國與中東歐國家合作機制形成的利好背景下,遼寧順勢參與對中東歐的“16+1”合作,出口額快速攀升至7.74 億美元,刷新歷年最高值且增速最快,較2011 年同比增長59.3%。自2013 年起,出口總額回落,維持區間波動,直至2020 年,維持在平均5.6 億美元。

數據來源:國研網。
從整體出口市場看,2011—2020 年遼寧對波蘭、匈牙利、捷克、斯洛文尼亞、羅馬尼亞等五國出口額位居前五,累計出口額46.8 億美元,占整體市場80.8%,體現出合作伙伴強者恒強的特征;從重點出口市場看,對波蘭累計出口24.22 億美元,占比41.8%,接近中東歐整體市場的一半,體現出遼寧與波蘭貿易關系的緊密性。

圖1 2011—2020 年遼寧對中東歐國家各市場累計出口占比
在貿易方式上,2011—2020 年間,遼寧對中東歐一般貿易比重遠遠高于其他貿易方式,一般貿易方式出口額共計37.05 億美元,占比64%,明顯占據主導地位;其次為進料加工貿易方式,出口額共計18.03 億美元,占比31.1%。一般貿易與進料加工貿易方式出口額合計占比高達95.1%,由此可以看出,遼寧省與中東歐國家出口以一般貿易為主,雖然加工貿易占比也較高,但是遼寧的加工貿易方式多是以加工初級產品為主,高端產品較少,缺乏自主品牌。

圖2 2011—2020 年遼寧對中東歐國家各貿易方式出口金額(億美元)

圖3 對中東歐國家各貿易方式出口額占比
1.工業基礎雄厚,制造業高質量發展
遼寧省的工業建設從“一五”“二五”時期開始,主要以冶金、石油、化工、煤炭為主,工業的生產總值占省內生產總值的60%以上。隨著經濟結構轉型,遼寧開始進入到新的工業發展模式,以鞍山、本溪、鐵嶺為新型工業區建設為主,實現資源工業向生態工業轉型。遼寧良好的工業基礎為現階段與中東歐國家之間的經貿合作創造了有利條件。據統計,近年來我國與中東歐國家貿易主要集中在機器和運輸設備、雜項制品和按物料分類的制成品等,上述三類商品在雙方進出口貿易中占比92.56%。遼寧工業體系完備,制造業發展較好。2020 年,大連冰山集團有限公司、沈陽鼓風機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大連起重重工集團、瓦房店軸承集團、沈陽新松機器人自動化股份有限公司等五家遼寧企業進入“中國機械工業百強企業名單”。遼寧可以充分利用自身優勢,積極打造對中東歐國家的出口基地,擴大出口規模,實現貿易“量”和“質”的雙提升。
2.交通運輸便利,口岸功能相對齊全
遼寧擁有較為發達的交通運輸體系,目前已初步形成涵蓋海上運輸、航空運輸、陸路運輸和中歐班輪運輸在內的全方位開放格局。2019 年,遼寧港口貨物吞吐總量達86124 萬噸。其中,大連港貨物吞吐量36641 萬噸,占比42.5%,同比增長104.3%;營口港貨物吞吐量23818 萬噸,占比27.7%,同比增長64.4%。
遼寧還建有多條國際運輸走廊。沈陽是主要的鐵路運輸節點,大連和營口是連接中東歐的兩個主要起點港口。從遼寧始發的中歐班列連接了波蘭的華沙市、捷克的布拉格市和斯洛伐克的布拉迪斯拉發市等多個城市。2021 年1—6 月中歐班列(沈陽)雙向開行187 列,同比增長32.6%;貨運總量高達14.9 萬噸,同比增長27.48%,班列開行數量和貨運量均位列東北地區首位。搭乘中歐班列出口的機械設備、汽車配件等產品,將成為遼寧與中東歐國家經貿合作的新增長點。
3.合作基礎良好,貿易潛力較大
遼寧地處我國與東北亞對接的重要地帶,也是“一帶一路”建設中我國向東北亞延伸的重要節點。2019年,遼寧獲批“17+1”經貿合作示范區,成為東北地區與中東歐經貿合作的橋頭堡。截至2019 年底,遼寧先后與中東歐國家達成5 個省級和市級友好城市,建立了11 對友好合作關系。遼寧企業已在羅馬尼亞、塞爾維亞和捷克共和國先后建立了國際工業園區。其中,營口玉源實業有限公司的羅馬尼亞工業園已被商務部批準為遼寧省境外經貿合作區。2020 年,遼寧與中東歐國家的貿易總額達到162 億元,與2016 年相比增長了23.67%。
國內學者運用 2003—2018 年相關數據,通過構建隨機前沿引力模型分析遼寧與中東歐國家之間的貿易潛力發現,遼寧與中東歐國家之間的貿易量、貿易密集度和貿易互補性均呈現逐漸遞增的態勢。雙方經貿合作潛力巨大,貿易發展仍然具有進一步優化空間(陳曉嫻和王謝勇2020)。
1.合作規模較小,占比不高
近年來,遼寧與中東歐國家之間的經貿合作持續推進,但雙方進出口貿易訂單量還處于起步階段。2016—2020 年,雙方進出口總額徘徊在131 億至172 億元之間,在遼寧進出口貿易總額中占比較小,一直沒有突破2.4%。遼寧對中東歐國家的貿易效率普遍不高,雙方貿易合作水平有待于進一步提升。

表1 2016—2020 年遼寧與中東歐國家之間的貿易情況
2.出口市場集中,合作領域較窄
遼寧與中東歐國家經貿合作尚處于起步階段,與浙江等先進省份相比,存在出口規模較小、出口市場集中等諸多問題,在中國—中東歐合作大格局中欠缺特色和影響力。目前,遼寧與中東歐國家之間的貿易關系還比較松散,出口市場主要集中在波蘭、斯洛文尼亞、捷克和羅馬尼亞等幾個國家。2020 年,遼寧對波蘭和斯洛文尼亞兩國出口額分別是250188412 元和153456219元,合計在遼寧對整個中東歐出口總額中占比超過65%。但是,遼寧對中東歐的出口市場過于集中也存在一定潛在的風險,容易受到貿易摩擦、金融危機、地緣政治等不確定因素的影響。
此外,遼寧目前與中東歐國家合作領域僅限于投資、初級產品加工等領域,裝備制造業、清潔能源、高技術領域、農產品出口等合作尚有待進一步拓展,人文交流領域的合作尚未突破。遼寧與中東歐合作起步較晚,對中東歐國家的熟悉和了解程度不足。因此,遼寧與中東歐合作的特色和優勢尚有待進一步挖掘。此外,遼寧與中東歐合作的機制和平臺尚需進一步完善。如何將遼寧與中東歐經貿合作項目納入國家層面的合作協議中,使之成為正式的合作機制,也是地方政府需要努力的方向。
1.“17+1”合作示范區的推進
隨著“17+1”合作示范區建設,遼寧企業開始關注并加強與中東歐國家的貿易交往,建立貿易團隊與中東歐國家進行商務洽談,部分企業開始在中東歐布局建立工業園區,以擴大企業在當地的影響力和市場份額。
地方政府層面也積極參與中東歐國家基礎設施建設,匈塞鐵路建設項目、羅馬尼亞五愛中國商品分銷中心建設項目、沈陽自貿區跨境電商中東歐合作項目等8個標志性合作示范項目已在建設中。通過融入中歐陸海快線海關通關便利化合作、鼓勵并扶持工程機械、醫療器械等遼寧制造企業開拓中東歐市場,有效提高遼寧與中東歐貿易經貿合作水平。
2.中歐投資協定的簽訂
中歐投資協定簽訂后,我國與歐洲各國之間的貿易合作日益緊密。雖然短期內中歐投資協定尚未落地,但是對于遼寧與中東歐經貿合作的發展卻是一個長期利好。中歐投資協定將通過市場準入的承諾為遼寧和中東歐企業帶來更多的投資機會,并為雙方企業提供更好的營商環境。
遼寧政府鼓勵出口企業開辟中東歐國家市場,并出臺相關政策支持企業以“投資—建設—運營”方式在中東歐國家開展國際工程承包和項目合作,實現承包工程項目向國際產業鏈的高端延伸。
3.與“一帶一路”倡議相契合
2013 年習近平主席提出的“一帶一路”倡議是順應全球化浪潮、在世界經濟新格局下推動實現全球各國互聯互通、共同建設“人類命運共同體”的一項重要舉措。“一帶一路”倡議為遼寧與包括中東歐在內的沿線國家開展地方合作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機遇。
中東歐國家將“一帶一路”倡議視為一種新的全球化模式,也比較認同這種建立在互相尊重和互利互惠基礎上的平等伙伴關系。近年來,無論是國家層面,還是地方層面,我國與中東歐國家的經貿合作飛速發展。中國—中東歐協同投融資合作框架正式實施,中國—中東歐基金、中國—中東歐銀行聯合體相繼成立。2020 年中國與中東歐國家的貿易額達到697 億美元,與2003年相比增長了10 倍。
1.技術性貿易壁壘
歐盟各國比較重視國際貿易中的技術標準,在機械、汽車、制藥和電器等行業歐盟各國的技術要求比較嚴格。波蘭、捷克等國家均為歐盟成員國,這些國家對進口商品的質量要求適用歐盟標準或與之相類似。遼寧出口企業,個別產品的技術指標與歐盟要求的進口標準尚存一定差距,導致對中東歐國家的出口受到技術性貿易壁壘的制約,影響雙方貿易合作的進一步深化。
2.貿易保護主義升溫
隨著2018 年中美貿易摩擦的爆發,部分中東歐國家也對中國出口產品調整了關稅標準,或者采取一些技術性限制措施,嚴重制約了企業對中東歐國家的出口貿易。尤其是新冠肺炎疫情導致全球需求市場的波動,遼寧省內許多與中東歐國家長期進行貿易合作的企業也感受到各種貿易保護措施造成的影響,導致貿易量減少,企業利潤降低。
3.文化差異
遼寧與中東歐國家地理位置相隔較遠,文化差異也較為明顯。因此,充分了解對方的文化特點,消除文化差異帶來的消極影響。
遼寧省企業要加強與中東歐國家之間的貿易出口關系,借助省政府以及商務部與中東歐國家進行約談,提出新的合作需求。疫情期間,遼寧省還可以組織同中東歐國家進行線上學術交流、相關政策講座等來減少地理上和信息上的障礙,提高各領域,各層級的人員進行交流,促使彼此了解文化差異。同時遼寧可以加強相關對自身軟實力建設,以及為中東歐國家提供語言類留學等方式來提高雙方相關人才儲備,為雙方貿易建立和進行創造條件。此外遼寧省協同從政府層面進行關稅壁壘的溝通,簽訂與這些國家和地區的海關合作協議,在協議當中提出長期的貿易合作關系,可以更好地減輕遼寧省企業的對外出口稅收壓力。在中國政府以及省政府的努力下,2019 年遼寧省實現了與波蘭、捷克、匈牙利的海關合作,雙方簽訂了有效地貿易協議,減輕了遼寧省對外出口企業的關稅壓力。
由于中東歐國家對于進口產品的要求越來越多,遼寧省需要加強對出口產品生產線的創新,一方面是需要加強產品的生產效率和品質,另一方面是需要加強產品的質量。遼寧省的對外出口型企業在國際貿易局勢的變化下,加強了機械化生產的配置,實現自動化的產品生產線,這種模式不僅僅可以保證產品的生產效率,而且也能實現產品品質的把控。在自動化的生產模式應用過程中,為了更好滿足中東歐國家的產品進口需求,需要加強對產品的創新,比如款式創新、功能創新等,從而維持穩定的出口合作訂單。
同時加強科技型產品的創新,沈陽市近期建立高新技術園區,這些園區主要設計和研發電子科技產品以及通訊產品,遼寧省政府可以牽動這些創新企業與中東歐國家之間的出口合作,實現高附加值出口經濟效應。
為了更好地實現遼寧省對中東歐出口企業的發展,需要加強所有對中東歐國家出口企業的合作關系。目前,遼寧省有數千家民營企業都是與中東歐國家之間建立貿易合作關系,這些企業都是有著非常豐富的出口經驗以及合作資源,地方政府可以牽頭組織相關企業聯合起來,成立對中東歐國家出口協會,所有的企業可以分享自己的出口經驗和資源,實現資源的互補,從而推動更多新興出口企業加入到與中東歐國家的出口合作當中。
在遼寧對中東歐出口合作中實現更多方式的運輸模式開發。首先,遼寧省可以通過“亞歐大陸橋”來實現陸上運輸,運輸一些輕工業產品以及科技產品,陸上運輸的速度快,風險低,是未來遼寧省與中東歐國家之間的重要貿易通道;其次,開辟有效的海上運輸通道,遼寧省的大連、營口港都是可以實現高質量、高重量的貨物運輸,所以遼寧省對中東歐國家的鋼鐵、建材、服裝等產品都是可以通過海上運輸來實現。此外,在實現中歐班列固定線路、固定編組、固定開行的時間基礎上,加強運輸組織,全力確保中歐東北物流大通道的暢通,助推遼寧省“一帶一路”建設和中東歐經貿發展。最后,由于新型技術產業的出口發展,遼寧省可以通過桃仙機場進行高新技術產品的出口運輸,通過空運實現與中東歐國家之間更密切的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