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紅丹
心肺復蘇是指當呼吸、心跳等停止后采取人工呼吸、胸外心臟按壓等方式進行急救的一種技術。實施心肺復蘇的目的在于保證大腦的正常供氧。臨床發現,對于大多數實施心肺復蘇救治成功的患者均存在缺血再灌注損傷問題,對患者恢復造成嚴重影響。因此,加強心肺復蘇后患者缺血再灌注損傷的保護極為重要。亞低溫治療是指借助物理方法將患者體溫降低到預期水平,從而達到治療的目的。相關研究指出,亞低溫治療可以暫緩血流、降低大腦代謝,通過亞低溫治療能明顯降低缺血再灌注的損傷,進而起到保護作用[1]。為探究亞低溫治療對心肺復蘇后缺血再灌注損傷的保護作用,現對56 例實施心肺復蘇的患者進行分組觀察,結果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9 年5 月~2021 年2 月本院收治的56 例心肺復蘇患者,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和研究組,各28 例。對照組男16 例,女12 例;年齡38~76 歲,平均年齡(46.82±10.14)歲;發病至搶救時間3~15 min,平均發病至搶救時間(7.26±3.11)min。研究組男18 例,女10 例;年齡35~79 歲,平均年齡(46.78±11.11)歲;發病至搶救時間3~13 min,平均發病至搶救時間(7.24±2.08)min。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納入標準:所有患者均實施心肺復蘇治療;年齡≥35 歲;同意配合研究開展。排除標準:合并原發性肺部疾病患者;合并腦部基礎疾病患者。
1.2 方法 對照組采用常規治療,即在患者心肺復蘇搶救中,靜脈滴注10 萬U 烏司他汀(廣東天普生化醫藥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19990133)+5%葡萄糖注射液20 ml,心肺復蘇成功后,靜脈滴注20 萬U 烏司他汀+5%葡萄糖注射液500 ml,總量<60 萬U/d,同時予以充分鎮靜,療程為3 d。研究組在對照組基礎上應用亞低溫治療,具體包括:①冰帽局部降溫治療:冰帽置于冰箱中冷藏(約-15℃),時間15~20 min,結合患者情況,為防止溫度過低,可以將其外部用毛巾包裹后在進行降溫;②應用亞低溫治療儀4~8 h 內將肛溫降低至33~35℃,并維持該溫度24 h 左右。治療48 h 后,患者開始緩慢復溫,提升速度約為0.5℃/h。
1.3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①序貫器官功能衰竭評分:復蘇成功時和治療3 d 后應用序貫器官功能衰竭評分表(SOFA)進行評估,該量表評估的內容共包括6 個方面,分別為肌酐、總膽紅素、氧合指數、平均動脈壓、血小板計數、格拉斯哥昏迷評分法評分[2]。以當日評分中最差的結果作為每日評估結果,分值與預后效果呈反比。②神經功能缺損評分:復蘇成功時和治療3 d后應用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評估患者神經功能改善情況,滿分為45 分,分數越高則說明患者神經功能缺損越嚴重。③血氣指標:氧分壓和二氧化碳分壓。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2.0 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序貫器官功能衰竭評分及神經功能缺損評分比較 治療前,兩組序貫器官功能衰竭評分、神經功能缺損評分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研究組序貫器官功能衰竭評分和神經功能缺損評分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序貫器官功能衰竭評分及神經功能缺損評分比較(,分)

表1 兩組序貫器官功能衰竭評分及神經功能缺損評分比較(,分)
2.2 兩組血氣指標比較 研究組氧分壓明顯高于對照組,二氧化碳分壓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血氣指標比較(,mm Hg)

表2 兩組血氣指標比較(,mm Hg)
隨著社會節奏的加快,心血管疾病的年輕化,心臟驟停、猝死等疾病發生率顯著增高,對生命安全造成極大威脅。心肺復蘇主要通過開放氣道、建立呼吸循環,以恢復患者血氧供應,使其循環系統、呼吸系統等正常運行。臨床發現,低溫對循環、呼吸、中樞神經系統的改善有一定的作用,因此,對于缺氧、缺血等疾病的治療多采取低溫治療,但若溫度過低(<28℃)則容易誘發多種并發癥,例如心律失常、凝血功能異常等,若機體體溫降至<20℃,則會停止呼吸,因此,在應用低體溫治療時需要嚴格控制低溫變化,防止發生意外[3]。
低溫治療根據治療溫度不同可以將其分為深低體溫治療、低溫治療、亞低溫治療等,其中亞低溫治療最為常見。亞低溫治療是指在物理方法下將機體體溫降低至28~35℃,并通過給予對癥治療,從而降低耗氧量,以達到保護心肌的目的。相關研究指出,亞低溫治療可以改善神經功能、保護心臟功能,其原因如下[4]:①亞低溫治療能降低腦細胞代謝,可以減輕氧化應激反應,改善缺氧后腦的耐受性,對細胞凋亡具有抑制作用,對血腦屏障減輕腦水腫具有保護作用,可提高細胞存活率,從而改善神經功能,并保護再灌注損傷;②低體溫對靜脈回流具有促進作用,可以降低抗利尿激素水平,能減少“冷利尿”的發生,降低心肺復蘇后的心源性休克發生。此外,對血容量正常的患者應用亞低溫治療可以增加心肌收縮率,降低心率,降低心排血量。臨床發現,低溫狀態下可維持細胞膜穩定,增加了除顫的成功率,可保護缺血性心肌細胞功能。本次研究結果顯示,治療后,研究組序貫器官功能衰竭評分和神經功能缺損評分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由此說明心肺復蘇后應用亞低體溫治療可改善患者肌酐、總膽紅素、氧合指數等指標,促進患者神經功能的恢復,分析原因,心肺復蘇患者實施亞低體溫治療可以減少腦組織中乳酸堆積,增加鎂離子濃度,從而減輕對腦組織的損傷,改善神經功能,促進各系統的快速恢復,不同程度保護臟器缺血再灌注損傷作用[5]。研究組氧分壓明顯高于對照組,二氧化碳分壓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分析原因,對心肺復蘇患者應用亞低溫治療能降低心率,可減少心排血量,改善機體能量供求關系,減輕缺血再灌注損傷性,從而對缺血性心肌起到保護作用,以促進血氣指標的恢復,保護肺功能[6]。本次研究的局限性在于研究時間過短、納入的樣本量少,對亞低體溫治療的心肺復蘇后患者炎癥指標、并發癥、肺功能指標改善等情況未進行探討,在今后研究中可以通過延長研究時間、擴大研究樣本量進行深入研究,旨在為臨床提供更多的參考與借鑒。作者研究中指出,雖然亞低體溫用于心肺復蘇中可以對細胞凋亡予以抑制,降低細胞新陳代謝速度而保護缺血再灌注損傷作用,但是低體溫治療的并發癥也需要引起重視,例如常見的包括心律失常、臟器(肝、腎等)功能異常、電解質失衡等,為降低并發癥對患者病情恢復的影響,作者建議在應用低體溫治療期間需要對患者的臟器功能指標、血常規等進行監測,一旦發生異常需要及時處理,以降低并發癥對患者造成的危害性,提高救治效果。
綜上所述,心肺復蘇患者應用亞低溫治療的效果顯著,可保護缺血再灌注損傷,患者血氣指標、神經功能等改善良好,成效確切,值得廣泛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