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兵
經臨床研究證實,引起粘連性不全性腸梗阻的主要原因不外乎手術創傷、腹腔炎癥,而在以上因素的聯合作用下,該病發展為普外科常見疾病,患者以腹痛腹脹、嘔吐等癥狀為主要表現;隨著醫療技術的發展和完善,致使外科手術成為現階段臨床治療該病的主要措施[1]。為分析粘連性不全性腸梗阻患者應用腹腔鏡手術的價值,特行此研究。
1.1 一般資料 回顧性分析本院2018 年12 月~2020 年10 月收治的80 例粘連性不全性腸梗阻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38 例)及觀察組(42 例)。對照組男20 例、女18 例;年齡40~61 歲,平均年齡(53.41±6.36)歲。觀察組男20例、女22例;年齡40~62歲,平均年齡(53.56±5.48)歲。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次研究符合本院倫理委員會批準。
1.2 方法 對照組采用常規開腹手術治療。在相關人員輔助下完成臨床各項檢查,后叮囑患者術前禁食,同時給予抗感染、糾正水電解質紊亂等常規干預。作正中切口入路,仔細觀察患者梗阻、粘連情況,后分離粘連組織,修補患者受損的漿肌層或腸管;如果小腸分離困難,可部分切除,在創面涂抹透明質酸鈉,旨在預防術后再次粘連。
觀察組采用腹腔鏡手術治療。插管全身麻醉,直視下置套管,建氣腹,氣腹壓維持10~13 mm Hg(1 mm Hg=0.133 kPa),置腹腔鏡并對腹腔內實際情況做準確了解,借助腹腔鏡引導,嚴格以梗阻具體部位和實際病情為基準進行操作;主操作孔、副操作孔位置確定后依次探查肝膽、十二指腸等,進一步明確病變部位。超聲刀分離粘連組織,緊貼腹壁頓銳性分離,若患者出現腸壁漿肌層損傷則需進行間斷縫合修補,必要時可以建輔助切口以便于手術治療順利完成。術后常規沖洗腹腔,置引流管。
1.3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1.3.1 圍手術期指標 包括手術耗時、術中出血量、術后排氣時間、下床活動時間、胃腸功能恢復時間、導尿管拔除時間、住院時間。
1.3.2 手術前后VAS評分和WHOQOL-BREF評分 疼痛程度采用VAS 進行評價,分值0~10 分,其中0 分為無痛,1~3 分為輕度疼痛,4~6 分為中度疼痛,7~9 分為重度疼痛,10 分則為劇烈疼痛[2]。生活質量借助WHOQOL-BREF 量表評價,總分100 分,內含心理、生理狀態、社會以及環境狀態4 項,分值和生活質量呈正比[3]。
1.3.3 并發癥[4]包括小腸漏、切口感染以及再發腸梗阻。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2.0 統計學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圍手術期指標比較 觀察組手術時間、術后排氣時間、下床活動時間、胃腸功能恢復時間、導尿管拔除時間、住院時間短于對照組,術中出血量少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圍手術期指標比較()

表1 兩組圍手術期指標比較()
2.2 兩組手術前后疼痛程度和生活質量情況比較 手術前,兩組VAS 評分、WHOQOL-BREF 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手術后,兩組VAS 評分均低于本組手術前、WHOQOL-BREF 評分均高于本組手術前,且觀察組VAS 評分低于對照組、WHOQOL-BREF評分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手術前后VAS、WHOQOL-BREF 評分比較(,分)

表2 兩組手術前后VAS、WHOQOL-BREF 評分比較(,分)
2.3 兩組并發癥發生情況比較 觀察組術后再發腸梗阻1 例,無小腸漏、切口感染發生,并發癥發生率為2.4%。對照組術后再發腸梗阻4 例,無小腸漏發生,但有2 例患者出現切口感染,并發癥發生率為15.8%。觀察組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4.492,P<0.05)。
在多因素的聯合推動下,粘連性不全性腸梗阻逐漸發展成為外科常見且高發病,發生率約占腸梗阻的50%。既往臨床治療該病,多以保守治療為主,但保守治療后期患者易出現二次梗阻,導致治療效果大打折扣[5]。隨著醫療技術的發展和完善,致使外科手術成為臨床治療粘連性不全性腸梗阻的主要措施,其中又以開腹手術最為典型。而隨著臨床研究的深入,發現常規開腹手術治療后會給患者造成較大的創傷,同時術中出血量較多,還會誘發術后諸多并發癥,所以開腹手術遠期療效欠佳。
隨著腹腔鏡手術的不斷發展和完善,致使臨床逐漸將腹腔鏡手術用于腸梗阻等疾病的治療中,且取得了一定療效。但目前臨床對粘連性不全性腸梗阻患者能否接受腹腔鏡手術還存在較大爭議,部分學者認為,腹腔鏡操作對相關人員的技術要求較高,而對于急性梗阻期的患者,腸管明顯擴張且伴有廣泛致密粘連,所以此類患者的探查困難,操作不當甚至還會對患者腸管造成直接損傷[6]。而對于經保守治療癥狀有所緩解的腸梗阻患者實施腹腔鏡手術治療,可大幅降低手術難度、減少出血量的同時減輕對患者腸管造成的損傷;可見,在粘連性不全性腸梗阻患者的治療中,腹腔鏡手術的應用安全性至關重要[7]。
粘連性不全性腸梗阻是臨床比較常見的急腹癥,由腹部術后粘連所致,患者以腹痛腹脹、肛門排便及排氣停止癥狀為主要表現,如治療不及時會導致病情進一步加重,還會引起絞窄性腸梗阻,病情較嚴重者甚至會出現腸壞死,嚴重影響患者的身心健康[8]。此研究結果示:觀察組手術時間、術后排氣時間、下床活動時間、胃腸功能恢復時間、導尿管拔除時間、住院時間短于對照組,術中出血量少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手術后,兩組VAS 評分均低于本組手術前、WHOQOL-BREF 評分均高于本組手術前,且觀察組VAS 評分低于對照組、WHOQOL-BREF 評分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證實了腹腔鏡手術治療粘連性不全性腸梗阻具有顯著價值。分析腹腔鏡手術治療粘連性不全性腸梗阻的優勢:腹腔鏡手術在進行相關操作時不會對腸管造成較大刺激,所以術中出血量少且患者術后疼痛感較輕,術后尿管拔除時間短,可有效減少術后感染等并發癥發生風險。
總之,腹腔鏡手術治療粘連性不全性腸梗阻更具優勢,值得臨床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