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振福
疝氣是常見的外科疾病,疝氣在臨床上分為直疝和斜疝兩大類型,其中以斜疝為主,發病率明顯高于直疝。疝氣的發病會給患者的身體健康產生一定的危害,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因此,疝氣患者需及時就醫并采取有效的手段進行積極地治療,方可解除臨床癥狀給自身所帶來的危害與困擾[1]。手術是目前疝氣的主要治療方式,疝氣手術治療的發展經歷了幾個鮮明的階段,到目前形成了以無張力疝修補術為主的局面。無張力疝修補術是目前臨床公認的治療疝氣的有效手術方法,無張力疝修補術包括多種術式,其中腹膜前間隙無張力疝修補術在疝氣治療中表現出了較大的應用優勢,為了進一步探討該術式在疝氣治療中的應用價值,進一步提升疝氣治療水平,本文對腹膜前間隙無張力疝修補術治療疝氣的臨床療效進行了分析。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9 年2 月~2020 年5 月在本院治療的90 例疝氣患者為研究對象,以隨機數字表法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45 例。觀察組:男33 例,女12 例;年齡24~65 歲,平均年齡(53.24±9.81)歲;斜疝28 例,直疝17 例。對照組:男34 例,女11 例;年齡23~66 歲,平均年齡(54.36±10.52)歲;斜疝29 例,直疝16 例。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納入及排除標準
1.2.1 納入標準 臨床明確診斷并證實為疝氣的患者;具備手術指征且自愿行手術治療的患者;對本次研究內容知情,并簽署了《知情同意書》的患者。
1.2.2 排除標準 合并重要臟器功能障礙的患者;合并內分泌疾病的患者;合并腫瘤疾病的患者;合并腹部手術史的患者;存在凝血功能障礙的患者;存在溝通障礙的患者;無法配合研究的患者。
1.3 治療方法
1.3.1 對照組 患者采取疝環填充式無張力疝修補術進行治療:患者行硬膜外麻醉,在患者腹部做斜向切口,探查到患者腹內的疝囊所在位置,將疝囊回納到患者的腹膜前腔隙中,放入填充網塞,在固定疝環后,將修建補片與疝環進行縫合,并選擇合理的網塞置入疝環口,徹底固定修建補片,并進行縫合固定,徹底止血,清理,縫合切口。
1.3.2 觀察組 患者采取腹膜前間隙無張力疝修補術進行治療:患者行硬膜外麻醉,在患者腹部做常規切口,然后處理疝囊,分離疝囊至疝囊頸部,將疝囊還納,對于較大的疝囊離斷后近端結扎再還納回腹腔,打開腹橫筋膜,創建腹膜前間隙,置入補片,完全覆蓋缺口后固定并縫合,徹底止血,清理,縫合切口。
1.4 觀察指標
1.4.1 比較兩組患者的手術治療指標 包括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術后疼痛評分、下地活動時間、住院時間。
1.4.2 比較兩組患者的并發癥發生率和復發率 并發癥包括血清腫、切口感染、陰囊水腫、神經感覺異常。隨訪1 年,觀察患者的復發情況。
1.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1.0 統計學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的手術治療指標比較 觀察組患者的手術時間、下地活動時間、住院時間短于對照組,術中出血量少于對照組,術后疼痛評分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的手術治療指標比較()

表1 兩組患者的手術治療指標比較()
2.2 兩組患者的并發癥發生率和復發率比較 觀察組患者的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患者的復發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的并發癥發生率和復發率比較[n,n(%)]
臨床研究表明,疝氣的發生與多種因素相關,其中局部組織薄弱、腹壓增高是其主要因素,患者在發病后,主要臨床表現為腹股溝腫塊、陰囊部腫塊,且腫塊可回納、具有牽拉痛等。疝氣可發生于任何一個年齡群體,在疝氣患者中,除了部分嬰兒腹股溝斜疝能夠自愈之外,其他疝氣患者多數均需要采取手術的方式才能夠達到治愈的目的。對于疝氣患者,如果無法及時有效的采取手術治療,則隨著患者病情的進展,其疝塊會不斷增大,導致患者的臨床癥狀加重,嚴重時甚至會引起患者發生嵌頓、絞窄,嚴重威脅患者的生命安全。因此,采取合理的手術方式對疝氣患者實施治療,是非常重要的。
無張力疝修補術的提出是疝氣治療史上里程碑式的事件,該手術方式在治療過程中將人工生物材料作為補片,進一步加強了腹股溝管后壁,有效的克服了傳統縫合修補術對正常組織解剖結構所造成的干擾,可顯著改善患者的手術治療效果[2]。且無張力疝修補術層次分明,在手術修補治療后,周圍組織無張力,可有效減輕患者的術后疼痛程度,且能夠有效降低患者的并發癥風險,預防患者術后復發。
疝環填充式無張力疝修補術和腹膜前間隙無張力疝修補術是臨床常用的無張力疝修補術術式。其中疝環填充式無張力疝修補術在手術實施過程中使用的填塞網比較大,這從理論上來說,在缺損較大的腹股溝疝患者的治療中應當具有更加顯著的效果,但是在實際的臨床手術治療中卻發現,填塞網易出現移位、變形等問題,無法實現完全平整[3]。不僅如此,疝環填充式無張力疝修補術治療過程中所采取的平片修補方式,易對患者的神經造成損傷,從而引起部分患者在術后產生異物感、慢性疼痛等癥狀[4]。因此,疝環填充式無張力疝修補術并不是一種理想的疝氣治療手術方式,臨床在不斷的探索和研究下,提出了腹膜前間隙無張力疝修補術。
腹膜前間隙無張力疝修補術為疝氣治療提供了一種更好的途徑,該手術在治療過程中可對患者的腹股溝區域進行全方位的修補,有效克服了疝環填充式無張力疝修補術的不足之處。且臨床研究表明,腹膜前間隙無張力疝修補術的治療安全性更好,并發癥更少[5]。
從本次研究結果也可以看到,觀察組患者的手術時間(35.76±8.45)min、下地活動時間(2.57±1.03)h、住院時間(5.08±1.22)d 短于對照組的(41.65±7.18)min、(6.59±4.58)h、(8.36±2.43)d,術中出血量(26.47±6.66)ml少于對照組的(45.22±8.19)ml,術后疼痛評分(2.27±0.23)分低于對照組的(3.08±0.52)分,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的并發癥發生率2.22%低于對照組的17.78%,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患者的復發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腹膜前間隙無張力疝修補術能夠顯著縮短患者的手術時間、減少術中出血量,縮短術后恢復時間,明顯降低患者的并發癥發生率。分析這一原因主要是由于腹膜前間隙無張力疝修補術在治療過程中解剖腹股溝區域范圍較小,能夠有效減輕局部組織損傷,并且僅在內環以上水平對疝囊進行處理,能夠有效降低患者輸精管損傷和神經損傷。且手術治療過程中充分地利用了患者固有的間隙,借助腹腔壓力固定補片,有效的降低了縫扎需求,減少張力,從而有效減輕患者術后的疼痛程度[6]。
綜上所述,腹膜前間隙無張力疝修補術治療疝氣,可優化患者的手術治療指標,降低患者手術并發癥發生率,縮短患者術后康復時間,有效改善患者的臨床治療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