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麗
黃疸發病率呈逐年上升趨勢,新生兒黃疸屬于一種比較常見的新生兒疾病,其中80%的早產兒以及50%~60%的足月兒都會出現新生兒黃疸癥狀,對新生兒的身體健康有著十分不利的影響,如果不及時治療,很有可能會導致膽紅素大量堆積而對組織器官產生損傷,嚴重的話還會導致新生兒死亡,目前臨床上治療新生兒黃疸的主要方式為藥物治療[1,2]。新生兒黃疸是因為胎兒在母體中處在缺氧狀態,娩出后肺循環建立,并且大量的紅細胞遭到破壞,引發血清中膽紅素升高[3]。為評估足月新生兒黃疸光療中影響治療效果的因素,此次研究選擇本院足月黃疸新生兒190 例展開實驗。
1.1 一般資料 納入2020 年1 月1 日~2021 年1 月1 日在本院出生的足月黃疸新生兒190 例,根據治療效果將患兒分為成功組(158 例)和失敗組(32 例)。成功組男71 例,女87 例;胎齡36~40 周,平均胎齡(38.36±2.05)周。失敗組男15 例,女17 例;胎齡36~40 周,平均胎齡(38.42±2.12)周。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納入及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①經過疾病史、影像學和臨床癥狀等內容,所有患兒符合《使用新生兒學》中新生兒黃疸的診斷標準;血清總膽紅素濃度24 h 內>102.6 μmol/L,48 h 內>153 μmol/L,3 d 后>255 μmol/L;②患兒的資料完整。排除標準:①嚴重心肝腎等重要臟器嚴重疾病的患兒;②嚴重藥物過敏史的患兒;③膽紅素腦病和先天性膽道疾病患兒。
1.3 方法 ①單因素分析:比較兩組的臨床資料,包括胎齡、體質量、黃疸指數、光療方案、光療前換血、紅細胞比容、血紅蛋白。②Logistic 多因素回歸分析足月新生兒黃疸光療效果的影響因素。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3.0 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處理。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多因素分析使用Logistic 多因素回歸分析法。P<0.05 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單因素分析 兩組的胎齡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的體質量、黃疸指數、光療方案、光療前換血、紅細胞比容、血紅蛋白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單因素分析[n(%),]

表1 單因素分析[n(%),]
2.2 足月新生兒黃疸光療效果的影響因素分析 Logistic多因素回歸分析,足月新生兒黃疸光療效果的影響因素包括體質量<3 kg、黃疸指數>17、光療前換血、紅細胞比容升高、血紅蛋白升高(P<0.05)。見表2。

表2 足月新生兒黃疸光療效果的影響因素分析
近年來新生兒黃疸的發病率不斷提高,早產兒容易并發黃疸,其發病率在80%左右,如果沒有及時進行治療,容易引發膽紅素腦病、殘疾,甚至是死亡。新生兒腦屏障發育不完善,體內膽紅素長期大量存在可引起嚴重的腦損傷。臨床上多應用藍光療法進行干預,雖然藍光療法已被證實對降低新生兒血清膽紅素水平有效,但并非對所有患兒有效。新生兒黃疸形成的主要原因是膽紅素逐漸堆積所導致的皮膚以及其他器官黃染情況,主要分成病理性和生理性兩種,其中生理性新生兒黃疸可以轉化成為病理性,如果患兒的疾病程度比較輕,可以在接受對癥治療2~3 d 后自動痊愈,如果沒有得到及時的控制,很容易導致患兒出現神經系統損傷,最終威脅患兒的生命安全[4]。新生兒黃疸是指新生兒期因為膽紅素代謝異常,血中膽紅素水平驟升,并出現以皮膚、黏膜和鞏膜黃疸為特征的疾病[5]。藍光照射療法(簡稱光療法)是目前降低血清非結合膽紅素和治療新生兒黃疸的有效方法。然而,新生兒黃疸的治療效果受多種因素影響。文獻研究表明,新生兒年齡、出生體重、膽紅素濃度和光照強度都會影響治療效果。國外首先界定了光療失敗的概念,分析了影響光療效果的因素[6]。
我國在2001 年起在新生兒黃疸干預方案中提出了光療失敗的判斷標準和治療方法,但對足月新生兒黃疸光療失敗的危險因素研究較少[7]。我國將黃疸治療的方式以膽紅素的上升速度進行判定。現階段常見的引發新生兒膽紅素水平升高的因素包括紅細胞破壞較多、膽紅素代謝障礙等。新生兒膽紅素主要存在血管、組織中,在換血治療中只能換出身體中的50%左右的膽紅素,并且在換血治療后很容易出現膽紅素水平反跳的問題。經過臨床分析,是因為在換血后,身體組織中的膽紅素快速進入血液之中,換血后紅細胞破裂分解,并且換入紅細胞衰老死亡,導致血清膽紅素水平反跳,甚至要超過換血之前的濃度。光療在臨床上具有50 年的歷史,光療的原理是膽紅素分子在波長425~475 mm 藍光照射下出現異構化,經膽汁、尿液排出體外。
此次研究過應用Logistic 多因素回歸分析足月新生兒黃疸光療效果的影響因素發現,足月新生兒黃疸光療效果的影響因素包括體質量<3 kg、黃疸指數>17、光療前換血、紅細胞比容升高、血紅蛋白升高(P<0.05)。主要原因為:低體重兒藍光照射面積小,同時血清總膽紅素和間接膽紅素下降速度緩慢,形成惡性循環,因此,這類新生兒的預后質量往往較差,這與紅細胞過度破壞導致膽紅素過量分泌有關,此外,還與肝臟系統排出膽紅素能力不足有關。用藍光治療后膽紅素不能及時排出,因此,部分患兒在藍光照射前接受了換血治療。換血治療的目的是替代體內膽紅素,降低血清膽紅素水平,但由于膽紅素不僅分布于血管,單次換血只能去除約50%的膽紅素,患兒換血后容易出現膽紅素反彈。在換血后6 h 內,組織中的膽紅素積累可以迅速釋放到血液中,導致在治療前膽紅素水平上升到85%。同時,隨著組織中大量膽紅素的釋放,致敏紅細胞在脾臟和骨髓中的分解加快,紅細胞的衰老和死亡加劇,進一步導致膽紅素水平上升,甚至超過交換前的處理濃度,這時藍光照射處理往往難以取得滿意的效果[8]。此外,高紅細胞比容和高血紅蛋白水平是新生兒黃疸藍光照射成功的保護因素,低紅細胞比容和低血紅蛋白水平通常表明治療效果不佳,這是因為低紅細胞比容意味著更多的紅細胞被破壞,較低紅細胞比容可以上調血清非結合膽紅素濃度,導致血清膽紅素上升;低血紅蛋白常常處于貧血狀態,而且溶血作用也可能導致治療失敗。
綜上所述,足月黃疸新生兒的常見治療方式為光療,但是影響光療效果的因素較多,在為患兒臨床治療中需要結合多種治療方法,提升治療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