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巖松
骨腫瘤即長在骨頭上的腫瘤,依照腫瘤位置的不同,有股骨腫瘤、肋骨腫瘤、肱骨腫瘤等腫瘤類型,一般來說,骨腫瘤分為良性與惡性兩種,又分為原發性骨腫瘤、繼發性骨腫瘤、轉移骨腫瘤以及瘤樣病變。通過臨床醫學的治療情況來看,良性的骨腫瘤易根治,且患者的預后效果較好,惡性腫瘤分為原發性與繼發性,一般來說,惡性腫瘤不易根治,且患者的預后效果往往差強人意[1]。由于骨與軟組織腫瘤分類復雜,發病原因尚不明確,一般認為發病與基因變異有關。在臨床診斷上,主要依據患者癥狀、體征影像與病理結果做判斷。本文主要研究X 線和CT 在骨腫瘤患者診斷中的應用與價值,具體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9 年1 月~2021 年1 月到本院進行治療的90 例骨腫瘤患者,經醫學病理檢查,所有患者均為骨腫瘤。將患者按電腦隨機分配法分為實驗組及對照組,每組45 例。實驗組男23 例,女22 例;年齡23~48 歲,平均年齡(35.25±4.26)歲;病灶位置:股骨9 例、肋骨12 例、脛骨5 例、脊骨4 例、肱骨15 例。對照組男25 例,女20 例;年齡24~49 歲,平均年齡(35.72±4.61)歲;病灶位置:股骨7 例、肋骨14 例、脛骨8 例、脊骨6 例、肱骨10 例。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對照組 進行X 線檢查:采用醫用診斷X 射線機(華潤萬東生產,型號:HF51-2A)。患者在進行檢查時,應仰臥于床上,在醫生的指導下不斷調整體位,主要檢查患者正側位及正斜位,觀察患者病灶處的骨骼情況及軟組織是否異常[2-4]。
1.2.2 實驗組 進行CT 檢查:采用CT 掃描儀(美國進口,型號:Discovery CT590 RT),患者取仰臥位,參數設定:層厚5~10 mm,矩陣512×512,層間距3~5 mm。患者在掃描床上接受CT 檢查,醫生重點掃描患者的病灶位置及其周圍軟組織,仔細觀察有無病變、異常情況。根據不同的患者及其病灶不同,醫生可適當擴大掃描范圍[5-7]。
1.2.3 圖像分析標準 當患者經過CT 或X 線掃描后,應有兩位以上專業醫生對結果成片進行觀察分析,經過嚴密分析后得出診斷結果。①CT 診斷標準:惡性腫瘤診斷以成骨性骨質破壞或溶骨性骨質破壞為準,再結合患者骨成片中的骨腫瘤周圍銳利情況作出判斷,另外再結合患者病灶鈣化程度,良性腫瘤診斷以有良性病變征象為準[8]。②X 線診斷標準:惡性腫瘤診斷以骨邊緣較模糊、出現大片溶骨性骨質破壞或骨表皮有侵襲性骨膜反應為準;良性腫瘤以骨腫瘤邊緣較清晰、骨質密度檢查結果較高為準。
1.3 觀察指標 ①分析兩組患者的骨腫瘤類型,并對總檢出率進行比較。按照臨床表現將患者骨腫瘤分為以下幾種類型:骨巨細胞瘤、骨軟骨瘤、骨肉瘤、軟骨瘤、脊索瘤、淋巴肉瘤。其中骨腫瘤總檢出率=(骨巨細胞瘤+骨軟骨瘤+骨肉瘤+軟骨瘤+脊索瘤+淋巴肉瘤)/總例數×100%。②對兩組患者的骨腫瘤良惡性檢出率進行對比。其中良性包括骨巨細胞瘤、骨軟骨瘤、軟骨瘤,惡性包括骨肉瘤、脊索瘤、淋巴肉瘤。注:兩組患者的骨腫瘤類型及檢出率、骨腫瘤良惡檢出率皆以病理檢查結果為金標準。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0.0 統計學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骨腫瘤類型及總檢出率比較 實驗組病理結果顯示,骨巨細胞瘤19 例、骨軟骨瘤10 例、骨肉瘤4 例、軟骨瘤6 例、脊索瘤3 例、淋巴肉瘤3 例,CT 檢查總檢出率為91.11%;對照組病理結果顯示,骨巨細胞瘤21 例、骨軟骨瘤6 例、骨肉瘤2 例、軟骨瘤5 例、脊索瘤7 例、淋巴肉瘤4 例,X 線檢查總檢出率為75.56%。實驗組骨腫瘤總檢出率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骨腫瘤類型及總檢出率比較[n,n(%)]
2.2 兩組患者骨腫瘤良惡性檢出率對比 實驗組:病理檢出良性骨腫瘤35 例、CT 檢查檢出33 例,良性骨腫瘤檢出率為94.29%;病理檢出惡性骨腫瘤10 例、CT 檢查檢出8 例,惡性骨腫瘤檢出率為80.00%。對照組:病理檢出良性腫瘤32 例、X 線檢查檢出26 例,良性骨腫瘤檢出率為81.25%;病理檢出惡性骨腫瘤13 例、X 線檢查檢出8 例,惡性骨腫瘤檢出率為61.54%。實驗組骨腫瘤良、惡性檢出率均高于對照組,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在罹患骨腫瘤的早期,患者的臨床癥狀通常表現為間歇性骨痛,由于病情的加劇,這種疼痛會逐步加重,發展為持續性疼痛,尤其在夜間,這種疼痛會影響患者的睡眠,導致患者的睡眠質量下降[9-11]。在外觀上,患者常可發現疼痛相關部位有骨頭腫脹變形的情況,也可能出現軟組織腫塊。多數骨腫瘤由于其形成機制的復雜性,在臨床確診上存在一定困難,不同的腫瘤可能會出現相似的臨床癥狀,另外良性腫瘤也有可能在某種機制的作用下產生病變,發展為惡性腫瘤[12-14]。CT 即為電子計算機斷層掃描,是利用X 線束、超聲波、γ 射線等對人體進行斷層掃描,依據所用射線不同分為X-CT、γ-CT 等[15]。CT 以其特殊診斷價值被廣泛應用于臨床。X 線實際上是一種電磁波,其具有穿透人體的特點,醫學上主要是利用其穿透性、差別吸收及感光與熒光作用,觀察患者人體所呈現出來的信息,根據陰影的濃淡再結合患者的臨床表現對其做出病理診斷[16]。
雖然X 線可以通過陰影濃淡等判斷患者的病理特征,但X 線成片并不能看出患者病灶或病變部分的厚度,CT 是利用不同密度組織對X 線衰弱量不同進行成像,通過計算機采集衰減后的X 線進行計算得出的圖像,其圖像斷層分明,醫生可以依據CT 斷層來判斷患者病灶及病變部分的厚度,從而制定出更科學、更具體的手術方案。在分辨率上,CT 也優于X 線。通過以上臨床研究,實驗組骨腫瘤總檢出率91.11%明顯高于對照組的75.56%,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說明CT 檢查能更好檢出患者骨腫瘤類型,減少診斷誤差。且在對患者骨腫瘤良惡性的判定中,CT 也表現出了很高的準確性。在患者骨腫瘤的臨床診斷中,應用CT 檢查可以提高患者的診斷率,并能進一步判斷骨腫瘤的良惡程度。
綜上所述,X 線與CT 檢查均能檢查出患者的腫瘤類型,但CT 檢查能更好提高患者骨腫瘤的檢出率、判斷患者的腫瘤良惡性,更好維護患者健康,具有推廣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