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雪娜
糖尿病是一種常見的慢性代謝疾病,表現為高血糖狀態。相關流行學研究顯示[1],我國T2DM 發病率約為6.6%。近年來,隨著人們生活方式改變和不良飲食習慣增加,該病呈現逐年上升趨勢。二甲雙胍是T2DM初診患者的首選用藥,可有效調控患者體重、血壓及血脂代謝,改善患者高血糖狀態。相關研究顯示[2],T2DM 與患者胰島功能受損具有高相關性,其在發病初期就可表現為β 細胞功能紊亂、胰島素抵抗障礙等,腸促胰素功能障礙是T2DM 重要發病機制,其以葡萄糖濃度依賴方式一方面抑制α 細胞胰升血糖素分泌,另一方面可以促進β 細胞胰島素分泌,因此胰升血糖素樣肽1(GLP-1)受體激動劑(利拉魯肽)和二肽基肽酶4(DPP-4)類藥物(西格列汀)得到廣泛應用[3]。T2DM 作為一種慢性病,短期胰島素強化治療雖然可以快速改善患者血脂、血糖水平,修復胰島β 細胞,但無法滿足患者長期控制血糖的要求,因此,合理選擇CSII 后的序貫方案對于提高患者治療效果具有重要意義。本次研究2017 年5 月~2019 年1 月收治的T2DM患者納入研究,比較二甲雙胍、西格列汀和利拉魯肽三種序貫治療的臨床效果,詳情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7年5月~2019年1月本院收治的78 例T2DM 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患者中男女比例為34∶44;年齡31~73 歲,平均年齡(46.2±9.0)歲;體質量指數(BMI)18~27 kg/m2,平均BMI(21.25±2.56)kg/m2。根據序貫治療方案不同將研究對象分為MET 組、STG 組和LIR 組,每組26 例。納入標準:所有患者均符合世界衛生組織(WHO)糖尿病診斷標準,屬于T2DM 初診患者;病程<1 年;同意研究并簽署授權書。排除標準:合并急性糖尿病患者;研究藥物禁忌患者;肝腎功能障礙患者;甲狀腺功能亢進患者。
1.2 方法 三組患者均給予飲食、運動以及血糖監測等內容指導,并進行1 次/周的電話隨訪以及1 次/個月的門診隨訪,在此基礎上給予2 周CSII 治療,皮下輸注門冬胰島素,初始劑量為0.4~0.6 U/(kg·d),根據患者血糖情況調節劑量,最終保持空腹血糖<6.1 mmol/L、餐后2 h 血糖<8.0 mmol/L。
MET 組采用二甲雙胍(無錫福祈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140070)進行序貫治療。起始劑量為500 mg,t.i.d.,如患者耐受性差可適量減少至可耐受劑量。STG 組采用西格列汀(Merck Sharp &Dohme Italia SPA,注冊證號H20120170)進行序貫治療。起始劑量為100 mg,q.d.,劑量始終保持不變。LIR 組采用利拉魯肽(商品名:諾和力,丹麥諾和諾德公司,注冊證號S20110046)進行序貫治療,起始劑量為0.6 mg,皮下注射q.d.,7 d 后劑量改為1.2 mg,如患者無法耐受可減為0.6 mg,7 d 后再增加。三組均連續治療12 周。
1.3 觀察指標 比較三組患者臨床指標(ΔBMI、ΔHbA1c、ΔHOMA-IR、ΔAUCIns0~10min、ΔHOMA-β、ΔAUCGlu0~8min)及不良反應發生情況。穩態模型胰島β 細胞功能指數(HOMA-β)=空腹血糖(FPG)×空腹胰島素(FIns)/22.5。胰島β 細胞功能由HOMA-β 和靜脈葡萄糖耐量試驗中0~10 min 胰島素曲線下面積(AUCIns0~10min)進行表示,HOMA-β=20×FIns/(FPG-3.5)。胰島α 細胞功能由精氨酸興奮試驗中0~8 min 胰升血糖素曲線下面積(AUCGlu0~8min)進行表示。Δ 表示12 周的序貫治療結束后與治療前觀察變量的改變值。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3.0 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處理。正態分布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三組患者臨床指標比較 LIR 組的ΔBMI、ΔHOMA-IR、ΔAUCGlu0~8min均低于MET 組和STG 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MET 組的ΔBMI 和ΔHOMA-IR均低于STG組,ΔAUCGlu0~8min高于STG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MET 組的ΔHbA1c、ΔAUCIns0~10min、ΔHOMA-β 均低于STG 組和LIR 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STG 組的ΔHbA1c 高于LIR 組、ΔAUCIns0~10min和ΔHOMA-β 均低于LIR 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三組患者臨床指標比較()

表1 三組患者臨床指標比較()
2.2 三組患者不良反應發生情況比較 治療后,三組患者均無嚴重不良反應,MET 組發生消化道系統癥狀3例(11.54%),STG組發生消化道系統癥狀4例(15.38%),LIR 組發生消化道系統癥狀5 例(19.23%),三組患者的不良反應發生率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CSII 通過模擬生理性胰島素分泌狀況快速降低T2DM 患者血糖,修復胰島β 細胞功能損傷,延緩病情進展[4]。但研究顯示[5-7],胰島素強化治療后,如果僅靠科學飲食和運動控制仍有超過半數患者血糖無法達標。因此,通過其他藥物序貫療法,對患者發病的病理生理缺陷進行改善,提高患者治療效果具有重要意義。
隨著醫學事業的不斷發展以及各種糖尿病治療藥物的研發與應用,醫學工作者發現腸促胰素類藥物不僅能夠在β 細胞胰島素的分泌中起到一定的促進作用,同時在α 細胞胰升血糖素分泌中也能夠起到一定的抑制效果[8]。因此,判定其具有對T2DM 患者CSII 結果進行延緩與逆轉的作用[9]。為了能夠進一步的研究三種不同序貫療法對CSII 后的α 細胞、β 細胞功能造成的影響,本研究對78 例患者進行了持續12 周的序貫治療,并對前后結果進行了分析。結果顯示,LIR 組的ΔBMI、ΔHOMA-IR、ΔAUCGlu0~8min均低于MET 組和STG 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MET組的ΔBMI 和ΔHOMA-IR均低于STG 組,ΔAUCGlu0~8min高于STG 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MET組的ΔHbA1c、ΔAUCIns0~10min、ΔHOMA-β 均低于STG 組和LIR 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STG 組的ΔHbA1c 高于LIR 組、ΔAUCIns0~10min和ΔHOMA-β 均低于LIR 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提示:在不同序貫療法方案中,西格列汀和利拉魯肽均可有效抑制α 細胞胰升血糖素分泌,改善β 細胞胰島素功能,且利拉魯肽效果優于西格列汀。在改善體重方面,二甲雙胍與西格列汀呈現出了中性作用,而利拉魯肽具有明顯的減重效果,與以往的臨床研究結果相似[10]。同時二甲雙胍在降低糖化血紅蛋白(HbA1c)指標方面,顯著高于腸促胰素類藥物。此外,治療后,三組患者臨床不良反應情況相近,且均無嚴重不良反應,提示三種藥物序貫治療均具有較高安全性能。
綜上所述,T2DM 患者CSII 后應用不同的序貫治療方案,應用促腸胰素藥物在改善病理生理缺陷方面要明顯優于二甲雙胍的應用。而利拉魯肽在改善T2DM 患者α 細胞胰升血糖素分泌與β 細胞功能方面要明顯優于西格列汀的應用,但是本次實驗存在樣本量少,觀察時間短的弊端,無法對患者長期血糖達標的影響進行評價,需進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