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倩
非瓣膜性房顫極易誘發血栓性疾病,尤其是缺血性腦卒中,更是其主要病因。房顫患者發生缺血性腦卒中的幾率較正常人高出60%~80%,嚴重威脅人們的健康,對家庭和社會造成負擔。許多研究證實,房顫患者發生缺血性腦卒中的風險與其臨床特征密切相關,根據基線特征對患者進行危險分層是制定正確抗凝策略的基礎[1]。近5 年來,臨床觀察發現利伐沙班可明顯降低缺血性腦卒中的發生幾率,而且其在不良反應和各種風險因素的控制上較華法林更加優秀,故美國食品與藥物監督管理局給予批準上市[2]。現在國內很多試驗對華法林和利伐沙班進行觀察比較。因此,此次研究比較了華法林和利伐沙班預防房顫患者出現缺血性腦卒中的療效和安全性,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20 年1~10 月在遼寧省人民醫院心血管內科收治的100 例非瓣膜性房顫患者,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50 例。觀察組中,男30 例,女20 例;年齡46~74 歲,平均年齡(67.2±7.1)歲;陣發性房顫15 例,持續性房顫17 例,永久性房顫18 例。對照組中,男28 例,女22 例;年齡49~75 歲,平均年齡(65.4±5.5)歲;陣發性房顫15 例,持續性房顫17 例,永久性房顫18 例。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納入標準 ①經心電圖及影像學檢查診斷為非瓣膜性房顫者;②評估房顫血栓危險度(CHADS2)評分≥3 分,而且無明顯的抗凝禁忌證;③評估房顫的出血風險評分法(HAS-BLED)評分<4 分;④研究期間,患者未使用其他抗凝藥物或影響抗凝效果的藥物。
1.3 排除標準 ①評估后發現患者的出血幾率較大;②近期患有各種凝血障礙性疾病或出血性疾病;③近期出現外傷,或做過穿刺術、心肺復蘇手術;④患有惡性腫瘤,或有嚴重肝、腎、肺功能不全的疾病;⑤患有深靜脈血栓、肺栓塞、二尖瓣狹窄疾病;⑥近期使用其他抗凝藥物,或影響凝血功能的藥物。
1.4 治療方法 兩組患者均在治療基礎疾病的基礎上進行抗凝治療。觀察組給予利伐沙班[Bayer Pharma AG(德國),注冊證號H20140133]治療,20 mg/次,1 次/d。對照組給予華法林鈉片[Orion Corporation(芬蘭),注冊證號H20110108)]治療,起始劑量為3 mg/d,每隔4 d 復查1 次INR,INR 限定在2.2~3.1,當INR 維持在限定值時,將此時的華法林劑量規定為標準劑量,療程為2 個月。如果INR 持續12 d 都保持在限定值內,可改為1 個月復查1 次INR,并根據INR 數值的變化增減用量。
1.5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比較兩組患者栓塞事件發生情況、出血事件發生情況、治療后凝血指標、不良反應發生情況。①栓塞事件包括缺血性腦卒中、肺栓塞、下肢靜脈栓塞、心肌梗死等。②出血事件包括出血性腦卒中、大出血、一般出血。大出血:顱內出血、大咳血、消化道大出血等,一般一次性出血>400 ml,血紅蛋白下降>30 g/L;一般出血:皮膚出血點、瘀斑、結膜出血點、齒齦滲血、痰中帶血、一次性出血量≤400 ml、血便或黑便、鏡下血尿、肉眼血尿、陰道出血;③凝血指標:TT、FIB、PT、INR、APTT。④不良反應:皮疹、食欲不振和谷丙轉氨酶輕度升高等。治療期間全程追蹤,如果出現大出血事件時,應立即停止用藥,并立刻處理出血。
1.6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1.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處理。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栓塞事件發生情況比較 觀察組栓塞事件發生率18.00%低于對照組的48.0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栓塞事件發生情況比較[n,n(%)]
2.2 兩組患者出血事件發生情況比較 觀察組出血事件發生率20.00%低于對照組的38.0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出血事件發生情況比較[n,n(%)]
2.3 兩組患者治療后凝血指標比較 觀察組治療后TT、FIB、PT、INR、APTT 水平均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治療后凝血指標比較()

表3 兩組患者治療后凝血指標比較()
2.4 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發生情況比較 觀察組患者的不良反應發生率為4.0%,低于對照組的18.0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發生情況比較[n,n(%)]
房顫本身不會輕易導致死亡,但其極易誘發缺血性腦卒中,使患者致殘甚至死亡,而非中樞神經系統性栓塞事件也是其并發癥之一,所以必須對其進行安全可靠的抗凝治療,特別要對CHADS2 評分>3 分的患者,尤其重視其抗凝治療[3]。近幾年,臨床出現了一種新型的抗凝藥物,其具有療效可靠、使用方便、起效迅速等特點,而且不用繁瑣的檢查INR[4]。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藥物是利伐沙班,作為一種Ⅹa 因子的抑制劑,這種藥物已經通過大量的臨床試驗證明了,其預防房顫患者出現缺血性腦卒中或非中樞神經系統性栓塞事件的效果明顯[5,6]。
最近幾年,國內針對利伐沙班預防房顫患者中的血栓事件,開始進行規范化的操作[7-9]。根據一項Meta 分析證實,利伐沙班能明顯減少房顫患者出現缺血性腦卒中和非中樞神經性栓塞的幾率,比華法林效果明顯[10]。此次試驗結果提示,觀察組栓塞事件發生率18.00%低于對照組的48.0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說明利伐沙班在預防中樞神經系統和外周組織系統的血栓事件上的效果顯著優于華法林。而觀察組出血事件發生率20.00%低于對照組的38.0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證實其安全性較高,這和國內外的其他試驗結果相同。觀察組患者的不良反應發生率為4.0%,低于對照組的18.0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說明利伐沙班的安全性高。
綜上所述,利伐沙班在預防非瓣膜性房顫患者栓塞事件上明顯優于華法林,安全性明顯高于華法林,但是,由于利伐沙班的費用明顯高于華法林,故在臨床上要根據實際情況選擇藥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