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苗
在婦科,輸卵管妊娠屬急腹癥,為異位妊娠癥的一種,是指受精卵在輸卵管種植,在異位妊娠中其約占95%。有關資料指出,在全部異位妊娠中,間質部、傘部妊娠率占1%~2%,峽部占30%,壺腹部占50%~70%。多因陰道流血不規則、腹痛、停經等表現就診,將檢查β-HCG、B 超,輸卵管妊娠確診。臨床多以手術療法對該癥實施治療,療效確切,但會產生較大的創傷。伴隨著最近幾年持續發展的醫療技術,臨床多以藥物療法對該癥實施治療,且獲得了顯著的療效。臨床當前常以甲氨蝶呤對該癥實施治療,屬常用藥物。以甲氨蝶呤對輸卵管妊娠實施治療雖可將胚胎殺死,以致流產,但單獨給藥風險較大,極易引發多類不良反應。有關資料指出[1],將甲氨蝶呤與米非司酮聯合對輸卵管妊娠展開治療,與單獨給藥相比,療效更為顯著。為明確聯合給藥實際價值,本文將其給予本院患者,分析治療效果,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2020 年3 月~2021 年3 月收治的130 例輸卵管妊娠患者,以治療不同手段為依據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65例。對照組年齡22~37歲,平均年齡(29.41±2.54)歲;停經時間33~61 d,平均停經時間(46.51±4.84)d。觀察組年齡23~35 歲,平均年齡(28.52±2.17)歲;停經時間35~62 d,平均停經時間(48.41±4.54)d。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均認真閱讀了本次研究相關資料,同意加入。納入標準:納入者均與診斷輸卵管妊娠相關標準符合,合并腹痛或停經,可見附件區壓痛、宮頸舉痛、包塊,檢查人絨毛膜促性腺激素(HCG)水平升高或HCG 陽性;最大的盆腔包塊直徑<3 cm;β-hCG<2000 U/L;未見腹腔內出血,接受非手術療法;具備平穩的生命體征。排除標準:經檢查陰道超聲可見附件區存在胚芽、原始心管搏動、妊娠囊;伴器質性病癥者;肝腎功能有異常存在者。
1.2 方法 對照組給予甲氨蝶呤注射液(仁合熙德隆藥業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74231,規格:5 mg)肌內注射治療,1 次/d,50 mg/次。
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加用米非司酮(華潤紫竹藥業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10950003,規格:25 mg)治療,餐前2 h 給藥,給藥2 h 內不可進食,1 次/d,50 mg/次。
兩組患者均接受5 d 不間斷的治療。給藥期間監測患者腹痛癥狀、陰道流血情況、生命體征,檢查肝腎功能、血常規等。
1.3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比較兩組患者臨床療效、附件包塊消失時間、陰道流血停止時間、腹痛消失時間、血β-HCG 轉陰時間、并發癥發生情況。療效判定標準:經治療后,腹痛、陰道流血等臨床體征均消失,盆腔包塊明顯縮小或消失,內部無游離液體,血β-HCG 值降低幅度>50%,即為顯效;臨床體征明顯改善,盆腔包塊有效縮小,內部積液未增多,血β-HCG 值降低幅度為30%~50%,即為有效;臨床體征無變化,甚至加劇,與治療前相比,包塊增大,與治療前相比,積液增多,血β-HCG 值降低幅度<30%,即為無效[2]。總有效率=(顯效+有效)/總例數×100%。并發癥主要包括轉氨酶升高、惡心嘔吐、皮疹、口腔潰瘍等。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3.0 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n(%)]
2.2 兩組附件包塊消失時間、陰道流血停止時間、腹痛消失時間、血β-HCG 轉陰時間比較 觀察組患者附件包塊消失時間、陰道流血停止時間、腹痛消失時間、血β-HCG 轉陰時間均短于對照組,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附件包塊消失時間、陰道流血停止時間、腹痛消失時間、血β-HCG 轉陰時間比較(,d)

表2 兩組附件包塊消失時間、陰道流血停止時間、腹痛消失時間、血β-HCG 轉陰時間比較(,d)
2.3 兩組并發癥發生情況比較 兩組并發癥發生率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并發癥發生情況比較[n(%)]
臨床尚未明確輸卵管妊娠的主要病因,受精卵在輸卵管上種植為其表現,其中壺腹部妊娠最為常見,而間質部、傘部較為少見。多類因素可致輸卵管妊娠,如輸卵管異常、因慢性輸卵管炎引發的管腔阻塞、褶皺粘連等,受精卵游走也可為致病因素,卵子受精在一側輸卵管,經宮腔入至對側輸卵管并種植,胚胎可能將輸尿管壁穿透,引發破裂,甚至對患者生命安全產生危及。
臨床當前主要以保守療法、手術療法對異位妊娠實施治療,手術療法中輸卵管切開取胚間斷縫合術、輸卵管切除術在治療輸卵管妊娠上應用較為廣泛,且成果巨大,但會產生較大的創傷。藥物療法可將輸卵管功能保留,并發癥、副反應減少。相較之下,患者更易選擇藥物療法。
甲氨蝶呤屬葉酸還原酶抑制劑的一種,可對二氫葉酸還原酶實施抑制,可對嘧啶核苷酸、嘌呤核苷酸生物合成產生阻礙作用,阻止一碳基因的合成。給藥后,藥物有助于細胞增生,絨毛破壞,胚胎組織脫落加速,孕酮降低,還可將胚胎殺死,使之脫落,以致流產。但單獨給藥風險較大,極易引發血尿、骨髓移植、胃腸道反應等情況,且給藥后,會減退部分患者生殖功能、延遲月經。
米非司酮屬抗孕激素的一種,較為常見,屬類固醇合成藥物,具備糖皮質激素、雌激素特征,當前,臨床常將其用于中期、早期妊娠終止、緊急避孕的情況。對于子宮內膜受體,米非司酮具備較強的親和力,給藥后,會與孕酮(內源性)競爭,完成受體結合,孕酮活性有效降低,妊娠絨毛組織轉性,降低黃體,使之萎縮,孕囊最終壞死,以致流產。單獨使用該藥物會有一定不良反應出現,對于肝腎、心臟功能不全者、長期給予質激素者應禁用,對于此類患者通常需選擇手術療法。實際上,與甲氨蝶呤相比,米非司酮產生的不良反應相對較小。有關資料顯示[3],孕激素受體在輸卵管內含量遠遠較子宮內膜低,高濃度米非司酮方可使異位妊娠的病灶喪失孕激素的支持,最終脫落。而實際上,異位妊娠治療時若使用宮內早孕藥物的流產劑量,效果難以達到。最近幾年,臨床常將其與甲氨蝶呤聯合給藥,結合孕激素的受體后,將孕激素生理作用阻斷,目的在于促使絨毛組織、脫模變性。
本次結果顯示,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93.8%高于對照組的80.0%,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附件包塊消失時間、陰道流血停止時間、腹痛消失時間、血β-HCG 轉陰時間均短于對照組,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提示了輸卵管妊娠治療時選擇甲氨蝶呤取得了一定療效,但與米非司酮聯合給藥取得了更好的效果。研究還顯示,觀察組并發癥發生率16.9%與對照組的21.5%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說明與單獨給藥相比,聯合給藥并未增加其發生并發癥的風險,安全性較好。根據任光俠等[4]研究結果顯示,其文中選取103 例輸卵管妊娠患者展開對比研究,分別將甲氨蝶呤、甲氨蝶呤+米非司酮給予對照組、觀察組,結果顯示,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94.23%高于對照組的80.39%,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不良反應發生率17.31%與對照組的21.57%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與本文數據基本一致,證實了本文的真實性。對其原因展開分析,米非司酮+甲氨蝶呤聯合給藥,可發揮協同效果,作用互補,相較于單獨給藥,聯合給藥的優勢在于起效更快;存在較高的安全性,腹腔出血、輸卵管破裂風險減少;減少副反應發生,避免重復給藥;治療指征可放寬,可對胎心搏動異位妊娠者實施治療[5]。
綜上所述,甲氨蝶呤+米非司酮對輸卵管妊娠實施治療,與單獨給藥相比,療效更為確切,患者臨床體征得以有效改善,取得了較好的效果,具備較高的安全性,值得推廣及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