靳秀春
肺結核是臨床常見病癥之一,主要是因結核分枝桿菌感染而引發的慢性傳染性疾病,臨床表現主要為消瘦、低熱等癥狀,該疾病具有病程長、易復發等特點,嚴重影響到患者日常生活與生活質量[1]。既往臨床在治療該病癥患者時主要以聯合應用多種抗結核藥物與全程化療作為治療方案,但長期服用易導致出現一些不良反應與毒副作用,且少數患者對于化療藥物還會產生一定耐藥性,故而無法達到理想療效[2]。聯合中醫藥與抗結核藥物對肺結核患者展開治療,具有減少毒副作用、消除癥狀、加快病灶吸收、提高患者機體免疫力等優勢,可得到確切療效[3]。基于此,本研究以本院100 例肺結核患者為研究對象,探討在其治療中應用百合固金湯聯合生脈散加減方的治療效果,現詳細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8 年1 月~2020 年12 月本院收治的肺結核患者100 例,以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常規組和實驗組,各50 例。常規組男女比例28∶22;年齡22~65 歲,平均年齡(48.2±6.5)歲;病程最長19 個月,最短1 個月,平均病程(11.0±4.2)個月。實驗組男女比例26∶24;年齡25~68 歲,平均年齡(48.5±8.7)歲;病程1~20 個月,平均病程(11.3±4.5)個月。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納入及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①滿足《肺結核診斷和治療指南》中有關肺結核疾病診斷標準者;②經臨床CT 等檢查確診為肺結核者;③經臨床醫師詳細講解本研究內容,患者及其家屬同意加入研究,且簽署相關知情書者;④有完整臨床病史資料者。排除標準:①心肝脾腎等器官存在嚴重病變者;②存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慢阻肺)疾病者;③精神、意識方面存在障礙者;④氣道功能受損者;⑤處于妊娠、哺乳期者;⑥合并其他嚴重全身性疾病者。
1.3 方法
1.3.1 常規組 以常規西藥療法治療。在強化期應用利福平、異煙肼、乙胺丁醇及吡嗪酰胺藥物,利福平0.45~0.60 g/次,1 次/d 口服,空腹時服用;異煙肼0.3 g/次,1 次/d 口服,空腹服用;乙胺丁醇以15 mg/kg,最大劑量≤2.5 g/d,1 次/d 口服;吡嗪酰胺1.0 g/次,1 次/d 口服。連續用藥2 個月。在持續期時給予患者異煙肼與利福平,藥物用法與用量同上,連續治療4個月。常規治療法:腎上腺色腙片2.5~5.0 mg/次,3 次/d 口服;止血芳酸0.3 g/次,1 次/d 靜脈滴注。對于存在中、小量咯血患者服用卡巴克洛,3 mg/次,3 次/d 口服;止血芳酸0.4 g 溶于250 ml 0.9%氯化鈉溶液中,1 次/d靜脈滴注;對于大量咯血者則在此基礎上給予15 U 垂體后葉素,1 次/d 靜脈滴注,連續治療4 周。
1.3.2 實驗組 在常規組基礎上給予百合固金湯聯合生脈散加減方治療,百合固金湯組方:百合5 g、蟬衣6 g、甘草6 g、當歸9 g、知母9 g、荊芥9 g、白蒺藜9 g、苦參9 g、生地黃3 g、生石膏30 g,以水煎服,1 劑/d;生脈散加減方:人參10 g、五味子10 g、麥冬15 g;根據患者病情展開辨證論治:對于伴有驚厥、夜臥不寧患者加入夜交藤20 g,炒酸棗仁20 g,合歡皮15 g;對于伴有胸悶、心口疼痛患者加入五靈脂10 g,丹參20 g,蒲黃10 g;對于伴有心悸不安患者加入柏子仁10 g,石菖蒲10 g,茯苓10 g,將上述藥物以水煎煮,1 劑/d。連續治療4 周。
1.4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①臨床療效,結合病灶吸收情況與臨床癥狀改善情況進行判定,治療后患者臨床癥狀及病灶吸收程度并無顯著改善,甚至有患者病情加重,判定為無效;相較于治療前,臨床癥狀有所緩解,病灶吸收程度達原發性病灶直徑30%,判定為有效;治療2 個周期后,患者各項臨床癥狀,如咳痰、咳嗽等得到顯著改善或者基本消失,且病灶吸收程度達原病灶直徑50%,判定為顯效[4];總有效率=(顯效+有效)/總例數×100%。②臨床癥狀緩解時間,臨床癥狀主要包括乏力、消瘦、盜汗、低熱。③免疫指標,清晨空腹狀態下采集患者靜脈血液3 ml,經離心10 min處理后得到上清液,以全自動免疫分析儀檢測CD3+、CD4+、CD8+與CD4+/CD8+水平。
1.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2.0 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常規組治療無效8 例,有效19 例,顯效23 例,總有效42 例,總有效率為84.0%;實驗組治療無效1 例,有效23 例,顯效26 例,總有效例數49 例,總有效率為98.0%;實驗組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常規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5.9829,P<0.05)。
2.2 兩組臨床癥狀緩解時間比較 實驗組乏力、消瘦、盜汗、低熱緩解時間均短于常規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臨床癥狀緩解時間比較(,d)

表1 兩組臨床癥狀緩解時間比較(,d)
2.3 兩組免疫指標比較 實驗組CD3+、CD4+、CD8+與CD4+/CD8+水平均優于常規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免疫指標比較()

表2 兩組免疫指標比較()
祖國醫學將肺結核疾病歸在“肺癆”范疇內,認為該疾病主要是因為機體正氣不足感染上癆蟲,侵蝕肺臟所造成的,臨床特征主要為機體逐漸消瘦、盜汗、潮熱、咯血、咳嗽等,在治療上應以治癆殺蟲、補虛培元為主[5]。早在《內經》中對該疾病有所記載,如在《素問·玉機真藏論篇》中提出:“大骨枯槁,大肉陷下,胸中氣滿,喘息不便,內痛引肩項,身熱,脫肉破腑……肩髓內消”;在《靈樞·玉版》篇中生動描述出肺結核疾病主證:“咳,脫形,身熱,脈小以痰”;而在《中藏經·傳尸》中明確該疾病直接與患者接觸可感染,提出“人之血氣衰 弱,臟腑虛羸……或因酒食而遷……,或問病吊喪而得……氣中此病死之氣,染而為疾”,對于該疾病辨證需區分陰虛、氣虛不同,明確與脾肺間關系[6]。最為常見的是肺陰虧損,需重視四大主證主次、病例特點等,結合患者其他兼證辨別[7]。百合固金湯出自《醫方集解》,該方劑由白蒺藜、知母、苦參等藥物組成,其中百合可鎮咳祛痰、清心潤肺;生地黃可生津、清熱、滋陰;當歸可潤燥滑腸、活血化瘀;生石膏可除煩止渴、清熱瀉火;知母可滋陰潤燥;蟬衣具有止痙、利喉、祛風熱之功效;白蒺藜可起到祛風解郁作用;荊芥可祛風涼血,諸藥共奏可起到清熱化痰、養陰潤肺之功效。生脈散出自《醫學啟源》,該方劑主要由麥冬、五味子、人參等藥物組成,其中人參可生津、益肺、補氣;五味子可澀精止血、斂肺止咳;麥冬具有清肺止咳之功效;上述藥物聯合應用,可共奏斂陰止汗、益氣養陰的效果[8,9]。本研究通過分析常規西藥聯合百合固金湯及生脈散加減方治療肺結核患者中的療效,結果顯示,實驗組治療總有效率98.0%高于常規組的84.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實驗組乏力、消瘦、盜汗、低熱緩解時間均短于常規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實驗組CD3+、CD4+、CD8+與CD4+/CD8+水平均優于常規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由此表明聯合中醫藥治療,所得療效更佳,既能夠有效緩解患者臨床癥狀,還能提高其機體免疫功能,增強治療效果。
綜上所述,相較于常規西藥,以百合固金湯聯合生脈散加減方治療肺結核不僅能夠提高其治療效果,緩解患者臨床癥狀的同時還能提高其免疫功能,用藥安全性較高,適宜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