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季 周躍群
乙肝肝硬化為臨床常見疾病,該疾病進展較快,并且可以引起多種并發癥,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并且危及患者生命。慢性乙肝肝硬化是我國肝硬化的主要類型,該疾病可以嚴重影響肝功能,并且疾病晚期可以出現肝性腦病、肝癌等惡性結局。流行病學研究顯示,目前國內慢性乙肝患者約為2000 萬人,其中25%~30%的患者可進展為肝硬化,且該數據逐年遞增。因此如何有效治療乙肝肝硬化、延長患者的壽命及提高患者生活質量是臨床研究的重點,目前臨床上對其治療主要采取保肝、減輕肝臟組織病變,但是長期服用藥物會導致耐藥性及腎功能損傷,臨床上積極探索中醫治療,并且取得了良好治療效果,具體研究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9 年1 月~2020 年6 月沈陽市中醫院50 例乙肝肝硬化患者,隨機分為試驗組和對照組,各25 例。對照組男12 例,女13 例;年齡50.8~66.7 歲,平均年齡(57.4±4.09)歲;病程1.3~5.3 年,平均病程(3.1±0.95)年。試驗組男13 例,女12 例;年齡51.9~67.2 歲,平均年齡(58.8±3.17)歲;病程1.4~4.1 年,平均病程(2.4±0.78)年。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診斷標準:符合《肝硬化診治指南》中相關的診斷標準[1]。中醫符合《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2]中相關診斷標準。
1.2 納入及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①符合慢性乙肝診斷標準的患者,患者年齡30~75 歲;符合臨床乙肝肝硬化治療標準;②有明確慢性乙肝病史,且首次確診肝硬化,患者病情處于代償期,且無院外相關治療史;③認知功能正常、可配合治療,并且能進行積極相關的疾病檢查的患者,患者本人及家屬同意,并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①由非慢性乙型肝炎等原因引起的肝硬化患者;②有嚴重并發癥和因其他嚴重疾病而不能參加或完成研究的患者;③適齡孕婦或哺乳期婦女患者;④不能正常交流的患者;⑤嚴重器質性疾病和有循環系統疾病患者;⑥既往肝硬化上消化道出血病史;⑦治療過程中出現藥物嚴重過敏反應并導致治療中斷無法完成治療或病例脫落者。
1.3 方法 對照組患者進行常規治療,指導患者進行休息,給予保肝、營養及抗病毒治療:予以患者口服恩替卡韋(商品名:潤眾,正大天晴藥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治療,服用劑量為0.5~1.0 mg/d,連續服用8周。采用谷胱甘肽護肝,置于頰黏膜與齒齦間含服,3 次/d,0.4 g(4 片)/次,酒精為常見的傷肝因素,治療期間避免飲酒,治療12周為1個療程,連續治療12周。如有感染,應使用頭孢菌素類抗生素,治療1 周為1 個療程,連續治療8 周。試驗組在常規基礎上使用益氣化濁湯進行治療,益氣化濁湯組方:黃芪30 g、白術30 g、黨參20 g、黃精15 g、柴胡15 g、赤芍15 g、郁金15 g、丹參15 g、當歸15 g 等;若患者腹水嚴重者加車前子20 g、澤瀉15 g;若黃疸嚴重者加梔子15 g、青蒿15 g;以上水煎服,2 次/d 口服,治療1 周為1 個療程,連續治療8 周。
1.4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①肝功能指標,包括AST、ALT、ALB、TBiL、A/G。②臨床療效,療效判定標準:顯效為患者癥狀明顯改善,水腫、腹水大多消退,腹水減少>60%,脾臟厚度減小,腹圍縮小>5cm,24 h 尿量>1000 ml,肝功能指標恢復正常;有效為患者癥狀好轉,水腫、腹水部分消退,B 超顯示腹水消失,腹水減少≤50%,脾臟厚度不變,腹圍縮小3~5cm,24 h 尿量<1000 ml,肝臟功能恢復正常功能指標,但沒有恢復到正常水平;無效為患者癥狀、體征沒有改善甚至加重。總有效率=顯效率+有效率。③治療后(治療后第1、2、3 個月)HBV-DNA 轉陰率。④肝纖維化指標,抽取患者靜脈血10 ml,分離上層血清,檢測PCⅢ、Ⅳ-C 水平。
1.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2.0 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 試驗組治療總有效率為80.00%,高于對照組的52.0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n(%)]
2.2 兩組患者肝功能指標比較 試驗組AST、ALT 及TBiL 水平均低于對照組,ALB、A/G 水平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肝功能指標比較()

表2 兩組患者肝功能指標比較()
2.3 兩組患者治療后肝纖維化指標比較 試驗組PCⅢ與Ⅳ-C 水平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治療后肝纖維化指標比較(,ng/ml)

表3 兩組患者治療后肝纖維化指標比較(,ng/ml)
2.4 兩組患者治療后HBV-DNA 轉陰率比較 試驗組治療后第1、2、3 個月的HBV-DNA 轉陰率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患者治療后HBV-DNA 轉陰率比較[n(%)]
肝硬化嚴重威脅人類的健康,是常見的消化系統疾病之一,主要由乙肝病毒感染引起,當乙肝病毒侵襲人體后,宿主發生免疫反應,肝細胞發生損傷,在慢性炎癥作用下會發生肝臟纖維結締組織增生,假小葉形成,從而發生肝硬化[3,4]。由于處于乙肝病毒活躍期的患者病毒復制在乙肝肝硬化過程中起核心作用,因此會直接影響治療效果[5,6]。如果肝硬化進行積極防治,可以發生逆轉,延緩疾病進展,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7]。該疾病根據癥狀,在中醫學中歸于“臌脹”、“血證”等范疇[8]。當機體處于正氣不足時,濕熱之邪在體內,濕熱疫毒長期侵襲,從而使正氣消耗,并且加上飲食不潔,損傷脾胃,脾失健運,水谷精微不化,水濕內停嚴重,濁氣內生,日久會影響血液運行,從而發生水液不循常道,嚴重者會發生腹水,因此在治療上要益脾胃之前化濕濁,并且兼顧活血化瘀[9]。其中黃芪健脾補中,升陽興陷,益衛固表,利尿消腫,托瘡生肌,并且現代藥理研究表明其具有抗病毒、抗纖維化作用,并且調節機體免疫力,保護肝細胞功能;白術健脾益氣,燥濕利水,止汗,安胎。除濕為“補氣健脾第一要藥”,研究顯示,可以增加肝臟的儲備能量的能力,提高肝臟抗纖維化能力,發揮保肝作用,保護肝細胞內的三磷酸腺苷(ATP)酶、琥珀酸脫氨酶和5-核昔酸酶等酶的活性,促進肝細胞再生,延緩肝損傷[10]。黨參補脾肺氣,補血,生津;黃精補氣養陰,潤肺,健脾,益腎。以上藥物連用起到益氣的作用。柴胡解表退熱,疏肝解郁,升舉陽氣;赤芍、郁金均有理氣疏肝的作用,使肝氣調達,氣血運行順暢;當歸補血,丹參活血。同時現代藥理研究顯示,丹參可以影響多酚酸鹽,降低肝硬化大鼠的死亡率,改善纖維化程度,抑制肝組織腫瘤壞死因子-α(TNF-α)和白細胞介素-6(IL-6)mRNA 表達[5]。隨癥加減,若患者腹水嚴重者加車前子、澤瀉,利水滲濕,改善水腫情況;若黃疸嚴重者加梔子、青蒿,改善黃疸情況。以上藥物合用可以起到益氣化濁活血的作用,有效保護肝硬化腹水患者的肝功能,提高患者的臨床療效,改善患者的生活質量。本試驗結果顯示,試驗組治療總有效率為80.0%,高于對照組的52.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試驗組AST、ALT 及TBiL 水平均低于對照組,ALB、A/G 水平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試驗組PCⅢ與Ⅳ-C 水平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試驗組治療后第1、2、3 個月的HBV-DNA 轉陰率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對乙肝肝硬化患者采取益氣化濁湯治療的臨床療效顯著,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肝功能,升高白球比值,值得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