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超群 王海洪 沙璐瑩 王妍清 黃紅蓮 申婕 宋居艷 申小平
1貴陽市第一人民醫院皮膚科(貴陽550000);2貴州醫科大學附屬醫院皮膚科(貴陽550000)
系統性紅斑狼瘡(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是一種慢性自身免疫性炎癥性結締組織病,血清學含抗核抗體為主的多種自身抗體,臨床表現復雜多樣且對全身多系統均產生損害。臨床上診斷出現誤診及漏診,目前部分地區尚未廣泛推行最新診斷標準,即歐洲抗風濕病聯盟/美國風濕病學會(EULAR/ACR)SLE 分類標準[1],患者的診斷符合率也相對較低?,F階段關于最新診斷標準與1997年美國風濕病學會(ACR)分類標準[2]和2012年系統性紅斑狼瘡國際合作臨床組織(SLICC)SLE 分類標準[3]在臨床上運用,各自的優缺點及哪種分類標準更適用于臨床的研究鮮有報道。本研究回顧性收集既往已診斷的SLE 患者臨床資料,并對三類分類標準進行比較,評估不同分類標準的診斷價值,旨在為臨床減少SLE 患者的漏診或誤診提供參考。
1.1 研究對象本研究選取2014年1月至2019年12月貴州醫科大學附屬醫院診斷并住院治療的所有SLE 及其他結締組織病患者為研究對象。納入研究患者需滿足ANA≥1∶80,SLE組符合1997年ACR 分類標準[2]或2012年SLICC 分類 標 準[3]或2019年EULAR/ACR 分類標準[1]。以其他結締組織病為對照[4-6]。SLE 組73 例(女61 例,男12 例),非SLE 組82 例(女68 例,男14 例)。
1.2 方法根據EULAR/ACR-2019、SLICC-2012
及ACR-1997 SLE 分類標準的臨床指標及免疫學指標,收集納入研究SLE 及非SLE 患者的臨床數據并進行統計分析,比較不同分類標準的診斷價值。
1.3 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 22.0 進行統計分析,符合正態分布的計量資料表示為均數±標準差,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率或構成比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不符合χ2檢驗條件的采用Fisher 確切概率法。等級資料效應大小比較采用兩獨立樣本的Wilcoxon 秩和檢驗。用MedCalc軟件進行ROC 曲線下面積(AUC)統計學分析。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SLE 組與非SLE 組的一般資料比較兩組性別分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916);SLE 組患者的年齡及發病年齡均顯著低于非SLE 組(P<0.001)。見表1。
表1 SLE 組與非SLE 組的人口統計學特征Tab.1 Demographic characteristics of SLE group and non SLE group±s

表1 SLE 組與非SLE 組的人口統計學特征Tab.1 Demographic characteristics of SLE group and non SLE group±s
注:△患者納入研究時的年齡;#患者首次發病年齡
分組 (S nL=E 7組3) (非nS=L E 82 組) χ2/t 值P 值男(例)1214女(例)年齡△發病年齡#61 32.42±13.75 28.48±13.25 68 51.63±19.42 48.68±19.35 0.011-7.028-7.494 0.916<0.001<0.001
2.2 ACR-1997、SLICC-2012、EULAR/ACR-2019分類情況SLE 組中使用ACR-1997、SLICC-2012、EULAR/ACR-2019 分類標準時,SLE 的漏診人數分別為19、1、3 例,漏診率分別為26.03%、1.37%、4.11%;非SLE 組中,使用ACR-1997、SLICC-2012、EULAR/ACR-2019 分類標準時,誤診為SLE 的人數分別為1、13、6例,誤診率分別為1.22%、15.85%、7.32%,這三種分類標準均存在漏診及誤診情況(圖1)。

圖1 SLE 組及非SLE 組在不同分類標準的診斷情況Fig.1 Diagnosis of SLE group and non SLE group in different classification criterias
2.3 ACR-1997、SLICC-2012、EULAR/ACR-2019中每項指標的陽性率SLE分類標準中常見臨床指標的流行情況為急性/亞急性皮膚狼瘡(83.56%)、白細胞/淋巴細胞減少(至少1 次)(63.01%)、光敏感(60.30%)、非瘢痕性脫發(53.42%)、白細胞減少(49.32%)、血小板減少(35.62%)。免疫學指標的流行情況為低C3(93.15%)、低C4(86.30%)、低C3同時低C4(82.20%)、抗dsDNA抗體陽性(54.79%)、抗Sm抗體(50.68%)。見表2。

表2 ACR-1997、SLICC-2012、EULAR/ACR-19 分類標準中各項指標的陽性率及其在兩組間的比較Tab.2 The positive rates of the indicators in the ACR-1997,SLICC-2012,EULAR/ACR-19 classification criteria and their comparison between the two groups 例
2.4 三類標準靈敏度、特異度、漏診率及誤診率的比較EULAR/ACR-2019 及SLICC-12 的靈敏度均顯著高于ACR-1997(P<0.001),但EULAR/ACR-19 與SLICC-2012 的靈敏度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0.227);ACR-1997 的特異度均高于EULAR/ACR-2019、SLICC-2012 的特異度(P<0.05),但EULAR/ACR-2019 的特異度和SLICC-2012 的特異度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0.088)。此外,ACR-1997、SLICC-2012、EULAR/ACR-2019 之間漏診率、誤診率相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其中ACR-1997 漏診率最高,但誤診率最低(P<0.05)。見表3。

表3 三組分類標準的靈敏度、特異度、預測值、似然比、誤診率、漏診率比較Tab.3 Sensitivity,specificity,predictive value,likelihood ratio,false positive rate,false negative rate,for Three sets of classification criterias
2.5 三類標準ROC 曲線下面積(AUC)的比較EULAR/ACR-2019 與ACR-1997 相比較,AUC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Z1=2.849,P1=0.0044);但EULAR/ACR-2019 與SLICC-2012 相比較,AUC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Z2= 1.587,P2= 0.1125),且SLICC-2012 與ACR-1997 相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Z3= 1.561,P3=0.1185)。

表4 三類標準間ROC 曲線下面積的比較Tab.4 The comparison of area under ROC curve between Three sets of classification criterias
SLE 可累及多器官、多系統,早期表現多種多樣,臨床表現、血清學及免疫學表現異質性差異較大,如大皰性系統性紅斑狼瘡[7]。目前為止,SLE的診斷仍是一個挑戰,診斷該疾病標準的發展及演變促進了相關臨床領域的研究。目前臨床采用EULAR/ACR-2019、SLICC-2012 及ACR-1997SLE 分類標準進行診斷,但在臨床實踐中哪類分類標準最佳,尚未達成共識。本研究是對EULAR/ACR-2019、SLICC-2012 及ACR-1997 SLE 分類標準進行比較。評估SLE 不同分類標準的診斷價值,為臨床SLE 的早期診斷和治療提供參考。
既往,系統性紅斑狼瘡國際協會在制定SLICC-2012 分類標準并與ACR-1997 相比較,結果發現SLICC-12 分類標準有更高的敏感性,但特異性較低[3]。有研究[8]發現SLICC-12 分類標準能實現SLE 的早期分類。AMEZCUAGUERRA 等[9]研究表明SLICC-2012 與ACR-1997 分類標準的敏感性及特異性均相似。但HARTMAN 等[10]及OKU 等[11]的臨床回歸資料顯示SLICC-2012 分類標準具有較高的靈敏度,特異度與ACR-1997 相似。MOSCA 等[12]研究結果與系統性紅斑狼瘡國際協會一致。本研究結果顯示SLICC-2012 分類標準的靈敏度明顯高于ACR-1997 分類標準,但特異度較低??傮w而言,根據ACR-1997 和SLICC-2012 分類標準的不同研究顯示,與ACR-1997 分類標準相比,SLICC-2012 分類標準的靈敏度高,特異度相似或較低。
EULAR/ACR 委員會在大型國際隊列研究中對新分類標準進行驗證,新分類標準的靈敏度與SLICC-2012 分類標準的靈敏度相似,與ACR-1997分類標準的特異度相似[13]。即EULAR/ACR 新分類標準具有2012年SLICC 標準相似的靈敏度,同時保持了1997年ACR標準的特異度。RODRIGUES等[14]比較了EULAR/ACR 新分類標準和ACR-1997,SLICC-2012分類標準在兒童系統性紅斑狼瘡(cSLE)隊列中的診斷價值,研究表明,EULAR/ACR 新標準在cSLE 中的分類診斷欠佳,特異性低,其診斷性能不如SLICC-2012 標準。在評估成人SLE 在EULAR/ACR 分類標準和SLICC-2012 分類標準的臨床研究中,學者發現EULAR/ACR 標準與SLICC-2012 標準的敏感性、特異性及準確性方面無明顯差異[15]。
一項大型的臨床研究顯示,滿足1997年ACR分類標準中3 項的不完全紅斑狼瘡患者,其中約1/3 不完全紅斑狼瘡患者使用2012年SLICC 標準可分類為SLE[16]。與ACR-97標準相比,使用SLICC-2012 標準后分類為SLE 的患者增加[17]。本研究結果表明EULAR/ACR-2019 和SLICC-2012 分類標準的靈敏度明顯高于ACR-1997 分類標準,特異度低于ACR-1997 分類標準。EULAR/ACR-2019 與SLICC-2012 分類標準的靈敏度相似,特異度相似。EULAR/ACR-2019 和SLICC-2012 分類標準的敏感性增加源于重新定義后的白細胞/淋巴細胞減少及新增加的低補體血癥,特異性降低源于部分非SLE 組的其他結締組織病患者被錯誤分類為SLE。ROC 曲線下面積表明2019年EULAR/ACR 新SLE分類標準的診斷價值優于1997年ACR 的SLE 分類標準,但與2012年SLICC 分類標準相比,2019年EULAR/ACR 新分類標準無明顯優勢。與ACR-1997 分類標準相比,SLICC-2012 分類標準無明顯優勢。目前,制定同時具備更高靈敏度及特異度的SLE 分類標準仍是一項巨大的挑戰。
SLE 的分類標準不具有100%的靈敏度及特異度,尤其ACR-1997 分類標準的靈敏度較低。在臨床實踐中,不能將SLE 的分類標準完全當作診斷指南。與ACR-1997 分類標準相比,EULAR/ACR-2019 和SLICC-2012 分類標準的靈敏度高,能使更多早期SLE 患者符合分類標準,降低了漏診率。因此,將EULAR/ACR-2019 和SLICC-2012 分類標準與臨床診斷相結合可能更有助于SLE 的早期診斷,并指導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