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愛姣 郭渝碚
(中國農業大學圖書館,北京 100083)
RFID(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技術,即無線射頻識別技術,也叫“電子標簽”。該技術不用接觸就能對目標對象進行自動識別,并對獲取的數據進行處理達到快速識別的目的,在國內圖書館的實踐中,RFID技術相對于傳統條形碼技術具有易識別、多本書同時識別、安全穩定等優勢,所以多數高校圖書館引進RFID技術用于圖書查找、自助借還、圖書盤點等[1-5],給圖書館管理理念、服務模式帶來了改變。但RFID在國內應用較晚,目前仍有不完善之處,還有很多問題亟待圖書館工作人員在實踐中解決。中國農業大學圖書館從2019年開始應用RFID技術,在圖書快速準確自動定位,提高圖書館管理服務效能等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筆者在工作中發現RFID在圖書定位中存在的一些問題,現結合工作實踐探索相應的解決途徑。
RFID技術出現后,被北美圖書館提議用于圖書自助借還管理,1998年紐約洛克菲勒大學在全球率先安裝RFID系統。此后RFID技術在全球圖書館應用迅速發展,美國西雅圖公共圖書館、德國漢堡圖書館、新加坡國家圖書館、韓國漢城大學圖書館、日本九州大學圖書館等都應用了該技術,目前應用圖書館已達5000多所。自2006年廈門集美大學誠毅學院圖書館、深圳圖書館引進應用RFID技術以來,目前國內有100多所圖書館采用了此技術,包括國家圖書館、首都圖書館、上海圖書館、山東省圖書館等公共圖書館以及中國農業大學、武漢大學、西南政法大學等高校圖書館[1-5]。國內外圖書館的實踐表明,RFID技術應用引發圖書館整個工作流程、管理服務模式的革命性變化,有些圖書館成功應用RFID技術進行業務流程重組,顯著提升了圖書館自動化水平和服務效能。其主要優勢表現在:實現圖書精準定位,便于快速查找、排架整架;實現自助借還,提高借還效率;簡化盤點,提高館藏管理質量;節省人力資源,提高服務水平;增強防盜監控,降低漏報誤報[1-5]。
應用RFID技術在書刊定位方面優勢突出,以中國農業大學圖書館為例。2019年,借東區新館建成、東西兩館合并時引入“條形碼+RFID”雙系統管理模式,應用RFID技術將條形碼轉換成RFID電子標簽,使得原有條形碼和RFID技術有效對接。集中定位時,把原有書刊先按索書號上架排好,層架標識牌按順序粘貼在對應書架上,把載有電腦、充消磁儀、掃碼槍的移動定位車放在書架旁移動定位。具體流程是:進入全館員工作站,進入“標簽轉換系統”,用掃碼槍掃描層架標條形碼,“所在層位”處就出現層架標代碼和詳細層架標位置;把光標放在“條碼號”處,再用掃碼槍掃描書刊上的條形碼,提示信息內就自動出現該書刊的定位信息。對該層書刊逐一掃描書刊上的條形碼定位,每層定位完畢,直接在電腦上點擊下一層,即可出現第二層層架標代碼和詳細的層架標位置,再對該層書刊逐一掃碼定位。依次類推,完成其他各層架書刊定位。這種做法可以稱為“先定好位置再放書”,只要書刊按索書號排放正確,都能達到精準定位。后續采購新書、新裝訂期刊定位由本館工作人員完成,由于沒有移動式智能盤點車,無法對書刊進行移動定位,手持便攜定位器對于大量的書刊定位費時費力,后期書刊定位是在固定電腦上操作。工作流程也是先進入全館員工作站,點擊“標簽轉換”功能,進入“標簽轉換系統”,在“圖書標簽”狀態下把光標放在“條碼號”處,把書刊放在充消磁儀上,掃碼槍掃取書刊上的條形碼,系統自動完成標簽轉換,同時也完成了書刊定位。這種做法實質上是“讓書刊找位置”。
作者在應用“條形碼+RFID”進行圖書定位時,總體提高了圖書的定位、查找和流通效率,但也遇到一些難以定位或定位不準的實際問題,特別是在中文期刊、外文圖書、外文期刊和FAO等國際組織出版物定位以及圖書流通系統集成等方面。
中國農業大學圖書館技術人員研發的RFID圖書智能管理系統在對書刊定位時,是根據要定位的中文圖書索書號自動到數據庫中尋找該書索書號前后5本書的層架信息,并自動分配給該圖書。對于中文圖書來說,只要復本量在4本以內,每一層新上架的圖書都能通過標簽轉換自動準確地判斷其所在層架標位置。而期刊是連續出版物,每一種期刊連續訂購了幾年甚至幾十年,排架時可能占用多層甚至十幾層期刊架。在中國農業大學圖書館目前使用的自動識別系統中,把書刊定位精準到了每一層,雖然中文期刊也是按中圖法分類,其種次號是用阿拉伯數字組成,但是如果多層或十幾層期刊架上都是同一種期刊,即同一個索書號,RFID就識別不出該期刊的前后位置。例如,館藏的《中國學術期刊文摘》,索書號為Z89/1,收藏了1995—2019年共24年的期刊,在期刊架上排列位置為四層4區24排B面4列3層到6列3層,占用了3列11層期刊架,裝訂后的2020年合訂本應該放在2019年合訂本之后,而智能定位系統就識別不出不同年份的期刊合訂本的前后位置,錯誤地把2020年第1-4期的合訂本定位在了2018年后面。
中國農業大學圖書館目前使用的智能定位系統是以中文圖書為基礎的,對于種次號以阿拉伯數字排列的中文圖書定位是精準快捷的,但對外文書的定位存在一定誤差。在中國農業大學圖書館,館藏外文圖書不是按照中圖法分類編目,種次號是用作者姓名的首字母大寫組成,作者不詳的以圖書名稱的前3個實詞的首字母大寫組成。智能定位系統不能完全識別英文字母,在定位外文書時就出現了一些偏差。通過隨機選取100本外文書,先在館員工作站中按照中文圖書定位方法自動定位,然后把這100本外文書按索書號找到正確的位置,記下該書目前的層架標編碼,再到電腦上查看是否放在正確的層架標位置,重復3次,錯誤率在3%~8%之間。
對于外文期刊來說,既是連續出版物,種次號又是由外文字母組成,同樣存在不能自動定位的問題,所以也不適合利用智能定位系統進行直接定位。
為了便于管理和借閱,對于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Food and Agriculture Organization of the United Nations,FAO)、世 界衛 生組 織(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世界貿易組織(World Trade Organization,WTO)等國際組織出版、贈送的圖書和連續出版物,中國農業大學圖書館在編目時給每本書刊的索書號前添加了國際組織的3個英文字母作為前綴,如糧農組織贈送的《農業發展政策——概念與經驗》索書號為FAO/F30/102,MeatProcessing Technology索書號為FAO/TS251.4/HG,智能系統就不能完全識別。
中國農業大學圖書館引入RFID技術后,整體上提高了圖書館的服務效率,加快了圖書流通,提高了讀者的滿意度。圖書館流通業務主要涉及文獻資源、排架、讀者3大塊內容,采用“條形碼+RFID雙介質智能管理系統”后,流通業務也面臨流通服務集成配套不夠,流程存在斷點制約工作效率和服務質量的問題。例如,RFID技術大幅度提高了讀者進館量、文獻流通量,但是目前基于RFID的自動辦證、館外還書、自動分揀、自動上架等系統和設備尚未配套或良性運行。高校讀者以青年教師、大學生、研究生為主,人員流動性強、差異大,每年新生入學、新教師入校人員多,留學生比例不斷加大,他們對圖書館的流通管理服務數字化、智能化系統不夠熟悉,需要加大培訓指導和人工服務。由于RFID系統及操作手冊中沒有明確的解決途徑,一定程度上制約了該系統效率的充分發揮,在應用該技術的圖書館及文獻調研中也發現類似問題,迫切需要開展研究并提出解決途徑。
針對應用RFID進行圖書定位管理和流通管理實踐中發現的問題,筆者開展了文獻調研,探索解決的措施,經反復實踐較好地解決了該問題。
對于FAO等國際組織贈送或出版的圖書,數量不大,采用盤點式定位上架功能,用手持的便攜盤點器到預上架的書架位置,先掃描層架標,再掃描預上架的書刊以完成定位,然后上架。
中國農業大學圖書館東西兩校區外文圖書近幾年來采購量平均在400冊左右,外文期刊每年采購200種左右,中文期刊每年采購1200種左右,中外文期刊裝訂后每年大約在3500冊以上,使用手持定位器定位比較麻煩,且大幅增加了工作人員的工作量。為了做到精準定位,經過反復工作實踐,筆者找出相對便捷的方法。即采用一些紙條,把每本書的索書號記在紙條上,到書刊架上找到索書號對應的層架標并記在紙條上,然后在館員工作站系統中輸入記下的層架標編碼,用掃碼槍掃取書刊上的條形碼定位。這種方法可以精準定位每一本書刊,不用拿書,不用手持的盤點器,省時省力,而且避免了因手持盤點器容易掃到相鄰圖書條碼的弊端。
應用機器人進行查錯,對定位錯誤進行糾正。目前圖書自動盤點機器人研發進展很快,并已進入商品化服務階段。武漢大學圖書館在國內首家大規模應用自動盤點機器人,每天對總館書庫的70多萬冊圖書實現無人干預的全自動盤點[6]。中國農業大學圖書館購買了圖書盤點機器人,已經調試完畢。利用機器人盤點查找書刊的排架錯誤,將所有書刊在工作人員的電腦上直接定位,出現錯誤定位的書刊由機器人檢索出來,再進行強制定位,這樣可以大幅節省工作時間,提高工作效率。
針對圖書館書刊定位管理實踐中存在的問題,由程序開發人員對RFID標簽轉換系統、多功能館員工作站等相關設備上運行的軟件進行再次開發或優化,避免定位難、定位不準、出現差錯等問題。目前已有不少用戶實踐發現書刊定位中的問題[7-8],并已經有研究者注意到并在開發優化定位系統[9-11]。目前的RFID定位系統能達到的最小精準度是精準到一個書架的每一列的每一行,如果對期刊定位精準度擴大為一個期刊架的每一列或多列,定位數據采集就可直接在館員工作站完成,工作量可顯著降低。另一個解決方法是提高便攜式盤點設備的靈敏度,做到點對點定位。
圖書館要根據實際情況,科學集成配套基于RFID的系統和設備,重塑流通業務流程;要提高圖書館管理人員技術水平,加強對新讀者群的培訓,才能充分發揮RFID技術的優勢,全面提高圖書館的智能化程度和服務水平。
RFID技術導入是圖書館管理的系統工程,各圖書館在系統建立時集成程度不同,有的單位自主定制開發個性化模塊,在圖書定位中可能會遇到不同的問題,這些對策可提供有益的參考和借鑒,通過全國各地應用RFID的圖書館信息化,流通部門技術人員的交流,會進一步優化和完善該系統及應用,發揮系統的應用潛力。
RFID技術應用于圖書館比以往條形碼技術具有強大的優勢,可以提高圖書館文獻定位、盤點、分類等館藏資源管理能力,減輕館員勞動強度,便于用戶自助借還,提高文獻周轉利用率,提升讀者滿意度。更深層次的是帶來圖書館管理變革、流程優化和服務轉型。雖然目前還存在中外文期刊難以自動定位、外文和國際組織圖書定位存在誤差等問題,通過應用手持便攜式點檢設備補充定位、“索書號-層架標編碼”核對進行掃碼定位、機器人查錯糾正、優化RFID配套的軟件系統等,可有針對性解決上述問題。從系統解決問題的需求看,圖書館要根據實際情況,科學配套基于RFID的系統和裝備,重塑流通業務流程,提高管理和使用人員業務水平,才能充分發揮RFID技術在提高圖書館智能化水平和流通服務質量等方面的優勢,使圖書館成為真正意義上的智慧圖書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