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夢瑤
(江西省廣播電視臺,江西 南昌 330046)
在無線通信網絡的廣泛覆蓋和幾乎“人手一部”智能化手機或平板電腦的推動下,移動新媒體發展速度不斷加快,抖音、快手等自媒體平臺借助強大的移動網絡快速崛起,這也賦予了移動新媒體更為鮮明的特點和優勢,人們不但可以借助移動新媒體獲取更多自己感興趣的新聞信息,而且也可以自己制作短視頻來進行廣泛傳播,新聞受眾同時也成為了新聞的制作者和傳播者,龐大的移動媒體受眾為移動新媒體的快速發展帶來了更多的機遇和動力。但同時也出現了一些問題,如網絡短視頻新聞質量不佳、監督管理難度大,非常容易造成對公眾的誤導。可以說,移動新媒體網絡短視頻新聞既為受眾帶來了便利,但也存在諸多不足。所以,要想確保移動新媒體時代網絡短視頻新聞的順利發展,就需要從多方面進行改進,采取有效措施,加大監管力度,提高短視頻新聞質量,如此才能夠確保移動新媒體時代下短視頻新聞成為促進社會文明進步、端正人們思想意識的助力。
21世紀以來,在計算機技術與互聯網技術的快速發展和廣泛應用下,人們獲取新聞信息的渠道發生了巨大的變化,與傳統媒體相比,新媒體有著更多的優勢,例如,打破時間與空間的局限,受眾可以第一時間獲取自己所感興趣的新聞信息,借助于互聯網強大的連接功能,將各種不同新聞資源實現了整合,并且在移動互聯網絡的廣泛覆蓋下,新聞信息傳播的渠道越來越多元,也涌現出了諸多自媒體平臺。可以說,移動新媒體時代下網絡成為了第五媒介,并且成長為一種帶有明顯結構性的力量,完全改變了原有傳統媒體既定的傳播關系,使新聞傳播方與受眾方雙方的界定開始越來越模糊[1]。
網絡短視頻新聞主要指的是改變原本單一的文字與圖片新聞制作生產方式,在新媒體技術加工下成為現代的視頻新聞,其屬于一種為受眾呈現新聞信息的新形式,是在互聯網的特性影響下所產生的一種結果,不但豐富了新聞信息的報道形式,而且也拓展了新聞信息的傳播渠道。而推動網絡短視頻新聞發展的重要原因就在于移動新媒介普及下,為新聞受眾群體提供了更具選擇性,也更為豐富的新聞信息[2]。
從國外來講,最早進行短視頻發布的是美國,美國有著先進的拍攝設備和高質量的人才儲備,尤其在數字技術的支持下,涌現出了大量的短視頻工作室,其定位受眾為處于25—35歲的人群,拍攝出一些時長為60—80秒的短視頻,去講述一個完整的故事。一經打開市場,越來越多的媒體公司開始進駐短視頻這一領域,并且不斷擴大規模,希望能夠憑借一些獵奇和有趣的短視頻來吸引更多的用戶。美國最早涉及短視頻新聞的是now this news,也就是NTN,其隸屬于赫芬頓郵報旗下團隊共同組成的短視頻制作公司,吸納了來自于華盛頓郵報、CNN、ABC的資深記者以及制作新聞視頻的人才隊伍,而且也是最早發現短視頻領域不存在新聞類信息的公司。為此,該公司以新聞短視頻制作為目標,組建了強大的記者和編輯隊伍,并投入大量資金開始打造獨屬于自己的短視頻新聞,主要是迎合當時網絡用戶快速內容消費的習慣,只要新聞短視頻的主題足夠新穎、內容能夠吸引人的注意力,就能夠搶占年輕一代的用戶市場。在看到短視頻新聞這一具有龐大發展潛力的市場之后,越來越多的公司和工作室開始關注短視頻新聞領域。例如,有著較長發展歷史的新聞報業《紐約時報》和《華盛頓郵報》也開始利用自身所擅長的新聞制作優勢,開始進軍短視頻新聞領域。《華盛頓郵報》專門設立了短視頻工作室,運用鑲嵌式辦公方式,將視頻團隊記者分散到各大編輯部,主要的目的在于去搜集一些沒有經過加工的新聞事實,并采用視頻化方式來進行理解和制作,同時也開始著重于豎屏視頻的加工,彼時的編導曾提出:豎屏視頻更加符合讀者閱讀的習慣,尤其在使用移動智能化終端時,大部分人都更加習慣于豎屏方式,而且只用一只手就能夠操作,有著較高的便利性,并且對于一些新聞類的信息,往往是采取快速瀏覽的方式。所以,短視頻這種簡化操作的步驟和短小精湛的內容更能吸引受眾[3]。
我國最早引入短視頻的是新華社,最初是在2014年上線了短視頻客戶端,命名為“15秒”,含義是所有的短視頻新聞通常維持在15秒時間左右。而在網絡信息碎片化時代同等時間下,所能夠得到的新聞信息越多,就更加具備發展的優勢。發展到2016年,梨視頻正式上線,與傳統媒體所制作的短視頻新聞不同的是,拍攝者是一些與梨視頻公司簽約的拍客,很多視頻拍攝者往往是對攝影有著較高興趣的人。到2017年,梨視頻覆蓋了國內外500多個城市,與3 100多名拍攝者建立了合作關系。同時,梨視頻還極為注重對拍攝者的技術培訓,例如拍攝的角度,在通過網絡上傳素材之后,再由專業化團隊來進行剪輯和加工制作,一旦采用拍攝者的素材,就會給予相應的報酬,而且其自己也組建了專門進行新聞拍攝的專業團隊,由此開創了移動新媒體時代下網絡短視頻新聞領域“百花爭鳴、百家齊放”的局面[4]。
第一,更具實效性。大部分短視頻新聞內容是屬于隨拍形式來獲取相關信息,很多視頻制作者將自己在生活當中的所見所聞制作成短視頻內容發布到網絡當中,而且部分新聞事件發生時,很多附近的民眾會拍攝短視頻,并快速發布到社交網絡平臺,以進行實時互動和評論以及轉發。在自媒體平臺下,大量新聞事件能夠在第一時間呈現在人們面前,使得短視頻新聞內容的時效性更強,影響范圍更廣[5]。
第二,內容更加豐富。短視頻新聞可以作為新聞記者在新聞報道形式方面的一種嘗試,傳統新聞報道往往是利用文字和圖片的方式來進行新聞信息的傳播,卻往往無法調動受眾的聽覺。短視頻則能夠很好地彌補這一缺陷,其內容更加豐富,形式更為多樣,傳播效果也更為完善,對受眾群體的沖擊力也更強。例如,對一些公共新聞,短視頻對新聞信息的傳播更加精準,在新聞信息方面也更為全面且豐富,可以讓受眾更好地了解新聞事件的真相。
第一,存在嚴重的質量問題。目前,很多短視頻新聞內容支持用戶自主制作和傳播,然而由于用戶專業水平不高,短視頻拍攝過程當中所使用的并不是專業的設備,而且在軟件制作與處理方面也各有差異,導致短視頻新聞內容質量參差不齊。缺乏嚴格的監督管理,也導致部分短視頻新聞信息含有一些不實和低劣的信息,甚至還會穿插一些廣告,嚴重影響受眾群體的觀看體驗。
第二,同質化嚴重且信息真實性存在問題。很多短視頻新聞內容可以自由轉載或轉發,這導致了大量的錄屏和抄襲問題出現,部分新聞信息同質化十分嚴重,在這種大范圍散發的情況下,也為新聞信息的追根溯源造成了很大的阻礙,版權保護問題頗多。同時,部分短視頻新聞制作者對于視頻的剪輯和處理不合理,斷章取義情況較為嚴重,而由于新聞內容有著明顯的多元化特點,導致信息監管難度較高,對受眾群體正確判斷新聞事件的取向產生了一定的誤導。甚至部分新聞事件不真實,信息杜撰,只是為了吸引更多受眾的關注,這些新聞信息往往缺乏真實性和客觀性,對短視頻新聞整體發展造成嚴重的阻礙[6]。
近年來,國家越來越重視對移動新媒體時代下各網絡短視頻新聞媒體平臺的監督管理,不斷出臺各項政策和法律法規,并加大網絡監控力度,借助于網絡這一載體來進行各種短視頻新聞內容的優質化監管,積極推動短視頻行業優勝劣汰。對于一些涉及低俗、違法違規、庸俗的新聞內容予以嚴肅懲處。依據平臺監管相關法律法規和相對應的機制,對當前部分自媒體平臺的運營和管理進行改進和優化,并嚴格督促進行相關短視頻新聞內容的調整。這些政策法規對新平臺欄目內容及主播的考核越來越嚴格,越來越多的短視頻新聞內容依據國家相關要求和群眾需求來進行精品化制作,并結合短視頻新聞平臺用戶對新聞內容的個性化需求,在國家相關監督管理政策的約束和導向下,短視頻新聞內容制作越來越規范,內容特點也越來越鮮明。但仍需要注意的是要對部分短視頻新聞內容的質量進行嚴控,各網絡平臺要不斷進行相關網絡短視頻新聞制作質量監督管理機制的完善[7]。
一方面,針對于短視頻新聞內容制作和搜集,必須要嚴格依據國家相關法律法規要求以及道德理念的約束,要確保所制作的短視頻新聞內容客觀、真實,并且符合相關法律規定的標準。在傳播方面不可導致受眾群體和網絡用戶權益受到損害,也不可出現歪曲事實或對公眾形成誤導的情況,更不可傳播一些低俗、媚俗以及違反道德觀念與核心價值觀的新聞內容。
另一方面,要注重短視頻新聞內容制作的多元化,整個制作過程必須要嚴格按照相關流程予以專業化處理,要借助現在先進的視頻軟件進行功能化改進。所有選取的新聞內容需要迎合用戶的實際需求,并且要增強用戶使用的便利性。例如,對于短視頻新聞的轉載,可實現新聞格式的轉化,利用局域網進行相關新聞信息的共享,也可在云端進行短視頻新聞的存儲,使其調取利用相對較為靈活。要從專業化角度去進行短視頻制作過程的分析,需通過對短視頻的剪輯和處理,使其內容得以優化,充分體現出短視頻新聞制作過程的專業化。在內容方面,需要注重在遵循受眾群體實際需求的基礎上,涵蓋一些正能量新聞信息,例如涉及教育培訓、健康保健、政治要聞、農業信息技術發展等等,要堅決抵制一些歪曲事實和含有低俗、媚俗內容的短視頻新聞[8]。
短視頻新聞之所以能夠受到人們的喜愛,離不開專業化團隊所進行的短視頻新聞精心策劃和加工制作。例如,自媒體平臺所發布的一些短視頻新聞信息,往往是在充分了解用戶需求后,以傳播正能量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主題,精心加工制作的優質作品。而且大部分較為受歡迎的短視頻新聞內容往往是由制作者的原創作品。由此也可以看出,短視頻新聞內容的創意極為重要,各網絡短視頻新聞制作平臺需要增強新聞內容加工設計的原創性和創新性[9]。
一方面,需要做到內容的生活化。所有網絡短視頻新聞內容以短小精悍的表達方式和內嵌于日常生活的傳播場景,使其更為適合進行微觀日常生活的展現,而較為宏大的一些政治、文化、經濟、社會議題往往是屬于一次性傳播,很多人在觀看到類似的內容后就不再關注,而較為生活化的內容則會得到廣泛的歡迎,且多次傳播。所以,短視頻新聞內容的制作要注重參考日常生活且與人們切身利益相關的話題,以提高短視頻新聞內容的關注度。而且這些更為生活化的短視頻新聞內容也往往能夠充分體現出當前社會所傳播的正能量和主旋律,以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讓受眾能夠從日常生活當中看到真實的價值觀念,從而引發共鳴。
另一方面,短視頻新聞內容要做到人性化與個性化。在內容選擇方面以及表現形式方面要做到多維度展示,要多講中國故事、地方故事、民間故事,真正為受眾群體呈現出能夠觸動人心與震撼心靈的優質內容[10]。
結上所述,移動新媒體短視頻新聞的快速發展已經成為媒體行業的主流發展趨勢,相比傳統新聞傳播方式和新媒體下數字播報方式,短視頻新聞以其時長短小、內容精湛新穎和形式多樣以及較高的自由選擇性特點受到廣大受眾群體的青睞,而且很多受眾自身也可以作為短視頻新聞內容的制作者和傳播者,無疑為移動新媒體時代短視頻新聞的快速發展提供了充足的動力。但目前來講,作為一種新興的新聞傳播模式,短視頻新聞無論在質量監管還是內容方面都存在一些問題,新聞質量粗糙、內容同質化、重復化問題較為嚴重,這也成為其發展中的一項劣勢。為此,作為短視頻新聞制作和傳播方,必須要嚴控視頻質量,完善網絡短視頻新聞制造質量相關監督機制,并注重內容創意,增強網絡短視頻新聞內容加工設計的原創性,以及與受眾的互動性,提高新媒體短視頻新聞信息傳播的影響力,如此才能夠增強受眾群體與用戶的黏性,增強其體驗感與參與感,在頻繁且正向的互動中,促進移動新媒體時代下短視頻新聞的良性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