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季晶
(天津海河傳媒中心音樂廣播,天津 300070)
在融媒體時代,諸多的傳統媒介如報刊、雜志、廣播、電視等在不同程度上完成了融合。而當前的情況是,在智能手機幾乎人手一臺且無線通信網絡廣泛覆蓋的情況下,人們只需使用手機便可獲得多種形式的新聞信息。具體而言,人們在智能手機上下載多種類型的APP后,能夠隨時隨地獲取信息。受此影響,廣播新聞編輯工作的思路、形式、流程等都會在不同程度上發生變化。因此,在融媒體時代,廣播新聞編輯應該具有創新意識,而如何做好培養工作值得從業者深思。
在融媒體時代,廣播新聞編輯工作正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其中,最大的變化之處在于,新聞信息受眾或者說廣大人民群眾的可選擇性更多[1]。其中的邏輯是,在通信技術、互聯網技術、電子設備智能化程度相對落后的時代,人們只能通過報紙、雜志、廣播、電視等常規、固定的渠道獲得信息,因此每一種媒介都擁有相對穩定的受眾群體,不同受眾群體很少發生“轉化”。不僅如此,每一種媒介的編輯、傳播新聞信息的方式都相對固定,長期以來形成了固有的模式。以廣播新聞編輯為例,信息傳播的主要媒介形式是廣播,受眾是電臺用戶,包括習慣于聽收音機的老年人以及司機群體。針對這些受眾,廣播新聞編輯從業者只需將新聞信息制作成音頻的模式,便可定向傳播給受眾。在逐漸增強“互動性”的過程中,有需求的受眾可以通過撥打熱線電話的方式,向廣播電臺反饋相關信息。總體而言,傳統的廣播新聞編輯工作,無論針對哪一種具體的媒介形式,均屬于“信息的定向傳播”,受眾群體幾乎不具備選擇的權利。到了融媒體時代,得益于通信技術的突飛猛進以及智能設備的普及,所有受眾群體都提出了新的信息需求。比如,在城市生活節奏不斷加快的同時,很多廣播新聞節目的播出時間依然不變,但能夠準時收看節目的受眾數量卻在逐漸降低。因此,抓緊“有限、零碎的可支配時間”獲取信息成為很多人的全新生活習慣。在這種趨勢下,廣播新聞受眾對獲取新聞信息的形式、新聞信息的內容等均提出了新的需求——人們希望在空閑時間迅速獲得最新、真實的信息。面對此種情況,廣播新聞若要吸引更多的受眾,必須不斷提高新聞內容的吸引力、創新新聞信息的傳播方式,不斷滿足廣大受眾的新需求。
廣播新聞受眾對獲取新聞的方式、新聞信息的內容提出新的要求與媒介融合幾乎同時發生,二者互相產生了促進作用[2]。但需要注意的是,媒介融合是一個相對漫長的過程,并不是一開始便呈現出現階段的效果。具體而言,在早期,市場中出現了一種專用于播放音頻資源的設備MP3,這種設備的外形小、能夠儲存的音頻資源量較大,故一經推出便引發了消費熱潮。在此之后,MP3的功能逐漸增加,除了播放儲存在設備內部的音頻資源之外,還逐漸增加了接收廣播電臺信號的功能,自此開始,MP3設備同化了收音機。在音頻資源的存儲、傳播、接收難度逐漸降低的同時,生產商并沒有忽視視頻信息及文字、圖像信息傳播媒介的開發。于是在MP3普及之后,并沒有經過多長時間,同時具備電子書功能、音頻播放功能、視頻播放功能、廣播電臺收聽功能的MP4、MP5設備相繼投入市場。此類設備同樣只是“曇花一現”,其原因在于人們迅速發現,MP4、MP5(這類設備出現之后,功能相對單一的MP3便自動遭到了市場的淘汰)具備的功能完全可以轉嫁到手機設備之中。不僅如此,在彼時階段,有關手機的未來是否應該朝著智能化方向發展產生了重大爭論,最終結果是,蘋果、三星迅速推出智能手機,人類歷史開始進入新紀元,而傳統手機行業的龍頭老大諾基亞幾乎在一夜之間便丟掉了大量市場,幾乎斷絕了崛起的可能性。至此,人們對資源信息提出了新的需求。既然手中已經擁有了能夠隨時隨地接收各種類型信息的設備,那么不同類型信息究竟應該以什么樣的形式被人們所接受?換一種更加具體的描述,究竟通過何種方式,能夠讓人們既能夠主動接收自己感興趣的廣播新聞信息,同時也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延續傳統的廣播新聞信息定向傳播的方式。在多方需求的共同助力下,網絡社交媒體應運而生——用戶在社交媒體平臺上注冊賬號并通過審核之后,便具有了發布新聞消息的權利。而用戶可以發布的新聞消息包括所有種類,如文字、音頻、視頻、圖片等。而其他用戶在接收這些新聞信息之后,可以在評論區發表自己的建議,也可以轉發,從而實現新聞信息的迅速傳播。總體而言,在融合媒體時代,廣播新聞編輯與社交媒體之間的關聯性越來越強,對新聞媒體從業者而言,如果能夠“玩轉”社交媒體,大概率能夠在新聞內容編輯、新聞節目制作、新聞傳播方式方面做到“不斷創新、與時俱進”。因此,廣播新聞編輯工作人員必須重視社交媒體,這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廣播新聞編輯的發展前景。
在融媒體時代,若要培養廣播新聞編輯的創新意識,首先需要全面提升對當前媒體發展環境的認知水平[3]。上文提到了“社交媒體”,介紹了社交媒體的形成以及廣大受眾運用這種新型信息傳播媒介形式接收新聞信息的方法。一個結論為:廣播新聞編輯工作與社交媒體的關聯程度正在不斷提升。除了能夠滿足人們“充分利用零散時間獲得信息”之外,以社交媒體為代表的媒體發展環境與過去相比,主要的區別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
其一,社交媒體以互聯網為基礎,所謂“互聯網是有記憶的”對廣播新聞編輯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即新聞信息的真實性必須得到保證。換一種說法,在社交媒體成為主要信息傳播媒介的當下,廣播新聞編輯的“創新性”只體現在新聞傳播形式和內容制作方面,新聞信息本身依然需要保持原貌。具體而言,媒體工作者獲取第一手新聞材料之后,必須驗證來源及內容的真實性,絕不能為了獲取流量而轉發未經證實的新聞,否則便有可能涉嫌造謠傳謠。比如,在最近幾年內,很多社交媒體用戶以“受害者”的身份編寫網絡小作文,內容無外乎自己受到了不公正的待遇,希望借助輿論的力量討回公道。由于這些“小作文”極具煽動性,容易在短時間內迅速撩撥公眾的情緒,故在短時間內便被大量轉發。而在“轉發”的人群中不乏知名網絡大V和新聞媒體工作者,甚至一些官方媒體也參與其中。事實上,很多社交媒體用戶面對某些熱點事件時,如果自身缺乏分辨真假的能力,便會以“XX官微是否轉發”作為評判標準。如果這些官方媒體轉發,則消息大概率是真實的;如果這些官方媒體沒有轉發,意味著消息的真實性有待確認。但問題在于,這種判斷方式并不可靠。事實上,在過去數年內,已經不止一次出現“官方媒體、大V下場站臺,最后發現轉發消息不實”的事件。這類事件產生的不良結果是人民群眾對官方媒體、某些知名新聞從業者、媒體人的信任程度逐漸下降。所謂“互聯網是有記憶的”則表現為,這些知名媒體人、新聞從業者、網絡大V在之后發布某些觀點時,其之前的言論會被某些有心網友“扒出來”,其前后矛盾的言論會進一步引發受眾的反感。由此可見,在融媒體時代,由于互聯網是有記憶的,媒體從業者、廣播新聞編輯人員在數年、十幾年前發布的某些言論并不會在時間的作用下自然消散,而是會成為互聯網永久的記憶。廣播新聞編輯人員必須對互聯網社交媒體的這種新型特點進行深度分析,在編輯、轉發新聞消息時,務必確認信息的來源及真實性。確認無誤后方可轉發,這便是對當下媒體發展環境的創新認識。
其二,廣播新聞觀點的創新與借鑒。在社交媒體逐漸興起并發展之后,現階段,我國國內應用最廣泛、互動性最強的社交媒體是新浪旗下的微博平臺。其他社媒平臺還包括微信公眾號、小紅書、知乎等[4]。在傳統時代,很多報刊、雜志發表的評論文章并非全部由專業的媒體人原創。很多社會人員會基于自身經歷撰寫文章,之后郵寄到報刊雜志社,由專業人員編輯、修改后發表。這種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沿用至今。但更多的情況是,一些經常混跡于社交媒體且理論扎實的人在完成評論文章的撰寫之后,會直接發布在自己的社交媒體賬戶之中,之后圍繞其中的某些觀點與廣大受眾進行討論。所謂“理越辨越明”,在良性討論的促進下,很多人會受到教育,會以更加全面的視角分析問題。綜合來看,這種新聞觀點形成、傳播的方式已經呈現出代表性,即觀點初步形成于某個人,在與其他人分享、討論的過程中會逐漸得到完善。實際上,這個過程在很大程度上彰顯了網絡社交媒體的正確利用模式,即一個觀點被提出,多人相互討論,不斷補充及不斷完善。對廣播新聞編輯人員來說,這種全新的、以“互動”為主的新聞生成、編輯方式在過去只是雛形,且能夠成為討論對象的人只集中在媒體單位內部,在當今社會卻已經成為常態。基于此,廣播新聞編輯人員必須明確這些“新元素”,只有不斷提高認知水平,才能使編輯的內容具有高的深度。
在融媒體時代,廣播新聞的編輯模式同樣需要探索創新,最終目標是為受眾提供全新的體驗。對媒體單位而言,基于此項觀念培養廣播新聞編輯創新理念的可行性方法如下。其一,不可“閉門造車”,而是應該廣泛學習國內外廣播新聞、電視節目的新型制作思路,首先實現“引進來”。比如《中國好聲音》等綜藝節目制作形式誕生于國外,由我國地方電視臺通過購買版權的方式引入國內,之后與享譽全國的知名音樂人合作,至今已經創作了多期,引發了人民群眾的廣泛關注。其二,在激發創新思維后,圍繞中華民族的悠久歷史,創造出具有中國特色的廣播電視節目,進而與外國同行進行文化交流。比如,在央視出品的大型音樂文化節目《經典詠流傳》的舞臺上,著名音樂人子曰秋野以我國近代詩人夏承燾所作的《過七里灘》原詩為詞,以吟唱的方式創作出了一首意境深遠、發人深省的音樂作品。子曰秋野在之后的采訪中表示,中國傳統文化是中國人骨子里的東西,是中國人的“根”之所在。從這個角度來看,現代廣播新聞、電視節目的“創新”應該得到廣義的理解,即“舊”與“新”都是相對的。因此,“創新”的形式多種多樣,只要勇于探索,給受眾耳目一新之感,就能夠從中有所收獲,那么這種廣播新聞或電視節目便具有存在的價值。總體而言,媒體單位在培養廣播新聞編輯人員的創新意識時,可嘗試各種各樣的“新”,應當不拘一格,盡量避免思維定式。
上文提到,融媒體時代的社交媒體的主要特點之一是互動性更強,受眾在接收到廣播新聞、看到各種類型的新聞節目之后,會在評論區留下各式各樣的意見[5]。對于廣播新聞編輯人員來說,這些受眾的評論是極其難得的反饋信息。無論是觀點明確的建議,還是支持愛豆的“注水”言論,都可以經由大數據分析技術,總結出潛藏的客觀規律。因此,培養廣播新聞編輯人員創新意識的另一個側重點為對受眾反饋的信息必須做到“耐心收集、分別梳理、細致總結”。如果能夠真正重視這項工作,便可以在廣播新聞編輯改進的過程中做到有的放矢。具體的改進成果會實時呈現在受眾面前,當受眾感到被尊重時,廣播新聞的受關注程度、電視節目的受認可程度都會提升,這對新聞媒體行業的整體發展大有裨益。
綜上所述,在融媒體時代,智能手機已經成為人們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設備,人們獲得新聞信息的主要方式便不可避免地發生了重大變化。其中,社交媒體的出現具有里程碑的意義。其原因在于,社交媒體的功能強大,能夠支持發布各種形式的新聞信息。如人們習以為常的文字與圖像新聞、音頻廣播新聞、電視視頻新聞等均可通過社交媒體發布,且在傳播、互動評論方面均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是其他媒體形式所不能比擬的。在這種情況下,廣播新聞編輯的工作模式必須向社交媒體方面靠攏,在“多元化互動”及“尊重受眾”的基礎上,在工作模式、工作內容方面不斷推陳出新,才能真正滿足受眾的需求,真正做好廣播新聞編輯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