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婭萍
(曲靖市沾益區融媒體中心,云南 曲靖 655500)
隨著互聯網技術的快速發展,媒體融合已經成為新時代勢不可當的潮流,在社會的發展中迅速崛起了一批又一批互聯網社交平臺以及自媒體平臺,比如網絡廣播、手機電視、網絡電視、數字雜志、數字報紙、數字廣播、觸摸媒體等等,多種新媒體業態形式讓人眼花繚亂,這些新媒體在媒介形態及表現方式上均顯示出了自身的優勢,較好地滿足了不同受眾對新媒體信息傳播的需求,采用多種傳播平臺、多個傳播載體和傳播渠道進行信息的生產和傳播。在融媒體時代,作為傳統媒體記者,要實現成功轉型,就要從多個方面進行嘗試,積極應對融媒體時代對傳統媒體記者帶來的挑戰。
在互聯網技術和移動技術飛速發展的新時代,信息傳播方式更加多元化,受眾也要求從多個方位和多個層次將信息的內容展現出來,這就要求媒體人從多個角度進行新聞信息的融合性生產、傳播和應用。融媒體不但包括報紙、廣播、電視、衛星通信等傳播工具,而且還包括接收信息的感官,比如接收信息過程中的聽覺、視覺和觸覺,通過算法和大數據技術,根據受眾的具體需求,選擇合適的媒體形態和信息傳播渠道,盡可能擴大信息的傳播范圍。融媒體基本已經實現了信息全過程的記錄和傳輸,多個角度和多個方位呈現出了信息的真實性,受眾可以通過手機、 iPad等多種智能終端進行信息閱覽,從而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信息的傳播門檻,每個人都可以是媒體,都可以進行信息的傳播,在這樣的環境下,信息傳播無處不在。融媒體時代,為受眾帶來的體驗和服務更加精準,同時釋放出了更強大的效能,在信息傳播的過程中,將文字、圖片、聲音以及圖像等多種資料進行了交叉綜合疊加,所以也可以認為融媒體的形式其實也是多個媒介類型之間的融合,其信息的呈現內容體現出了融媒體運營的優勢,媒體記者根據受眾的不同需求,對信息的采編流程進行重組,通過應用多種不同的信息傳遞方式,很好地滿足了受眾對信息的需求,不但兼顧了社會效益,并且還幫助媒體機構實現了經濟效益的最大化。
在融媒體時代,傳統媒體記者所面對的媒體格局發生了極大的變化,比如一些社交媒體瘋狂地吸納粉絲,通過利用人工智能技術、算法技術,根據受眾的喜好和個性向其精準推送各類新聞信息,導致傳統媒體的受眾逐漸減少。在融媒體時代,社會輿論的形成機制更加多樣化,傳統媒體記者面臨的風險增多,工作難度系數增大。受眾對新聞信息產品的需求不斷提高,并且要求媒體記者生產出更加優質的新聞信息,促使新的信息能夠帶來正能量。但是對于傳統媒體記者來說,由于對新媒體新聞信息生產過程以及傳播方式不熟悉,可能會無法滿足受眾的需求。
在融媒體環境下,傳統媒體記者要想不被時代淘汰,就要更加勇敢地接受融媒體時代格局變遷以及娛樂生態環境變化所帶來的挑戰,積極向融媒體記者轉型,履行新時代新聞工作者的職責和使命。在媒體格局變遷的新環境下,要積極與新媒體進行融合發展。這是因為在融媒體時代,越來越多的受眾轉移到了互聯網自媒體中,導致媒體格局發生了明顯的變化。因此,作為媒體記者,要充分意識到受眾在哪里,哪里就是新聞輿論的陣地。要讓黨的路線方針政策逐漸進入到每一個家庭中,讓主流價值觀更好地引導社會輿論。作為傳統媒體,一方面要主動抓住互聯網發展的優勢,加強融媒體人才隊伍建設以及硬件建設,整合新聞信息的傳播渠道,采用一種全新的方式走入到公眾的視野中,重新成為受眾獲取新聞信息的主要選擇;另一方面,傳統媒體記者要主動與新媒體進行融合發展,積極探索應用社交媒體和互聯網自媒體平臺,在認知中實踐,在實踐中認知,將認知與實踐充分地融合在一起,在認知和實踐中找到融媒體發展的特征,對每一個新聞傳播的平臺與載體進行深入的分析和研究,掌握每一個新聞傳播平臺的具體規則,努力加入其中,向受眾傳播黨和政府的聲音,向人民群眾傳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積極掌握百姓的訴求,并為其提供針對性的新聞信息。
比如,早在多年前就流行的QQ空間、微博、微信朋友圈,而近幾年來又開始流行微信公眾號,作為傳統媒體記者要充分意識到這一輿論場所的遷移。隨著互聯網自媒體平臺的出現,逐漸誕生了百家號、企鵝號、頭條號和大魚號,各個平臺開發的手機自媒體APP,如今日頭條、百度網頁資訊、騰訊新聞、UC瀏覽器網頁資訊,以及近兩年來流行起來的抖音APP、快手APP、西瓜視頻等,每年都在以超大規模吸收粉絲。作為傳統媒體記者,對這種新媒體的發展趨勢極為震撼,也感受到了傳統主流媒體被逐漸冷落。所以傳統媒體記者要盡可能接觸新媒體平臺,對網絡媒體平臺的內容審核、分發、推薦機制以及平臺作者的運營機制等進行深入的研究和分析,并進行實踐操作。例如,筆者最早是傳統媒體記者,近幾年來通過不斷努力分析,目前已成為國內最大新媒體平臺今日頭條的作者,個人視頻專欄被微信團隊以及西瓜視頻團隊邀請進駐了多個視頻APP,充分利用融媒體傳播的優勢,成功地實現了從傳統媒體向融媒體轉型。
在融媒體時代,每個人都可以是自媒體,而移動終端也成了每個人的話筒。在這個大環境下,傳統媒體要在激烈的媒介競爭中取得優勢,就必須要求傳統媒體記者把握好新聞信息的時效性。也就是要把握好新聞信息傳播的時機、力度、分寸和效果,從而能夠更好地應對新聞生態環境的變化,進一步提高新聞信息的輿論引導價值。在融媒體時代,公共輿論廣場中眾生喧嘩,作為新聞記者,首先要具備良好的職業道德,向人民群眾傳達黨的聲音,在此過程中需要圍繞中心、為人民群眾服務,意識到自身職責的重要性,及時抓住受眾對新聞信息的關注點,把握好新聞信息的采訪時機和發布時機,讓該熱的新聞迅速熱起來,讓該冷的新聞迅速冷下去,通過充分發揮自身的專業性,將該表達的新聞信息一次性表達清楚,利用新媒體平臺矩陣,打造融媒體時代輿論導向的風向標,做好輿論導向的指南針。
比如,在抗擊新冠疫情期間,作為傳統媒體的新聞記者,筆者積極參加了本地電視臺組建的抗疫突擊隊,并且在今日頭條和本地頭條等多個新聞媒體平臺發表了多條視頻稿件,內容包括抗擊疫情的最新消息、相關部門最新出臺的抗擊疫情的方針政策、本地最新的疫情防控報告、抗擊疫情相關物資信息、抗擊疫情的一些代表性人物以及事跡等。在進行新聞報道的過程中,把握好了新聞信息的分寸,突出了新聞信息的重點,充分發揮出了新聞信息的導向性價值,將這些信息通過互聯網新媒體平臺在第一時間進行發布,本土受眾瀏覽量迅速增加,贏得了受眾的一致好評。
傳統媒體記者向融媒體轉型,在前期可能會遇到多種困難,但是只要付出較多的精力和時間,敢于走出來,不故步自封,積極轉變自身思維模式以及思想觀念,就能更好地適應融媒體發展的節奏和方式,就能夠更好地服務每一位受眾。相較于傳統媒體,融媒體新聞信息的采訪、編輯、審核以及發布等流程都有著極強的時效性,信息發布更加便利,但越是如此,傳統媒體記者的心中越要牢記新聞工作者的職責和使命,在傳統媒體向融媒體轉型的過程中堅持新聞專業主義。總而言之,面對輿論生態變化的融媒體時代,傳統媒體記者要想實現成功轉型,就要把握好新聞信息的時效性,提高新聞信息的輿論引導價值。
在融媒體時代,自媒體平臺已經成為全民進行互動的主要平臺,越來越多的受眾可以直接通過手機等移動終端設備,在極短的時間內進行新聞信息的生產和傳播,而且可以包括圖片、文字、音頻以及視頻等多種形式,從而為受眾提供更多的選擇。媒體記者是生產新聞信息的專業人士,在面對大量的新聞信息和多元化的聲音時,一定要增強自身新聞作品的競爭力,讓自身的作品在眾多的新聞作品中脫穎而出,讓更多的受眾認同并且刷屏,這樣才是真正提高了新聞信息的影響力。隨著新聞輿論傳播影響力的不斷增強,記者的身份、媒體平臺的量級,以及職務級別都不是決定新聞傳播影響力的因素,只有新聞信息的內容才是決定其傳播影響力的主要因素,比如新聞內容中所描述的事情的過程、包含的道理和情感等都是擴大受眾范圍的重要因素,只有具備這些,做出來的新聞信息才能受到更多受眾的青睞。所以說作為傳統媒體記者,面對受眾需求逐漸提高的融媒體新環境,依然要堅持“內容為王”的原則,保證新聞信息準確、真實、豐富,從多個方面讓受眾形成情感共鳴,充分發揮出新聞信息團結人民、鼓舞士氣的作用。傳統媒體記者要做出內容更加優質的新聞信息,還要積極開展社會調查,走入基層,深入人民群眾的生活,更加詳細地了解受眾的生態環境,深入了解互聯網戰場,將線上與線下進行結合,挖掘新聞題材,不斷提高自身發現新聞的能力,從而將媒體記者對新聞信息的敏銳性、對新聞信息的敏感性充分體現出來。在把握新聞信息時效性的基礎上,進行新聞內容的策劃,不斷提高自身新聞信息的表達及呈現能力,在能夠寫好紙媒新聞稿、廣播新聞稿以及電視新聞稿的同時,還能夠做好網絡新聞稿的撰寫工作,當然還要不斷提高自身攝影、攝像以及新聞版面制作水平。
新聞媒體是黨和政府的喉舌,也是黨和人民群眾之間的傳話筒,所以傳統媒體記者在面對復雜的融媒體時代背景時,一定要不斷強化自身的社會責任,做好黨的新聞輿論引導工作,落實黨的路線方針政策,積極推進黨和國家各項事業的發展,增強各族人民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在融媒體時代誕生的自媒體良莠不齊,每天甚至每時每刻都有海量的新聞信息在自媒體平臺中被傳播,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受眾對信息的判斷力。作為傳統媒體記者,要想不斷提高新聞輿論的公信力,毫不動搖地堅持黨的基本原則,積極踐行馬克思主義新聞觀,堅持正確的輿論導向,在進行新聞信息制作時,要圍繞中心,服務大局,在向受眾進行信息傳播的過程中要找準自身的坐標和定位,積極響應黨的號召,在黨和人民需要的時候不缺席。在融媒體背景下,不管新媒體發生怎樣的變化,不論新聞信息的傳播方式和接收方式發生怎樣的變化,都要堅持新聞真實性的原則,在日常工作中,積極深入群眾,走向基層,轉變自身工作作風,通過與人民群眾進行深入的溝通及交流,掌握人民群眾對新聞信息的需求,采用多種方式為黨和人民架起有效溝通的橋梁,進一步贏得黨和人民群眾的信賴。傳統媒體記者在轉型過程中要恪守新聞工作者的職業道德,堅決抵制有償新聞、虛假新聞,不斷提高自身的職業道德水平,忠誠于自身職業以及行業,在工作中有責任、有擔當,做一個干凈、純粹的新聞工作者。
在對我國新聞傳播歷史進行分析后發現,新聞傳播形式的改變其實也是我國媒介技術不斷發展的結果,新技術的應用在很大程度上改變了新聞傳播的方式,也體現了我國媒介技術的改革歷程。目前,我國的主流媒介在新聞傳播方面得到了迅速發展,新聞傳播技術也在不斷更新,從傳統新聞媒體的報紙、電臺、電視等,逐漸轉移到了互聯網平臺。媒介的變化也在一定程度上引發了連鎖反應,比如在經濟領域,在新媒體的沖擊下,傳統媒體的用戶嚴重流失,大部分傳統媒體經營業績逐年降低;在文化領域,新媒體的出現直接促使新聞信息的生產個人化,將新聞信息的受眾變成了用戶,其主要的傳播方式是利用高科技技術(算法技術)向重點人群進行精準推送,這樣一來,就在很大程度上改變了新聞信息的傳播形態,甚至改變了新聞受眾對新聞信息的偏好。
總之,在融媒體環境下,傳統媒體記者在面對新媒體帶來的挑戰的同時,也要意識到新媒體帶來的發展機遇。在此基礎上,新聞記者要進一步推進自身的轉型發展,進而推動自身媒體的轉型發展。這需要傳統媒體記者轉變舊有的工作理念、革新工作方法。積極學習新技術,以及新媒體新聞信息傳播的形式,盡可能走在受眾的前端,為新聞信息的傳播創造一個新的業態,不斷完善和改進自身的工作方式,將自己發展成為一個更加優秀的復合型全媒體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