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璇月
(貴州省銅仁市廣播電視臺,貴州 銅仁 554300)
在全媒體背景下,不同傳媒的交流機會越來越多,傳統電視新聞記者不僅有了更多展示自己能力的舞臺,而且增加了對同行新興觀點的了解機會。傳統電視新聞媒體記者的轉型需要結合時代的發展變化,同時保持自身工作的嚴謹性,將此作為轉型的標準。在全媒體時代,電視新聞記者轉型的初衷在于,在順應時代發展的前提下,為受眾提供更好的信息服務,加快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步伐。
全媒體時代與傳統媒體時代不同,傳統媒體的電視新聞記者應學習多媒體技能。結合當前的全媒體發展情況進行分析,筆者認為,應注重培養記者的視頻處理能力、制圖能力,提高新聞內容編輯能力,以此確保在全媒體時代仍舊能夠具有較強的工作能力,可以適應當前媒體的發展。在全新的歷史時期,社會生活節奏不斷加快,而傳統的新聞編輯、播報方式是生硬的說教與強加的觀點,這勢必會使受眾產生反感,進而導致受眾會去其他平臺觀看新聞節目[1]。因此,在全媒體時代,記者應注意學會用隱藏的方式表達自己的觀點,而并非直接將自己的心聲以直白的方式表達出來,這不利于受眾接受。可通過相對隱蔽的方式表達觀點,通過電視畫面及文字內容,讓受眾不自覺地接受自己的立場,理解新聞意圖。而這都需要新聞記者具有編輯新聞、整理新聞圖片及內容的能力,才能更好地制作出合規、合理、合情的新聞內容。在全媒體時代,傳統的電視新聞記者還需要掌握靜態攝影技術,將搜集到的素材進行全面的整理與制作。
例如,可以選擇與主題內容相符的圖片,并對圖片的內容進行處理,再根據自身需要的格式,對圖片內容加以說明,以此有效增強報道的真實性、完善性,讓受眾能夠很快地了解到新聞報道內容。在制作視頻環節,需要在編輯軟件中導入自己搜集到的視頻內容,再將視頻內容進行剪輯,確保視頻內容更具連貫性,也可以將Flash動畫與視頻內容相融合,以此豐富視頻內容,確保視頻節目的豐富性,提高視頻內容的可觀賞性。對于視頻與圖片相融合的新聞,應先明確報道內容,再通過后期制作,確保新聞內容更加合理。
全媒體時代為新聞播報提供了更廣闊的平臺,新聞記者在新聞報道過程中,需要以文字的形式表明自身對新聞事件的立場、看法、態度,并確保信息中蘊含有潛在信息,而這些內容都需要新聞記者以文字的方式進行呈現。學者奎因指出,“新聞工作者的根基是文字。”因此,作為一名電視新聞記者,應具備的基本能力即新聞的寫作技能,尤其在全媒體更加關注畫面內容的情況下,對文字功底有了更高的要求。即使有豐富多彩的畫面作為支撐,也應通過合理的文字描述確保新聞內容的生動性。應明確,再美觀的畫面自己也無法“說話”,因此,也更凸顯出新聞語言的重要性[2]。電視新聞的時間并不長,而通過精準的字幕、旁白,能夠讓受眾通過聽和看更好地了解到新聞的主題內容。而且文字解釋新聞內容這種方式趨于口語化,文字方式也較為靈活,這種語言表達方式,相比較而言,傳統層面“咬文嚼字”的新聞播報方式,更具真實性意義,能夠更好地為受眾提供新聞服務。
再者,當前處于全媒體背景下,記者的寫作方向更應進行拓展,記者需要具有不同稿件的寫作能力,具有跨媒體的寫作素養。任何新聞事件都能通過不同的媒體進行報道,但媒體的形式決定了實際報道的方式。因此,電視新聞記者應注意學習不同媒體的語言組織方式以及文字播報格式。例如,通過網絡媒體開展的專題報道,可以定時對新聞節目內容進行更新,從而利于受眾能夠在自己方便的時間觀看新聞內容。而電視臺的節目都是按照固定的時間進行播放。因此,新聞記者能夠有足夠的時間進行新聞稿件的準備,但若遇到現場直播的情況,就應對新聞內容進行同步報道。
日益興起并迅速普及的新媒體,使傳統媒體的發展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戰,其之前的“霸主”地位也不復存在,這也意味著隨著全媒體模式的進一步滲透,傳統電視新聞記者的職業轉型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而這也是提高電視新聞節目質量的助推劑。電視新聞記者應注意突破自我,轉變墨守成規的消極心態,培養互聯網思維意識,致力于創新、轉型[3]。新聞記者應善于抓住時代的發展機遇,對新媒體的各類優勢資源及技術進行運用,創新新聞節目內容,確保電視媒體的影響力能夠獲得不斷提升,也應保證自身可以在全媒體時代成為一名“全能型”具有互聯網思維意識的記者,確保電視新聞內容可以更好地服務受眾。同時還應注意,在互聯網、區塊鏈、云計算、大數據等技術進一步獲得發展的背景下,信息傳播的特點呈現為精準化、碎片化、大容量、高速度,使傳統層面的單向傳播模式被突破,呈現出發散傳播、多向傳播的形式,在極短的時間內,信息受眾能夠以幾何倍數增長。傳統的網站、電視、廣播、報紙等不再是傳播的主要渠道,而手機客戶端、微云、微信、微博、“中央廚房”等新型媒體不斷完善。因此,在全媒體的時代,傳統電視新聞記者應通過流程再造進行轉型。記者應具有較強的移動優先播報理念,應提高專業化的技術能力。
例如,新聞記者應與新聞現場的情況相結合,對發布稿件的順序進行確定,應及時通過移動端進行發稿。且無論視頻、圖片、文字都應秉承將最大亮點進行突出的原則,以短、平、快的形式播報,從而在有限的時間內呈現出最大的新聞價值。然后,可以結合新聞價值的大小進行分析,通過適配采訪內容,在成稿后將新聞內容再推送給其他平臺,這種方式能夠最大限度地確保新聞的傳播效果。還應注意新聞在發生過程中,記者要做好現場連線、現場直播工作,錄制短視頻、拍攝照片,所以記者應提高自身的攝像能力,可以熟練使用各類的新媒體器材,能夠根據不同題材的新聞,如精品新聞、深度新聞、重大新聞,完成新聞的采寫、編輯、拍攝、錄制,確保新聞內容更適合通過全媒體播報。
傳統的電視媒體,其播報方式大都以單向輸出為主,受眾觀看的節目是電視臺單方面推送的,這也說明記者處于主導位置,而受眾處于從屬位置。而在全媒體背景下,電視新聞記者應注意對新媒體的優勢進行利用,確保傳統媒體與新媒體能夠實現資源共享,從而為傳統電視媒體的發展注入新鮮血液。在全媒體時代,受眾的主體地位得到凸顯,而全媒體平臺也為受眾提供了能夠自由選擇觀看節目的條件,電視媒體也應嘗試這種風格,強化與受眾的互動,以此提升受眾的黏合度,確保受眾能夠更好地參與到節目中[4]。應明確的是,全媒體時代信息的傳播渠道顯著增多,網絡上存在海量的信息資源,這在信息資源共享的基礎上,也導致良莠不齊的信息干擾受眾的思維。所以,受眾接收信息具有多樣性、隨機性的特點,而且受眾的思想意識不同,觀念也千差萬別,因此受眾選擇的信息內容具有較大的差異性,其信息需求也具有較強的多變性特點,選擇信息時會出現明顯的主觀傾向。結合新聞心理學進行分析,人的情緒受到需求的影響,能夠滿足受眾情感需求的信息,會使受眾樂于接受,反之無法滿足受眾情感需求的信息,受眾自然會將其排斥在外。這也說明全媒體時代,受眾的信息選擇具有自主性。在傳統媒體時代,受眾只是被動接收新聞內容,卻無法表達自身的想法,而全媒體改變了這種方式,受眾能夠通過真人訪談、短信互動、微信公眾號、熱線電話、現場直播、短視頻平臺互動等方式表達自身的想法,與媒體進行交流。這種互動溝通的模式,能夠滿足受眾表達情感的需求,自然會讓受眾更好地理解新聞內容,實現自身的情感表達。
因此,電視新聞記者在制作節目的過程中,應注意節目的內容策劃以受眾能夠接受、喜歡接受的內容為創作基點,并結合受眾的情緒變化,不斷創新報道內容,確保節目能夠更好地為受眾服務,確保節目內容可以更加貼近受眾。再者,尤其需要注意確保受眾也能更好地在信息傳播中發聲,根據受眾的需求,為其提供發布意見的渠道,為其評論不同的新聞事件創設平臺。在全媒體模式下,媒體人應以引導者的身份對受眾的情緒進行調動,做好與受眾的溝通工作,確保受眾成為信息傳播的主角,而媒體的職責則是做好為受眾服務的工作。
在全媒體時代,不同媒體間的交流越發緊密,而電視新聞記者的轉型,也可以參考多元化的信息傳輸渠道,確保擴大傳播范圍,增強新聞工作適應性。傳統電視新聞記者應在工作中不斷提升自身獲得新聞信息資源的能力,確保從縱深的角度吸引受眾的關注,更應注意當前受眾獲取新聞信息的習慣,進而轉變傳統媒體的播報風格,構建全媒體播報交流互動平臺。比如,可以注冊視頻賬號、微博賬號、公眾號,構建獨立的網絡新聞運營平臺,也可以建立專屬的新聞網站,確保網絡板塊報道能夠以獨立的方式進行運營[5]。在全媒體時代,強調的是全民皆媒體的理念,這不僅涵蓋了社會領域,也包含了新環境下新聞記者領域,所以在這個全民皆主播的時代,對新聞記者的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聞記者必須有自己突出的專長,才能不被時代所拋棄。
例如,央視搭建的“央視新聞”網,是一種全新的新聞信息傳播載體,這也標志著傳統層面的新聞記者與新興的網絡平臺實現了融合,使得傳統的電視新聞記者逐步轉變為網絡新聞記者,其工作職能在于對新聞模塊進行運營,而且借助網絡的力量,也增強了新聞傳播的時效性、實效性。
再如,“今日頭條”這種新興的網絡傳媒,其中有大批的電視新聞記者入駐,而這部分記者具有豐富的社會資源及新聞采訪經驗,可以利用網絡平臺注冊獨立的新聞運行賬號,播報自己采編的新聞內容,也可以重新整理社會熱點新聞,這會增強新聞播報內容的自主性,也可以使新聞節目內容更具個人特點,在新聞主題不變的情況下,突出了新聞的多元化表達特征。
在全媒體背景下,每個人都可以發布視頻,這使得新聞內容更為全面,也反映出全媒體時代新聞內容更具包容性,而新聞記者若想在這種情況下更好地實現轉型,需要通過創新思維引導自身的發展,制作出更多、更好、更加適合當前受眾觀看的新聞節目。而且,還應對新聞內容進行持續跟進報道,確保新聞有始有終。在當前的全媒體時代,人人皆為主播,但部分人責任意識不強,播報新聞只是為了蹭熱度、為了博流量,但傳統媒體的新聞記者應具有職業操守,秉承為社會服務、為大眾服務的原則,堅持播報真實的新聞,并做好大眾輿論、輿情的引導工作[6]。同時,電視新聞記者應明確,播報的內容要以受眾的需求為導向,在確保采編真實性的基礎上,更好為受眾服務。尤其對于受眾關心的問題,應進行連續播報,直到新聞內容幫助受眾解決問題為止,杜絕個別自媒體播報內容有頭無尾、有始無終,這才能夠在為受眾提供滿意新聞內容的同時,更好地幫助受眾解決實際問題。而且還應通過這類新聞節目,有效維護自身的公信力,做受眾的貼心人,讓受眾能夠在遇到困難時,能夠首先想到可以找傳統電視新聞記者幫忙。還需要做好傳統媒體與新媒體相結合的新聞播報,以傳統文字與圖片組合的方式在傳統電視媒體進行播報,以文字、圖片、視頻互動組合的模式利用新媒體做好新聞播報,以此通過全媒體平臺,更好地傳播新聞內容。
例如,在為受眾播報民生新聞的過程中,應注意新聞內容的連貫性,大部分民生新聞內容都不會通過一期節目就能解決問題,而是應通過連續報道,才能逐步使播報的內容清晰、明朗。比如頂樓漏水問題、小區衛生環境臟亂差問題、老舊小小區改造問題、電梯限時使用問題、小區內外售賣聲擾民問題等,通常這些都是老大難問題,不可能通過一期節目就可以得到妥善解決。所以,電視新聞記者應秉承為人民服務的思想,堅持對這類民生類新聞進行跟蹤報道,必要情況下可以直面問題,深入現場與當事人進行溝通交流,并為受眾提供網絡交流互動平臺,受眾可以將自己的困難在網絡上反映出來,以此建立完善的信息服務渠道,從而使記者能夠盡最大努力幫助受眾解決實際生活困難,這種新聞節目才能得到受眾的認可,也可以促進傳統新聞媒體記者的順利轉型。
綜上所述,在全媒體時代,新聞媒體的發展格局更為明朗,任作為名傳統媒體的電視新聞記者,若想適應時代發展,不被時代所淘汰,必須要進行轉型。電視新聞記者可以借助自身積累的資源,利用全媒體打造全新的新聞工作平臺,確保新聞內容可以更好地適應網絡化發展,真正為受眾帶去更多的具有新聞價值的節目內容,繼續保持新聞媒體人的公信力,不忘初心,砥礪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