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昱靜 中國太平洋財產保險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分公司
秦宏波 上海市能效中心(上海市產業綠色發展促進中心)
張 渝 中國太平洋財產保險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分公司
鮑穎群 上海市能效中心(上海市產業綠色發展促進中心)
根據《國務院關于印發2030年前碳達峰行動方案的通知》,“十四五”期間,我國產業結構和能源結構調整優化取得明顯進展,重點行業能源利用效率大幅提升,綠色低碳技術研發和推廣應用取得新進展。這些成果的取得有利于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的政策體系進一步完善,而我國工業產業這些年在綠色環保方面的發展主要體現在以下幾方面:深度調整產業結構;大力發展綠色低碳產業;加快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建設綠色制造體系;推動互聯網等新興技術與綠色低碳產業深度融合。
綠色產業的發展離不開綠色金融的支持,2021 年11 月,工業和信息化部、人民銀行、銀保監會、證監會聯合發布《關于加強產融合作推動工業綠色發展的指導意見》,引導金融資源向工業高質量綠色發展匯聚,推動建設工業綠色低碳轉型與工業賦能綠色發展相互促進、深度融合的產業體系。綠色保險作為綠色金融的一部分,對保險行業也提出了更高的服務要求。
綠色保險是市場經濟中管理環境風險的工具。從狹義上來說,綠色保險主要包括環境污染責任險和巨災險;從廣義上來說,綠色保險是提供與氣候變化和環境污染等風險相關的保險保障及創新產品。但當前關于綠色保險尚未形成統一的國際規范,這表明綠色保險產品還存在著廣闊的探索與發展空間,其概念也需要在更多的研究與實踐中被定義及完善。
綠色保險可以被引申到更為廣闊的領域。具體而言,在保障生態安全與綠色發展、促進節能減排、實現氣候變化的適應與應對過程中,所用到的兼顧風險管控和資金運用的手段,都可以作為綠色保險的創新發展方向。
根據中國保險行業協會發布的《關于開展保險業聚焦“碳達峰、碳中和”目標、助推綠色發展情況調研的通知》,綠色保險功能類型包含環境污染風險保障類保險、綠色資源風險保障類保險、綠色產業風險保障類保險、綠色信用風險保障類保險、巨災/天氣風險保障類保險、環境友好行為類保險、綠色交通保障類保險等七類。
當前,產業綠色發展主要聚焦于應對氣候變化、產業結構升級、節能潛力挖掘、環保治理攻堅、資源綜合利用、綠色制造體系建設、數字技術應用、綠色低碳技術體系構建、綜合施策等領域。保險機構針對綠色產業,包括節能環保產業、清潔生產產業、清潔能源產業、生態環境產業、基礎設施綠色升級、綠色服務產業等,已開發出光伏項目保險、風電保險等產品。此外,還開發了生態環境碳匯保險、碳資產損失類保險、碳排放配額質押貸款保證保險等創新產品。針對綠色技術,保險機構已開發首臺(套)重大技術裝備保險、知識產權保險、重點新材料首批次應用保險、研發費用損失保險等產品。
目前,以環境污染責任險為代表的環保領域綠色保險發展較為迅速,但在碳減排領域,特別是面向新能源、高新科技、節能環保產業的綠色保險發展相對滯后,仍面臨諸多困難和障礙。在“碳達峰、碳中和”目標下,綠色產業領域加速發展,相關企業在發展自身的同時注重從收益及風險的角度合理評估,而這些產業所涉及的相關風險管理需求也會給保險行業帶來新的發展方向,催化保險行業加強綠色保險產品和服務創新。
綠色產業發展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產生了一大批優秀的綠色企業??傮w來看,綠色企業數量不斷增多,發展和轉型勢頭逐漸增強,綠色保險發展速度和體量也不斷增長,但兩者之間缺乏相應的信息共享渠道。目前,金融市場對綠色保險沒有統一的定義,有關綠色保險的界定標準不夠清晰,保險公司在業務開展中難以發現和識別市場中的綠色企業。國家層面出臺的《關于構建綠色金融體系的指導意見》和《綠色產業指導目錄(2019 年版)》,對綠色金融的定義、綠色產業的對象分別作出了明確表述,為建立綠色保險統計制度提供了基礎保障。但是保險機構發掘綠色企業、服務綠色企業成本較高,選擇和識別的難度較大,甚至陷入保險機構已經服務了綠色企業卻無法正確歸類到綠色金融的困境。
從綠色保險的市場發展規模和程度來看,綠色保險產品的供給和需求存在著“雙缺”的現狀。目前,我國的綠色保險產品主要以環境污染責任險為主,無法適應越來越廣泛的投保需求。在已上市的綠色保險產品中,尚無為實現“碳達峰、碳中和”起到保障、支持等作用的綠色保險品種,給企業在保險產品的選擇范圍方面造成了一定限制。同時,供需雙方比較難找到共贏點,企業“希望?!钡捻椖颗c保險公司“愿意?!钡捻椖坎黄ヅ?。保險公司通常比較喜歡“分散”的風險,而企業則更愿意投保風險較大的項目,對傳統節能環保領域風險低的項目購買保險產品意愿不強。
相比于普通保險,綠色保險的風險識別和量化難度較大,責任認定更加困難,客觀上增加了綠色保險產品的開發難度。比如,之前在以光伏、風電為代表的新能源產業蓬勃發展時期,由于風險識別等系列問題,保險賠付率居高不下。以光伏產業為例,隨著近年來極端天氣頻發,光伏電站的大規模損失事故幾乎年年發生。光伏行業的賠付率居高不下給保險公司的新產品開發造成很大壓力。當前,在“碳達峰、碳中和”實施過程中,氫能、儲能、碳捕集、碳封存、碳匯等新技術同樣存在風險識別和量化的難點,如何提供全面保障的保險方案,對保險公司的保費風險定價、各類風險識別新技術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保險的主要作用是通過多數企業的參保來解決少數企業的高額賠償負擔。但是,目前我國綠色保險規模小,企業參保比例少,難以實現風險的分散。企業對自己的社會責任定位沒有清晰的認識,對保險的風險轉嫁功能缺乏了解。例如,在環境污染責任險方面,大部分企業存在僥幸心理,保險意識淡?。灰坏┌l生大的環境污染事故,主要依靠政府承擔處理責任,排污企業不會有很強的風險意識和動力去投保環境污染責任險。從企業方面看,尤其在中、小規模企業中,由于經營成本預算有限,企業進行投保會增加其經營生產成本,因此,往往會忽略生產經營中有可能發生的環境風險。也因為如此,大多數中、小型企業往往會為短期經濟利益而選擇不進行投保。
通過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推進綠色保險業創新,加快綠色保險業體制機制、產品服務、商業模式等方面的創新。聚焦光伏、氫能、儲能、碳捕集、碳封存、碳匯等進行深入調研,識別技術研發、設備制造、設施運維等關鍵環節的風險點,研究開發有針對性的綠色保險產品。探索儲能保險、氫能源汽車保險、新材料保險、“零碳技術、負碳技術”知識產權保險、綠色增信保險等創新型產品,豐富綠色保險產品,完善綠色保險產品體系。
進一步加強綠色保險產品標準化、服務標準化建設,促進保險行業提升在綠色保險產品及服務方面的供給水平和公信力,促進保險承保端積累的環境風險管理技術和信息在更廣領域發揮作用。探索綠色保險統計、保險資金綠色運用、綠色保險業務評價等標準建設,更好地推動完善我國綠色金融標準體系。積極推動保險行業按照中國銀保監會發布的《綠色保險業務統計制度的的通知》對綠色保險范圍的界定,構建綠色保險業務統計及評價標準體系,促進綠色保險發展。針對合同能源管理等產業領域,探索保險和相關行業合作,共同建立覆蓋全產業鏈的風險管理“中國標準”。
綠色保險風險識別和量化是綠色保險創新開發的重點。綠色保險所針對的標的面臨的風險通常有極大的可變性,所以,承保人應充分借助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數字技術獲取所需的海量信息,設計出一款多贏的綠色保險產品。此外,應建立統一的綠色保險數據庫,在各地區逐步建立起集中收集與管理的并針對當地節能減排、環境侵害以及污染損害賠償等的開放平臺,為綠色保險設計、定價、承保、理賠等環節提供強有力的保障,提升綠色保險的專業性與科學性。
技術含量高是綠色保險的重要特征,無論是產品設計、事前風險評估,還是風險隱患排查、事后損失金額的理算,都需要綜合運用多個領域的知識。承保人應不斷提高綠色保險業務的水準,組建起專業的工作團隊,增強風險管理和風險識別能力,并且定期邀請相關領域專家對負責綠色保險的業務工作人員進行指導,組織他們學習相關知識,培養熟悉保險、金融、法律、節能降碳、綠色產業等知識的復合型保險人才。
應轉變財政補貼理念,將低碳環保直接補貼轉化為面向綠色保險的保費補貼,即向綠色產業全產業鏈提供保費補貼,鼓勵企業依靠保險分擔研發創新過程中的風險,利用保險穩健運營,充分發揮保險機制的杠桿效應。另外,應對保險機構和參保企業分別給予適當的稅費減免優惠,提高開辦綠色保險業務和投保的積極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