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金石,張奐奐
(北京聯合大學 師范學院,北京 100011)
教師職業能力,是指教師依照有關法律、法規和標準要求,順利完成相應教學任務所具有的知識、技能等內在素質或主觀條件。小學語文教師核心職業能力是衡量教師隊伍素質的重要特征,其涵蓋的內容主要包括教師的職業能力成熟度、教學策略、專業素養三個方面,三者的關系如圖1所示。

圖1 小學語文教師核心職業能力的構成要素
最早提出職業成熟度一詞的是Super,他認為個體完成與其職業發展階段相適應的發展任務的程度就是職業成熟度的內涵。后來經過Crites等人的進一步的研究,職業成熟度被明確為個體與其職業發展階段相對應的職業發展水平,表現在個體的職業選擇過程和職業選擇內容兩個方面,職業選擇過程包括個體的職業能力和職業態度。職業成熟度的研究是職業發展理論研究的進一步深入,對于推動職業心理研究的發展有著重大意義。[1]初等教育師范生的職業能力成熟度是衡量其是否具備未來從事小學教育教學能力的基本特征,成熟度越高,說明越接近從事小學教育的從業水平,反之亦然。
教學策略是教師素質結構的一個重要組成因素,小學語文教師在教學策略方面素質的優劣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教師解決教學問題能力的高低。教學策略指教的策略,就是根據教學任務的特點選擇恰當的方法。教學策略可以通過教學活動反映出來,而教學活動本身是前后互相聯系、互相貫通的整體。教學活動的每一個環節都存在著教學策略的運用和作用,以保證教學活動能夠順利地進行。教學策略的基本特征有指向性,操作性,整體綜合性、靈活性和層次性的特點。任何一個教學策略都應該指向特定的問題情境、教學內容和教學目標,規定了教與學的雙邊活動:第一,有明確具體的內容是實施具體教學活動的依據,可供教師和學生參照執行或者操作實用;第二,教學策略的選擇與制訂需教學方法、教學手段、教學組織形式等教學理論和經驗的綜合作用;第三,隨教學目標,內容和教學對象的變化呈現多種風格和特色;第四,側重具體教學目標的針對性,建立在元認知基礎上的教學監控等多層次策略發揮不同的功能。梅爾·卡斯帕(Maile Kāsper)根據訪談結果,指出教學策略應具有三個理論維度:課前策略,包括簡化策略和準備策略;課中策略,包括管理策略、動機策略、教學方法和指導策略:課后策略,包括評估策略、反思策略和補救策略。[2]
素養是個人經過后天學習獲得的知識、能力和信念等,是內在的綜合的整體。學科知識、學科能力和學科情意的統一體是小學語文教師實施高質量教學需要具備的專業素養。其中,學科知識的具體內容包括三個方面:學科思想方法知識、學科觀念知識和學科結構知識。學科能力則包括三個方面:基本的學科能力,提出、分析和解決學科問題的能力以及使用學科專業語言的能力(尤其指小學語文、英語等語言類教師)。學科情意指教師學習傾向與專業自我的綜合體。專業素養具有穩定性和內在性的特點,但不是經久不變的,它的形成和發展都依靠教師積極的自我建構,并在教學過程中表現出來。專業素養的三個成分不是互相孤立的,而是一個統一體的三個不同表現方面。學科知識是形成核心職業能力的基礎,缺乏學科知識的師范生當然不具備職業能力;反之,能力的發展決定著學科知識的掌握速度和質量。學科能力和學科情意也沒有絕對的界限。學科知識與學科能力是專業素養的兩大基石,承載著學科情意;學科情意將學科知識和學科能力二者貫通,并基于此形成。對小學語文教師而言,學科情意產生在教學過程中,是專業素養中的動力因素。
蘇敏在其研究中指出:小學教師語文核心素養體系分為人與符號、人與自我、人與社會三個向度,綜合表現為語言應用、學科整合、媒介融合、思維發展、審美創造、學會學習、人格完善、文化傳承、國際理解九個維度,具有語言性、整體性、融合性三個基本特點,是語文學科知識、能力、情意、態度綜合而成的立體體系。[3]作為一名小學語文教師,往往要在完成語文教學的同時還要兼任班主任的工作。因此小學語文教師班主任工作的勝任情況也值得重點關注。許鋒華運用扎根理論對小學班主任所需的素養深入研究,提煉出新時期小學班主任核心素養的維度與要點,包含三大維度和九大素養。三大維度指的是自主生長、兒童指導和班級建設。九大素養包括專業韌性、終身學習、實踐反思、學習引領、綜合鍛煉、激勵評價、溝通合作、組織領導和人文關懷。[4]
在能力本位的師范生教育中,對小學教師尤其是小學語文教師(在外國即是教授本國語的教師)應具備的能力的界定角度各有不同。布朗(Jerry L.Brown)及奧凱(Okey J.R.)的等級教師能力構想為大部分教育家所接受,二者將教師的能力分為實習教師能力、經驗教師能力和精通教師能力三級。[5]吉爾(Jill)等學者通過對有效教學的研究得出教師核心的專業能力構成:創設清晰且移情的學習環境的能力(Clear and Empathetic Learning Environment)、促進學生的積極參與的能力、迎合學生學習需要的能力、幫助學生找出學習結果、努力進行自我發展的能力。[6]Grossman和 Westera等認為教師職業能力包括教師的學科專業知識(subject matter knowledge)、教育內容知識、教和學的知識、課程知識、教學經驗和資格狀態。[7-8]在南非,Grobler和 Vander merwe通過讓1265名教師對74項關于“勝任教師做什么”的項目進行作答,得出教師能力的“學習環境”“教師專業承諾”“系統秩序維護(discipline)”“教師的教育基礎”“教師反思”“教師的合作能力”“教學有效性”和“領導風格”八個層面。道格拉斯·米勒(Douglas.Miller)等人將思考與計劃能力、導入能力、質疑能力、探究能力、鼓勵能力和學習能力等教育視做教師職業能力。艾斯坎達·阿貢(Iskandar Agung)指出,教師的能力由四個部分組成,即:教學能力、專業能力、社會能力和個人能力。其中,教學能力是指理解學生特點、設計和實施學習、評價學習成果、培養學生實現各種潛能的能力。專業能力是指對學習材料的廣泛而深入的掌握,包括對學校學科課程設置的掌握和對材料的科學性的掌握,以及對結構和科學方法論的掌握。[9]羅巴諾娃(N.N.Lobanova)定義了教師專業能力結構的三個成分:專業實體成分(關于研究人性的基礎科學的理論知識);專業活動成分(專業知識和技能,在實踐中證明);專業個人成分(確定教師作為一個人的地位和方向的專業個人素質)。雷尼加·扎基羅瓦(Ranija R.Zakirova)對小學教師職業能力的劃分與之頗為相似,他分為專業個人成分;專業信息成分;專業活動成分;動機成分。這兩位學者都著重強調了教師的個人素質,凸顯了人的價值。同時雷尼加·扎基羅瓦(Ranija R.Zakirova)還強調了動機對于教師核心職業能力的重要作用,突出了教師是活生生的人,靈活動態的人。教師的核心職業能力并非靜態的拼裝零件,而是和人的品德、人的性格相統一的和諧的整體。[10]
綜上,提高小學語文教師職業能力的策略可以歸納為以下兩點:一個是外在的培訓,一個是內在的人格提升。培訓是提高教師職業核心能力的重要武器。培訓可以提高教師的專業知識和專業技能,使之勝任自己的教學任務,不斷發展自己的職業。但培訓不是教師的自身行為,而需要借助外力得以實現,特別是借助學校環境。在此基礎上,筆者建議有關部門應認真考慮發展學校管理機制,滿足教師職業發展的需求。其次,內在的人格提升也是提高教師核心職業能力的重要手段。它決定了教師的認知、職業和教育取向。動機誘發職業活動,形成教育工作能力,對教育過程持積極態度,有助于表現出最佳的個人素質和職業素質。基于此,希望本文能為小學語文教師職業核心能力的研究帶來新的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