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海濤/中央財經大學黨委副書記、副校長
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是在中國共產黨成立一百周年的重要歷史時刻和“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交匯關鍵節點上召開的重要會議。會議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黨的百年奮斗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的決議》(以下簡稱《決議》),凝練了十條寶貴的歷史經驗,深刻揭示了“過去我們為什么能夠成功”“未來我們怎樣才能繼續成功”,其中“堅持黨的領導”“堅持人民至上”“堅持理論創新”被置于突出位置。作為國家治理能力的基礎和重要支柱,財政如何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中發揮更大作用是必須思考的具有時代意義的重要命題,而“三個堅持”則給出了重要指引。只有以“三個堅持”為引領,全力推進現代財稅體制改革,全力落實財政政策提質增效,全力構建中國特色財政理論研究體系,才能做好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宏偉圖景中的一塊單片,承載起新時代財政理應肩負的歷史使命。
自建國初期統一國家財政經濟工作開始,黨和國家領導人在歷次重要大會都會對財稅改革工作進行系統總結,并對下一步財政改革實踐作出重要部署。尤其是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財政改革順應發展階段和外部形勢的變化,不斷優化調整財政改革的目標和方向。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著眼“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戰略高度,作出“財政是國家治理的基礎和重要支柱”的重要論斷,提出建立現代財政制度的改革目標。黨的十九大報告在強調“加快建立現代財政制度”的基礎上,明確了深化財稅體制改革的目標要求和主要任務。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提出“健全充分發揮中央和地方兩個積極性體制機制”,以及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建立現代財稅金融體制”,則進一步對財稅體制改革作出了全面、系統的規劃和部署。正是在黨的堅強領導和正確引領下,我國在“十三五”時期基本確立現代財政制度框架,財稅體制改革取得顯著成就。
迎著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外部環境和我國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內部矛盾的復雜形勢,我國正式邁入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進軍的新發展階段,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成為必然要求,意味著必須置于大局中去謀劃下一步的財稅體制改革。歷史和現實都充分表明,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征,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最大優勢。因此,只有在堅持黨對財政全面領導這一堅強政治保障的前提下,才能引領現代財稅體制改革的全力推進,從而最大限度地發揮財政對推進國家治理能力和治理體系現代化的支柱作用。
“堅持人民至上”是《決議》總結出的第二條寶貴經驗,在這條中國共產黨秉承百年的根本立場和價值取向的指引下,不同歷史階段和發展時期的財稅政策都必須以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為出發點,以人民最終是否真正得到實惠作為檢驗財政政策成效的落腳點。因此,為了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上進一步發揮重要作用,財政應當以鄉村振興為重要契機,以財稅政策為核心工具,以跨周期調節促進提質增效,進而推動實現共同富裕。
共同富裕不是“少數人”富裕,也不是整齊劃一的平均主義,而是分階段有差別“錯步跑”,通過先富帶動后富,最終實現全體人民富裕,使全體人民共享發展成果。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已經實現了部分地區、部分群體的先富;黨的十八大以來,全黨通過決勝脫貧攻堅消除了絕對貧困。而現階段推動實現共同富裕的核心要義在于進一步縮小“三大差距”。因此,鄉村振興戰略是縮小城鄉差距的必由之路。財稅政策必須緊密圍繞這一抓手,有效激活鄉村內生動力,促進農村和農業現代化發展,顯著提高低收入群體收入,防止兩極分化的出現,推動社會公平正義與人的全面發展,從而實現共同富裕。
首先,充分發揮財稅政策的公共性。堅決以人民生活是否真正得到改善作為財稅政策落腳點,通過提升鄉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水平,推動實現幼有所育、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弱有所扶,切實提高廣大鄉村群眾的獲得感。其次,充分發揮財稅政策的引導性和協調性功能。緊密協調財稅政策與貨幣金融政策,利用財政資金引導、撬動社會資本,為鄉村振興提供資金保障。再次,充分發揮財稅政策對收入分配的調節作用。加大稅收、社保、轉移支付等調節力度和精準度,充分發揮三次分配作用,推動收入分配更加公平合理,著力增加農村低收入群體收入。最后,構筑產業興旺與人才振興的循環格局,為鄉村振興和共同富裕提供原動力。人才振興是鄉村振興的內生動力,產業興旺是鄉村振興的基石。要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扎實推進共同富裕,財稅政策就要將人才與產業協同適配,在多個關鍵點同時發力。
共同富裕是一個長遠目標,其長期性、艱巨性、復雜性的任務特性是對財政政策實施跨周期調節的內在要求。一方面,跨周期調節能夠有效理順財政政策的預期傳導機制,降低不確定性。在短期激發市場主體參與鄉村振興的積極性,在中長期也給予企業等微觀主體更大的主動權和更大的發展空間,促進政策在短期與長期的有效銜接,從而提升政策效能。另一方面,跨周期調節能夠提高財稅政策的資金效益。將財政行為活動內嵌于宏觀經濟周期中的若干小周期內,并結合鄉村經濟發展波動趨勢和涉農財政資金的引導、撬動情況,進行全面有效的跨周期預算績效評價。通過強化跨周期預算績效評價,突出跨周期財稅政策績效評價的長期性、全面性特征,從而提高鄉村振興和共同富裕財稅政策的科學性、有效性和財政資金使用效益,為人民“花好每一分錢”。
“堅持理論創新”被《決議》置于十條經驗中前三位的重要位置,深刻揭示了中國共產黨百年奮斗不斷取得勝利的一個重要密碼。縱觀新中國成立70年來的社會經濟發展歷程,正是源于財政理論不斷創新所迸發的生命力,才極大地推動了財政改革實踐。為了更好地滿足新征程中的財政改革需求,更好地服務于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現代化,財政必須堅持理論創新。為此,應重點注意以下兩個方面。
習近平總書記在2017年中共中央印發的《關于加快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的意見》明確指出,要“堅持馬克思主義在哲學社會科學領域的指導地位”。隨著我國財稅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化,西方主流的盎格魯—薩克遜學派財政理論對于我國的很多財政實踐問題缺乏解釋力的問題已經完全暴露。鑒于此,理論界通過對傳統財政學進行反思與批判,進一步厘清了政府與市場的角色定位,同時深入探索了國家與財政的關系,建立了如“新市場財政學”“國家治理財政論”“財政風險論”等一系列具有指導意義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財政理論。而這些理論最顯著的共同特征就在于堅持以馬克思主義及其中國化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作為最根本的理論基礎。該事實也充分表明,任何與中國基本經濟政治制度不相適應的理論學說在研究中國問題上都會降低其學術理論價值和實踐指導功能。
習近平總書記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中強調,“國外哲學社會科學的資源,包括世界所有國家哲學社會科學取得的積極成果,這可以成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的有益滋養”。中國特色財政理論創新當然必須合乎中國需要,同時還需要具備全球視野和世界發展眼光。任何有益于指導我國財稅改革實踐的理論觀點和學術成果,都應該吸收借鑒;任何故步自封,盲目抵制的做法都要不得。只有堅持包容并濟,內外兼修,才能符合財稅改革實踐的需要,從而促使我國國家治理體系在國際競爭中贏得更大的比較優勢,進而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作出新的更大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