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 青/湖北省統計局副局長、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教授

建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財政學界對中國財政的性質一直存在爭論,究竟是國家財政還是公共財政?為此,形成了兩種觀點:一種觀點認為國家財政是與計劃經濟相對應的一種財政形態,另一種觀點認為公共財政是與市場經濟相對應的一種財政形態。2013年,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公報指出,建立現代財政制度,開啟了建立現代財政制度的新征程。
近一百年來,中國的財政形態有戰爭財政、國家財政、公共財政、現代財政,均是建黨、建國以來財政分配形式的不同表現。在中國社會主義經濟發展的初期和中期,以及邁向現代化國家的過程中,財政必然會經歷這些形式。而這些財政的核心都是“以人民為中心”,都是“人民財政”。
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全面總結了百年來黨在發展過程中所積累的寶貴歷史經驗,以“十個堅持”深刻總結了中國共產黨始終立于不敗之地的力量源泉。其中,“堅持人民至上”居于十分重要的位置。回顧中國共產黨百年財政史,也充分體現了這十大經驗。特別要強調的是,財政事業一定要“以人民為中心”。中國共產黨的財政事業,就是人民的財政事業。
首先,中國共產黨人深受中國傳統民本主義思想的影響。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民本主義是基本的思想體系。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是對古代民本經濟觀歷史超越和時代升華的最鮮明體現。在古代,中國政治與經濟密不可分,“經濟”一詞本意就是經世濟民。中國古代民本經濟觀著眼于安邦定國,以“民生”為核心,以富民、養民為基礎。
如何處理國家財政與民眾的關系?《論語》中給出了解釋。哀公問于有若(孔子弟子)曰:“年饑,用不足,如之何?”有若對曰:“盍(何不)徹(十分之一)乎!”曰:“二(十分之二),吾猶不足,如之何其徹也?”對曰:“百姓足,君孰不足?百姓不足,君孰與足?”可見,孔子是中國歷史上反對重稅的代表性人物,極力主張輕徭薄賦,甚至不惜為此與冉求斷絕師生關系。
此外,孔子在回答子貢提問關于如何處理政事時說,“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從中可以看到,孔子將民食排在軍備之先,認為民食是更加重要的事情。首先要保證充足的糧食,人民有飯吃;其次才是充足軍備。這一觀點的形成與孔子早年長期生活在勞動人民中間是分不開的。
從古至今,“以人為本”“人民至上”的思想淵源流長。在古文獻中,春秋戰國時期管仲較早明確提出了“以人為本”的觀念,他在向齊桓公陳述霸王之業時提到“夫霸王之所始也,以人為本。”及至現代,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共產黨始終堅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理念,這也是中國共產黨長期以來的發展邏輯和勝利密碼。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總結黨的百年奮斗歷史經驗中明確指出,“黨的根基在人民、血脈在人民、力量在人民,人民是黨執政興國的最大底氣。”
其次,即使是戰爭年代,財政也不能影響經濟的發展。1942年12月,毛澤東在陜甘寧邊區高級干部會議上作了《經濟問題與財政問題》的報告,當時在日本侵略軍和國民黨政府的包圍封鎖下,根據地財政遭遇極大的困難。在報告中,毛澤東第一句話就指出“發展經濟,保障供給”,并將其作為黨的經濟工作和財政工作的總方針;同時,強烈批判了脫離發展經濟而單純在財政收支問題上打主意的錯誤思想。他深刻地認識到,雖然財政可以影響經濟發展,但歸根結底是經濟決定財政。要求用發展經濟而不是用增加稅收的方式來解決戰爭財政困難,是毛澤東財政經濟思想的一大特點。
第三,每一位財政工作者都要把“人民”二字放在心里。一百年來,中國共產黨領導人對財政建設規律的認識在不斷深化。在中國共產黨的財政實踐中,時刻未曾忘記“人民”這兩個字。在這方面,老一輩的革命家樹立了光輝的榜樣。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毛澤東在中央蘇區南部十七縣經濟建設大會上的報告中就明確強調財政的人民性,“我們要使人民經濟一天一天發展起來,大大改良群眾生活,大大增加我們的財政收入,把革命戰爭和經濟建設的物質基礎確切地建立起來。”
20世紀50年代初,鄧小平兼任財政部長,他從戰略和全局的高度出發,指出財政工作是關系全國人民利益的政治工作,還提出“讓大家來辦財政”的理念,同時他高度重視財政對推進社會主義革命的重要作用,指出“黨在過渡時期的總路線就是要建立一個偉大的社會主義國家,財政要保證這一點”。
李先念是無產階級革命家、政治家、軍事家,黨和國家的卓越領導人,也是財政戰線上的一名老兵。新中國建立后,他前前后后當了26年的“財務大管家”。他深刻明白,財政工作是一項專業性、綜合性強的工作,為此不斷加強學習,很快就成為中央領導財政經濟工作的專家,在會上總能提出深刻的經濟理論觀點。作為財政部長,雖然手握財政大權,但是他不僅對自己要求嚴格,對子女的要求也非常嚴格,對子女為人處世和穿著方面都有嚴格的規定。當上財政部長后,他更是規定子女不能經商。
第四,大建設與大財政更要“以人民為中心”。改革開放以來,黨中央對財政的本質、內涵和發展規律有了進一步的深化認識。2000年初,江澤民在《關于財政稅收工作問題》中明確:“財政是一個經濟范疇,又是一個政治范疇,事關治國安邦、強國富民。”同時指出,“我們黨歷來重視財政工作在革命、建設、改革中的作用。”胡錦濤強調,“財稅工作是黨的事業和政府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預算里面體現了黨和政府的政策和宏觀調控意圖。”在探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的過程中,以習近平為核心的黨中央進一步明確了財政的重要地位:“財政是國家治理的基礎和重要支柱”;并明確提出加快建立現代財政制度,應堅持以國家為主體、以人民為中心。
財政“以人民為中心”的理念要求財政工作要重點保障民生需求,緊緊圍繞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來開展財政中心工作,以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為努力方向。人民財政要落實到人民的根本需求上來,具體到疫情常態化下人民日常生活保障、實施減稅降費、防范化解重大風險等,讓人民共享改革發展成果。2021年12月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進一步強調實施新的減稅降費政策,強化對小微企業、個體工商戶等的支持力度,適度超前開展基礎設施投資。這些政策都體現了“保民生、保市場主體”的基本要求,是人民財政的本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