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常明
(新疆伊寧縣薩木于孜鎮艾西熱小學 新疆伊犁 835123)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應明確劃分學生的層次,制定層次化的發展目標,讓所有學生的學習需求都得到滿足[1]。在課堂教學中應用分層教學法時,教師需要注意學生實際的學習情況、課堂教學內容等,對學生進行合理分層,從而兼顧到每位學生的學習情況,促使他們在數學課堂上學有所獲[2]。
從字面上來分析,所謂分層就是根據不同學生的發展情況,將其分成不同的層次,實施層次分明的教學策略,讓學生根據自己的能力水平完成目標,進而獲得學習上的成就感。當然,在對學生的層次進行劃分的過程中,教師需要全面了解每一個學生的學習信息,包括基礎知識的掌握情況、學習態度、課堂表現、作業完成情況等多方內容,在這些信息的基礎上再進行分層會取得更好的效果。學生可以完成符合自己能力的目標,在一次次的挑戰中獲得收獲,在引發學生探究思考的同時,不增加他們的學習壓力,否則會適得其反。
如今素質教育得到了越來越多的關注,教師也意識到因材施教的重要性,應用分層教學法可以結合學生的個體差異因材施教,同時也能讓各層次的學生都感受到教師是重視自己的,特別是讓學困生明白自己沒有因為成績不好就被教師放棄。因此,小學數學教師在實際教學中需要對所有學生進行全面了解,以結合他們的情況制定適合的學習內容,發揮出分層教學法的效果[3]。
每個學生會因為家庭教育、成長環境等方面的影響而在學習能力、認知水平上存在差異,再加上每個學生的數學基礎不同,在學習數學知識的過程中便會體現出這種差異。“一刀切”的教學模式已經不適合全體學生發展,會出現“學習好的吃不好,學習差的吃不了”等情況,而采用分層教學法可以有效解決這個問題。
分層教學法即為落實因材施教的主要方法。小學數學教師需要先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為他們劃分層次,針對不同層次學生的學習能力采用適合他們的教學方法,進而有效推動小學數學教學水平的發展。
對于部分小學生而言,學習數學是令他們頭疼的事,經常會因為跟不上教師的教學進度而犯愁,而采用分層教學法時,教師可以根據他們接受知識的能力安排學生可以完成的學習任務,從而降低他們的學習難度,重拾學習數學的信心,感受學習數學知識對自身起到的積極作用。每個學生都有不同的學習目標和方向,在學習的過程中都可以獲得成長,學習的積極性必然會得到顯著提升。
教師在小學數學課堂應用分層教學法時需要先對每位學生的學習能力進行調查和了解,再根據他們的能力將學生分層,以確保教學內容安排的針對性。需要注意的是,分層標準不應只注重學生的學習成績,應對學生多方面的能力進行考慮,如理解能力、數學基礎等,以確保分層的合理性。為了對學生的學習能力有一個明確的了解,可以先設計一個測試活動,以測試的結果作為劃分學生層次的標準,為學生后續的學習奠定基礎[4]。
例如,在“分數的初步認識”的課堂上,教師便可以根據不同層次的學生提出相應的學習要求:C層次的學生重點對分數的認識、讀和寫進行學習,并能用分數表達簡單圖片中的物品,如“用分數表示一張披薩的一半”;B層次的學生重點對分數是如何形成的進行學習,了解分數與除法之間的關聯,教師可以通過創設生活情境讓學生學習如何平均分配一個整體,如“將一塊月餅切兩刀后可以平均分成幾份?每份占整塊月餅的幾分之幾”;A層次的學生重點學習如何在解決問題時合理運用分數的知識,如“伯伯的菜園中種植馬鈴薯的面積占整體的2/3,那么還有多大的面積可以種植胡蘿卜”。
對學習目標進行有效分層,既可以保障課堂教學的順利展開,還可以引導各層次學生在學習中明確自身存在的問題,進行查漏補缺,幫助他們增強學習數學的自信,活躍課堂教學氛圍[5]。
例如,在“加減法混合運算”的課堂上,教師便可以針對各層次學生分別制定課堂教學目標:針對A層次學生的教學目標為,對運算的基礎規則進行掌握,并學會對兩位數的混合運算進行學習,可以分析基本的應用題,并進行創編。B層次學生,需要對運算的規律進行熟練地掌握,并能熟練應用,對應用題進行解答。C層次的學生需要掌握理論知識,其他內容可不強制性要求進行學習。隨著學生學習水平的不斷提升,其學習層次必然會得到提升。此外,練習也是課題教學不可缺少的環節,在做練習時,教師也要對不同層次的學生有不同的要求,A層次學生需要保證85%的準確率,練習冊中的題目則需要保證75%的準確率;B層次學生教材練習的準確率與A層次學生的目標一致,練習冊需要保證60%的準確率;C層次學生教材練習的準確率應保持65%,練習冊不做強制要求。
不管是在小學數學課堂中,還是在其他科目的課堂中,問題教學法是常用教學方法,所不同的就是問題設計的方式以及出現在課堂中的形式。傳統課堂上主動舉手發言的多為A層次的學生,也就是學習成績較好的學生,而在應用分層教學法后,教師需要對問題難度進行分層,再循序漸進地提高難度。教師先以簡單的問題提問C層次的學生,并多使用鼓勵性語言引導他們勇敢說出答案,以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在針對B層次學生問題的設計中,教師需要此在基礎上有一定的遞進;A層次的學生主要回答難度較大的問題。這樣的問題設計可以滿足全體學生的學習需求,最大化地發揮出問題的價值。
例如,在“圓的周長”的復習課堂上,教師便可以分層進行提問,首先提問C層次的學生“請這位同學回答一下什么是圓周率,如何表示?”學生會回答“圓周長與直徑的比是圓周率,用π表示。”其次提問B層次的學生“哪位同學知道如何用圓的半徑或直徑求周長?”學生會回答“用圓的半徑求周長的公式為C=2πr,用圓的直徑求周長的公式為C=πd。”最后提問A層次的學生“現在請一位同學解答一下這道題:已知圓的半徑為3cm,那么圓的周長是多少?”學生會回答“通過圓的周長公式C=2πr,可以得出圓的周長為6π。”通過分層提問不僅可以加強C層次學生學習數學的自信,同時對圓的周長也會有更全面的了解,B層次的學生在回答問題的過程中,思維水平必然會得到有效提高,A層次的學生也會更加靈活地運用所學知識。
新課程改革要求教學要突出學生的主體,在分層教學法落實的過程中,教師也需要發揮自身的引導作用,指導學生明確自身的不足,并在后續的學習中進行查漏補缺,進而提高學生整體的學習效果。因此,教師需要對教學指導進行分層,針對各層次的學生采取不同的指導方式,并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討論學習。在小組中,學生可以互相帶動,由高層次學生帶動中低層次的學生進行學習,分別完成符合各自水平的小組任務,教師只需要指導學生不要偏離課堂教學的重點,讓學生的思想集中在課堂教學中[6]。
例如,在“圓柱表面積”的課堂上,針對C層次學生,教師可以安排他們以小組為單位展開合作學習,與其他同學討論“圓柱側面積與其展開后長方形的長與寬之間存在哪些聯系”,指導學生用一張長方形的紙做成一個圓筒,讓學生了解長方形的面積與圓柱側面積是相同的。針對B層次學生,教師仍安排他們以小組為單位,指導學生通過圓柱的展開圖得出圓柱表面積的計算公式:拆分圓柱模型,可以分成一個長方形側面和兩個圓形底面,引導學生得出圓柱表面積公式,即S=2πr(r+h),也就是兩個底面積和一個側面積相加。針對A層次學生,教師可以指導他們對具體的應用題進行解答,“一頂圓柱形的廚師帽,已知帽子的高為23cm,帽頂直徑為18cm,那么這頂帽子需要耗費的面料是多少?”學生在思考過程中可以聯想到帽子是沒有底的,因此只要計算出帽子的側面積和帽頂面積即可,讓學生進行計算。
學習知識的最終目標就是在生活中進行廣泛應用,所以一味地理論教學并不能達到較好的教學效果,教師還需根據教材中的知識內容設計層次化發展的實踐內容,引導學生將自身所學到的理論知識用于實踐中,并在此過程中強化自身對知識的理解,鍛煉思維能力。教師在設計分層活動的過程中應結合實際生活來拉近學生與數學的距離,讓學生在活動中積極開動腦筋,在動手實踐中體會學習數學的樂趣,感悟數學的內涵。另外,教師還可以適當在活動中進行知識拓展,結合游戲、競賽等方式促進分層教學法的作用能夠充分發揮出來。
例如,在“角的初步認識”的課堂上,教師可以結合學生自身的生活經驗開展實踐活動,讓學生對生活中自己見過的“角”進行觀察,學習“角”的特點、名稱等知識。讓A層次學生聯想實際生活中見過哪些“角”,并將“角”進行分類,明確不同“角”存在的區別;讓B層次學生對教室中的“角”進行觀察,并說對“角”的名稱;讓C層次學生觀察教師出示的圖片,并說出“角”的類型。在教學中分層設計實踐活動的內容,同時教師還可以結合一些游戲開展活動活躍課堂氛圍。
課后評價是小學數學教學中十分重要的一環,通過課后評價不僅可以讓教師對學生的課堂學習情況進行了解,同時還可以了解學生在學習上的難處。教師根據學生的發展情況,制定層次化的評價標準,并用合適的語言對學生的學習成果進行點評,對于促進學生可持續發展有較大的意義。此外,為了保證評價的效果,教師可設計無紙化測試的方式,如游戲測試、實踐活動測試等,這樣的評價既可以讓學生發現自己的不足,又產生了學習的欲望。在評價A層次的學生時可以在鼓勵的前提督促其取得更高的提升;在評價B、C層次的學生時要多多激勵他們認真學習,讓他們保持對數學的熱愛。
在對學生進行測試時,教師不應過于注重測試成績,而是通過測試結果對學生掌握知識的程度以及分層教學法取得的成效進行考察。一方面,學生對自己進行測試。小學數學教材中的知識之間均存在關聯,教師可以讓學生每學習完一個單元就進行自我評價,通過測試和自我了解程度明確還未完全掌握的知識點,便于教師針對其調整教學方案;另一方面,師生之間進行互評。學生的學習效果與教師應用分層教學法取得的效果有密切關聯,師生互評可以讓教師明確教學中有待完善的不足,從而及時進行改進,以提高之后的教學效果。
小學生年紀較小,很多學生還未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這就需要教師在課后安排一定的練習作業來幫助學生鞏固所學的數學知識。因此,教師需要對練習作業進行合理分層,以促進學生學習效果的提升,讓他們在完成作業的過程中感受到自己的進步,從而加強學習數學的熱情。
例如,在講解完“表內除法”后,布置作業時,對于C層次學生,題目可以設計為:5只小猴子平均分配10根香蕉,每個小猴子可以得到幾根香蕉?對于B層次學生,題目可以設計為:將20根香蕉每5根放在一個果籃里,總共可以放進幾個果籃?如果是30根香蕉呢?對于A層次學生,題目可以設計為:平均分配24根香蕉共有幾種分配方法?再如,在講解完“長方形的面積”后,教師可以設計兩道題目讓學生根據自身情況自由選擇:第一道題目是“用尺子測量出練習冊的長和寬,并計算出練習冊的面積。”第二道題目是“已知一個游泳池的長是15m,寬是8m,要在游泳池的底面鋪滿瓷磚,每塊瓷磚的面積是1m2,需要鋪多少塊瓷磚?”如此學生可以結合自身的學習水平和掌握知識的程度選擇合適的題目,收獲學習成果。
分層教學法可以針對每位學生的不同情況展開針對性教學,不僅可以幫助他們樹立學習數學的自信,還可以保障學生在課堂上的學習質量,同時分層教學法還可以對學生學習的自主性進行培養,從而使他們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對其將來的各科學習都有所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