聶俊芳
(南充讀與寫出版有限責任公司 四川南充 637000)
“浪漫主義”的特點就是在情感表達方式上自由奔放,個性張揚,或表現為看中內心情感的酣暢表達,或重視個人個性的盡情張揚,或崇尚自然。[1]浪漫主義是文學創作的常見手法。創作者時常依托浪漫主義的方法來表達自己在現實中的情感,在創作中,他們通常采用奇妙的想象以及豪邁狂放夸張的語言來樹立形象,進而達到抒發遠大抱負與理想的目的。
中國的浪漫主義文學最早可追溯至《詩經》,尤其是《詩經·風》中的詩篇極具浪漫色彩。“桃之夭夭,灼灼其華”,這句詩語言優美,創作者通過桃花這個意象來比喻少女的美麗,極富想象力,更是突出了古人的智慧與浪漫色彩。
辭賦之祖“屈原”是“中國浪漫主義文學”的奠基人,他創作的楚辭這一文體對后世影響深遠。其后,由劉向輯錄的《楚辭》,收錄了屈原大量的文章,更是被稱為中國文學史上第一部浪漫主義詩歌總集。屈原的作品浪漫氣息濃厚,其創作的《離騷》,想象大膽,充滿了奇幻色彩。鸞皇、雷師、鳳鳥等神話事物的出場,翱翔天際的幻想,日月風雨的齊齊現身,這些奇幻的想象、浩大的場景不但凸顯了他崇高的理想,還展現了屈原浪漫的性格特點。同時,他還巧妙地運用比、興等手法,不僅將文章語言描繪得生動有趣,還將個人對祖國的熱愛表達得淋漓盡致。
《山海經》是一部富于神話傳說的最古老的奇書。其內記錄了許多想象驚人、奇幻瑰麗的民間神話故事。這些神話傳說頗具浪漫色彩,它們集中反映了古時的勞動人民對現實生活的不滿,他們迫切地渴望改造自然,從而達成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目的。此外,這些故事還體現當時的勞動人民頑強拼搏、不屈不撓的優秀品格。
由此可見,我國的浪漫主義文學起源甚早,無論是詩詞歌賦,還是神話故事,都包含著大量的浪漫元素,對后人的文學創作產生了不可磨滅的影響。
(1)時代背景的影響
與杜甫不同,李白一生幾乎都生活在盛唐時期。其時的唐朝經貞觀之治、永徽之治后,物產豐盈,經濟發達。我們可從王維的詩句“九天閶闔開宮殿,萬國衣冠拜冕旒”中看出當時唐朝的強盛之態。由于國力強盛,國家安定和諧,統治者在政治上普遍比較開明,國家之間的交流也日益頻繁,各種思潮的激烈碰撞,激發了群眾思想的活躍,也促進了文化的繁榮。思想的空前開放、文化經濟的繁榮讓李白有著積極進取的人生態度,在創作上也無拘無束,隨性而為,進而養成了他創作的浪漫主義的風格。
(2)前人屈原的影響
李白毫不隱瞞地表達了對屈原的追慕,詩曰:“屈平詞賦懸日月,楚王臺榭空山丘。”李白在《代壽山答孟少府移文書》一詩中寫道:“申管晏之談,謀帝王之術。奮其智能,愿為輔弼……”可見其與屈原一樣,始終有著報效帝王的愿望。就創作思想而言,李白與屈原的積極浪漫主義風格,是一脈相承的。[2]在創作風格上,大膽的想象、華麗的詞章、豪邁的情感均可見其濃厚的浪漫主義色彩。
(3)李白自身的經歷
李白曾在《上安州裴長史書》自述:“少長江漢,五歲誦六甲,十歲觀百家。軒轅以來,頗得聞矣。常橫經籍書,制作不倦,迄于今三十春矣。”可見其有天才之姿,且自幼受到良好的教育,勤奮上進,熟讀萬卷,這為他的創作生涯構建了良好的文學基礎。
李白所受思想也是他浪漫主義風格形成的原因之一。儒家提倡“積極入世,兼濟天下”的思想,他深受此思想的影響。李白有著極強的功名心,他志向高遠,有著遠大的理想抱負。他“積極入世”,年少便仗劍遠游,渴望報效朝廷,建功立業。李白在《書情題蔡舍人雄》寫道:“暫因蒼生起,談笑安黎元。”在《七古·梁園吟》寫道:“東山高臥時起來,欲濟蒼生未應晚。”可見其有著“濟蒼生,安黎元”的思想,其輕財好施、樂于助人的豪放行為更是與儒家學派的仁義思想不謀而合。
開元、天寶時期,統治者尊崇道家和道教文化,且李白少年時代生活的蜀地道教盛行,在蜀地游學的經歷讓他深受神仙道教信仰和道家老莊思想的影響。道家提倡無為而治,尊崇自然,過隱士獨居的生活。李白崇尚自由,尊崇自然。他有著求仙訪道的樂趣,也體驗過隱居避世的神仙日子,其數十年的游俠生活更是彰顯了他對自由自在、無拘無束的人生的向往。在山水間漫游,仰慕神仙的自由日子便養成了他豪邁不羈、傲世獨立、胸襟開闊、天真爛漫的性格,這些性格也使得他的創作風格飄逸灑脫,充滿了浪漫氣息。
李白所受的儒家“積極入世,奮進有為”的思想使他產生了過于理想的人生暢想,這也導致了他在現實中不斷遭受挫折。而道家主張的“無為而治,清凈自然”的思想,也養成了他渴望自由、無拘無束的心態。兩種思想的碰撞,使他的人生規劃產生了深深的矛盾,一方面,李白渴望進入朝堂,有所作為;一方面,他又希望遠離復雜黑暗的官場生活,過親近自然、不受約束的自由人生。兩方面因素的影響,使得他將自己的人生抱負與愿望都融情在了詩歌中,從而造就了他創作的詩歌充滿了濃濃的浪漫主義色彩。
李白志向遠大,渴望建功立業。他積極入世,憑著自身的才華被唐玄宗召入京城,可入京之后,由于他狂放不羈的性格,遭受了權臣的排擠,再加上此時的唐玄宗昏庸腐朽,疏于政治,李白郁郁不得志,最終被迫離開長安。《行路難》系列三首詩歌便是在李白離開長安之后所作,盡管此時的他充滿了苦悶抑郁之情,但我們仍能從他的詩句中感受到其濃厚的浪漫氣息。
作為一位極具浪漫氣息的詩人,李白的詩歌中常常有著許多大膽夸張、奇幻瑰麗的想象。《行路難·其一》中:“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此時的李白遭遇仕途不順,心中難免悲憤。面對朋友的盛情款待,此時的他卻心緒茫然,并將自己以后的人生道路想象成結滿了冰的黃河,堆滿了雪的太行山。他也借“冰塞川”“雪滿山”來巧妙地比喻自己的人生道路遭遇了阻礙,遇到了挫折。在《行路難·其二》的第一句中,他肆意想象,將自己人生的道路比喻得像青天一樣寬廣,卻找不到出路的無奈來形容自己遭受挫折后的茫然無措。這些匪夷所思的想象、巧妙的比喻,再加上使用冰川、雪山、云帆等等這些雄奇壯美的詩歌意象增強了其詩歌的畫面感,不僅給了我們以美的享受,還讓我們感受到了李白即使遭受了挫折,但仍保持著寬廣的胸襟、浪漫的詩性。
善用典故可以增強詩歌的表現力,加強意境,增強畫面感,使讀者能身臨其境地感受作者的情感,引起共鳴。
李白在三首《行路難》的詩歌中,運用了大量的典故。“閑來垂釣碧溪上,忽復乘舟夢日邊。”傳說呂尚(姜太公)垂釣于磻溪,在八十歲時才得遇周文王,一展抱負;伊尹在受湯之聘前曾夢見自己乘舟繞日月而過。此時,李白正心境茫然,郁郁不得志,忽然他想到了“呂尚”“伊尹”兩位人物,恰好借用他們的事跡來表現此時自己的遭遇,又借用此典故來鼓舞自己,增強信心。
在《行路難·其二》中,李白更是大量使用典故。他借用馮諼在孟嘗君門下作客,卻覺得孟嘗君不夠重視自己,便采取“彈劍作歌”的方式來獲得重用的典故,來表達自己沒有受到權貴的重視,得不到重用的不滿之情,并希望以此引起統治者的關注。隨后,李白借用“韓信被淮陰市人嘲笑”和“賈誼因才華出眾被公卿大臣嫉妒”的故事典故來表現李白在長安任職時期遭遇的嘲笑和辱罵,也表達了自己雖滿腹才華卻遭人妒忌的現實環境。隨后李白更是引用燕昭王為了國家富強,在易水邊修建黃金臺,招攬賢士,重用郭隗、劇辛、樂毅等人的典故,表明了國家有一位明君的重要性。并且用燕昭王與大臣之間以禮相待、相互信任的關系來諷刺此時的唐玄宗昏庸無能,疏于朝政,沒有真正的求賢之心,使得他不受重用,抱負也得不得到施展。李白在《行路難·其二》中使用如此多的典故,自比古人,主要是為了揭露此時的唐王朝政治的腐敗,官場的黑暗,以及自己不受重視的憤懣之情。
《行路難·其三》中也是用典頻繁,但此時李白的心境已悄然發生了變化。
“有耳莫洗潁川水,有口莫食首陽蕨。含光混世貴無名,何用孤高比云月?”李白借用許由、伯夷和叔齊的事跡來告誡世人要含光混世,不要在乎虛名。李白還借用伍子胥、屈原、陸機、李斯等人功成身故的典故來告誡世人要明白“功成身退”的道理,否則將遭受禍患。他主張要學吳中張翰,做一個曠達自由的人,這也與李白的人生態度相符合。從此篇我們可以看出,李白通過對這些人物的典故評價分析表達了自己復雜的心情,棄世隱居不合他意,功成身殞又太險惡。兩種矛盾的思想讓他深感無奈,只得接受不被重用的現實,借酒消愁。
李白在三首《行路難》中使用了大量典故,同古人自比,讓自己的情感得到了宣泄,也使得其詩歌更具表現力,讓我們能更好地體會到他所抒發的情感。
李白在進行詩歌創作時有著強烈的主觀色彩,其情感表達豪邁激昂。李白作詩,長以奔放的氣勢貫穿,講究縱橫馳騁,一氣呵成,具有以氣奪人的特點。如《上李邕》:“大鵬一日同風起,摶搖直上九萬里。假令風歇時下來,猶能簸卻滄溟水。”以大鵬自喻,并非莊子式的逍遙以自適的大鵬,而是奮飛以引起震動驚怪的大鵬。在這不凡的浩大氣勢里,體現的是自信與進取的志向和微世獨立的人格力量。[3]這種自信樂觀的處世態度使他的創作充滿了進取精神,也是對他的創作極具浪漫主義色彩最好的解釋。
長年的游俠生活養成了李白胸襟開闊、灑脫不羈的性格,這讓他即使在遭遇挫折后仍能保持樂觀積極的心態。在《行路難·其一》中,盡管此時的他心境茫然,但他仍有“拔劍”的勇氣,勇于向挫折發起挑戰,這體現了他的自信。隨后借用呂尚、伊尹的典故,來表達自己仍對仕途充滿信心,相信自己終有一日能夠被委以重任,有所作為。尤其是最后一句“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他想象著自己終有一日會駕馭著長風、掛上云帆,沖破萬千阻礙。此句氣勢如虹,聲勢浩大,完全不像是一個剛剛經歷了挫折之后的人能夠創作出的詩句。此句詩不僅展現了他的宏偉理想,還將其樂觀積極的形象表現得淋漓盡致。
其隨性自然、無拘無束的生活態度也使得他在追求理想的同時,不忘保持著一顆曠達淡泊的心。李白在前兩首《行路難》中抒發了自己樂觀進取的人生態度和自己對沒有受到重用的憤懣與不滿的情緒之后,情緒也漸漸歸于平靜。因此,他在第三首詩中,借用吳中張翰的典故來表達了自己曠達的心境。“且樂生前一杯酒,何須身后千載名。”李白被稱為“酒仙”,在經歷了人生起伏之后,他憑著一杯酒來消解自己的愁緒,忘掉俗塵往事,拋棄功名利祿,隨性而為,及時行樂,讓他回歸了淡泊,遠離了失意與惆悵。這種曠達淡泊的理想表達,仍然飽含著浪漫主義色彩的元素。
作為繼屈原之后最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李白的詩歌充滿了魅力。他的詩歌有著神奇的藝術感染力,變幻莫測的想象、雄奇壯美的詩歌意象、慷慨激昂的語言文字,使得他的詩歌始終有一種崇高感。讀他的詩句,我們始終能被他積極樂觀的人格魅力所吸引,其“天生我材必有用”的豪情壯志更是感受了無數人,許多人將其作為“座右銘”激勵人生。他那不受約束、追求個性獨立的性格,使得其詩風狂放不羈、浪漫飄逸的浪漫主義特色,吸引了后世諸多詩人,也對后世的文學創作產生了積極深遠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