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 蕊
(肇慶學院發展規劃處 廣東肇慶 526061)
雖然各高校一直高度重視學生安全教育,有些高校甚至開展了一些創新性研究,但其效果并不明顯。通過目標教育,探索構建高校學生安全教育課程體系,對提高高校安全教育的時效性、針對性,對維護學校、社會、家庭的安全穩定和提高學校人才培養質量等都具有重要的現實價值。
目標教育是將目標管理理論運用在教育中,即目標教育是指根據上級要求、所在組織管理目標和受教育者自身的狀況,制訂一定時期的組織(或個體)教育目標,以及為實現該目標而開展的一系列的教育活動。對高校來說,目標教育是一個動態的過程,是根據學校管理目標和學生特點,科學地設計出分個體、分階段、分層次的目標實施方案,從而培養和引導學生全面發展。具體來說,高校大學生目標教育應包括價值目標教育、道德目標教育、安全目標教育、學業目標教育、職業目標教育五個方面的內容。本文主要圍繞安全目標教育進行闡述和說明。
安全即是“沒有威脅”“沒有危險”的一種狀態,即安全是進行自我價值實現的前提,同時也是一種能力,這種能力需從人類的教育活動中獲得。良好的安全意識與基本的安全技能已成為現代人所應當具備的基本素養[1]。大學生正處于青春發展階段,容易沖動、安全意識較差,這也是高校頻出安全事故的原因之一。因此加強對大學生的安全教育,培養具有安全意識、安全知識和安全觀念的大學生,不僅能滿足為社會、為國家培養合格人才的要求,還能起到促進校園、社會安全穩定、和諧發展的作用。而《大學生安全教育》課是對大學生進行安全教育的“心臟”,以傳播安全理念、安全常識、安全原理和基本安全技能為主要內容,使學生獲得終身學習積淀安全文化知識技能基礎的課程。
高校要達到理想的教育效果,必須有充足的教育時間作為基礎。然而安全教育工作在高校人才培養體系中常作為管理工作的一個方面,碎片化、管理化痕跡明顯,即安全教育為特定時間、特定事件所組織的集中教育。通常是新生入校、畢業生離校、節假日前后或校內外發生重大學生安全事故等時間節點上開展的有關教育活動,重警示宣傳、輕引導教育。安全教育并未形成一整套系統的機制,大部分高校并未將安全教育貫穿于學生的培養計劃中,安全教育內容也未作為專門課程納入教學計劃中,更未建立專業的師資隊伍。忽視安全教育日常教學環節,直接影響了教育效果。
黨和政府都高度重視校園安全教育,為全面落實教育部實施的“高等學校安全教育”精神,實現高等安全教育改革目標,部分高校著手嘗試進行高校安全教育改革,如安全教育學分制。但大部分高校沒有專門開設安全教育課程,安全教育仍只是停留在表面。“講座式教育”較多,即以講座的形式面對數千學生泛泛而談安全知識。這種無針對性的“填鴨式”教學方法,只有理論沒有實操,學生無法將安全知識和技能有機地結合。加之考評方法過于簡單,以至于多數學生態度懈,各項演練中參演的學生和老師不認真,動作不實,組織者不能很好地設置場景,無法讓參演人員具有真實感[2]。
部分高校把《大學生安全教育》列為選修課,鮮有高校能夠給予足夠的經費支持,導致硬件無法滿足,實踐課程無法開展,如開展“自護自救”授課時需要高級電腦心肺復蘇模擬人或者人工呼吸模型及包扎帶等器具,但大部分高校沒有購置相關器材,所以學生在課堂上無法完全掌握這部分內容,只能停留在“嘴對嘴”的表面認識上,遇到具體情況怎么操作還是不清楚。安全教育功能應該是要有效增強學生的安全意識,使學生掌握一定的安全技能,樹立正確的安全觀,進而強化“三觀”教育,培養具備一定政治安全、工作安全和生活安全意識和防范處置能力的新時期合格人才[3]。然而,就目前而言,大多數高校安全教育的主要內容仍停留照本宣科的理論介紹。
安全教育對于大學生具有現實性、緊迫性,要明確新時代大學生安全教育的目標,推進大學生安全教育具有針對性[4]。
高校安全穩定局面不容樂觀,近年來,高校學生心理健康安全事件明顯增多,歸責于學生的火災事故頻發,還出現了一些大學生販賣情報危害國家安全的事件。這些事件的發生不僅給學生自身及家庭帶來破壞性影響,還會不同程度地給學校各項工作帶來嚴重干擾。科學設置安全教育課程,增強學生安全意識,既能促使學生個人健康成長,還能促進學校穩定發展,從而維護社會的和諧穩定。
安全需求是人類生存與發展永恒的需求之一,對當代大學生來說即對生命保護和生命發展的自然追求。在這個追求過程中,對于生命的保護是最基礎和最根本的。因此,在大學階段提升安全素養應當成為大學生綜合素質教育目標的一項重要內容。通過全面學習安全教育課程,使大學生們成為一名具備良好安全意識和基本安全技能的現代“安全人”,提升大學生安全素養。
對于高校而言,依法治校是依法治國方略在教育管理中的具體表現和實踐,對學生開展系統的安全教育、開設安全教育課程是高校的法定職責。且開展安全教育還是學校提升內部治理水平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需要。通過對安全教育課程的學習,學生不僅能懂得如何保護自己的權益不受傷害,還要認識到不能讓自己的非安全行為侵害他人的合法權益。
首先要轉變將安全教育作為正式課程納入第一課堂的教學。重視安全教育的日常教學環節,將安全教育課程貫穿于人才培養方案中。高校應把安全教育課列為必修課,并設置相應學分,同時還應增設安全教育的選修課程,滿足學生個性化的需求。在學生活動中,即在學生第二課堂中凝練出安全教育為主題的文化活動。通過學生們喜聞樂見的方式,將安全教育融入學生的課外活動中。通過新媒體搶占安全教育的高地,搭建專題教育網站和網絡學習平臺,通過線上學習及時普及相關安全教育知識,對于學生的實時安全問題進行解答。同時如果遇到了外部勢力的滲透,或是其他有關于國家安全的嚴重問題,也可以通過網絡平臺進行舉報,實現點對點的精準教育[5]。
蝴蝶效應的原理說明一個學生的安全問題可能引發一所高校乃至一方社會的安全穩定。因此,分個體開展大學生安全教育顯得極為重要。具體步驟:第一,通過問卷、訪談等量化分析學生與安全穩定的和諧校園建設還有多少差距。這個差距便是每個學生安全教育的具體目標。第二,圍繞這一目標,強化安全意識。學生與老師共同制定符合自己個性和成長特點的安全教育規劃。第三,為學生建立安全教育檔案,追蹤每位學生在校期間安全教育全過程。檔案可包括學生在校所接受的安全教育課程教育情況,在校學習期間遇到的問題,是否解決、如何解決,自我評價等。最后,根據檔案就能對學生開展有針對性的安全教育指導,選修相關的安全教育課程,使大學生自覺地接受安全教育,儲備安全知識,培養安全防護能力。這四個步驟相輔相成,構成了個體開展安全教育學習的循環系統,能夠保證大學生安全教育個性化的同時,也將安全教育常態化。
不同年級的學生所面臨的主要安全問題不同,實施分階段授課主要指在各年級分不同的專題進行授課,讓學生明白開設安全教育課程的目的就是為了讓他們能得到貨真價實的安全知識和技能,安全教育是關乎生命、法治的大事,是和學生學習、生活密切相聯系的。這樣安全教育課程的目標就明確了,安全教育課程的內容也就具體了。分階段實施安全教育課程,能使學生清楚地了解自己所接受的安全教育和自己所處的環境的對應性,實用性、針對性更強。
在目標教育視域下大學生的安全教育課程應該摒棄傳統的以老師授課為主,學生被動接受的模式。在設計安全教育課程時,要優化課程設置,將課程分為理論型、技能型、素質型三個層次。理論型課程以安全常識教育為主,即通過理論學習可以提高學生安全意識的課程。技能型課程以提高學生緊急情況下自救或互救技能方面為主,即需要學生在專業教師的現場指導下,通過反復訓練或多次模擬演練才能掌握的課程。素質型課程即以提升學生安全素質為目的課程。安全素質就是指人的安全知識、安全技能與安全愿景的交集,即學生通過理論型、技能型課程能具備相關安全知識與安全技能。因此,素質型課程在二者基礎上突出安全愿景,即具有規避風險的強烈意識。根據上文內容初擬了《大學生安全教育課程大綱》,見表1。

表1 大學生安全教育課程設置的設想
安全教育必修課以理論型課程為主,面向全體學生貫穿于大學四個年級,累計32學時,2學分,切實做到有計劃、分階段、足學時。選修課多為技能型與素質型課程,學生根據個人情況對比與學校安全教育目標的差距,自主選擇相關課程,以提升安全技能或安全素質為目的,強調個性化需求,這些課程根據具體學時設置相應學分。
面對復雜的國內外形勢,高校的安全教育工作不能僅作為維護安全穩定的單一性管理工作來抓,安全教育是一個龐雜的系統工程,安全教育課程只是其中的關鍵環節之一,其設定還要根據學校師生具體情況、教學資源情況來具體安排,筆者在此僅做拋磚引玉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