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宇霖 田旗北 崔佳怡
(長沙理工大學 湖南長沙 410076)
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報告中,針對新時期高等教育人才培養及變革的迫切要求,提出了總規劃路線,即“全面落實教育規劃綱要,堅持立德樹人基本導向”??傮w來看,就是指明了新時代人才培養的總方向,尤其是要圍繞著思想政治教育、價值觀引導、心理健康督導等全方位下功夫,真正意義上培養出對國家、對社會發展建設有用的青年人才。
團體輔導是一種動態的實踐認知活動,將團體作為對象,組織人員采用合適的輔導方式,嘗試著讓團體內的各成員彼此互動,想方設法地促使團體內部個體交往中體驗多元的學習體驗,強化自我認知,改善人際關系,樹立新的良好的態度與行為模式。
如今,加強理想信念教育,推動人的全面發展對于大學生來說顯得尤為重要。對最終目標而言,所有教育都是促進提高個體的某一種才能。換句話說,從本質上看所有教育都不存在好壞之分,都會存在其獨特的價值。就好像單一的人文教育不能夠達到時代和人的追求一樣,單一的科學教育也不能推動社會和個體的全面發展。正如赫胥黎所說:“單純的科學教育確實和單純的文學教育一樣,將會造成理智的扭曲?!币虼?,高校推動團體輔導在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中的影響是符合現代科學技術發展要求的[1]。
團體輔導教育通過實踐認知活動、多元學習等手段,發掘其中蘊含的價值觀點、審美情趣、情感態度和思維模式,并轉化為受教育個體的人生觀、價值觀、品德修養、精神面貌和人格意志。團體輔導教育不同于基礎學科教育,它注重學習的個體根據對自我的認知,以此形成自身精神世界的潛在品質,洗滌人的靈魂,熏陶人的品性,重視思想觀念的塑造。所以,團體輔導教育致力于幫助高校大學生更好地進行求真、生活、做人、做事,以及正確引導他們形成歷史人文素養,正確引導大學生自我認知??墒牵瑢嵺`活動也證實,只靠科學教育和科學發展是無法處理個體社會經濟發展中遇到的所有問題,因此,應加大團體輔導的教育對于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中的影響,幫助高校大學生建立個人的理想觀念,形成自身的發展規劃[2]。
關于“團體輔導”的特點,如上述所言,其本質是一種動態的認知體驗教育。團體輔導下的人才培養,不僅限于簡單的基礎知識和能力的掌握運用,更主要的是有助于個體產生全方位的知識體系,推動認認知能力、態度情感、行為意志等領域的健康發展。伴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更加注重新的思想觀念的提升??傮w來概括,其一,團體輔導是一種心理輔導,即基于受眾個體能力提升下的一種動機性輔導。具體方式是通過引入團體的場景,引導學生個體對其人生發展環節中所呈現的各類問題進行預防,屬于教學活動的范疇。依據個體成長的發展,通過學習和感受、認識自我、探索自身、調節和改進與其他人的關系、學習新的思想觀念,規范個人行為,以此解決成長中所遇到的問題。以本研究為例,當代高校大學生理想信念缺失嚴重,而團體輔導的既定路線恰恰凸顯于此。團體心理輔導在大學生的理想信念教育中起導向性作用,其優勢在于通過提升信任感,增加新的人際關系體驗及發展過程中信息和多元價值觀的相互交流,不斷接受自我,形成良好的自我體驗感。團體心理輔導有利于個體激發自我認知、自我成長、自我完善的發展觀念,進而拓寬了他們的視野。其二,即以被輔導的個體對象作為發展主體,旨在幫助個體成長、發展,適應新環境。整個過程中,個體對象是主體,而需要以團體組織的形式展開。因為高校教學育人,目標是培育出“人+才”,即不僅要育才,更需要塑人。
首先,團體輔導教育側重于培育當代大學生的人際處理能力,因為對于一個人來說,學習、生活中,必然需要與他人、與整個社會接觸。所以,要求個人需要掌握一套運用自如的人際交往技巧。這本身就是人生發展過程中必不可缺的一環。
其次,團體輔導側重于培育當代大學生的集體歸屬感。歸屬感,即認同感。寢室、班級、專業到院系和學校,成員應當認識到自己是集體團體的一員,所有的行為舉止應以團體為榮,愛護保護團體形象。團體輔導中的集體是開放的,組員之間是平等的。集體歸屬感和認同感是發自內心的、統一的、長久的。團體輔導的主題應緊密聯系實踐活動,對實際社會實踐活動進行理性闡述、深入討論分析、實際開展運用。
第三,團體輔導通過體驗式的認知教育,旨在增強當代大學生養成良好的適應行為。因為校園本身就是一個小型社會,而團體輔導、思想主題實踐教育的目的也恰是如此。團體輔導,即團體+輔導。團體輔導社會實踐模式下,成員彼此相互影響,有一致性的共識,有著相似的人生發展目標、學習目標等[3]。
首先,明確教育方向。理想信念屬于思想政治層面的教育構成,而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本身就是高等教育面向當代青年學生開展的一項重要且緊迫的任務,在不同歷史時期分別賦予了其不同的革命任務。就目前來看,全球不同文化與思想意識激烈碰撞,不穩定因素增多。因此,怎樣引導現代青年學生更好地端正正確的情感態度,意義重大。將提升理想信念的教學教育列入當代大學生思想品德教育的主要內容,包括道德、法律、社會責任、擔當意識、奮斗精神等,旨在真正培育出祖國未來的社會主義事業接班人、建設者。正因如此,針對當代大學生的理想信念教育,教育組織設計需要有目的、有計劃,實踐與理論教育相結合,以思想情感教育為關鍵,積極開展關于共同理想、個人價值實現等主題實踐活動[4]。
其次,規劃目標計劃。促進當代大學生健康成才,本質是教育實踐活動,接受教育、參與實踐學習的過程恰恰就是理論與實踐、理想與現實的一次動態融合體驗,助力越來越多的學生形成堅定不移的社會現實主義理想和高尚的共產主義社會信仰、幫助當代青年學生確立良好的人生發展道路。
最后,強調教育主體作用。高校應發揮思政教育的引導性,依據課程安排及特性,合理融理想信念教育的有關界定。一、教學課堂的融合。根據其發展趨勢,建立健全理想信念教育具體內容及要求。學生一定要積極主動并做到充分體現教師的主體地位,高等院校在大學生堅定信念的建立環節中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運用有關視頻圖像數據信息、文字紀錄或人群訪談。融入現階段社會環境中的文化教育,從傳播基礎理論知識轉換到教育指導。二、在教學過程中,學生要培養獨立思考能力,教師應公平對待每一位學生,引領學生探尋思索過程、闡述自身觀點,提出疑問。因此,在決定課程內容時,有利于大學生抵制各種各樣的引誘,做到毫不動搖,堅守宏大理想。三、高等院校需有目標地向大學生開展理想信念教育。大學生堅定理想信念的建立并不是即刻的,而是通過長期反復學習、塑造與培養中持續產生的,以此形成往復性和長久性[5]。
首先,把握團體成員的實際學業需求、人生目標規劃需求。伴隨著高校大規模擴招,與十年前、二十年前相比,“大學生”三個字似乎成了貶義詞。“大學生爛大街了”“大學生都是混子”種種言論,聯系到現實來看,的確反映出了相當一部分本科院校以及專科高職學校學生的真實寫照。日常學習、生活狀態極度混亂,缺乏人生與職業規劃意識,絕大部分都處于一種迷茫狀態。再加上傳統思想政治教育課堂缺失針對性和目標性,也很難直接有效地幫助更多的學生塑造正確的價值判斷、健全人格??偠灾?,當代青年學生理想信念缺失現象嚴重,對自身的人生價值目標、價值過程以及價值評估認知偏弱。換言之,究其根本,也從側面反映出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機制不夠完善。反之,團體輔導教育合乎現代在校大學生的特性,通過人群組員的切實需要、心身特性、交互實踐,體驗認知挖掘自身的不足,繼而明確目標,包括情感意識、行為、學習能力、價值觀等,持續正確指引和加強個體自身建立人生觀、價值觀、個人理想信念[5]。
其次,把握團體輔導對青年大學生隱性的激勵、警示與自我定位。新時代的大學生,所處的校園生活與學習環境比較復雜,學習方式也偏于碎片化。整個教育、學習體系缺失系統性。因此,應形成團體輔導的策略理念,正確引導可以達到社會物質需求發展趨勢對專業人才的教育手段,使個體情感價值在步入社會的歷程中獲得反映;與此同時,學生個體要搞清楚,自身在更新改造世界、服務當代社會的歷程中,不輕易被自己創建的東西所奴隸,在自身和社會中間搭建一個開放式的隔離欄,進而在這個功利性的社會和人文情懷中間形成一種支撐力。但傳統的灌輸、說教等,很難讓大部分學生所接受。反之,基于團體輔導的策略理念,更容易融合新時代新環境,包括全媒體學習、圖文教學、課外體驗等,讓更多的學生在活動中潛移默化接受需要被傳達的一些正能量、正派觀點、主流價值思想,最終有改善了以往被動接受的抵觸情緒。此情形下,更有助于學生對自我有一個全面的認識,無論是學習方面、生活方面,還是交際方面或者以后的職業發展層面,均會圍繞著個人價值的實現、個人魅力的塑造等,不斷強化學習。
再次,建立第二課堂的團體輔導形式。在目前已有的思想教育課程中,合理規劃安排以理想信念教育為主題的團體活動課程,建立第二課堂的團體輔導形式,因此,高校需加大對團體輔導的研究力度,合理設置團體輔導在教學課程結構中的比重,發揮課堂教育作用,通過科學合理的課程體系保證其實施。所以,高等院校必須加強對團體輔導教育的科學研究,有效設定團體輔導在課堂教育教學課程結構中的占比,充分運用課堂教育教學的意義,并根據科學有效的課程設置體系來確保其執行。除此之外,在學科建設上應開展跨學科的交叉探尋。我們的學科建設應是科學與歷史人文、歷史時空與機械時空、邏輯推理認證與造型藝術想象的結合,其應匯合東西方國家、古典風格與當代形式、心理情感和物理狀態、技術性與社會化的演化與發展要素,以反映科技文化的發展趨勢。在建立第二課堂的歷程中,應由老師提供具體指導,同學生共同探討團體輔導的內容,讓越來越多的大學生對自身的堅定信念和人生目標的意義及必要性形成自我認知能力,從而持續激起他們提升理想信念的驅動力。
總而言之,對于青年學生個體而言,理想信念教育必須要旗幟鮮明。在理想信念教育中,老師應將理想信念的真正涵義與高校大學生的實際情況緊密結合。融合學生自身理想,通過正確引導,使得學生形成人生的整體規劃,并以此達到對未來的憧憬。而在這個環節中,老師們可以具體指導學生剖析和探討有關問題,讓學生逐漸加深理想信念對實現自身發展價值的必要性和有效性,且應使學生清晰地理解到自身所要完成的理想目標,不僅需要提高專業知識能力,還必須具備理想信念層面的精神升華。
當代大學生處于青春、思想、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期,思想活躍有助于形成較強的獨立思考判斷能力,并且可以更好地接受新時代的新思想。但是,主流價值觀與理想信念的塑造并非一朝一夕,而是一項長期系統的教育工程。故此,在改革發展中必須要分層規劃,切忌不可急功近利,也不能消極懈怠,更不能寄托于短期內的教學工作和實踐活動就能讓大學生形成正確的思想觀念,而是要做好長期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