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俊偉
(宜興市教師發展中心 江蘇無錫 214200)
2021年6月23日,教育部辦公廳印發《<體育與健康>教學指導綱要(試行)》,明確提出“深化體育教學改革,強化‘教會、勤練、常賽’,構建科學、有效的體育與健康課堂教學模式,幫助學生掌握1至2項運動技能……”。義務教育《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2022年版)也提出體育與健康課程的理念應依據學生的學習需求和興趣愛好,面向全體學生,落實“教會、勤練、常賽”的要求,注重“學、練、賽”一體化教學。“學、練、賽、評”一體化將成為今后體育課堂教學的方向。體育教師應根據教學內容把“學、練、賽、評”有機結合,進行一體化設計,從而更有效地發展學生的體育核心素養,實現以體育人的學科價值。
體育與健康是一門以身體練習為主要手段的實踐性課程。學生的學離不開老師的教,教師的指導可以促進學生更加有效地學。教師過分地關注動作的細節和規范,可能會導致學生過多地關注動作的規范程度,過分追求單個動作的技術細節,而容易忽略技術動作在實際情景或比賽中的運用,和學習技術動作學習的初衷背道而馳。教師應設計具體的運動情景,對所教授的知識、技能、方法進行整體化設計,用簡練而生動的語言、標準而優美的示范讓學生在愉悅的環境中主動、有效地學,促使學生在復雜的運動情景中靈活運用所學的技能,引導學生的關注點從“動作規范”到“學以致用”[1-2]。
例如,在小學五年級《足球:頭頂球》課(2021年江蘇省一等獎)的教學設計中,把頭頂球的動作技術要領形象地設計成“拉弓、瞄準、射箭”。“拉弓”是頭頂球預備動作的身體姿態,“瞄準”是要面對來球方向,“射箭”是主動發力完成頭頂球動作。教學中,教師通過設計情景、設計教學比賽,結合動作要領凝練口訣,形象、貼切、好記、易懂,從而讓知識在學練過程中融會貫通,讓課堂教學事半功倍。
“精講多練”是體育教學實施的一貫要求,“勤練”是體育課堂教學新模式的重要內容。普通高中《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和義務教育《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2022年版)對體育課堂的運動負荷都明確要求:體育與健康課必須保證一定的運動負荷,每節體育與健康課學生的總體運動時間占課堂總時間的比例,即運動密度應不低于75%;每節體育與健康課單個學生的練習時間占課堂總時間的比例,即練習密度應不低于50%,每節體育與健康課學生的平均心率,即運動強度應達到140-160次/分。為確保體育與健康課的運動負荷,每節課最好安排10分鐘左右的體能練習,包括一般體能和專項體育的內容,應高度重視體能練習手段和方法的豐富多彩、實用有趣。
在“學、練、賽、評”一體化教學中,“練”的重要性尤為突出。體育知識和技能的學習只有在不斷有效的練習中才能逐步提高。在教學中,教師應掌握動作技能形成的規律,即動作技能的形成要分為泛化、分化、鞏固、自動化四個階段。動作技能的掌握不可能一蹴而就,“練”要遵循循序漸進、合理系統的原則。體能也只有在運動中才能不斷提高,在身體練習中才能不斷增強。教師應在練習原則的基礎上通過創設練習情景、增加練習手段、變換練習方式不斷地刺激學生的“興奮點”,并預設合理的練習強度和密度,引導學生在情景中掌握和提高技能[3-4]。
例如:初中七年級《雙手頭上前擲實心球》課(2021年江蘇省二等獎)。
①在課的導入部分,教師通過在熱身活動中設計“聽數觸地”的游戲,來激發學生渴望學習、愉快學習的熱情,也為身體和心理做好接下來學習的準備。
②在課的基本部分,通過“嘗試—探究—學習—再嘗試”的方法,讓學生先結合已學知識,復習實心球投擲完整動作;再通過小組探究學習,了解完整動作的要領并反復練習;然后通過教師講解和教學讓學生更深入了解正面雙手頭上前拋實心球的動作要點;為了讓學生進一步體會動作,掌握雙手頭上前拋實心球完整動作的發力要點,提高動作水平和投擲距離,這一階段針對實心球完整動作的“蹬、送、震、甩”四個發力要點,創設相應的輔助練習,逐個解決學生在練習中存在的技術動作問題。
③通過練習的層層遞進,由坐姿—跪姿—站姿的練習,讓學生逐步掌握實心球完整動作的發力要點。再針對練習中存在的實心球出手角度問題,通過角度練習,讓學生了解和掌握實心球的出手角度。最后通過實心球投擲遠度挑戰,引導學生自主嘗試,勇于挑戰自我、突破自我,體驗實心球投擲帶來的喜悅。
④在“課課練”階段通過持球仰臥舉腿、持球蛙跳、俯臥支撐開合跳等一系列的身體素質練習,提高學生身體素質,增加課的運動強度,使學生身體素質都能得到協調發展。
⑤在課的放松活動階段,為了讓學生身心得到合理緩沖,教師可通過音樂伴奏進行放松拉伸練習,引導學生積極放松、恢復身心,使整堂課在輕松愉快的氣氛中結束。
教師在授課中通過坐姿、跪姿、站姿等多種姿勢投擲練習,分別引導學生重點體會投擲時的上肢、腰部、腿部的發力過程,既提高了學生的練習興趣,又通過不同的練習方式層層推進促使學生主動體會投擲的發力過程。在練習的過程中通過單個練習、小組練習、分組練習、循環練習等多種課堂練習的組織方式提高練習密度和強度,不僅促進學生對技術動作的掌握,還增強了學生的身體素質[5]。
比賽能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強化運動技能。“賽”不是傳統意義上少數同學參加的教學比賽,而是應圍繞全體學生,讓體育與健康課堂中所有的學生都能參與進來,在比賽中提高運動能、習得科學鍛煉的知識、增強身體素質、享受運動樂趣。因此,比賽的目的不僅是鞏固和掌握運動技能,還應該是對比賽項目的文化進行傳承。如果學生只重視比賽的結果,這樣的比賽就變成了追求勝負的工具,不利于學生對運動項目的學習和體驗,不利于培養學生正確的體育道德和體育品格,導致學生對體育品德樹立的異化。在“學、練”的基礎上,教師可以根據學生掌握技能情況,結合學校的場地設施,合理設計比賽的方式。根據學習內容的不同可以是個人賽、小組賽、團體賽,還可以根據課型的區別對比賽規則進行合理的改變。譬如,新授課時,為了降低比賽難度,教師可以簡化規則,以利于比賽順利開展。例如,上述五年級的《足球:頭頂球》課,教師考慮到足球場上球門數量較少,為提高學生頭頂球的練習密度,利用標志桿設置簡易球門;為降低新授課的練習難度,保證比賽的順利開展,教師可采用學生自拋自頂、學生間互拋互頂的比賽形式。為增強同學間相互合作,采用小組得分賽的形式進行比賽。這些比賽方式的選用,既促進了學生對動作技能的合理運用,又通過比賽培養了同學之間的相互協作能力,起到了以“賽”促“學”,以“賽”促“練”的教學效果。同時教師在比賽的過程中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統計比賽成績,計算的過程中,老師強調要按比賽規則進行誠實統計,告誡學生既要有規則意識,更應該講誠信。在比賽結束時,教師不僅對比賽的獲勝方表示祝賀,更應鼓勵雖然落后但還認真比賽、堅持到底的小組。強調體育精神不僅是奪得冠軍,更重要的是在落后時不言放棄,堅持到底、頑強拼搏的態度。這些比賽形式的采用和比賽規則的運用,不僅促使學生動作技能的鞏固和掌握,更培養了學生的體育品德,學生的體育核心素養在“賽”的潛移默化中得以提升和發展[6]。
評價的主要目的是對學習行為進行觀察、診斷、反饋、引導和激勵,以判斷教學目標的達成度,給教師和學生提供即時、多元、有效的反饋,促使學生更積極地“學”、教師更有效地“教”。評價的內容應圍繞核心素養,從運動能力的發展、健康行為的形成、道德品質的養成等方面入手。通過過程性和終結性、定性和定量、相對性和絕對性、教師評和學生評相結合的多元化評價方式,對學習行為和過程進行綜合性的評價,以促進教與學更有效。如高中《有氧舞蹈組合動作與隊形創編》課(2022年江蘇省高中優質課),教師把整堂課設計成為一個“假面舞會”形式的大Party。教學中通過出示動作掛圖,引導學生積極思考、自主學練總結動作要領;通過老師巡回輔導,提升動作規格。在動作路線的自主創編環節,積極鼓勵學生歸納創編原則,并根據原則進行小組創編。老師在課中指導學生進行自我評價、相互評價、小組評價等;學生在評價中不斷提升技術動作的規格和隊形創編的水平,發展了學生的思維和創造能力,使“評價”在教與學的過程中起到了檢驗學習效果,培養思維品質的效果[7]。
體育課首先要考慮學情,也就是考慮“誰學”的問題。了解學生的現實發展水平,準確把握教學起點,是體育教學設計的一項重要內容。教師既要了解、分析學生對新知識的掌握程度、判斷學生對新知識的關注和接受程度,了解學生原有的知識水平或原有心理發展水平對新知識的適合性,為其學習的策略提供最優方式。教師也要分析學生的差異狀況,以確定在教學活動中解決該問題的方法和途徑,為可能采用的個性化教學指導提供策略,為“學、練、賽、評”一體化的教學設計提供依據。如小學生生性好動,容易接受新鮮事物,對學習新技術的積極性比較高,但注意力集中的時間比較短,認知水平和體育知識的儲備都較低。在進行小學體育課的設計時,“學、練”時可以多預設有趣的情景,結合教師示范、學生模仿、正誤對比同時結合音樂、融入游戲等學練手段,以激發學生興趣。“賽”時可以簡化比賽規則,降低比賽難度,使比賽形式更符合學情。“評”時應根據學生認知,讓學生依據老師提供的標準進行簡單的評價。例如,小學《足球頭頂球》課的小組得分賽,五年級《雙杠曲臂懸垂》課(江蘇省二等獎)課素質練習是的“穿越叢林”游戲等,老師在教學過程中大量采用游戲、比賽等教學手段起到了很好的教學效果。中學生的認知水平較高,已經具備了較好身體素質和運動能力,表現欲望強烈,愿意在比賽中展現自己。教師可在高水平段的教學設計時多采用自主練習,結合自評、互評,鼓勵學生歸納、總結動作要領,了解體育比賽的規則,各種形式的比賽能夠提高學生技術動作的實戰運用能力。例如,在上述兩節課中,老師都沒有直接進行技術動作的示范,而是通過出示掛圖,引導學生思考、模仿、提煉動作要領,并通過循環練習、小組展示、集體打分規范動作規格,提高學生學練的積極性,同時發展學生的體育素養。在初中《雙手頭上前擲實心球》課中,老師通過“坐、跪、站”各種身體姿勢的投擲實心球的循環練習,不斷引導學生體會對上肢、腰部、腿部的發力感覺,并通過相互評價、小組評價主動歸納動作要領。并通過練習前后學生各自投擲遠度的對比,用數據說明合理的技術動作對投擲效果的作用。在高中《有氧舞蹈組合動作與隊形創編》課中,在學生自主探索、歸納有氧舞蹈技術特點和隊形創編原則的基礎上,要求學生分組對隊形舉行合理創編,并進行展示比賽,由其余組的所有同學根據合理、優美等原則進行打分。這不僅讓學生習得技術動作、創編方法,還提高了學生的思維品質、發展學生的創新能力[8]。
體育課堂“學、練、賽、評”一體化教學應以教學組織形式為紐帶,把包括教學內容、方法、手段在內的各種教學要素,以一定的教學程序集結起來,方能確保教學活動的完成。體育教學組織形式直接體現為師生相互作用的方式,這種作用方式既可以是直接的,也可以是間接的,既可在班集體中進行,也可在小組內或個體間進行,不同的教學內容必須要與之相適應的組織形式。在實際教學中,教師應根據不同的課型和內容、課中不同的學習階段、不同的學習要求,分別采用合理的教學組織形式。基本部分的教學根據不同的項目練習和教學要求,可以集體練習、個人練習、分組練習(分組不輪換、分組輪換)練習等形式進行組織,分組可以是按性別分組、按人數分組、按能力分組、自由組合分組等形式進行。結束部分的放松活動可盡量以自由、寬松的散點隊形舉行組織。例如,上述《足球:頭頂球》課準備部分熱身和拉伸韌帶的教學組織是學生散點進行在規定區域內的各種方式運球和散點原地進行學做“小小書法家”的游戲。在基本部分的學習中,通過兩人一組頂給點球、兩人一組自拋自頂、兩人一組互拋互頂、四人一組“投球攻門得分賽”。多樣而合理的組織形式提升了課堂的練習密度和在不同情境中合理運用技術的能力,提高了課中“學、練、賽、評”的效果。在身體素質練習和整理放松階段,采用“散點”個人練習的組織形式進行,加強了身體素質練習的效果[9]。
體育課程的核心素養即“運動能力、健康行為、體育品德”,這些核心素養的形成是體育課堂教學是關鍵。學生素養的提升需要教師更新教學理念,改變傳統教學以知識傳授為主的課堂教學模式,向“學、練、賽、評”一體化教學轉變,從而實現由“知識導向”向“素養導向”的轉變。“學、練、賽、評”一體化的教學模式,讓學生在“學中練、學中賽”,“練中學、賽中學”,“評中練、賽中評”,以學生主體性“學、練”為載體,通過示范引領、同伴互助、小組合作、團隊協作、多媒體呈現、榜樣引領等不同教學形式,使學生能愉快地獲得對體育運動技術的理解、熟悉、掌握。在課堂上通過個人賽、小組賽、對抗賽、展示賽、趣味賽、特殊賽等形式,引導學生進行自我評價、小組評價、集體評價、對比評價等途徑科學合理地“評”出體育課的收獲。“學、練、賽、評”既是4個獨立運行的教學環節,又相互滲透、相互補充、相互交叉。在常態體育課中,做到以賽促學、以賽促練、以測促評,從而提高練習密度、運動強度,提高課堂練習效率。例如,上述《雙杠曲臂懸垂》課中,老師設置運動情景,把整堂課設計為解放軍行軍訓練,結合解放軍行軍口令,讓每一位學生在課中都成為一名“小戰士”,并且要求“小戰士”都要發揚不怕苦、不怕累,勇于戰勝自我的解放軍精神。在課的開始部分,“小戰士”們在解放軍軍歌的背景音樂下跨越障礙、匍匐前進、鉆山洞進行熱身,通過自主模仿各種體育運動的技術動作來拉伸韌帶、活動關節(如有同學模仿蛙泳的劃水動作活動上肢韌帶等),學生在各種豐富的熱身活動中,身體上充分熱身、思想上迅速興奮進入課堂狀態,為基本的學習做好了充分的準備。在基本部分中通過三人合作仰臥屈腿起、單杠上靜態懸垂等輔助練習,引導學生自主學習、體會杠上的身體感覺。在同伴助力下的屈腿懸垂擺動、從墊子上下落屈腿懸垂擺動、兩腳蹬地屈腿懸垂擺動等練習,通過自主學練、教師輔導、相互評價、小組比賽時集體打分等學練形式強化技術動作的鞏固。在“課課練”中結合主教材和解放軍“奪陣地”比賽等游戲提高了學習的技能在實際情景中的應用能力。本課“學、練、賽、評”各個環節有機結合,既使學生在愉悅的氛圍中學習知識、習得技能,又培養了學生的愛國主義精神,讓本來枯燥的以力量為基礎的雙杠課變得生動有趣。學生的體育核心素養也在“學、練、賽、評”一體化的教學中得以發展[10]。
體育課堂教學有多種形式,為確保和提高體育教學質量,培養體育學科素養,教學中“學、練、賽、評”應有機融合,系統性呈現,構成結構式教學活動框架和活動程序。實踐證明,一體化設計模式注重學生的興趣與選擇,同時又突出了學生的自主性、主體性,滿足了學生的個性,符合學生的心理需求。同時也有利于教師更新教學理念,完善教學機制,并能更好地貫徹“教會、勤練、常賽”,讓學生掌握1-2項運動技能的體育課程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