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亞萍
(湖北文理學院 襄陽 441022)
特稿即有深度的報道,側重于用講故事的方法來傳遞信息。新聞特稿是一種基于事實展開的新聞創作活動,通過文字揭示事物本質,具有可讀性、主題鮮明、較有深度。[1]新聞特稿的內容往往涉及災難、民生等社會關注的熱點話題。這決定了特稿本身具有一定的吸引力。近年來新聞特稿的類型大多為人物特稿,報道名人其本身具有較高的話題度與公眾吸引力。新聞特稿在新聞領域屬于紀實類的報道。它所報道的多為民生方面,這也是其價值所在之處。其內容豐富且全面,與一般的新聞作品相比更具有借鑒性與保存性。即可以通過新聞特稿了解當時所處環境以及事件原有情況。
新聞特稿的危機與挑戰主要來自于兩方面,內部方面:新聞特稿有著“篇幅長、涵蓋廣、內容復雜”的優點,但這也意味著特稿的創作需要大量的時間,而傳統記者則是以字數和篇幅作為收入標準,優秀的記者難以有充足的時間與精力去創作,收入與付出的不對等再加上報道不確定性使其創作困難。而外部方面則受到互聯網的沖擊,碎片化的閱讀方式以及短視頻、H5等新興呈現形式吸引了受眾注意力,減少了深度閱讀,特稿的受眾大量流失。同時當前是大數據的時代,商業平臺通過算法為大眾推送其中意的內容,受“信息繭房”效應的影響,公眾的注意力與興趣局限于特定的領域,對其他領域的內容很少關注,由此以往與“新聞特稿”相關的內容較為人少知。同時運營商基于數據分析,推送滿足大眾個性化需求的內容,公眾視野狹小,對于新聞特稿的關注度不高。
技術的便利使得平臺與媒體能夠隨時隨地為大眾提供所關注熱點事件的過程、后續,覆蓋范圍廣、分析評論深使新聞特稿“深度性”的優勢也消失殆盡。傳統新聞特稿面臨著一系列的打擊,導致了“新聞特稿”的衰落,也促使其尋找新的發展方向。
從特稿的發展歷程來看:國內第一次進行有特稿色彩的實踐是在1995年,而真正將特稿進行中國式定義是在2003年,南方周末記者李海鵬的《舉重冠軍之死》,被認為是“中國式特稿的開山之作”,自此以后新聞特稿開始發展。[2]2015年網絡文學IP走上商業化進程,影視作品延伸出相關產業。在此次浪潮中新聞特稿搭乘著“IP改編熱”的列車,作品《太平洋大逃殺親歷者自述》在線上平臺上獲得較大關注,在2016年3月該作品也實現了版權售賣,樂視影業收購,同時該內容的廣播劇也在FM上實現連載,此外特稿《黑幫教父最后的敵人》《1986,生死漂流》也先后進行版權變賣。[3]2016年1月5日中國最優秀的特稿創作團隊ONE實驗室誕生,取得華創資本6000萬元的投入,該團隊是由中國最出色的特稿記者李海鵬擔當負責人。新聞特稿IP化進程看似一片大好。然而,新聞特稿IP發展尚處于初創時期,目前為止尚未形成一個較為典型的產業鏈與運營模式,目前發展只能借鑒與網絡文學IP化的發展模式。
當前,網絡文學IP化的發展方興未艾,網絡小說,特別是影響力較大的小說紛紛被改編成電影、電視劇,有的甚至出現了衍生IP化的傾向。網絡文學熱潮帶動了整個互聯網文學的發展,同時也影響了新聞特稿IP化的運營。然而,網絡文學在IP化運營過程中也出現相關問題,此問題新聞特稿也不可避免地存在,因為尚處于發展初期,所以阻礙與矛盾遠多于文學作品的IP運營。因而需認真探究,以網絡文學為依據分析特稿的不足,同時找出兩者的聯系,為特稿發展提供借鑒。
1.內容質量參差不齊,適宜于改編作品少
網絡平臺的開放性與低門檻使呈現內容的質量參差不齊。低俗化、文筆粗糙占較大比例。適宜于改編的IP資源較少,同時一部分優質文學的符號系統改編為影視的視聽語言難度較大,國內相關特效以及技術水準較低,因而改編較少或不符合觀眾期望。同時受社會大眾價值取向的限制,部分網絡文學難以改編。新聞特稿也面臨同樣的危機。現在優質特稿較少,適宜于開發的特稿更少,因而難以實現持續的運行效應。同時,新聞特稿在IP化運行中也存在著一定難度。與網絡文學相似,在內容呈現、場景構建中存在難度,其中既有技術因素,也有現實因素。因而,在作品改編中毀原著、不符社會現實的現象時常存在,新聞特稿IP化運營中也會出現此類問題。
2.IP產業鏈發展相對完善,可挖掘的領域與利益鏈較少
當前網絡文學的IP化運營模式發展火熱,新聞特稿運營也可據此模式。但新聞特稿在產出、供應上不確定因素太多且難以復制。優秀特稿創作的“慢環境”與資本的“快賺錢”相悖,從故事創作到開發,盈利周期較長,持續的資本支持難以實現。同時網絡文學的商業運營模式對新聞特稿來說還在實踐階段,目前僅實現了版權變賣,后續的產業延伸還未實現。商業模式較為單調,可發掘的產業鏈還是較少。
特稿IP化的發展前景廣闊,在當前新媒體的環境下,新聞特稿發展除了借鑒文學IP化的路徑外,更要注重自身的內容優勢,同時適應當前互聯網的生產環境,從內容生產、團隊創作、后續開發等方面進行商業運營,而主要的著力點可從以下幾方面來看。
與文學作品一樣,新聞特稿的優勢在于其內容,內容有吸引力,滿足大眾需求,便具有了市場價值。而在文學作品改編成影視作品的過程中,因為編劇、資本因素以及外來的各種干擾,往往呈現出來的作品與大眾期待較遠,因而“毀原劇”的情況時時出現。
因而在新聞特稿改編過程中,要積極培養編劇型記者,力求作品的最大還原與貼近。只有記者自身改編創作,才能理解新聞作品本身的意義,才能避免專業性知識不足帶來的作品缺陷。也要培養專業化團隊,實現后續作品支撐,持續發力,打響該品牌。網上常常出現這種現象,有些工作室或機構在發布一個作品后很快便銷聲匿跡了,這是因為沒有后續作品的推送,大眾便遺忘很快,被新的東西占據視野。而后來再想獲得名氣與注意力,其難度便跟著加大了。因而單憑個人的力量是完成不了一系列的優質作品產出的,只有依靠團隊才能實現不斷的優質產出。通過團隊合作能夠發現自己的優勢與不足,更好地向前發展。此外,要積極吸引優質人才,這類人才不僅要有豐富的采編能力,而且需要熟練運用計算機軟件以及相關的專業技術,善于發掘與探究,擁有一顆創新之心。在新媒體時代只有學會創新,才能讓自己站在一定的高度,才能更緊跟時代步伐。所以一些傳統新聞記者需不斷學習,轉變思維,跳出當前固有模式,明白金剛鉆不僅能干瓷器活兒,也能干其他的活兒。只有這樣,新聞特稿才能實現IP運營的全面發展。
在內容生產上要注重研究當前社會熱點話題,發掘背后故事。新聞特稿不僅僅是內容的呈現,更應是對社會的思考與分析。只有關注實際生活,方能寫出好的作品。當前較火的網絡爆文其實質也是滿足大眾的某種情懷與需求。新聞特稿應當重視并加強內容的黏性與分享性。[5]所謂的黏性,即在內容呈現上下功夫,在內容形式、布置上,要吸引受眾停留。增強與受眾的交互性,只有與受眾切身相關,受眾才會停下來觀看。同時加強內容的分享性,現在的自媒體平臺如微信、朋友圈,與傳統媒體相比的一大優勢便是其可評論、易分享的功能。通過分享,受眾表達出自己的觀念與態度。同時只有加大傳播的范圍與深度,自己的作品才能被更多的人所熟知。但在內容表達上,必須堅持真實、不過度虛構的底線。
堅持多渠道發布與呈現,最大程度觸及各類受眾。有時好的作品并不是從一開始就吸引了受眾,只是當推送、宣傳的話題多了,受眾出于好奇才會點擊觀看。做好內容營銷是當前商家或是發行人的常用手段,綜藝《乘風破浪的姐姐》未播出前,就有許多明星在微博發文,抖音、快手也有大量的話題評論,吸引了用戶關注。新聞特稿也要學會利用這種營銷手段,當前處于大眾注意力稀缺的時代。有熱度的文章與視頻,才會有人關注與分享,新聞特稿適當利用話題,但不要過度渲染,影響到作品本身。如今,好的作品要想為大眾所熟知,必須自己要主動走出去。現在是一個“酒香也怕巷子深”的時代,不僅要堅持“內容為王”,更要履行“渠道制勝”的原則,渠道與內容相得益彰。以影視市場為例,湖南臺、浙江臺、江蘇臺,這些媒體平臺其本身便具有很大影響力,所以一些電視劇、電影想在此平臺播放,一定程度上來說對自己作品的收視率也是一個保證,地方臺與中央臺播放同一部電視劇的影響力也會大不相同。因此,在新媒體時代,要明白掌握優質“渠道”的必要性。在內容為王、渠道制勝的基礎上進行內容生產與發布,必有所獲。
積極推進新舊媒體交融實現新舊媒體的強強聯合,新聞特稿要想取得進展就要緊跟媒介融合這一浪潮。[6]當前媒介融合發展已進入了“推動縣級融媒體建設”的第二階段,技術引進新聞生產過程中。簡單、瑣碎的工作被技術代替,記者在一定程度上擁有了更多精力去從事更有價值的新聞寫作。這就要求新聞工作者站在受眾的立場上,滿足受眾的期望,并以此為根據進行特稿創作,轉換思維理念。傳統媒體內容生產是以自我為中心,受眾是被動消費。當前只有滿足受眾的多元化需求,才能適應市場的發展,引來資本的支持。近年來,像阿里巴巴等電商以及大型企業也在進軍IP市場,他們憑借自身的優勢在IP電影的制作中出力,最后分紅。新聞特稿以此為例也可發展,通過吸引外資緩解自身資金危機,同時利用外資優勢綁定發展。美國電商亞馬遜為扶持《華盛頓郵報》的發展,通過與自身綁定來推動報紙的網絡用戶。新聞特稿在生產過程中也可以此為例,充分利用資本來實現自身發展。但是不能過度受資本的束縛,一旦完全受資本的束縛所生產出來的內容便是純粹的商品了,新聞特稿也就沒什么存在的意義了。
新聞特稿創作完成后,要將其作為商品投放市場,運用商業化的模式實現其銷售與開發。充分利用大數據、算法等工具將新聞特稿推送與利用,積極發揮專業優勢,實行差異化競爭。新聞特稿與別的產品相比,其最大優勢在于其真實性,因而以真實性為依據,打造自身獨特品牌。
特稿IP化是新媒體環境下傳統媒體謀求自身發展的一條路徑,時代在變,傳統媒體以及從業人員也要學會改變。只有“變”,才能生存、發展。特稿IP化是傳統媒體面臨網絡媒體的沖擊時,所尋找的一條“創新”之路。新聞特稿在創新時,要立足于本身的內容價值,進行多方面的開發與運營,深度挖掘自身價值,探索出一條適應本身的生產模式。同時,作為特稿的創作者,媒體從業人員也應從發展的角度看問題,不要局限于現有的視野中,要積極適應新媒體環境。在作品創作中,堅持新聞專業主義,同時也要積極適應大眾的需求,只有這樣才能創作出優質的新聞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