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鵬飛
(江蘇師范大學,徐州 221116)
功不唐捐,玉汝于成。在陳望道先生翻譯的《共產黨宣言》中,我們才真正地嗅到信仰的味道,見證了真理的魅力;在《共產黨宣言》中,我們真正地認識到什么是為了信仰而視死如歸,見證了中國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三大偉大歷史時刻,體會到中國共產黨的能、馬克思主義的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好。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充分發揮歷史育人的作用。在開展黨史學習教育的過程中,以史為師、以史為鏡,從革命先烈們的英雄事跡中補足精神之鈣,從黨的百年奮斗征程中筑牢思想之基,從黨史學習教育中把穩思想之舵。
2021年2月,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了“黨史學習教育”的重要性,提出學黨史、悟思想、辦實事、開新局的要求。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的關鍵,要有效地將思想政治教育與黨史學習教育深度融合,應做到理論性與實踐性相結合、統一性和多樣性相結合,在黨史學習教育中尋找破解難題的法寶,在過程中增長才干,把所學的知識、掌握的技能轉化為解決問題、應對風險挑戰的能力。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高度、深度和廣度,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1.把準歷史脈絡,把握歷史規律,為大學生提供價值標桿
明鏡所以照形,古事所以知今。百年黨史是最生動、最客觀、最有說服力的教科書。熟知歷史才能正視當下、面向未來,才能不憂不懼、舉重若輕。當下正在發生的事,過去都似曾發生過,未來也還會發生,很多看起來無法承受的事,放在歷史的長河中,也許不過是一個淺淺的漩渦、一朵小小的浪花。
學史增信,就是要通過學習黨史,增強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信心。要先“明理”再“增信”;信仰的篤定根植于實踐的前進性,同時,“增信”也離不開“崇德”;信念的堅定源自目標的準確性,“增信”終須落腳于“力行”,實干才能興國,空談只會誤國,自信的來源不僅僅是堅持發展作為第一目標,更是不斷加強中華民族的文化自信。
現如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國際格局變幻莫測等因素,對國際社會的發展沖擊力之大、影響力之廣已經成為這個新時代的突出特點。回顧中國共產黨的百年征程,我們要堅持用理想之光照亮奮斗之路,用信仰之力開創美好未來。只有增強開拓前進的勇氣和力量,才能更好地堅守信仰、堅持信念、堅定信心。
2.彰顯共產黨人的理想信念,激發大學生的情感參與,浸潤精神世界
心有所信,方能行遠。理想信念是思想之舵,是精神之鈣,是勝利之基。學史照亮了我們在波譎云詭的國際變局中篤定前行的路。百年前,正是一群青年人高舉馬克思主義思想的火炬,在中國堅持探尋民族復興的道路。在中國共產黨的帶領下,一代代青年人把個人奮斗和國家富強、民族復興、社會進步相融合,將小我融入大我之中,逐漸成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主力軍。
“未來屬于青年,希望寄予青年。”毛澤東28歲參加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成為建黨領袖之一;周恩來26歲擔任黃埔軍校政治部主任,29歲組織領導南昌起義;任弼時21歲擔任共青團中央局總書記……今天的中國離不開這樣的熱血青年,在追求高質量發展的時代下,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下,新時代的青年人有責任也有義務以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為目標,增強做中國人的志氣、骨氣、底氣,不負時代,不負韶華,不負黨和人民的殷切期望!
因此,高校輔導員要發揮自己的專業性特長,加強黨史學習教育,激發大學生的情感參與,浸潤大學生的精神世界,培養又紅又專、德才兼備的社會主義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

當下的大學生多數是“00后”,是互聯網的“原住民”。互聯網的多樣性和“00后”大學生標新立異的特點相契合,依托微信、微博等新媒體,大學生交流和解決問題的方式更加立體化。但是在“互聯網+”流行的現象下,大學生的人際交往具有雙向性,傳統的等級分明的師生關系等“老派”的關系都將在虛擬的“互聯網+”世界中變得模棱兩可,逐漸淡化,這給黨史學習教育工作帶來了一定的沖擊和挑戰。
傳統的宣傳教育更多是通過班級手抄報、班級主題黑板報、校園主題系列學報等實體媒介單方向傳播。傳統的媒介決定了原始的傳播形式是單一的,而“互聯網+”的模式更具有多樣性,它的傳播形式是雙向的、個性化的,這為大學生提供了信息互換的機會。
互聯網海量的信息拓寬了大學生獲取知識的渠道,加強了各地方文化交流和融合,也促使大學生不再滿足于被動地單方向地接受灌輸,雙向的交流增加了更多文化輸出和輸入的機會,這也在一定程度上給黨史學習教育的主體地位帶來沖擊。
傳統的教育方式,是單一的、大眾化的傳播,高校主體依托課堂教育及校園宣傳等形式傳輸信息,單方面地輸出和把控話語權以追求短期內的教育目的。
“互聯網+”新技術的發展,促使網絡以用戶體驗為中心,從根本上更新了角色功能。這樣新穎的方式,激發了大學生學習、讀書的興趣,“線上+線下”的方式提高了大學生的閱讀便利性,實現了對傳統傳播方式的短板的彌補,為大學生提供了更多的選擇機會,使他們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和喜好,具有知情與說話的權利和自由,成為表達想法的主體。
“互聯網+”讓大學生重視選擇的權利,以直覺與聯想的方式將有關信息聯系起來,由二維的平面思維轉向立體思維。只有將思想政治教育的傳統優勢和互聯網新技術有效融合,才能有效地串起黨史學習教育的“點、線、面”。
學為人師,行為世范。高校輔導員是開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一頭連著高校立德樹人任務,一頭連著萬千家庭的幸福指數,是一份有意思也有意義的工作。正所謂“親其師才能信其道”,老師有一桶水,大學生才能有一杯水。
一方面,高校輔導員要自主閱讀黨史的經典著作,探索黨史中的典型案例,豐富自身的理論知識。
另一方面,高校輔導員要深入進行理論研究,以科學研究支持教育成效,引導大學生從歷史的角度、全面的角度正確看待歷史,了解中國的發展道路,豐富自己的理論體系。
同時,要努力探索提升黨史學習教育的新路徑、新方法,始終圍繞大學生、關照大學生、服務大學生,以大學生為主體,充分引導大學生發揮主人翁意識,是高校輔導員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落實、落小、落細的關鍵。
知所從來,方明所往。歷史是最好的教材,也是最好的“加油包”,總是源源不斷地給予人民前進的動力。互聯網技術改變了傳統的信息傳播方式,信息流通和傳遞更加自由。黨史學習教育應充分地發揮網絡“根據地”的作用,引導大學生思想,達成政治共識,充分地將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優勢與最新媒體平臺的新技術、新方法、新思維相融合,促使學習宣傳教育工作與時俱進。
面對網絡上良莠不齊的信息,大學生容易被虛假的信息所迷惑,為減少類似事件的發生,高校輔導員應運用多種科學技術手段,在教育上將工作落實、落小、落細,在管理上保證工作公平、公正、公開,在服務上對工作用心、用情、用力。
在當今的時代中,黨史學習教育正當其時,要幫助黨員同學端正學習態度,穩扎穩打,用目標引領方向,注意學習方式方法,將歷史與理論相結合,尊重歷史“原材料”,加之理論“調味料”,有理有據、均勻配比,炒出“色香味”俱全的黨史學習教育大餐;深入挖掘高校豐富的紅色教育資源,聚焦與本校相關的革命先烈、英雄模范、科學大家等;統籌兼顧,將黨史學習教育與黨和國家事業緊密結合,與大學生實際情況緊密結合,引導大學生創造美好生活;引導廣大黨員同學加深對黨的歷史的理解和對現代化發展要求的認識,使他們清楚自身的歷史定位和肩負的責任使命,自覺凝聚起奮發向上的前進力量。
拓寬教育渠道,發揮互聯網優勢,實現黨史學習教育數據多樣化呈現,以大學生為主體,為大學生著想,滿足大學生黨史學習教育的學習需求。積極發揮共青團、大學生會、社團的模范帶頭作用,利用黨史紀念日來策劃和開展中國共產黨歷史知識競賽,鼓勵大學生自覺主動參加學習,傳播黨的理論知識,以賽帶練,讓大學生在競賽中感受氛圍,引導大學生深刻地認識到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進行革命斗爭,他們的成功是歷史發展的必然,是順應時代發展的要求和規律的。
同時,可以舉辦線上重走長征路、唱紅歌等活動,深度挖掘學校紅色資源,對歷史上的事件和人物進行客觀的評價,助力大學生深入學習黨史,有助于提高黨史學習教育的影響力。以新媒體新技術優勢,迎合大學生群體的需求,利用抖音、微信、微博等媒介創新黨史學習教育宣傳方式,可以圍繞時間節點和事件,創作黨史學習教育話劇、短視頻,充分發揮大學生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的作用,以此構建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新體系,打造黨史學習教育的網絡主陣地,掌握黨史學習教育的話語權。依托專業特長,設計融入黨史學習教育的專業類競賽小游戲,運用VR技術,提高黨史網絡教育的科學水平,激發大學生的學習興趣,實現春風化雨,潤物無聲般的教育目的。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中國革命歷史是最好的營養劑。”黨史也是一門重要的思想政治教育課程,更是堅定新時代大學生理想信念的重要渠道和舉措。當代大學生應重溫黨史,緊跟黨的步伐,樹立開天辟地、敢為人先的首創精神,堅定理想、百折不撓的奮斗精神,立黨為公、忠誠為民的奉獻精神。
學而信,信而行。學史增信,既要“真信”,又要“篤行”,把學史增信的成效轉化為悟思想、辦實事、開新局的實際行動,用理想之光照亮奮斗之路,以信仰之力開創美好生活。高校輔導員應把黨史學習教育作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培養社會主義的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實現人人育人、實時育人、事事育人。通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協調努力,讓更多的大學生深入了解黨史、學習黨史,為學校的各項事業高質量發展,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貢獻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