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潔
摘要:紀錄片作為能夠跨越語言時空、融通中外文化的媒介形態,在積極推動中華文化走出去方面既有無可替代的優勢,也承擔著一定的責任。然而,想要讓海外受眾喜聞樂見并非易事,部分中國紀錄片面臨著傳者熱受者冷、故事弱宣傳重的局面。本文以央視紀錄片《人類的記憶·童話世界九寨溝》為例,從國際化呈現、國際化敘事、國際化表達三個維度進行分析,為提升新時代紀錄片的國際化程度,探索講好中國故事,進一步擴大中國紀錄片在世界舞臺的影響力提供借鑒。
關鍵詞:紀錄片 國際傳播 影像 敘事
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展示真實、立體、全面的中國,是加強我國國際傳播能力建設的重要任務。作為能夠跨越語言時空、融通中外文化的媒介形態——紀錄片來說,以“潤物細無聲”的方式積極推動中華文化走出去,既有其無可替代的優勢,也是其當仁不讓的責任。然而,想要讓海外受眾喜聞樂見并非易事,部分中國紀錄片面臨著傳者熱受者冷、故事弱宣傳重的局面。
2021年7月,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在中文國際頻道隆重推出《人類的記憶——中國的世界遺產》系列紀錄片,旨在向世界展示中國對世界遺產的保護和傳承,傳遞世界文明交流互鑒、共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美好愿景。其中,《童話世界九寨溝》一片由四川廣播電視臺創作,該片聚焦四川的世界自然遺產九寨溝,以4K超高清拍攝,在30分鐘的體量內將其申遺歷程、保護傳承、震后恢復等故事娓娓道來。該片播出后,當期收視率達0.3,超出該頻道同時段0.24~0.26的平均收視水平;完整視頻各平臺共計點擊量近1600萬次,全網觸達用戶超4500萬人次,播放數據高居前列,收獲了國內外觀眾的良好口碑,完成了“中國故事、國際表達”的成功探索。分析這一鮮活案例的創作思路、敘事手法和表達特點,對于提升新時代紀錄片的國際化程度、探究講好中國故事的國際傳播方式、進一步擴大中國紀錄片在世界舞臺的影響力,都有著啟示作用。
呈現好世界遺產的真實性、完整性、連續性,是《人類的記憶——中國的世界遺產》系列紀錄片的基礎,真實正是紀錄片的核心價值。今天的觀眾面對的是“海量內容”,且具有很強的能動性來“選擇性注意”。因此,能在第一時間用真實影像抓住海外觀眾的眼球,是紀錄片實現有效國際傳播的前提之一。美國傳播學者施拉姆曾提出選擇或然率公式:選擇的可能性=回報期待/費力程度。這意味著紀錄片一方面要不斷提升影像品質讓觀眾“看有所值”,另一方面要盡力減少傳播隔閡讓觀眾易于接受。
因此,創作團隊首先面臨的問題就是:真實的九寨溝是怎樣的?九寨溝于1992年被世界遺產委員會列入《世界遺產名錄》,適用標準為“具有絕妙的自然現象或罕見自然美的地區”。世界遺產委員會的評語是:這里有原始天然的自然環境、舉世罕見的喀斯特地貌和壯觀的鈣華瀑布、豐富的原生植物、珍稀瀕危的野生動植物和保存完好的第四紀冰川遺跡。以標準和評語為參照,創作團隊前往實地進行了詳細的前期調研,發現九寨溝的湖、泉、瀑、灘多姿多彩,水體景觀規模巨大,類型眾多,有著“九寨歸來不看水”的美譽,堪稱“世界水景之王”,有著極高的美學價值。
創作團隊認為,這種動人心魄的美景,既是其作為世界自然遺產突出普遍價值的體現,也符合全人類共通的審美標準。紀錄片只要將這種美真實、充分地展示出來,就能夠超越任何語言、突破傳播壁壘,直擊觀眾的心靈。
第二個問題隨之而來:怎樣將九寨溝的美真實地呈現給世界,讓海外觀眾“一見傾心”?
經過反復調研論證,創作團隊決定根據其景色特點因地制宜,多手段、多維度、多層次地挖掘九寨溝的美,避免視角常規化、美景平庸化。
一是豐富拍攝手法。為了給觀眾更強的視覺沖擊,除了陸地上的常規拍攝外,創作團隊還采取了航拍、水下拍攝、延時攝影等多種手段。無論是整體上層湖疊瀑的變幻莫測,還是個體上靜謐的長海、澄澈的五花海、雄壯的諾日朗瀑布,都被淋漓盡致地展現了出來,從不同角度詮釋了九寨溝的美。精華美景在紀錄片開頭便集中亮相,讓海外觀眾直觀感受到中國世界遺產的奇山異水。
二是展示時空變化。九寨溝雖美,但30分鐘的長度也容易顯得景致單一。為避免觀眾審美疲勞,創作團隊特意捕捉了九寨溝不同時段、不同天氣下的風光。雨中朦朧、晴日爽朗、清晨薄霧、正午烈日等不同場景,讓九寨溝的美有了層次,也讓海外觀眾目不暇接。
三是拍攝對象多元。除了各種水景外,九寨溝還以豐富的生物多樣性和保存完好的第四紀冰川遺跡著稱。創作團隊深入原始森林,拍到了珙桐、紅豆杉等原生植物,大熊貓、金絲猴等珍稀動物以及雪山冰川等多樣化的視覺元素,給海外觀眾留下了更為立體的形象印記。
畫面是敘事的基礎。著名導演愛森斯坦認為,鏡頭畫面將我們引向感情,又從感情引向思想?!锻捠澜缇耪瘻稀分泻j懣杖轿坏挠跋癯尸F具有強大的視覺沖擊力,為國際傳播打下了堅實的基礎。這讓海外受眾直觀地感受到世界遺產的魅力,從而愿意進一步了解其背后的故事。
圍繞著九寨溝這一世界遺產,紀錄片要向世界傳遞哪些故事?如何講好這些故事?為此,創作團隊召開策劃研討會,采訪了多位申遺親歷者、科研工作者,與九寨溝當地管理者、原住民進行調研、座談。最終,團隊確定了選材范圍,一是故事要符合申遺價值提煉、入錄評語、入錄標準,做到不跑偏;二是故事要更亮、更新、更特、更趣,做到有血肉。此外,該紀錄片還要做到國際化視角,即從世界文明的角度觀照中國的世界遺產為世界文明做出的突出貢獻。
以此為共識,創作團隊分別從科學的、美學的、保護的角度,挖掘出了九寨溝在地質、地貌、動植物、美學等方面,與當地的原住民、旅游者、管理者、研究者等相結合發生的關于保護與傳承的多個故事。這些故事契合國際傳播的敘事方式,既能傳達本片主題、塑造國家形象,也能喚起觀眾的好奇心,使其在觀片過程中保持快感。具體說來,本片在敘事上把握了以下三個方面特點。
1.故事內容:國際面孔、視角多元。為有效進行國際傳播,該紀錄片開篇便從國際面孔引入,以英國鳥類學家格蘭特進溝追尋棕頭歌鴝的故事開始了全片的講述,增強海外觀眾的親切感。格蘭特作為故事主線人物在片中多次出現,從他的追尋之路反映九寨溝的生態環境,立場更為客觀,也更容易為海外觀眾所接受。此外,法國留學生本杰明研究樹木年輪的故事,也是透過外國人的眼睛來看中國的世界遺產特點,同時這也是中外合作保護世界遺產的例證。
除了國際面孔外,本片也講述了多個中國傳承保護世界遺產的精彩故事。申遺親歷者回憶了九寨溝險些毀于斧鋸的歷史,以及申報過程中的曲折;科研是保護的前提,科研工作者為了更好地保護九寨溝的湖泊進行了一系列科學實驗;原住民為保護家鄉山水不惜關閉所有客棧,讓游客“溝內游、溝外住”……這些內涵豐富的故事能夠跨越國界,讓海外觀眾觀之趣味盎然。
2.敘事技巧:草蛇灰線、跌宕起伏。好的故事總是相通的。為使故事講述更加扣人心弦,該紀錄片借鑒了文學上“草蛇灰線、伏脈千里”的敘事技巧,將世界遺產的保護作為明線,英國學者追尋珍稀鳥類的過程作為暗線,雙線敘事,前后呼應。觀眾在觀看保護故事的同時,也被“能否找到棕頭歌鴝”的懸念一路吸引,直至片尾揭曉答案,情緒得以釋放。該片沒有采用其他復雜的敘事技巧,便于海外觀眾更容易理解創作者的意圖,代入到故事中。同時,該片敘事節奏較快,以較為密集的信息點和跌宕起伏的故事不斷引發觀眾的好奇心,以此解決國際傳播中文化隔閡帶來的疏離感,使觀看體驗流暢自然。
3.情感共鳴:真實細膩、打動人心。文化雖不同,情感卻相通。紀錄片是人類情感交流的一種方式,旨在尋求人與人之間、社會各階層之間心靈溝通的可能性。因此,想要讓紀錄片更好地走向海外,需抓住情感共鳴這一關鍵要素。
真摯是動人的前提。在拍攝中,創作團隊與被拍攝對象進行了深入的溝通,營造出輕松自然的環境,使其在放松的狀態下真誠交流、坦誠相待。其中,已80歲高齡的申遺文本撰寫者張善云在回憶有專家說文本上“九寨歸來不看水”這句話太狂妄了必須砍掉時,動情地說:“絕不能砍!要砍掉這句話,就砍掉了我這個文本的靈魂。”這種發自內心為九寨山水驕傲的情感,無論中外觀眾都會被打動。
創作團隊也把握好了情感互動的“度”。諸如地震親歷者的講述、原住民的奉獻等,都做到了以情動人,動情而不煽情,以免在國際傳播時引起觀眾反感。
對于主題宣傳類紀錄片來說,除了影像表達和故事呈現外,借由解說詞以及各方觀點呈現的文本語言也在國際傳播中承擔著準確釋義、傳遞聲音的重要作用。部分紀錄片的文本要么宣傳味重,要么晦澀難懂,對不同語境下的觀眾來說難以接受和理解。尤其在當前較為復雜的國際形勢下,西方國家對中國存在誤讀和懷疑,若是一味對外進行意識形態輸出,很容易招致反感甚至排斥,最終固化西方對中國的“他者”印象。
為了破解上述難題,創作團隊在文本創作和語言風格上頗費了一番功夫。最終,在充分考慮跨文化交流與傳播因素的基礎上,用平實、平視、客觀、可信的文本表達,建構起一種“我者”視角與“他者”視角相結合,海外觀眾能聽懂、都愛聽的話語方式。
1.親切平和,避免“宣傳”語態。宣傳味重是一部分中國紀錄片經常被詬病的地方。以客觀真實為特質的紀錄片,若文本采用自吹自擂的方式,不但難以達到所期望的傳播目的,還往往事與愿違。
本片整體話語風格以親切平和為主,沒有說教和灌輸。尤其是在涉及對世界遺產的描述和評價時,創作者沒有用華麗的解說詞給人浮夸之感,而是克制簡潔地完成信息傳遞任務,發揮承上啟下和畫龍點睛的功能。同時著重呈現各界學者觀點,特別引入外國專家來豐富表達,凸顯客觀立場。如世界遺產委員會評委盧卡斯評價稱:“我能考察九寨溝,這是我終生的榮幸。”
不要“宣傳味”并不是否定“宣傳”?!叭伺c自然和諧共生”的主旨被巧妙融入了片中人物的講述之中。比如,一位九寨溝管理者在提到震后恢復時說:“把更多的區域留給時間,因為我們人類在大自然面前,就是一個很渺小的過客?!比凇皾櫸锛殶o聲”中傳遞出中國在世界遺產保護中的價值觀,更容易獲得海外觀眾的認同。
2.深入淺出,傳遞信息價值。文本還承擔著抽象信息內涵確指的功能。對于自然遺產來說,其地質地貌特征、動植物分布、億萬年演變歷程、與原住民的關系等都是不可或缺的信息。由于這部分內容相對枯燥,因此這也是國際傳播的難點之一。創作團隊將這部分內容“翻譯”為明白曉暢、通俗有趣的表述,力爭讓海外觀眾“看得下去”,從而更深入地了解世界遺產的特點。
比如,在講到九寨溝復雜的形成過程時,解說詞化繁就簡這樣寫道:“在數億年的演變過程中,地殼運動、冰川、地震、崩塌、滑坡、泥石流、流水、巖溶等自然造物的力量在這里輪番上演……對于大自然而言,一切磨難皆是修煉?!痹陉U釋九寨溝原住民與世界遺產的關系時,一針見血點明了兩點:其一要把他們當成九寨溝的主人,是他們千百年來把九寨溝保護出來;其二要把他們當成九寨溝的財富,他們不但不是阻力,還是保護九寨溝的動力。這些深入淺出的講述讓自然遺產的各種信息內容得到更直觀、生動的呈現,豐富了海外觀眾的認知體驗。
中國的世界遺產是中國的,也是世界的。講好世界遺產的中國故事,打造一部與國際接軌的紀錄片作品,是這個項目的初衷?!度祟惖挠洃洝ね捠澜缇耪瘻稀芳葲]有一味模仿西方紀錄片的表現手法,也沒有采用國內紀錄片的傳統表達方式,而是充分考慮到海外受眾的文化語境、觀看需求和風格偏好,兼顧了全球視野與本土精神,以國際化呈現、國際化敘事、國際化表達,有效打破了層層傳播壁壘,最終順利向世界傳遞了中國的故事與價值觀。誠然,中國紀錄片的國際傳播非一朝一夕之功,但只要不斷總結經驗,一步一個腳印向前探索,一定能破解傳播中“冷熱不均”的難題,實現“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的歷史重任。
作者系四川廣播電視臺主任編輯
參考文獻
[1]劉海龍.大眾傳播理論:范式與流派[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8.
[2]雷建軍,鐘大年.紀錄片:影像意義系統[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15.
[3][美]希拉·柯倫·伯納德.紀錄片也要講故事[M].孫紅云,譯.北京:世界圖書出版公司北京公司,2015.
【編輯:陳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