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萬土
會稽山綠蔭蒼蒼,若耶溪流水潺潺。2018年6月18日上午,我有幸作為第二屆中國陽明心學高峰論壇浙江紹興閉幕論壇的嘉賓,與來自海內外領導,國內外專家、學者、嘉賓600余人一起來到浙江紹興柯橋蘭亭陽明園,舉行“天下同念——王陽明先生墓地拜謁儀式”,追思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軍事家、教育家王陽明。
王陽明墓位于柯橋區蘭亭鎮花街鮮蝦山南麓,此墓地乃“先生所親擇也”。據《王陽明全集》載:嘉靖八年己丑正月,王陽明喪發南昌后,“先是德洪與畿西渡錢塘,將入京殿試,聞先生歸,遂迎至嚴灘,聞訃,正月三日成喪于廣信,訃告同門”,“二月庚午,喪至越”。“是時朝中有異議,爵蔭贈謚諸典不行,且下詔禁偽學”,然“子弟門人奠柩中堂,遂飾喪紀,……,朝夕設奠如儀。每日門人來吊者百余人,有自初喪至卒葬不歸者。”直至“十一月,(才)葬先生于洪溪”。
據《王陽明全集》載:“是月(十一月)十一日發引,門人會葬者千余人,麻衣衰屨,扶柩而哭。四方來觀者莫不交涕”。當時墓地所在的鮮蝦山,“前溪入懷與左溪會,沖嚙右麓”,“術者心嫌,欲棄之?!闭诖蠹遗e棋不定之時,突然“有山翁夢神人緋袍玉帶立于溪上”,曰:“吾欲還溪故道。”果不其然,第二天,鮮蝦山周邊“雷雨大作”,“溪泛,忽從南岸,明堂周闊數百尺,遂定穴”。門人李珙等筑治,更番,晝夜不息者月余,而墓成。
400多年來,王陽明先生墓雖屢有修葺,但一直原址不動,從未動遷。據《重修王陽明先生墓碑記》記載:王陽明先生墓,清康熙、乾隆年間曾多次修葺。清乾隆四十九年(1784)高宗弘歷南幸,作過一次修繕,御賜“名世真才”題額并建四柱沖天式石牌坊于墓前。抗日戰爭時期,國民黨駐紹部隊將領陶廣樹立墓碑。1988至1989年紹興縣文物保護管理所投資20余萬元,對王陽明墓進行了全面整修,1989年12月公布為浙江省文物保護單位。2008年5月被國務院確定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近年來,浙江省為了保護利用好陽明文化、打造“文化朝圣”地,拓展陽明文化的新內涵,于2015年啟動以王陽明墓園保護修繕為核心的陽明園建設。
陽明園建設以“文化朝圣”的定位,規劃占地581畝,核心區200余畝,整體以陽明墓周邊環境保護為出發點,以江南墓園和紹興明代建筑風格為主要建設思路,在原址上按歷史原狀恢復了洪溪和“名世真才”沖天牌坊,還并充分“留白”,配套建設了陽明墓前廣場區、祭祀廣場區及相關輔助性用房,使陽明墓呈現“兜水鮮蝦”的景致,在真山真水中更顯“天人合一”的境界,寄托了故鄉人民對一代宗師王陽明的懷念之情。
從紹興城區出發,乘著大巴上高速,沿著朝圣大道,穿過一片花海,走進陽明園大門,我們一行600多人來到陽明先生墓前陽明園祭祀廣場。這里牌坊高聳,松柏森森,洪溪之水潺潺而流。
上午8點30分,主持人宣布拜謁儀式開始,先是肅立雅靜。
隨后,第二屆中國陽明心學高峰論壇組委會副主席、中華文化促進會主席王石,中共浙江省紹興市市委書記馬衛光謹代表參會嘉賓向王陽明敬獻了花籃。貴州省文史館館長顧久,中國文化院院長、北京三智文化書院院長王守常,中華社會文化發展基金會執行副秘書長蔣曄,中國文化院執行董事兼總經理陳強,北京三智文化書院理事長高斌上香。中共紹興市委副書記、市人民政府市長盛閱春、紹興市人大常委會主任譚志桂、紹興市政協主席魏偉、中共紹興市柯橋區委書記沈志江敬酒。
論壇組委會副主席、浙江省稽山王陽明研究院院長董平謹代表第二屆中國陽明心學高峰論壇組委會向王陽明恭讀祭文,頌揚陽明良知之教的深切,也表達繼承陽明學說之決心。
宣讀畢,全體參祭人員肅立,面向陽明先生墓地鞠躬行禮,莊嚴的陽明先生拜謁儀式禮成。
拜謁只是一種形式,通過拜謁陽明先生墓地活動,目的是要讓人們對先賢有敬畏感。浙江國際陽明學研究中心主任、陽明研究院副院長錢明說,現在人心浮躁,我們需要通過對先賢的紀念,讓人們對先賢有敬畏感。第二屆中國陽明心學高峰論壇組委會副主席、中華文化促進會主席王石說:“拜謁的舉動代表著當代人對于歷史、對于陽明先生的一個敬意,這種敬意甚至表達了我們對整個中國傳統和傳統思想的敬意。我們今天來拜謁王陽明,就是要來思考、來學習他的思想,特別是在今天,他給我們留下了什么,對今天仍然是有意義的,對明天仍然是有意義的,不僅對中國人,對人類、對世界也是有意義的,我們每個人在這種靜默中,都會想這件事?!?/p>
拜謁儀式禮成之后,趁著600余人的大隊伍還在陽明園逗留之際,我抓緊穿過“名世真才”沖天牌坊,登上四十多級臺階到達第一層平臺。再上去十幾級臺階是一座半圓形的祭臺,從半圓形的祭臺往上,再越過二層平臺,方才到達墓地。
站在墓前,一塊橫碑上刻著“明王陽明先生之墓”八個大字躍入眼前,橫碑后是墓冢,直徑10米,墓上幾抔新土綻著點點嫩綠,清風輕拂,嫩綠輕搖,令人情思悠悠。
返身朝墓前放眼,天高云淡、山水相擁,方知大墓坐北朝南,左有青龍(廟山),右有白虎(印山),前有朱雀(大崗山),后有玄武(鮮蝦山),其來山兩側,有蟬翼,蝦須水過,洪溪水兜,前方兩邊青山如仆人相侍,婉轉至遠天之外。
環顧四周之后,我在王陽明墓前再次肅立,恭恭敬敬地向先生再行三鞠躬禮,一股清新的空氣撲面而至,心里也感到格外澄明,精神頓覺清爽。
匆匆而來,也匆匆而去。返身走下臺階時,我才仔細端詳一下墓道,寬30米,自甬道至墓頂,共有四層平臺,百余級臺階,全長70余米,全部用石材精心雕刻而成,順依山勢,逐級升高,氣勢雄偉。陽明墓前的墓道兩邊,有數十棵合抱古松環侍左右,氛圍莊重,環境優雅,墓與園在一種寧靜之中與天地融成了一體。
走回“名世真才”沖天牌坊前,同行前來拜謁的600余人大隊伍都已離開墓園,墓園很快安靜了下來,恢復了往日的寧靜,空中不時傳來幾聲鳥鳴,空靈而悠遠。我想,這也好,先生的墓園本是一個清靜安寧的地方,不需要太多的紛擾。
我走出陽明園,突然想,我們此行的目的是為了什么?僅僅是為了仰慕而來?不,來之前,我僅僅是對陽明先生立功、立德、立言的“真三不朽”感佩不已,“仰惟吾陽明夫子,秉資純粹,含真太和,景行卓犖,道映千古”;來之后,我頓覺陽明先生用他的一生詮釋了“知行合一、動靜合一”“只信良知真是真非”的心學思想?!捌浠莸先诵模B立懦,自孔孟以來,未若吾陽明夫子良知之教之深切而著明也”。
嗚呼!日月于邁,而斯道恒久;先生云亡,而斯教不朽。拜謁先生前,我感覺一生中很多時候,都在忙于追逐外物,被外物束縛;忙碌、焦躁、甚至迷失了自心;心為物役,已經成為我們生活的常態,卻始終沒有想到平靜下來認識和修煉自己的內心。拜謁先生后,我頓覺心境澄明,心平如鏡,才能有足夠強大的力量去照見萬物的本性。天地悠悠,斗轉星移,萬物終究歸于寂滅,唯有強大的精神力量不會消逝,讓后世永遠銘記,并且歷久而彌新。我們此行,心中除了感恩,更有立心廣交心學賢士,進一步交流學習心學之志。在往后時間里,除了不斷自我“在事上磨練”,更要竭力將心學之光輝廣為傳播,也為在現代社會中迷茫空虛的朋友們盡力奉上一份強大的心靈力量。
“稽山相對,心懷光明,鑒水相映,心如明鏡。知行合一,吾心光明?!眴韬?!吾輩后學,繼志述事;先生之靈,必能啟佑。誠素自中,微物為重;神其來格,蘋藻是用。
“心開日月神存不朽,古今共仰真完人”,天下同念,真世名才。讓我們共同向這位偉大的紹興先賢王陽明先生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