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琦
“斷舍離”是近年很流行的理念,人們通過對這一生活形式的實踐,隔斷對物品的執著和迷戀,騰出空間,藉此改善生活品質。因而在社交媒體上,怎樣為居住環境減負,是很時尚的話題。只不過生活中,舍棄有形有質的物品很簡單,但想要轉換到形而上的層面,清晰地審視自我,為心靈減負,就不是那么容易做到的了。
蘇軾是為人熟知的北宋文學巨匠,他一生經歷很曲折,因涉入新舊黨爭,不斷受政敵排斥打擊,數度被貶至蠻荒之地,羈宦于外不得歸。與他亦徒亦友的黃庭堅也根株相連,被貶至廣西宜州。黃庭堅于左遷途中,在廣西某處鄉村與剛從海南獲赦歸來的蘇軾相遇,師生異地相逢,不免要暢敘一番別情。
鄉間沒有酒樓飯肆,只有賣面條的路邊小攤,二人遂相攜共食。面條的口感很粗糙,黃庭堅無法下咽,一想到以后所須面臨的粗衣糲食生活,內心更覺凄涼,只吃了兩口就停箸不食了,忍不住仰天長聲嘆息。旁邊的蘇軾卻仿若未覺,把一碗粗面吃得干干凈凈。吃完他注視黃庭堅良久,問道:“九三郎,難道你還要去咀嚼它嗎?”語罷,即留下尚未醒過味來的黃庭堅,大笑起身而去。
這就是最早的斷舍離。吃面只是一個隱喻性符號,實際反映的是二人體悟人生的不同態度。因為人在困境中,懷有窮途潦倒的執念,就會意志消沉,灰心失望,無法找到生命的活力。所以,蘇軾面臨偃蹇不得志,是選擇把坎坷蹉跎像面條一樣囫圇吞下去,盡量保持自己對事物和生活的興趣,以豁達的心態,樂觀地面對。黃庭堅卻一籌莫展,困滯于命途不濟、事多乖違之中,無法以自我為中心,成就自在的生活。
其實蘇軾也不是一開始就有這樣豁達的心態,他45歲被貶至黃州,寫過一首詩:“小兒不識愁,起坐牽我衣。我欲嗔小兒,老妻勸兒癡。兒癡君更甚,不樂復何為。還在愧此言,洗盞當我前。大勝劉伶婦,區區為酒錢?!彼男鹤幽程煸绯啃褋?,不知父親內心愁苦,扯著衣襟想要父親陪他一起玩耍。被吵擾的蘇軾很惱怒,想要斥責兒子,卻被妻子話里有話地阻止。妻子表面責怪小兒子不懂事,實則抱怨丈夫太傻,事已至此,何必怨天尤人呢,接著又為他設下杯酌,勸他及時行樂。蘇軾經此啟發,才不以此自苦,思路一下子就清晰了。
根據現代心理學的研究,人在遭遇痛苦傷害后,不論什么事情,只要時隔三個月后都能適應。但心理上的適應,并不意味遺忘,如何脫離執念,卸掉多余的思想包袱,是提高生活質量的重要技巧和條件。這不僅需要有平常心,也還要有一種超越的態度,學會做自己人生的親歷者,而不是負面情緒的附庸。宋人朱弁的《風月堂詩話》說:“東坡文章,至黃州以后人莫能及,唯黃魯直詩時可以抗衡。晚年過海,則雖魯直亦瞠若乎其后矣?;蛑^東坡過海雖為不幸,乃魯直之大不幸也?!?/p>
其意為黃庭堅的詩歌成就,早期還能與蘇軾的文章相提并論,到了后期,就徹底望塵莫及了。而這一切,即緣自二人身處困境時的人生態度不同。因為人生當中,肯定會免不了有遇到挫折和痛苦的時候,無法事皆如意,有時候也難以改變一些事情的進程。但是,人對事物意義性的不同理解,能夠扔掉一些看得見或看不見的東西,是可以有效為心理減負的,甚至能藉此轉化為一種人生的助力。蘇軾直至生命暮年,仍然保持了旺盛的創作激情,并且在藝術成就上更為精進,這些于逆境中建立起來的成就,即源于他人生態度的淡泊平和,能夠理智地取與舍,與現代的“斷舍離”哲學其實不謀而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