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志強,王 慧,黃亞萍
(1.江陰職業技術學院,江蘇 無錫214400;2.江陰市華姿中等專業學校,江蘇 無錫214400)
在國家復興之路上,創新是高質量發展的不竭動力,近年來國家推行創新驅動發展,實施了“互聯網+”“中國制造2025”等重大戰略。以人工智能、大數據、云計算、工業互聯網等為代表的新基建大力推進,以新產業、新技術、新業態為特點的新經濟蓬勃發展,要求高校培養大批創新型工程技術人才[1]。中職教育和高職教育是現代職業教育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中職教育主要培養高素質技能型人才,而高職教育是以培養實用型、應用型的高技能人才為主要目標,二者既相互獨立又相互聯系[2]。中高職銜接是對現代職業教育體系的完善,促進了職業教育的可持續發展,中高職銜接生源中本地生源比例較高,學生創新能力培養與提升直接關乎其畢業后為地方經濟社會發展服務的水平。
近年來,教育部積極推進新工科建設,復旦共識、天大行動和北京指南構成了新工科建設“三部曲”,標志著國內新工科教改實踐的啟動,為高校工程教育改革指明了道路和方向。高校在制定人才培養方案時,新工科建設的大方向注重學生的工程能力思維方式、工程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的培養。高職院校是培養工程應用技術人才的主戰場,這就要求學校在傳統教育理念上必須創新,由于受到理念、財力、人力多方面不均衡因素影響,目前高職院校人才培養仍需要積極探索新工科背景下的創新能力驅動的培養新模式。
課程目標是指在課程設計和開發過程中,課程本身要達到的特定要求。它既有一般性的整體目標,也有具體化的學段目標[3]。教學活動的正常開展,必須要有清晰的目標定位,尤其是中高職銜接培養,其相互關聯的前段專業與銜接的后段專業雖相近,不同階段的培養層次卻是不同的,但在銜接過程中,對培養目標缺少直接溝通和統籌協作,很容易造成課程設置相互脫節、交叉混亂的問題[4]。由于銜接的前后段課程目標定位不清晰,導致了教學實施過程中人才培養方案的課程體系設置有盲目性,銜接流于形式。
2020年教育部出臺了《職業教育提質培優行動計劃(2020—2023年)》,該重量級職教改革舉措釋放出了強烈信號,在當前職業教育發展的新形勢下,課程教學質量要求上升到了新的高度。與普高錄取不同,中高職銜接課程的教學質量要提升,必須要有銜接前后段統籌規劃的課程設置標準,但由于課程體系缺乏系統性,中職階段和高職階段課程內容往往會重復設置,前后段的教學模塊相互孤立,不能做到有機統一。
課程資源是教學的載體,資源建設直接影響了職業教育的提質培優,特別是中高職銜接的教學資源建設包括了前段與后段學習階段的教材建設、線上共享資源等,前后段的課程資源有延續性和系統性,重要程度不言而喻。以電子信息類專業為例,由于信息產業發展迅猛,學校專業建設投入的迭代更新速度往往跟不上行業發展,教材等相關資源多年一成不變,課程資源建設存在脫節。此外,目前中高職銜接中具有系統性的一體化的教材與線上資源較少,中職階段與高職階段的教材彼此孤立,模塊內容銜接關聯性不夠。
提質培優行動中強調了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的重要性,而目前職業教育教學內容多以講解專業知識和技能為主,缺少了工程教育中必備的職業素養、責任意識、人文素養等綜合素質的教學內容,這要求課程資源建設時還必須要加大對課程思政的資源建設力度。
職業教育的健康發展離不開強有力的師資隊伍,中高職銜接的師資隊伍統籌建設尤為重要。中高職銜接的先后段教學面對的是不同的教學對象,中職階段注重學生的崗位能力培養,而高職階段注重的是學生的職業能力培養,教學實施時,教師大多停留在各自的培養領域內。因此師資隊伍更應建立健全規范化、制度化的交流學習機制,把定期的交流合作、溝通協調落實到學期工作常規中,只有增進相互溝通,才能準確把握中高職銜接的內涵,真正提高前后段師資隊伍的統籌建設水平。
中高職銜接的目的是服務區域產業發展,因此銜接過程中的一線教師要積極參與到產教融合、校企合作中去,這樣才能進一步把握專業建設與產業要求、課程標準與職業標準、教學過程與生產過程之間的相互關系,真正抓住中高職銜接的內涵。
江蘇省江陰市及周邊地區遍布實力雄厚的企業群,應用電子技術專業根植無錫制造,主動服務先進制造業和未來產業集群。江陰職業技術學院應用電子技術是無錫市示范專業,該專業自2016年起與江陰市華姿中等專業學校開展了“3+3”中高職銜接人才培養,經過多年實踐,兩所本地職業教育學校聯合的學生創新能力培養模式獲得校內外高度認可,在課程體系上探索出了一套新工科背景下以創新能力培養為驅動的體系架構,為中國制造業第一縣江陰地方經濟建設輸送了大批“現代班組長”水平以上潛質人才。
課程體系基于工作過程導向,旨在達到教學目標而采用的一種管理思想。教學實施時把工程分解為項目,項目的具體化體現為流程,提高了教師基于工作過程的教學過程設計與實施能力,教學活動圍繞核心技術技能設置理論課程和實踐教學環節。經過多年探索實踐,學院應用電子技術專業中高職銜接的層次化課程體系結構如圖1所示。中職階段注重面向電類專業的崗位技能培養,高職階段注重面向崗位的創新能力和職業技能的培養,整個中高職銜接的前段與后段教學設計基于能力的螺旋式提升,也就是從基礎和通用能力到新工科能力的培養。課程按底層基礎、中層模塊和高層方向設置,所要掌握的知識與技術技能具有相對精準的邏輯關系,課程前后導向關系能良好地銜接。

圖1 中高職銜接三層結構新工科課程體系
新工科建設旨在培養多樣化、創新型的應用型人才。應用電子技術專業主要培養學生的電子產品的安裝與調試檢測能力、PCB版圖設計能力、嵌入式系統的應用能力,學院本專業“3+3”中高職銜接教學實施中,將專業基本技能融入到“3電”“3C”平臺課程的各個模塊中,并依托中職階段和高職階段共建的學生創新實驗室、名師工作室、企業大學計劃,以智能小家電的產品級設計與制作為主線,設計了基于工作過程的創新能力培養若干教學模塊,模塊結構如圖2所示。經過由基礎到提高的模塊化學習與實踐,提升了學生的專業能力、開拓創能能力及管理協調能力,使學生真正成為有匠心的創新性應用技術人才。

圖2 基于工作過程的創新能力培養模塊案例
鼓勵學生積極參加電類專業社團是激發學生學習主動性的有效途徑。學院自2011年以來組建了院電子信息協會專業學生社團,經過多年實踐,不斷完善了協會的專業社團建設與管理,探索出了“3322”的電協會員培養方式,即3層知識與能力結構(基礎與認識、實踐與提高、綜合與創新),3級會員制度(初級會員、中級會員、高級會員),2種角色(教學助手、競賽選手),2類特長(技能與管理)。
近年來,學生在專業社團的培養下創新創業能力得到了充分發揮,綜合能力大為提升。在全國大學生電子設計競賽,省電子學會焊接技能大賽、地市級學生創新創業大賽等賽事中都取得了不俗成績,電協也成為了學院一道亮麗風景線。
中高職銜接要以課堂教學為中心,中職學生轉段進入高職后,積極加入專業學生社團,經過針對性培養后能從常規課堂學習到能力提升的培訓課堂再到輔助教師的助教課堂,充分發揮學生的多角色作用,激發其學習主動性,不僅提高課堂教學質量,同時培養更多的優秀人才,全面推動和促進了“三教”改革。
“崗”是以企業具體崗位需求為目標,即以“崗”(崗位需求)為課程大綱的標準;“課”是課程體系,以對接職業標準和工作過程的崗位核心職業能力培養,即以“課”(課程教學)為教學改革的核心;“賽”是各級各類職業院校技能大賽,通過以賽促練、以賽促學提升課程教學水平,是以“賽”(技能競賽)為課程教學的展示與促進;“證”是職業技能等級證書,以職業技能等級證書評價課程學習,使學生通過課程學習具備企業崗位需求的職業能力,是以“證”(鑒定證書)為學習成果的行業檢驗。
以學院應用電子技術專業為例,本專業依托市公共實訓中心,長電科技、興澄特鋼等上市企業校外實習基地,西門子、德州儀器、新大陸等知名企業大學計劃等平臺,共同制定3+3中高職銜接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和前后段課程標準,共同開發企業真實工作任務的載體,融合企業認證內容,以實際案例為對象的課程,建立“崗課賽證融通”高技能人才培養的校企合作協同育人。全國職業教育大會明確指出,要推動“崗課賽證融通”綜合育人,提高教育質量。面對新時期國家對職業教育的新理念和新要求,為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學院電類專業準確識變、積極應變、主動求變,按照國家職業標準和教學標準,創新探索“崗課賽證融通”高技能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增強職業教育的適應性,為學院專業人才培養質量不斷提升發揮重要作用。
校企雙元協同育人為學生的創新能力發展提供了良好的環境,學院一方面要提升內涵建設吸引力,在人才培養供給、技術創新服務、人力資源培訓等方面,做好自身建設,提升辦學業績;另一方面主動對接地方產業發展,主動尋求與企業的互利合作,吸引企業更深入全面地參與人才培養過程。
學生所在專業要深入行業和企業深度調研,依據崗位的專業需求共同制定專業人才培養方案。中高職銜接生源來自本地的居多,他們對本地的產業結構相對比較了解,高職轉段畢業后就業去向相對穩定,因此制定人才培養方案時要根據這一實際進行調整,讓更多的本地電類企業盡早參與到協同育人中,如校企之間可充分利用自身資源,共建實訓基地,為本地生源實訓提供良好的實習環境。
校企雙方為了更好地為學生提供專業支持,要建立一支由學校名師工作室、企業技能大師工作室的教師團隊,這也是校企雙元育人的重點建設內容。通過共同打造師資隊伍,可以在教學標準、課程內容、職業需求、技能競賽等方面進一步深入合作,從而實現優勢互補,共同推進校企雙元協同育人。
中高職銜接要強化實踐教學,專業要對接本地企業,共建共享生產性實訓基地,校企雙方要強化育人“雙重主體”、學生學徒“雙重身份”,明晰學院、企業和學生三方權利義務,促成優勢互補、利益共享、權責共擔。在企業開辟專區設立實習生產線(實驗室)等“企業校區”,或者在學院建設實訓基地(實驗室)等“校區企業”。實訓基地具備企業真實生產環境,融入企業真實文化氛圍,與行業企業同步更新設施設備,采購或開發虛擬仿真實訓系統等數字化實訓資源,面向學生和企業員工開展技能實訓和知識更新。
以工作能力為導向,以創新能力為驅動,優化學生創新創業培養環境是中高職銜接人才培養要解決的問題,中高職銜接教育不是簡單地將中高職前后段教學活動進行合并,銜接需要根據兩個培養階段的特點有機融合,積極交流合作,探索實踐新工科背景下中高職銜接的課程教學體系。教學實踐結合中高職學生培養特點,以創新能力培養為驅動,充分激發學生學習能動性,突出學生創新能力培養,這樣才能充分發揮中高職銜接職業教育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作用。